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左側臥易致胃病 你的睡姿科學嗎?

2018-05-01 20:54 | 杭州網

最近網上流行一種叫“睡姿大比拼”的小遊戲,

遊戲中的人物隨意擺動手腳,就可以變換自己的睡姿。從網友分享的圖片來看,四仰八叉睡、蹺二郎腿睡,蒙頭睡等姿勢千奇百怪,但想要睡好覺,最理想的姿勢是哪種呢?不妨聽聽專家怎麼分析。

省中醫院主任中醫師金濤在睡眠方面有著一定的研究。他表示:要想覺睡得好,最理想的姿勢是右側臥位,微曲雙腿。這樣心臟處於高位,不受壓迫;肝臟處於低位,供血較好,有利新陳代謝;胃內食物借重力作用,

朝十二指腸推進,可促進消化吸收。同時,全身處於放鬆狀態,呼吸勻和,心跳減慢,大腦、心、肺、胃腸、肌肉、骨骼得到充分休息和氧氣供給。

不過有些人喜歡在睡眠中採取仰臥睡姿,尤其是肥胖者。其實,仰臥不利全身放鬆,當腹腔內壓力較高時,會使人產生憋悶感。尤其打呼嚕的人,因為仰臥時,舌根後墜,容易造成呼吸堵塞。因此,肥胖的人在睡眠時應該注意抬高上半身,

採用右側臥位。

除了右側臥位睡以外,還有一些其他的睡眠姿勢也是各有裨益。

趴著睡:趴著睡最大弊端是對心臟構成壓迫。如果時間過久,或者由於肥胖等原因胸部壓迫過重,就有可能影響到周身氣血的運行,出現心臟不適、呼吸困難等情況。中醫說心衰是由於氣不足引起的,所以在睡眠中首先應該保證你有一個良好的呼吸狀態。趴著睡如果有憋悶的情況,

睡覺時可以採取高枕位,保證心臟氣血順暢。

蜷著身子睡:據醫學調查顯示,每5名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曾在過去6個月內患有背痛及頸痛的問題。而睡姿不良是導致背痛或頸痛的主要原因。人的背部在伸直時,感覺最舒服,中醫認為,血脈不暢就會有虛症產生。所以不論是坐著、站著,甚至是躺著時,都應該把姿勢調整到最舒服的程度,不要老是曲著腰。對於長達七八個小時睡眠而言也應該讓周身舒展自如。

枕臂而睡:枕著手臂入睡,一睡就是幾個小時一動不動,這會直接使人上臂的橈神經受到壓迫性傷害,導致前臂、手腕、手指麻痹。這正是中醫“通則不痛,不通則痛”的道理。睡眠中,我們的氣血與呼吸都逐漸進入一個平穩和規律的狀態,在沉睡中,肢體有氣血阻滯的情況因為不覺察而無法調節,便很快進入了麻痹期。所以不要養成將手臂枕到腦後的習慣。

完全側身睡:左側臥位易致胃病:左側睡會使胃部反流向食管的酸性液體數量大大多於正常情況,而且持續不斷,容易引起胃部灼痛,從而易導致胃病。胃病是較常見的疾病,從解剖學上看,胃大彎以及胃通向十二指腸、小腸通向大腸的出口都在左側。因此,右側睡不會壓迫這些器官,有利於消化道內食物由上到下的順暢運行。但是,患有食管回流這種消化功能障礙的病人最好左側睡。

左側臥位,不僅會使睡眠時左側肢體受到壓迫、胃排空減慢,而且使心臟在胸腔內所受的壓力增大,不利於心臟的輸血,也容易做噩夢。心臟病患者以右側臥為好。心臟在左胸位置,朝右睡會使較多的血液流向右側,減輕心臟負擔。若已出現心衰,可採用半臥位以緩解呼吸困難,切忌俯臥和左側臥。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宜睡10至15度傾斜的床,上半身高,下半身低,使下腔靜脈回流的血液減少,有利於心臟休息。

值得注意的是,左側臥位易致腦血栓,可使腦梗塞病人在本身已有動脈硬化的情況下,加重血流障礙,特別是頸部血流速度減慢,易在動脈內膜損傷處聚集而形成血栓。因此,睡覺不宜選擇左側臥位和俯臥位,最好睡右側臥位,仰臥位次之,易打鼾的中老年人和有胃炎、消化不良和胃下垂的人最好選擇右側臥位。

面對這麼多睡姿,很多人會疑惑,“擺好了姿勢有什麼用,一旦睡著了,肯定會翻身的,一翻身睡覺的姿勢不就變了嗎?”

為此,金濤教授建議:好的睡眠習慣是可以慢慢培養的,所以睡前首先要擺好姿勢。而睡覺時好動,其實也是一種睡眠問題,由於睡前吃了太多,運動量少,胃壓力過大就會動來動去,即古語雲“胃不和,臥不安”。

左側臥位,不僅會使睡眠時左側肢體受到壓迫、胃排空減慢,而且使心臟在胸腔內所受的壓力增大,不利於心臟的輸血,也容易做噩夢。心臟病患者以右側臥為好。心臟在左胸位置,朝右睡會使較多的血液流向右側,減輕心臟負擔。若已出現心衰,可採用半臥位以緩解呼吸困難,切忌俯臥和左側臥。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宜睡10至15度傾斜的床,上半身高,下半身低,使下腔靜脈回流的血液減少,有利於心臟休息。

值得注意的是,左側臥位易致腦血栓,可使腦梗塞病人在本身已有動脈硬化的情況下,加重血流障礙,特別是頸部血流速度減慢,易在動脈內膜損傷處聚集而形成血栓。因此,睡覺不宜選擇左側臥位和俯臥位,最好睡右側臥位,仰臥位次之,易打鼾的中老年人和有胃炎、消化不良和胃下垂的人最好選擇右側臥位。

面對這麼多睡姿,很多人會疑惑,“擺好了姿勢有什麼用,一旦睡著了,肯定會翻身的,一翻身睡覺的姿勢不就變了嗎?”

為此,金濤教授建議:好的睡眠習慣是可以慢慢培養的,所以睡前首先要擺好姿勢。而睡覺時好動,其實也是一種睡眠問題,由於睡前吃了太多,運動量少,胃壓力過大就會動來動去,即古語雲“胃不和,臥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