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HTC堅信《玩家一號》能拯救VR行業

最近呢,在HTC Vive相關的各種大大小小展會上,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個名字:

《玩家一號(Ready Player One)》。

“《玩家一號》展示了虛擬實境令人耳目一新的本質,引出未來可能且將要實現的無窮潛能;以這本小說為藍本創作的電影正在拍攝製作,導演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預計將於2018年3月上映。”

無論是展會現場的發言,還是網上轉載的新聞,我們能夠看到的介紹不外乎就是上面這些內容;然而,如果我們沿著被勾起的好奇心順藤摸瓜繼續看下去,用不了多久就會被自相矛盾的各種資訊攪得頭暈目眩:

——這個故事的主角貌似叫做韋德·沃茲,這傢伙到底是男是女?

——這個故事的背景貌似發生在能源危機爆發的近未來,全人類沉迷在一部名叫《綠洲(OASIS)》的VR MMORPG當中,主角的任務似乎是深入這款遊戲去破解謎團?

——另有一說,這個故事的終極目標是尋找《綠洲》創始人、傳奇遊戲開發者詹姆斯·哈利迪的遺產,線索就隱藏在《綠洲》這部虛擬實境網遊當中——為什麼說這個“能者先到先得”的遺囑引發了“新的災難”?

——還有一說,據說最初這部電影計畫交由克里斯多夫·諾蘭來導演,結果最後敲定的人選卻變成了經驗老道但畢竟不再年輕的斯皮爾伯格老爺子,對於整部電影來說,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恰好相反?

——以及最後一說,“這本書的情節單調蒼白,除了情懷之外一無是處,不建議任何人在它上面浪費時間”,外加——“諾蘭沒有接拍真是皆大歡喜”。

倘若你願意在搜尋引擎的新聞列表裡花上幾分鐘時間,那麼前三條內容應該很快就能落入眼底;倘若你願意再到豆瓣等逼格高雅之地檢索一番,那麼後兩條內容進入印象也不過是時間問題——由此一來,我相信絕大多數沒打定主意要不要期待電影的朋友都會顧慮重重:

《玩家一號》到底是怎樣的一部作品?斯皮爾伯格到底是不是最合適的改編電影執導人選?成片到底值不值得我們予以期待?

很簡單。

除了“自己去看”這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實踐派答案之外,

最方便的途徑無疑是去問那些真正熟讀過《玩家一號》並對相關背景知識知根知底的閱讀者——作為一名從2013年開始初次看過這個故事便深以為然、曾購買過不下三種小說版本的《玩家一號》愛好者,我可以很負責地說一句:

如果你想真正瞭解這部作品,看我今天的文章准沒錯。

《玩家一號》到底是本什麼書?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本小說的作者:

恩斯特·克萊恩(1971~),美國作家、編劇、詩人。年輕時癡迷于多種流行文化,1996年因撰寫《跨越八次元空間大冒險》的續集劇本而在網路上一舉成名。2008年,他創作的劇本Thundercade被湖景影業公司相中,劇本講述了一個三十多歲的宅男和他的朋友們獲得世界最知名遊戲競賽冠軍的故事。這個故事也成為了本書(玩家1號)的雛形。他的第二部小說《無敵艦隊》將於2014年出版,而其電影版權則已經被環球影業購得。

以上簡介照搬自豆瓣《玩家一號》小說介紹頁面。倘若這些文字還不足以說明結論,無妨,讓我們再來瞧瞧這位克萊恩大佬的真容:

好了,是時候放出初步結論了:

1.暫且不提阿西莫夫海因萊因還有克拉克這種老牌科幻巨頭,即便是和威廉·吉布森、弗諾·文奇乃至尼爾·斯蒂文森這些我們印象中的“年青一代”科幻作家相比,恩斯特·克萊恩也要年輕得多——就某種意義來說,斯科特·林奇基本上算是他的同輩。

正因如此,一方面,相對薄弱的創作經驗讓他很難設計出複雜精巧程度能與眾多前輩比肩的故事情節,另一方面,在創作者本職技能“見多識廣”的影響下,恩斯特·克萊恩自然會擁有廣泛的興趣愛好與廣博的見聞認識,並且和眾多出生在20世紀60年代乃至上半葉的老一代科幻作者不同,他所熟知的很多東西對於如今的70後乃至80後來說都不陌生——在我看來,這種當代讀者“耳熟能詳”乃至“親身經歷”的內容元素,正是《玩家一號》成功的最大原因。

2.仔細觀察一下上面那張照片,重點放在恩斯特·克萊恩的裝束以及倚靠的那輛怪模怪樣的老爺車上,如果你的“20世紀經典電影鑒賞”以及“20世紀經典搖滾聆聽”技能條足夠長的話,你會從這張圖中發掘出數量遠超第一印象的額外內容——事實上,上面這張照片就是《玩家一號》這本小說的縮影:

