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陝西村落文化|東一村

東一村是個移民村,村裡最大戶霍姓來自湖北黃崗,陳姓是從河南淅川縣荊紫關遷來,另一個陳姓來自湖北鄖西,吳姓是湖北黃陂,李姓是丹鳳棣花,另一個李姓是從湖北到商縣後又來這兒,

鞏姓是商縣孝義,鄭姓是商縣牧護關,這些戶族的族群遍及周邊各村。東一村位於西安城牆端北10公里處,處於渭河河床老河岸的南塄坎下面,由原來的硝池子、豆房子和林業站向南道口附近的十來家人組成。

【周邊生態】

龍渠上岸塄坎向北不遠處,

有一條從西向東貫穿東一村的小河,人稱龍渠或老龍渠。渠岸兩側樹木旺盛,渠裡有魚和黃鱔。1958年“土法煉鋼”時樹被伐光,渠水也逐年乾涸。

幸福渠在清代,東一村的先輩們為了改造低窪積水的鹽鹼地,用鐵鍁把地挑成一綹一綹的排水渠,叫“洸子渠”。清光緒年間,在草灘駐兵屯田的升允(陝西巡撫,後為甘肅總督)率眾修了一條從東一西北角到賈家灘入渭的人工渠,

叫“九龍渠”。1958年,因地下水位上升,區政府主持重新開挖九龍渠,人們把新開挖的渠叫幸福渠。幸福渠西南面是“草灘林場”的苗圃,舊社會德國林學博士G·芬茨爾曾在此指導育苗、栽樹。

漕運明渠在幸福渠北有一條原生態的河流,人們都叫它“老氵皂河”或“夾河子”,1980年,北郊排水工程指揮部在這塊濕地南岸和有蘆葦的地方修了一條有水泥護坡的渠,叫漕運明渠,沒有漕運,卻用於排泄污水,

滾滾的黑水上漂著白沫,氣味嗆鼻。

夾河子北邊,即廣袤的渭河灘,冬季成群結隊的大雁、黃鴨和鸛類在徹夜鳴叫。再向北兩公里,即東一村的母親河——渭河。

【村名來歷】

東興隆據《霍氏宗譜》記載,清道光年間(1830年左右),霍姓先輩即來這裡拓荒種地(當時歸清朝咸寧縣所轄)。

《草灘志》也記載,游姓先輩在咸豐年間(1850)最先來這裡,人稱“遊客頭”,這兩人可能是當地野河灘最早的居民。東興隆何時成村的呢?無人記載,無法考證。歷史上的1862年~1869年,陝西關中地區先後暴發有回民起義、太平軍、(扶王陳得才)西撚軍、張宗禹與清軍的連年戰爭,漢民死傷50余萬。陝甘總督左宗棠藉口“圖百年之安”強迫關中約80~100萬回民遷出陝西,連年戰爭形成“人煙稀絕、地盡拋荒”的局面。
同治八年(1869年)陝西巡撫劉蓉奏准清查“叛回荒產”招人耕種。據《續修陝西通志稿》,清朝移民局將商州許多戶移至關中(據長吊村《王氏家譜》),北郊的袁雒、河道、水腰、溝上、長吊村均為商州移民,形成一個移民潮,已經定居商洛的湖北人也搬遷了。來早的都佔據上岸好地,估計移民潮晚期,到渭河灘拓荒安家者愈來愈多,形成零散的住宅群,以吉祥之意,取名東興隆。1958年公社化,把東興隆最西頭的地方叫“東一隊”。1985年,大隊解體後又叫東一村。

東一村主村叫硝池子,因地勢低窪,硝堿嚴重而得名。

【經濟狀況】

一百多年前,東一村的先民們拖家帶口來到荒草叢生,野狼遍地的渭河灘,搭建“地窩子草庵”(一種用蒲草搭建的原始建築),在極其艱苦的生存環境中紮根生存,開荒種地、吃粗糧、咽野菜,給後輩人留下最大的“一筆遺產”——是一種客戶人特有的吃苦耐勞、艱苦創業的拓荒精神,憑藉這種精神,東一人在後來的不同時代經濟水準都優於周邊。

