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上工申貝並購整合全球資源 締造“一帶一路”商業神話

央視網消息連年虧損,靠賣土地和老廠房苦苦支撐。

怎麼辦?是破產還是涅磐?上工申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上工申貝)“踏”一隻小舢板出海,在國際並購的驚濤駭浪中闖出一條新航道,在強手林立的國際設備同行中殺出重圍,傲立行業潮頭。

蝶變海外並購路

說起上工申貝,很多人並不瞭解,但提起“蝴蝶牌”縫紉機,那可是三十年前響噹噹的知名品牌。

上工申貝1965年建廠,前身為上海工業縫紉機廠,是我國最早從事工業縫製設備專業化生產經營的大型骨幹企業,

1993年9月改制上市,1997年8月更名為上工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2月與上海申貝辦公機械有限公司合併更名為上工申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雖然擁有“蝴蝶”、“上工”等知名品牌,但改革開放後,受外資和民營企業的夾擊,上工申貝連年虧損,只能靠賣土地和廠房勉強維持。到2004年,已跌出中國縫製機械行業前十名。

怎麼辦?

“當時有兩條路選擇,一是,被別人整合,

走進歷史故紙堆;二是,整合別人,涅磐新生——當時,我們發現擁有頂級世界縫紉機製造技術的德國百年老店DA公司,也因為經濟效益不佳,股東不願意再次投入想賣掉。”2004年,臨危受命的上工申貝集團董事長張敏心裡很清楚,“走第二條路,到海外並購,需要拿出全部家當,搞得好皆大歡喜,搞不好就很麻煩。其實,我當時心裡也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就是要試一試,形成一個突圍。

開了五次董事會,最終大家一致決定堅決走出去。

當時,跨國並購還是個新鮮事,就連政府管理部門對如何審批都在探討當中,更何況上工申貝面對的是一次蛇吞象的並購。

2005年,上工申貝以承債為主的方式,投資3595萬歐元收購DA94.98%的股份,並借助DA公司在工業縫紉領域高端技術和產品,通過國內和國外技術和市場的雙重整合,一舉打破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

“當時處於生死邊緣的上工申貝,

用背水一戰的勇氣開啟出海並購征途。小舢板沒有被風浪打翻,接連吃下德國兩家百年巨頭,上工申貝拯救了這兩家深陷破產危機的老牌企業,同時也拯救了沉淪中的自己,在強手林立的國際設備同行中殺出重圍。”張敏說。

整合全球資源成縫紉巨頭

2005年收購DA後,上工申貝開始精兵簡政和重組整合,分流安置富餘員工6500人,關閉註銷虧損企業60餘家。到2013年,實力大增,包括資金和盈利能力在整個工業縫紉機行業處於領先地位,公司下屬企業全部扭虧為盈。

與此同時,上工申貝又帶領DA,結束了與另一家歐洲縫紉巨頭百福的競爭——將百福打得七零八落瀕臨破產後,上工申貝順勢出手,2013年拿下百福,終結了DA與百福的百年爭鬥。

同年,上工申貝還收購了德國具有50年歷史的家族企業凱爾曼特種機器製造商(KSL),獲取包括3D縫紉機機器人和帶旋轉機頭的程式控制花樣機等高端產品技術。

2015年,又投資2850萬歐元,獲得全球最大編織橫機器製造商百年老店H.Stoll26%股權。

至此,上工申貝構建了完整的自動工業縫製設備技術,形成了DA、百福、KSL等品牌梯隊,保持多個產品領域的全球領先優勢,為歐洲幾乎所有的奢侈品公司提供自動化縫製設備;全球所有中高端汽車座椅90%由上工申貝旗下品牌縫紉機縫製;同時,切入了航空航太,幾乎中國的每一家飛機製造商都買了上工申貝的縫紉機。

如今,上工申貝擁有淨資產20多億元,手握10億元現金;共有分(子)公司32家,海外15家,員工共計4626人,其中海外員工約占49%,創造了“一帶一路”上海外並購的商業神話。

整合是門大學問

並購是萬里長征,整合是長征的開始。

只有整合才能使並購發揮1+1>2的效應,防止“水土不服”。

上工申貝按照人力成本水準對歐洲工廠佈局進行梯度調整。所有的零部件從中國採購,在羅馬尼亞生產,在捷克工廠製造縫紉機機頭,在德國工廠總裝集成。

整合品牌也是一門大學問。

“靠收購兼併發展起來的品牌,必須對多個品牌實行整理,不然品牌內部的相互競爭會產生內耗。”張敏說,如果還是讓每個企業各自為政,那相互之間必然打架。必須來一個整合,所有的銷售歸平臺管理。