你對20世紀80年代的流行文化瞭解得越多,你能從這本小說當中收穫的樂趣就越豐富;反之,如果你對那個時代一無所知,那麼你能從這本小說中得到的樂趣自然也是寥寥無幾。

——這下你知道豆瓣用戶為什麼對小說版的《玩家一號》評價不高了吧。

OK,看過作者簡介,接下來讓我們瞧瞧小說本身:

事實上,目前中文網路流傳的各種關於《玩家一號》的簡述,大部分都算是正確的——真正的問題在於,這些介紹要麼是管窺一豹的斷章取義,要麼就是在關鍵位置上捅了簍子。作為一點撥亂反正的嘗試,以下是我個人總結的《玩家一號》小說版簡介,看這個就夠了:

時值2044年,在那個耗盡了絕大多數石油資源並且核聚變等新能源尚未實用化的未來,全球規模的能源危機終於降臨了;仿佛在一夜之間,全球經濟就走向了崩潰,為了果腹而打劫食品店的奇異景致再次出現在街頭,不過和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不同,這次既沒有胡佛這種替罪羊來背鍋,也不存在羅斯福新政這種看似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眼看現實一天比一天黯淡且前景絲毫看不到好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逃避現實在白日夢中尋找美好的人生——《綠洲(OASIS)》就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誕生的。和歷史上絕大多數經典遊戲不同,《綠洲》是一款專為VR系統設計的MMO RPG,在頭戴式顯示器和資料手套的輔助下,呈現在玩家面前的不再是隔岸觀景的遙望,而是身臨其境的美夢。

這張圖上的IOI(Innovative Online Industries,創新網路公司)是原作中最大的反派集團

《綠洲》的魅力是如此出眾,加之近乎完全免費,甫一推出就受到全世界飽受能源匱乏之苦的觀眾熱烈歡迎;再考慮到這款遊戲擁有近乎無所不能的自由度,從狂熱玩家到普通大眾,所有人都能從《綠洲》中找到樂趣和生存意義,在極短的時間內,這部遊戲就幾乎就成為了互聯網的化身,一舉將VR升級成為生活必需品,並為這款遊戲背後的公司和創作者贏取了極為可觀的財富——除了作為文明載體的人類社會完全看不到希望之外,所有的一切都很完美。

然而好景不長,伴隨著《綠洲》的創作者的突然去世,這種形似安樂死的穩態被徹底打破了:作為一頭史詩級別的死宅,《綠洲》的創作者詹姆斯·哈利迪不僅終生未婚沒有留下任何繼承人,性格古怪偏執的他為了處理那筆數量驚人的遺產——《綠洲》的所有盈利以及遊戲本身——而設計了一個近乎異想天開的計畫:

他讓所有的《綠洲》用戶——不包括開發運營的相關人員——陪他玩一個解謎遊戲。

這個遊戲包含一連串謎題,皆包含詹姆斯·哈利迪所鍾愛的20世紀80年代(當然,也包含部分時間更早的內容)流行文化元素,由三把鑰匙和三扇門組成。解開所有謎面,找到所有鑰匙,挖出所有的門,用正確方式開啟並解決所有的謎題,最先完成所有挑戰的玩家,將成為《綠洲》的繼承人。就是這麼簡單。

而我們的主角,韋德·歐文·沃茲(Wade Owen Watts,順帶一提,這位確實是個爺們,不過原作中確實有個表面印象與實際性別截然相反的角色),就是這成千上萬的《綠洲》繼承權尋寶人之一。那麼,作為並非天賦異稟又無強大靠山唯有對《綠洲》懷有一腔真愛的玩家——或者說直白一點吧,一個生活在21世紀中期但沉迷於20世紀80年代文化潮流的VR宅男——他有機會取得成功嗎?

——見鬼,一不留神又寫了這麼多。也罷,關於《玩家一號》的話題還有很多,我們明天繼續。

美國作家、編劇、詩人。年輕時癡迷于多種流行文化,1996年因撰寫《跨越八次元空間大冒險》的續集劇本而在網路上一舉成名。2008年,他創作的劇本Thundercade被湖景影業公司相中,劇本講述了一個三十多歲的宅男和他的朋友們獲得世界最知名遊戲競賽冠軍的故事。這個故事也成為了本書(玩家1號)的雛形。他的第二部小說《無敵艦隊》將於2014年出版,而其電影版權則已經被環球影業購得。

以上簡介照搬自豆瓣《玩家一號》小說介紹頁面。倘若這些文字還不足以說明結論,無妨,讓我們再來瞧瞧這位克萊恩大佬的真容:

好了,是時候放出初步結論了:

1.暫且不提阿西莫夫海因萊因還有克拉克這種老牌科幻巨頭,即便是和威廉·吉布森、弗諾·文奇乃至尼爾·斯蒂文森這些我們印象中的“年青一代”科幻作家相比,恩斯特·克萊恩也要年輕得多——就某種意義來說,斯科特·林奇基本上算是他的同輩。

