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自由,是人最大的奢侈品

《海邊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樹的一部長篇小說,2003年出版。

主要內容講述的是十五歲的主人公卡夫卡的成長史。

《海邊的卡夫卡》文本,延續了村上春樹一貫的虛構的故事設定,卻又深刻地投射出現實社會的影子。他的創作不受傳統拘束,構思新奇,行文瀟灑自在,而又不流於庸俗淺薄。

尤其是在刻畫人的孤獨無奈方面更有特色,他沒有把這種情緒寫成負的東西,而是通過內心的心智性操作使之昇華為一種優雅的格調,一種樂在其中的境界,

以此來為讀者,尤其是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們提供了一種生活模式或生命的體驗。今天我們共讀第一至第五章,第1-47頁。

01

少年卡夫卡,選擇在十五歲生日的時候離家出走,在這之前過早,之後又太晚。出走對於他來說是預謀好的,為了這一天,上初中後兩年時間裡他一直努力鍛煉身體,十五歲的他看上去有十七歲。

這一天終於到了,離家時卡夫卡從父親書房裡悄悄帶走了現金,

還有一個舊的金制小打火機,一把尖頭鋒利的折疊刀,一個袖珍強光手電筒。還帶走了小時候和姐姐的合影,和姐姐坐在哪裡的海岸上,兩個人開心地笑著。

雖然對於卡夫卡來說,歡樂的記憶是不復存在的。母親也是抽象的存在,父親燒光了母親所有的照片,母親帶走了姐姐留下了卡夫卡和父親。

時間定了,地點去哪。不去寒冷地方即可。目的地定在四國,

卡夫卡坐上了夜班大巴。五點過後,大巴不動聲色地開下高速公路,停在一個服務站寬闊的停車場的一角。

進自助餐廳喝免費綠茶時,一個年輕女性走來坐在身旁塑膠椅上。

“你多大?”“十七。”“我也有個差不多和你同齡的弟弟。”她忽然想起似的說,“倒是因故很久沒見了……

“求你一件事……”“什麼事?”“坐在你旁邊座位坐一直到高松可好?一個人坐心裡總好像不踏實。擔心莫名其妙的人坐到身旁來,

睡不安穩。”

她在他旁邊睡得很沉。一個疑念在卡夫卡心中閃出:“沒准她是我的姐姐。年齡差不了多少。別具一格的長相倒是同相片上的姐姐大不一樣,但相片那玩意兒是相信不得的。

換個角度,照出的面孔甚至可以同實體判若兩人。她有個和我年紀相仿的弟弟,也好久沒見了。那個弟弟即便是我也該沒什麼奇怪。”

高松站到了,得知她叫櫻花,當然她也並不是卡夫卡的姐姐。

找好預定的商務酒店,卡夫卡決定在圖書館打發時光。

高松市郊有一座私立圖書館,是一位有錢的世家用自家書庫改建的。珍本書很齊全,建築物和庭園也值得一看。圖書館名叫“甲村紀念圖書館”。

在甲村圖書館,卡夫卡結識了大島和佐伯,大島是這裡的幫工,佐伯女士是圖書館的負責人,是一位四十五六光景的瘦削的女性。“她給我的印象十分強烈而又帶有似曾相識的親切。

我想,此人若是自己的母親該有多好。每次見到美麗的(或感覺好的)中年女性我都不由這樣想:“此人若是自己的母親該有多好。無須說,佐伯實際是我母親的可能性差不多是零。

儘管如此,從理論上說,一點點可能性還是有的。為什麼呢?因為我不知道母親的長相,名字都不知道。也就是說,她沒有理由不得是我的母親。”

從圖書館回到賓館後,卡夫卡終於感受到了自由。

“我還不能完全理解自由這東西是怎麼回事。現在明白的只是自己成了孤身一人。孤身一人住在陌生的地方,如丟了指南針丟了地圖的孤獨的探險家。莫非這就是自由的含義?”