在研發上,上海申貝也按照企業自有的核心競爭力進行分工。

“誰做什麼?他的專利多我們就交給誰,然後讓其他的企業一律不能重複勞動,技術之間可以相互有償交換,內部不允許競爭,形成以上工申貝集團技術中心為核心的研發戰略部門,領導歐亞四大開發中心,實現資源分享,協同開發。”

更關鍵的是,這些研發超前于對手。

張敏介紹,當日本和國內的競爭對手還在為單機(一個機器配一個女工)訂單“廝殺”時,上工申貝已經悄然轉到特種機——把做服裝的每一道工序設計成一個特殊動作,讓它形成半自動化,做出的服裝經久耐用,箱包更是優美,LV、Chanel等國際奢侈品品牌都出自上工申貝的特種縫紉機。

2015年整個行業下滑20%,而上工申貝依然盈利,就是因為走了特種機、自動化的道路。

當對手跟過來搞特種機時,上工申貝又轉向了。

張敏透露,現在公司又把精力轉到了三新,新材料、新工藝和新興產業。目前,上工申貝用於飛機(新興產業)碳素纖維複合材料(新材料)零部件的縫紉機器人售價在1500萬元。

十餘年的征程,上工申貝借一條破舊小舢板出海,上演了一出國際並購神話。回顧十多年來的出海經歷,張敏說,做製造業最根本的一點是產品創新,創新意味著,永遠在征途。

同年,上工申貝還收購了德國具有50年歷史的家族企業凱爾曼特種機器製造商(KSL),獲取包括3D縫紉機機器人和帶旋轉機頭的程式控制花樣機等高端產品技術。

2015年,又投資2850萬歐元,獲得全球最大編織橫機器製造商百年老店H.Stoll26%股權。

至此,上工申貝構建了完整的自動工業縫製設備技術,形成了DA、百福、KSL等品牌梯隊,保持多個產品領域的全球領先優勢,為歐洲幾乎所有的奢侈品公司提供自動化縫製設備;全球所有中高端汽車座椅90%由上工申貝旗下品牌縫紉機縫製;同時,切入了航空航太,幾乎中國的每一家飛機製造商都買了上工申貝的縫紉機。

如今,上工申貝擁有淨資產20多億元,手握10億元現金;共有分(子)公司32家,海外15家,員工共計4626人,其中海外員工約占49%,創造了“一帶一路”上海外並購的商業神話。

整合是門大學問

並購是萬里長征,整合是長征的開始。

只有整合才能使並購發揮1+1>2的效應,防止“水土不服”。

上工申貝按照人力成本水準對歐洲工廠佈局進行梯度調整。所有的零部件從中國採購,在羅馬尼亞生產,在捷克工廠製造縫紉機機頭,在德國工廠總裝集成。

整合品牌也是一門大學問。

“靠收購兼併發展起來的品牌,必須對多個品牌實行整理,不然品牌內部的相互競爭會產生內耗。”張敏說,如果還是讓每個企業各自為政,那相互之間必然打架。必須來一個整合,所有的銷售歸平臺管理。

在研發上,上海申貝也按照企業自有的核心競爭力進行分工。

“誰做什麼?他的專利多我們就交給誰,然後讓其他的企業一律不能重複勞動,技術之間可以相互有償交換,內部不允許競爭,形成以上工申貝集團技術中心為核心的研發戰略部門,領導歐亞四大開發中心,實現資源分享,協同開發。”

更關鍵的是,這些研發超前于對手。

張敏介紹,當日本和國內的競爭對手還在為單機(一個機器配一個女工)訂單“廝殺”時,上工申貝已經悄然轉到特種機——把做服裝的每一道工序設計成一個特殊動作,讓它形成半自動化,做出的服裝經久耐用,箱包更是優美,LV、Chanel等國際奢侈品品牌都出自上工申貝的特種縫紉機。

2015年整個行業下滑20%,而上工申貝依然盈利,就是因為走了特種機、自動化的道路。

當對手跟過來搞特種機時,上工申貝又轉向了。

張敏透露,現在公司又把精力轉到了三新,新材料、新工藝和新興產業。目前,上工申貝用於飛機(新興產業)碳素纖維複合材料(新材料)零部件的縫紉機器人售價在1500萬元。

十餘年的征程,上工申貝借一條破舊小舢板出海,上演了一出國際並購神話。回顧十多年來的出海經歷,張敏說,做製造業最根本的一點是產品創新,創新意味著,永遠在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