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陝西村落文化|景家堡

景家堡地處西安市北郊。據村裡老人們講,景家堡村距今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相傳,先人們是在明朝洪武年間,從山西遷移而來。由於全村地理位置呈船型,為了風調雨順保平安,

先人們在村四周分別修了四個廟,西頭村口老爺廟最大,村西北角是桃花姑姑廟,東南角是無良廟,東北角是掃房爺廟。為保證大船的穩固,還專門在村西200米通望草鎮的地方修了十幾米高的磚塔。

當年景家堡村老爺廟香火最旺,每逢初一、十五到處都是前來燒香的人。特別是陰曆七月初一村過會,到處彩旗飄揚,香火繚繞,誦經聲陣陣,非常熱鬧。

早年間,景家堡村只有景、馮、閆三大戶。

景姓、閆姓都是為官做生意的大財東,以後兩家相繼搬走,景家村就再無景、閆兩姓。清初時,嘉慶年間《咸寧縣誌》稱景家堡村為耿家堡,《長安咸甯續志》又稱井家堡,1949年才改名為景家堡。

景家堡村以民間社火而聞名,是北鄉節日慶典,群眾娛樂的傳統項目,

也是西安北鄉表演社火的大村之一。解放前景家堡村就開始耍社火。按照習俗,耍社火的前一天要封神,裝上幾桌封神的戲,鞭炮一響,鑼鼓開道,芯子就從院子裡抬出來,繞村一周。這是祭奠老先人,讓他們回來看熱鬧。芯子全用人抬,四人抬一張桌子,全村老少都參加,從不計報酬。正月十五,是景家堡村社火表演的高☆禁☆潮,首先給政府拜年演出,然後就和各村進行社火比賽。
耍社火的現場,花炮火銃,震耳欲聾,社旗林立,鑼鼓喧天,幾裡路長的表演隊伍,載歌載舞,異彩紛呈。特別是芯子,凸顯驚、險、妙、奇、懸。尤其是“孫猴坐帳”,兩個小男孩扮成小猴娃,坐在杆子上打秋千玩,每當看到小猴娃翻騰在細線做成的秋千繩上,驚險的表演引來觀眾讚不絕口。

1992年春節,作為唯一受邀的社火表演隊,景家社火連續在興慶宮公園表演15天。每天都吸引數萬人前來觀看。

500多人的演出隊伍從初一到十五每天演兩場,盛況空前。為此,中央電視臺除了派記者專門進行報導,還在大年初一的新聞聯播現場播出表演盛況,讓景家社火名揚全國。

由於地理條件優越,景家堡村的井水離地面只有兩米多深,直接用井杆(木棍帶鉤)就能提水。井水清涼甘甜,就連草鎮煙館熬煙都要專用景家堡村的水。因為水好,景家堡村的水磨豆腐在北鄉也小有名氣。

挑擔子外出賣豆腐就成了村裡很多人家的主要經濟來源。

解放前,景家堡村由王、耿、姜、馮、唐、趙、馬,這七大姓氏的村民組成。大多數住的是草房,一年兩料,產量不高,艱難度日。

1951年,景家堡村實行土地改革,無地少地的村民都分了地,糧食產量提高,生活得到改善。隨後又成立了互助組、高級社。由於引進良種和化肥農藥,政府推廣了農業“八字憲法”,增添了新型農機具,糧食畝產達到500多斤。1958年,景家堡村劃歸草灘人民公社,成立了景家大隊,興修水利,開挖幸福渠,平整土地,整修道路,植樹造林。景家堡在草灘地區第一個通上了電。

1966年,成立了東風大隊,景家村為1、2隊,當時村北修了通向草鎮連接公路的東風大路、汪家抽水站,引來了水澆灌農田。狄寨、紅旗、洪慶原、草灘文家千畝方大會戰,景家村社員積極參加超額完成任務。年後水位下降,村北小光子地不便耕作,都平成了大塊田地,改種水稻,村民吃上了細糧。

1980年以後,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機械承包到戶,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在種好自己的責任田外,村民們放開手腳廣開門路,湧現出了王國亮的造紙廠,薑建利的防盜門廠,楊順奇、趙拉拉的電鋸加工廠、服裝廠、商店食堂、建築隊、拉運、麵粉加工、種菜、種瓜、種植果樹、綠化苗木、養殖、食品、豆腐加工,多種經濟五花八門。

1992年西化征地,景家堡村和附近幾個村都為此付出了不少,村上帶頭為草灘引進項目。1995年未央湖開發,景家堡村也做出最大的支持。1996年,修建了陽光大道,拓寬了東風大路,景家堡村也修了柏油路,通了509路中巴車。從此,全村的經濟發展又上了一個臺階。

2003年,建成景家村農貿市場,各路客商雲集景家,有超市3家,旅社7家,洗澡堂2家,藥店3家,村裡的各家各戶都招租房客,路口門面房的租金也漲到了1500元,甚至到了一房難求的局面。

2010年,景家村有村民287戶,人口843人,幾乎家家戶戶都買了車。719、336、207三路公車也直達景家十字,交通更加方便。西安市政府擴建秦漢大道,景家村也實施了城中村改造,村民們已搬進全新的高層樓房,盡享改革開放帶來的偉大成果。

糧食畝產達到500多斤。1958年,景家堡村劃歸草灘人民公社,成立了景家大隊,興修水利,開挖幸福渠,平整土地,整修道路,植樹造林。景家堡在草灘地區第一個通上了電。

1966年,成立了東風大隊,景家村為1、2隊,當時村北修了通向草鎮連接公路的東風大路、汪家抽水站,引來了水澆灌農田。狄寨、紅旗、洪慶原、草灘文家千畝方大會戰,景家村社員積極參加超額完成任務。年後水位下降,村北小光子地不便耕作,都平成了大塊田地,改種水稻,村民吃上了細糧。

1980年以後,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機械承包到戶,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在種好自己的責任田外,村民們放開手腳廣開門路,湧現出了王國亮的造紙廠,薑建利的防盜門廠,楊順奇、趙拉拉的電鋸加工廠、服裝廠、商店食堂、建築隊、拉運、麵粉加工、種菜、種瓜、種植果樹、綠化苗木、養殖、食品、豆腐加工,多種經濟五花八門。

1992年西化征地,景家堡村和附近幾個村都為此付出了不少,村上帶頭為草灘引進項目。1995年未央湖開發,景家堡村也做出最大的支持。1996年,修建了陽光大道,拓寬了東風大路,景家堡村也修了柏油路,通了509路中巴車。從此,全村的經濟發展又上了一個臺階。

2003年,建成景家村農貿市場,各路客商雲集景家,有超市3家,旅社7家,洗澡堂2家,藥店3家,村裡的各家各戶都招租房客,路口門面房的租金也漲到了1500元,甚至到了一房難求的局面。

2010年,景家村有村民287戶,人口843人,幾乎家家戶戶都買了車。719、336、207三路公車也直達景家十字,交通更加方便。西安市政府擴建秦漢大道,景家村也實施了城中村改造,村民們已搬進全新的高層樓房,盡享改革開放帶來的偉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