華文網

文化︱李遠:風雨滄桑三顧橋

在南陽臥龍崗的東邊,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橋,名曰“三顧橋”,因劉備“三顧茅廬”,經過此橋而得名,至今約有1800餘年歷史。

三顧橋俗稱三裡橋,位於南陽市臥龍路中段梅溪河上。據清羅景編修《臥龍崗志》記載:“三顧橋在南陽府城外,西南三裡許,離臥龍崗亦三裡許,漢昭烈帝三顧草廬經此,因名。”三顧橋本是一座極為普通的小橋,既無雕欄玉砌之美,也無大氣磅礴之勢,然而三顧橋的美,不在外表,而在它的價值,那是一種從歷史長河歲月中走出,

帶著風雨滄桑和時光輪回,一種沉甸甸、厚重無言的美。

三顧橋為古代南陽通往荊襄的要津,清代在舊橋的基址上修建為石板橋,1968年由於城市擴建,又將此橋改修為水泥結構的拱券橋,三顧橋的名字逐漸被人們所淡忘,它的文化內涵更是越來越鮮為人知。

2003年春,在臥龍路改造中,恢復為原名三顧橋,現橋面寬40余米,橋欄板上陽刻“三顧茅廬”等22幅諸葛亮與南陽的歷史典故。於是,淹沒於歷史塵埃中的三顧橋,終於還本來真實面目,如醒目的路標,屹立在南陽臥龍崗的東方。

時至今日,站在三顧橋上,

昔日清幽寂寞的小橋,早已是車水馬龍,異常熱鬧。當人們試圖懷著平靜的心情,面對南陽臥龍崗方向,希望看到東漢末年,劉關張三位策馬揚鞭漸漸遠去的身影。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自言:“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駕,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三顧橋因見證了歷史上著名的“三顧茅廬”而被歷史所銘記,並成為劉備求賢若渴、成就帝業的成功橋,
成為劉備與諸葛亮君臣對晤、促膝暢談的連心橋。

歷史的久遠和歲月的無情,終究會沖淡忘記一些人和事。有時候,歷史總是會給人們製造著驚喜。就如這三顧橋,關於它的記載,史書典籍缺乏,然而,它卻因文保人士的慧眼識珠,以及普通民眾的文保意識,

以一個獨特意想不到的方式,橫空出世重見天日。2003年1月6日,在三顧橋之側的南陽市臥龍區棉花加工廠院內,發現了一塊清代“重修三顧橋序”碑刻,碑文曰:“□□□□□□□先主□□□□之所□往來□□□也。□□□□三顧則更有義焉。三顧者,昔劉主顧草廬而謁諸葛者也,後來漢業所由興亦始,不假此橋謁諸葛之路乎,雖謂先人之遺跡,即今人往來所利便也。但歷年久遠,傾危將至,誰忍坐視不為之此乎,□□是橋修以流芳於不窮……”三顧橋為昔日臥龍崗勝跡之一,此碑雖殘,仍具有重大的歷史和文物價值,也是南陽諸葛亮研究史上的一次重大發現,證明歷史上的“三顧橋”確實存在,並用實物證明劉備“三顧茅廬”就發生在南陽臥龍崗。

三顧橋是進入南陽臥龍崗的第一座景觀,也是第一道大門。清代曾在橋西建有一座牌坊,歷代文人學士在南陽題詠詩賦中,亦不斷提及或者予以讚美,三顧橋也伴隨南陽臥龍崗而聞名遐邇,為世人所仰慕。明清至民國時期,歷代官員祭拜諸葛亮,行至三顧橋,必先止轎下馬,以示尊敬。如今登上此橋,即可遙見臥龍崗蒼松翠柏,白雲繚繞,亭台隱現的誘人景色,於是,頓發思古之幽情。

地因三顧,名遂千秋。三顧橋是劉備“三顧茅廬”的重要見證,是南陽臥龍崗悠久歷史的最好證明,也是南陽臥龍崗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作為南陽臥龍崗勝跡之一,而永載史冊。