解放初,均分了土地和牲口,翻了身的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到了1956、1957年,人們的經濟生活已達“豐衣足食”的水準。但1958年公社化、刮共產風,吃大鍋飯。1960年,進入“低標準、瓜菜代”的經濟困難時期。即便是困難時期,東一村與周邊的社隊相比,還是被人羡慕的。連續多年一個勞動日一塊多錢,而周邊的隊大部分為幾毛錢甚至更少。

東一村代表作物:東一村有種西瓜的傳統,每年的穀雨(4月20日左右)“貼瓜”,是一個像節日一樣重大的活動。連續多年,西安市回民坊的瓜行家賈振武、劉漢鼎、孫有名(全國勞模)等都號住東一的瓜地來割瓜,全部一級包到底,而且還是他們的汽車來拉。

東一的蓮菜。東一村1963年春開始種蓮菜,由於東一村水地污泥深,特別是一種叫做“香爐灰”的鹼性土壤,種莊稼產量不高,種出的蓮藕膘厚眼兒細,產量特高,村民們把蓮菜生意做到了寧夏、甘肅、新疆、青海等地,直到今天,仍有幾家人在大荔、合陽、韓城、山西河津等地種蓮菜幾百畝。

其實,東一人真正富裕起來是在“家庭聯產承包”以後,村民們除了包地種植蓮菜之外,還有許多村民開始搞養殖、搞運輸做生意、辦工廠……1990年,村裡在漕運明渠北開挖漁池300畝,並在村周圍發展果樹種植,桃樹、梨樹包圍了村莊。改革開放使村民生活水準逐年提高,家家戶戶蓋新房,摩托車、彩電、冰箱、電腦等高檔物品進入尋常百姓家。

1958年公社化,把東興隆最西頭的地方叫“東一隊”。1985年,大隊解體後又叫東一村。

東一村主村叫硝池子,因地勢低窪,硝堿嚴重而得名。

【經濟狀況】

一百多年前,東一村的先民們拖家帶口來到荒草叢生,野狼遍地的渭河灘,搭建“地窩子草庵”(一種用蒲草搭建的原始建築),在極其艱苦的生存環境中紮根生存,開荒種地、吃粗糧、咽野菜,給後輩人留下最大的“一筆遺產”——是一種客戶人特有的吃苦耐勞、艱苦創業的拓荒精神,憑藉這種精神,東一人在後來的不同時代經濟水準都優於周邊。

解放初,均分了土地和牲口,翻了身的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到了1956、1957年,人們的經濟生活已達“豐衣足食”的水準。但1958年公社化、刮共產風,吃大鍋飯。1960年,進入“低標準、瓜菜代”的經濟困難時期。即便是困難時期,東一村與周邊的社隊相比,還是被人羡慕的。連續多年一個勞動日一塊多錢,而周邊的隊大部分為幾毛錢甚至更少。

東一村代表作物:東一村有種西瓜的傳統,每年的穀雨(4月20日左右)“貼瓜”,是一個像節日一樣重大的活動。連續多年,西安市回民坊的瓜行家賈振武、劉漢鼎、孫有名(全國勞模)等都號住東一的瓜地來割瓜,全部一級包到底,而且還是他們的汽車來拉。

東一的蓮菜。東一村1963年春開始種蓮菜,由於東一村水地污泥深,特別是一種叫做“香爐灰”的鹼性土壤,種莊稼產量不高,種出的蓮藕膘厚眼兒細,產量特高,村民們把蓮菜生意做到了寧夏、甘肅、新疆、青海等地,直到今天,仍有幾家人在大荔、合陽、韓城、山西河津等地種蓮菜幾百畝。

其實,東一人真正富裕起來是在“家庭聯產承包”以後,村民們除了包地種植蓮菜之外,還有許多村民開始搞養殖、搞運輸做生意、辦工廠……1990年,村裡在漕運明渠北開挖漁池300畝,並在村周圍發展果樹種植,桃樹、梨樹包圍了村莊。改革開放使村民生活水準逐年提高,家家戶戶蓋新房,摩托車、彩電、冰箱、電腦等高檔物品進入尋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