02

故事的第二條線回到了1944年,一份絕密的資料裡記錄了這樣離奇的故事。一名老師帶著16個孩子野外實習。這是一座孩子們常去野遊的小山,在途中的樹林裡采蘑菇,吃盒飯,孩子們很喜歡這樣的野外實習。

萬里無雲的天空中出現了一道仿佛飛機的光閃,五分鐘之後,孩子們開始陸續倒在地上。孩子們的身體軟成一團,活像被陽光曬軟的橡膠。力氣完全排空,像抱一個空殼似的。但呼吸十分均勻。

用指頭按在手腕,脈搏也基本正常。也不發燒。表情也平和,看不出痛苦的樣子。不像是給蜂蟄了或被蛇咬了。單單是沒有知覺。

最奇妙的是眼睛。那種癱瘓狀態很接近昏睡的人,卻不閉眼睛。眼睛極普通地睜著,像在注視什麼,還不時眨一下。十六個孩子一個不剩地倒地昏迷不醒。帶隊老師連滾帶爬地跑下山坡,跑去學校求援。

醫生們趕到那裡的時候,有幾個孩子已經程度不同地恢復知覺站了起來。雖說站起,但恢復得還不充分,感覺上就像四肢著地爬行。其餘孩子仍躺在地上,但裡面有幾個也好像正在恢復知覺,恰如巨大的蟲子在緩緩蠕動身體,光景甚是奇異。

沒有中毒,也沒有中暑,到底發生了什麼,中澤醫生也完全揣度不出。孩子們慢慢恢復,知覺恢復之後,眼神亦隨之恢復正常,問起孩子們發生了什麼卻沒有一個人記得。

遺憾的是一個叫中田的男孩,過了一個晚上仍未恢復知覺,第二天被送往甲府一所大學附屬醫院。據說很快就轉去了軍隊醫院。總之再沒回到鎮上。

03

主人公“田村卡夫卡”的名字,讓人不由聯想到奧地利著名作家弗蘭茨·卡夫卡以及《變形記》等著名作品。

驚奇的是弗蘭茨·卡夫卡與小說主人公有著極其相似的生活,卡夫卡從小生活在嚴父的影響下,父親的粗暴行為成為他一生的噩夢。“

田村卡夫卡”4歲被母親拋棄,跟著父親長大的他養成了孤獨而又獨立的個性。他的童年經歷讓他有一種“宿命式”的孤獨感,這種孤獨感來自於他的“自閉”症狀。

他極端自閉,不知道如何與別人相處,甚至不能順利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潛意識中在自己的周圍築起了高牆,沒有哪個人能夠入內,也儘量不放自己出去,並每時每刻注意不讓這堵高牆崩塌。

儘管如此,他在自閉的同時,沒有放棄心中對愛的嚮往。

雖然和周圍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精神世界中,有著難以逾越的界限,但是當他看到與他同行的櫻花時,立即讓他有久違姐姐的感覺。

在甲村圖書館看到佐伯女士時,更是讓他有“母親”的幻覺,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一個內心孤獨,而又渴望被愛的少年。生活在沒有可有可無的家裡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好像只有離開才能得到心靈上的解脫。

就像文中所說“儘管世界上有那般廣闊的空間,而容納你的空間——雖然只需一點點——卻無處可找。

你尋求聲音之時,那裡唯有沉默;你尋求沉默之時,那裡傳來不間斷的預言。那聲音不時按動藏在你腦袋某處的秘密開關。”

命運就好像枷鎖,越想逃離被套牢的越緊,好像總有那麼一條軌跡,不管你怎麼走,最後的結局都可能只是殊途同歸。

作者:楊小楊,精分患者,善於謙虛的自黑。中型屯書癖加文藝女中年。

我想,此人若是自己的母親該有多好。每次見到美麗的(或感覺好的)中年女性我都不由這樣想:“此人若是自己的母親該有多好。無須說,佐伯實際是我母親的可能性差不多是零。

儘管如此,從理論上說,一點點可能性還是有的。為什麼呢?因為我不知道母親的長相,名字都不知道。也就是說,她沒有理由不得是我的母親。”

從圖書館回到賓館後,卡夫卡終於感受到了自由。

“我還不能完全理解自由這東西是怎麼回事。現在明白的只是自己成了孤身一人。孤身一人住在陌生的地方,如丟了指南針丟了地圖的孤獨的探險家。莫非這就是自由的含義?”