作者簡介:李遠,鄧州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南陽市臥龍區作家協會副主席。平時以散文創作為主,已發表作品千餘篇,散見於《小說選刊》《短小說》《特別關注》《文藝報》《雜文選刊》《東方散文》《東京文學》《經典閱讀》《特別文摘》《旅遊》《躬耕》等數百媒體,部分作品獲獎、轉載,或入文集及年度選本。出版有文化散文集《訪古尋蹤臥龍崗》,曾參編外宣書籍《魅力南陽》。

相關連結:此文選自李遠新書《訪古尋蹤臥龍崗》。該書是作者以自己的敬仰之心、全景式描繪諸葛亮及臥龍崗的文化散文集,分別對南陽臥龍崗歷史、景觀和文化進行全方位解讀。該書由“南陽作家群”領軍人物、著名作家二月河先生,著名文化學者張兼維先生分別做序,已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著名軍旅作家,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評委,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周大新先生稱讚該書:“是宣傳南陽的一本好書!”

2017年10月12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書訊,並稱“《訪古尋蹤臥龍崗》是首部解讀南陽武侯祠、關注三顧躬耕地的文化散文集。”2018年3月,被中共南陽市委宣傳部、中共南陽市委對外宣傳工作辦公室評為2016——2017年度優秀外宣品“圖書出版物類”十佳之一。2018年4月,被河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評為“農家書屋”入選書籍。

□□是橋修以流芳於不窮……”三顧橋為昔日臥龍崗勝跡之一,此碑雖殘,仍具有重大的歷史和文物價值,也是南陽諸葛亮研究史上的一次重大發現,證明歷史上的“三顧橋”確實存在,並用實物證明劉備“三顧茅廬”就發生在南陽臥龍崗。

三顧橋是進入南陽臥龍崗的第一座景觀,也是第一道大門。清代曾在橋西建有一座牌坊,歷代文人學士在南陽題詠詩賦中,亦不斷提及或者予以讚美,三顧橋也伴隨南陽臥龍崗而聞名遐邇,為世人所仰慕。明清至民國時期,歷代官員祭拜諸葛亮,行至三顧橋,必先止轎下馬,以示尊敬。如今登上此橋,即可遙見臥龍崗蒼松翠柏,白雲繚繞,亭台隱現的誘人景色,於是,頓發思古之幽情。

地因三顧,名遂千秋。三顧橋是劉備“三顧茅廬”的重要見證,是南陽臥龍崗悠久歷史的最好證明,也是南陽臥龍崗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作為南陽臥龍崗勝跡之一,而永載史冊。

作者簡介:李遠,鄧州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南陽市臥龍區作家協會副主席。平時以散文創作為主,已發表作品千餘篇,散見於《小說選刊》《短小說》《特別關注》《文藝報》《雜文選刊》《東方散文》《東京文學》《經典閱讀》《特別文摘》《旅遊》《躬耕》等數百媒體,部分作品獲獎、轉載,或入文集及年度選本。出版有文化散文集《訪古尋蹤臥龍崗》,曾參編外宣書籍《魅力南陽》。

相關連結:此文選自李遠新書《訪古尋蹤臥龍崗》。該書是作者以自己的敬仰之心、全景式描繪諸葛亮及臥龍崗的文化散文集,分別對南陽臥龍崗歷史、景觀和文化進行全方位解讀。該書由“南陽作家群”領軍人物、著名作家二月河先生,著名文化學者張兼維先生分別做序,已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著名軍旅作家,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評委,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周大新先生稱讚該書:“是宣傳南陽的一本好書!”

2017年10月12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書訊,並稱“《訪古尋蹤臥龍崗》是首部解讀南陽武侯祠、關注三顧躬耕地的文化散文集。”2018年3月,被中共南陽市委宣傳部、中共南陽市委對外宣傳工作辦公室評為2016——2017年度優秀外宣品“圖書出版物類”十佳之一。2018年4月,被河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評為“農家書屋”入選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