正因如此,一方面,相對薄弱的創作經驗讓他很難設計出複雜精巧程度能與眾多前輩比肩的故事情節,另一方面,在創作者本職技能“見多識廣”的影響下,恩斯特·克萊恩自然會擁有廣泛的興趣愛好與廣博的見聞認識,並且和眾多出生在20世紀60年代乃至上半葉的老一代科幻作者不同,他所熟知的很多東西對於如今的70後乃至80後來說都不陌生——在我看來,這種當代讀者“耳熟能詳”乃至“親身經歷”的內容元素,正是《玩家一號》成功的最大原因。

2.仔細觀察一下上面那張照片,重點放在恩斯特·克萊恩的裝束以及倚靠的那輛怪模怪樣的老爺車上,如果你的“20世紀經典電影鑒賞”以及“20世紀經典搖滾聆聽”技能條足夠長的話,你會從這張圖中發掘出數量遠超第一印象的額外內容——事實上,上面這張照片就是《玩家一號》這本小說的縮影:

你對20世紀80年代的流行文化瞭解得越多,你能從這本小說當中收穫的樂趣就越豐富;反之,如果你對那個時代一無所知,那麼你能從這本小說中得到的樂趣自然也是寥寥無幾。

——這下你知道豆瓣用戶為什麼對小說版的《玩家一號》評價不高了吧。

OK,看過作者簡介,接下來讓我們瞧瞧小說本身:

事實上,目前中文網路流傳的各種關於《玩家一號》的簡述,大部分都算是正確的——真正的問題在於,這些介紹要麼是管窺一豹的斷章取義,要麼就是在關鍵位置上捅了簍子。作為一點撥亂反正的嘗試,以下是我個人總結的《玩家一號》小說版簡介,看這個就夠了:

時值2044年,在那個耗盡了絕大多數石油資源並且核聚變等新能源尚未實用化的未來,全球規模的能源危機終於降臨了;仿佛在一夜之間,全球經濟就走向了崩潰,為了果腹而打劫食品店的奇異景致再次出現在街頭,不過和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不同,這次既沒有胡佛這種替罪羊來背鍋,也不存在羅斯福新政這種看似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眼看現實一天比一天黯淡且前景絲毫看不到好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逃避現實在白日夢中尋找美好的人生——《綠洲(OASIS)》就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誕生的。和歷史上絕大多數經典遊戲不同,《綠洲》是一款專為VR系統設計的MMO RPG,在頭戴式顯示器和資料手套的輔助下,呈現在玩家面前的不再是隔岸觀景的遙望,而是身臨其境的美夢。

這張圖上的IOI(Innovative Online Industries,創新網路公司)是原作中最大的反派集團

《綠洲》的魅力是如此出眾,加之近乎完全免費,甫一推出就受到全世界飽受能源匱乏之苦的觀眾熱烈歡迎;再考慮到這款遊戲擁有近乎無所不能的自由度,從狂熱玩家到普通大眾,所有人都能從《綠洲》中找到樂趣和生存意義,在極短的時間內,這部遊戲就幾乎就成為了互聯網的化身,一舉將VR升級成為生活必需品,並為這款遊戲背後的公司和創作者贏取了極為可觀的財富——除了作為文明載體的人類社會完全看不到希望之外,所有的一切都很完美。

然而好景不長,伴隨著《綠洲》的創作者的突然去世,這種形似安樂死的穩態被徹底打破了:作為一頭史詩級別的死宅,《綠洲》的創作者詹姆斯·哈利迪不僅終生未婚沒有留下任何繼承人,性格古怪偏執的他為了處理那筆數量驚人的遺產——《綠洲》的所有盈利以及遊戲本身——而設計了一個近乎異想天開的計畫:

他讓所有的《綠洲》用戶——不包括開發運營的相關人員——陪他玩一個解謎遊戲。

這個遊戲包含一連串謎題,皆包含詹姆斯·哈利迪所鍾愛的20世紀80年代(當然,也包含部分時間更早的內容)流行文化元素,由三把鑰匙和三扇門組成。解開所有謎面,找到所有鑰匙,挖出所有的門,用正確方式開啟並解決所有的謎題,最先完成所有挑戰的玩家,將成為《綠洲》的繼承人。就是這麼簡單。

而我們的主角,韋德·歐文·沃茲(Wade Owen Watts,順帶一提,這位確實是個爺們,不過原作中確實有個表面印象與實際性別截然相反的角色),就是這成千上萬的《綠洲》繼承權尋寶人之一。那麼,作為並非天賦異稟又無強大靠山唯有對《綠洲》懷有一腔真愛的玩家——或者說直白一點吧,一個生活在21世紀中期但沉迷於20世紀80年代文化潮流的VR宅男——他有機會取得成功嗎?

——見鬼,一不留神又寫了這麼多。也罷,關於《玩家一號》的話題還有很多,我們明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