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帶一路”不是對外撒錢,而是對天下的擔當

為什麼巴基斯坦、孟加拉都從“一帶一路”中獲得四五百億美元投資,而同樣友好的鄰居尼泊爾卻從中國拿不到什麼專案呢?2017年1月在加德滿都召開的中尼智庫對話會上,尼各黨派都不約而同地抱怨。

國內則有另一番疑惑:國內經濟面臨下行壓力,要用錢的地方很多,為何要去投資“一帶一路”這些高風險國家?投資“一帶一路”會不會打水漂,無法實現經濟收益?

看來,國內外對“一帶一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誤解,要麼把它當作對外援助,要麼把它視為對外撒錢,擔心是否引發債務危機,畢竟國內還有許多要用錢的地方:精准扶貧、設施改造等。其實,“一帶一路”並非對外援助,

其提出從國內背景說,是為了解決改革開放兩大問題:解決發展模式的不可持續性問題和全球化效應遞減問題,因此也標誌著中國從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從向世界開放到世界向中國開放的態勢轉變。從國際背景說,是中國塑造歐亞一體化,鞏固大周邊依託,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深化經濟技術合作,建立自由貿易區,最終形成歐亞大市場。

“一帶一路”也並非簡單的中國對外投資。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正從出口、引資驅動向投資、創新轉型,爭取產業、行業標準的國際話語權,日顯重要。“一帶一路”建設充分彰顯我國有企業優勢及制度優勢,正推動中國從靠拼勞動力、資源、資本、技術優勢向標準、話語權、發展模式及創新優勢轉化。

印尼雅萬高鐵之所以中方擊敗日方勝出,就在於中方繞開了印尼方政府擔保的前提,背後都是中國國有銀行的支援。中國模式在非洲正大顯身手。非洲第一條中國標準跨國電氣化鐵路,從設計、施工到運營,全都採用中國模式。肯亞的蒙內鐵路和蒙巴薩港口建設也是如此。

資金從哪裡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資金缺口巨大。據《超級版圖》一書預測,

未來四十年人類基礎設施投入超過過去的四千年!因為發達國家基礎設施要升級換代,比如要建資訊港、數位通關、智慧電網、智慧城市等,而發展中國家普遍面臨基礎設施短板困擾。“一帶一路”建設靠中國一家投資是不現實的,必須採取全球融資方式,創新融資模式,公-私合營PPP模式為此受到青睞。看到基礎設施巨大投資缺口就擔心中國去做冤大頭,把錢投給“一帶一路”項目,
大概是本能的反應。

資金往哪裡投?投資美日發達國家,固然風險少,但面臨投資設限的障礙,長遠收益不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風險與收益成正比。著眼發展潛力,佔有未來市場,就要投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這些國家普遍處於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十分看重中國工業化、城鎮化經驗。中國的技術市場化能力超強,最能發揮中國投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潛力。電、汽車都不是美國人的發明,但美國人把歐洲的發明用到極致;今天,中國也把高鐵、互聯網等並非中國發明用到極致,將來國際高鐵標準、5G標準相當程度就是中國標準或中國標準佔據重要份量。投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基礎設施項目,能源及港口等國計民生工程,有助於增強沿線國家對中國的戰略經濟依賴,形成與我命運共同體,擺脫對西方的依賴。

“一帶一路”著眼於“五通”——以資金、技術優勢制訂標準::1)產業標準:新基礎設施(如5G技術);2)大宗商品定價權:能源管道;3)國際投資、貿易規則:C-WTO, E-WTO(從商業領域到電子商務領域的世貿規則),在此基礎上,不斷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標準化雙多邊合作和互聯互通,大力推進中國標準“走出去”,提升中國在全球分工體系中地位。“一帶一路”建設也是中國反對保護主義,在全方位開放中進一步推動投資便利化,打造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建設包容性全球化,提升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因此,“一帶一路”建設要算戰略賬、政治賬,而不只是經濟賬。

面對外國政府更迭頻繁,信用缺失,老百姓擔心“一帶一路”經濟效益與安全風險,完全可以理解。但是,評估“一帶一路”收益,不能就事論事,要看長遠、全域,看關鍵環節,考慮到大國投資基礎設施的歷史慣例。再說,規模效應也需要時間積累,比如中歐班列,存在回程空車問題,就是規模不夠。

的確“一帶一路”有關投資合作專案特別是部分基礎設施專案投入資金大、建設週期長、成本回收慢,但從長遠看,對提升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準、造福沿線各國人民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只要遵循“企業主體、市場運作、國際慣例、政府引導”原則,秉持共商、共建、共用理念,“一帶一路”建設就不是對外撒錢,而是新的長征,是中國在沿線國家的宣言書、宣傳隊、播種機,將中國與有關國家的合作與友誼拓展與深化,極大提升中國製造、中國營造、中國規劃的能力與信譽,提升中國威望。就其地緣經濟與戰略效應而言,堪稱“第二次地理大發現”,正在重塑人類文明史與全球化話語權,體現中國崛起的天下擔當。

作者:王義桅,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

電、汽車都不是美國人的發明,但美國人把歐洲的發明用到極致;今天,中國也把高鐵、互聯網等並非中國發明用到極致,將來國際高鐵標準、5G標準相當程度就是中國標準或中國標準佔據重要份量。投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基礎設施項目,能源及港口等國計民生工程,有助於增強沿線國家對中國的戰略經濟依賴,形成與我命運共同體,擺脫對西方的依賴。

“一帶一路”著眼於“五通”——以資金、技術優勢制訂標準::1)產業標準:新基礎設施(如5G技術);2)大宗商品定價權:能源管道;3)國際投資、貿易規則:C-WTO, E-WTO(從商業領域到電子商務領域的世貿規則),在此基礎上,不斷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標準化雙多邊合作和互聯互通,大力推進中國標準“走出去”,提升中國在全球分工體系中地位。“一帶一路”建設也是中國反對保護主義,在全方位開放中進一步推動投資便利化,打造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建設包容性全球化,提升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因此,“一帶一路”建設要算戰略賬、政治賬,而不只是經濟賬。

面對外國政府更迭頻繁,信用缺失,老百姓擔心“一帶一路”經濟效益與安全風險,完全可以理解。但是,評估“一帶一路”收益,不能就事論事,要看長遠、全域,看關鍵環節,考慮到大國投資基礎設施的歷史慣例。再說,規模效應也需要時間積累,比如中歐班列,存在回程空車問題,就是規模不夠。

的確“一帶一路”有關投資合作專案特別是部分基礎設施專案投入資金大、建設週期長、成本回收慢,但從長遠看,對提升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準、造福沿線各國人民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只要遵循“企業主體、市場運作、國際慣例、政府引導”原則,秉持共商、共建、共用理念,“一帶一路”建設就不是對外撒錢,而是新的長征,是中國在沿線國家的宣言書、宣傳隊、播種機,將中國與有關國家的合作與友誼拓展與深化,極大提升中國製造、中國營造、中國規劃的能力與信譽,提升中國威望。就其地緣經濟與戰略效應而言,堪稱“第二次地理大發現”,正在重塑人類文明史與全球化話語權,體現中國崛起的天下擔當。

作者:王義桅,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