02

故事的第二條線回到了1944年,一份絕密的資料裡記錄了這樣離奇的故事。一名老師帶著16個孩子野外實習。這是一座孩子們常去野遊的小山,在途中的樹林裡采蘑菇,吃盒飯,孩子們很喜歡這樣的野外實習。

萬里無雲的天空中出現了一道仿佛飛機的光閃,五分鐘之後,孩子們開始陸續倒在地上。孩子們的身體軟成一團,活像被陽光曬軟的橡膠。力氣完全排空,像抱一個空殼似的。但呼吸十分均勻。

用指頭按在手腕,脈搏也基本正常。也不發燒。表情也平和,看不出痛苦的樣子。不像是給蜂蟄了或被蛇咬了。單單是沒有知覺。

最奇妙的是眼睛。那種癱瘓狀態很接近昏睡的人,卻不閉眼睛。眼睛極普通地睜著,像在注視什麼,還不時眨一下。十六個孩子一個不剩地倒地昏迷不醒。帶隊老師連滾帶爬地跑下山坡,跑去學校求援。

醫生們趕到那裡的時候,有幾個孩子已經程度不同地恢復知覺站了起來。雖說站起,但恢復得還不充分,感覺上就像四肢著地爬行。其餘孩子仍躺在地上,但裡面有幾個也好像正在恢復知覺,恰如巨大的蟲子在緩緩蠕動身體,光景甚是奇異。

沒有中毒,也沒有中暑,到底發生了什麼,中澤醫生也完全揣度不出。孩子們慢慢恢復,知覺恢復之後,眼神亦隨之恢復正常,問起孩子們發生了什麼卻沒有一個人記得。

遺憾的是一個叫中田的男孩,過了一個晚上仍未恢復知覺,第二天被送往甲府一所大學附屬醫院。據說很快就轉去了軍隊醫院。總之再沒回到鎮上。

03

主人公“田村卡夫卡”的名字,讓人不由聯想到奧地利著名作家弗蘭茨·卡夫卡以及《變形記》等著名作品。

驚奇的是弗蘭茨·卡夫卡與小說主人公有著極其相似的生活,卡夫卡從小生活在嚴父的影響下,父親的粗暴行為成為他一生的噩夢。“

田村卡夫卡”4歲被母親拋棄,跟著父親長大的他養成了孤獨而又獨立的個性。他的童年經歷讓他有一種“宿命式”的孤獨感,這種孤獨感來自於他的“自閉”症狀。

他極端自閉,不知道如何與別人相處,甚至不能順利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潛意識中在自己的周圍築起了高牆,沒有哪個人能夠入內,也儘量不放自己出去,並每時每刻注意不讓這堵高牆崩塌。

儘管如此,他在自閉的同時,沒有放棄心中對愛的嚮往。

雖然和周圍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精神世界中,有著難以逾越的界限,但是當他看到與他同行的櫻花時,立即讓他有久違姐姐的感覺。

在甲村圖書館看到佐伯女士時,更是讓他有“母親”的幻覺,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一個內心孤獨,而又渴望被愛的少年。生活在沒有可有可無的家裡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好像只有離開才能得到心靈上的解脫。

就像文中所說“儘管世界上有那般廣闊的空間,而容納你的空間——雖然只需一點點——卻無處可找。

你尋求聲音之時,那裡唯有沉默;你尋求沉默之時,那裡傳來不間斷的預言。那聲音不時按動藏在你腦袋某處的秘密開關。”

命運就好像枷鎖,越想逃離被套牢的越緊,好像總有那麼一條軌跡,不管你怎麼走,最後的結局都可能只是殊途同歸。

作者:楊小楊,精分患者,善於謙虛的自黑。中型屯書癖加文藝女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