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外媒:美聯航事件背後的美國特權文化

日前,一段越南裔乘客被美國聯合航空公司(美聯航)暴力趕下飛機的視頻引起網路熱議。4月12日,紐約時報中文網發表一篇題為《美聯航事件背後的美國特權文化》的評論性文章稱,

美聯航事件背後,折射出美國在社會生活或者政治等方面,都趨向討好少數特權階級。

《紐約時報中文網》發文稱,美國社會正越來越傾向討好那些少數特權階級

全文如下:

本周,一名醫生在乘坐美聯航(United Airlines)航班時,被強行從經濟艙座位上拖走的可怕視頻廣為流傳。

隨後,這家航空公司發現自己站在了一場社交媒體風暴的中心。現有的報導顯示,由於美聯航空的四名雇員要搭乘這趟機票已全部售出的航班,該男子被隨機選中,為其騰出位置。因這名醫生拒絕離開,航空公司管理人員向執法部門求助,安保人員讓其以一種流血的方式,強行將其拖離了飛機。

這件事似乎捕捉到了與我們當前的生活狀態有關的某種東西,很多在網上瘋傳的東西常常都是如此。我們所有人都會太過頻繁地產生無力感,不論是在政治上還是經濟上。蓋洛普(Gallup)2015年的一項民調顯示,大多數美國人都同意國會“脫離了美國普通民眾”、“只關注特殊利益群體的需要”之類的言論。

那麼,這和美聯航空有什麼關係?要知道,

我們大部分人並非每天都和政府打交道。但我們是以消費者的身份生活著。與此同時,我們正受到越來越無禮的對待,由此折射出社會上日益拉大的收入差距。

在2017年,消費者看上去常常是交易中最不重要的部分——除非他或她花了大價錢。以醫療服務為例。富人可以享有日益增多的禮賓式醫療服務——每年的費用在1000美元以上,他們的私人醫生會迅速給他們回電話——我們其他人則更有可能被發配到一個狹小的醫保網路中。

當我們乘坐飛機時,這種超乎尋常的經濟排序會得到更加明目張膽地展示。航空公司似乎總能想出極富創意的新點子,去討好人數越來越少的一群人,同時以越來越蔑視的態度對待大多數旅客。美聯航空便是頗具代表性的一個。

該公司最近新推出了面向商務倉旅客的折疊床,配有氛圍燈、可調節的腰部支撐以及來自薩克斯第五大道百貨(Saks Off Fifth)的床品。

但美聯航面對經濟艙旅客時卻錙銖必較。現在,要獲得額外的腿部空間,就得支付額外的費用。同樣,該公司新推出的“基本經濟艙”的旅客,要想獲得在預定機票時選擇座位的權利,或者在登機時隨身多帶一些行李——而不僅僅是一個小手提包或背包的權利,也得額外付費。

美聯航空起初對這一冒犯之舉的道歉,只不過表明他們毫不關心普通旅客。去年取得23億美元淨收入的這家公司,根本沒有發自內心地譴責自己。

其發言人告訴《紐約時報》,“我們曾禮貌地問了好幾次”,請那名男士離開座位,好像這樣一來隨後發生的一切就都合情合理了。美聯航空首席執行官奧斯卡·穆尼奧斯(Oscar Munoz)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他對不得不“另行安排”這位乘客感到抱歉,公司正與當局合作,以便弄清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但要知道,他並未承認,對待經濟艙裡一名只想抵達目的地的乘客,允許安保人員以極為粗暴的方式對待的作法是錯誤的。該公司在週二又發表了一份聲明,做了更有力度的道歉。

被強行拖出飛機前,亞裔男子與安保人員的對話

同樣的情況也存在於我們的政治生活之中。在發表於2014年的一篇論文中,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的馬丁·吉倫斯(Martin Gilens)和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本傑明·佩奇(Benjamin Page)指出,政府的政策和行動很少反映大多數人的情緒,而是有利於增進企業的利益、傾向于照顧最富有的人。

當共和黨國會議員於今年初提出一項覆蓋人群小於《合理醫療費用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的醫保改革方案時,猶他州共和黨眾議員傑生·沙費特茲(Jason Chaffetz)一開始曾為其辯護,說美國人需要在為必要的醫療服務付費和購買一部iPhone之間做出選擇。與此同時,如果這項法案得以完全實施,傳說中最富有的1%人口將平均獲得總計3.7萬美元的稅收減免。

別誤解我的意思。對美聯航這一令人遺憾的事件,還可以有很多種解讀。美國人的生活正變得越來越具有對抗性,當局正以越來越咄咄逼人的方式對普通的爭議作出回應。也有積極的一面:得益於社交媒體的發展,美國尋常百姓有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的發聲和成功求助的機會。最後,一種關於特權的敘事正在展開。

很多人都指出,如果不願離開的乘客是窮人或非裔美國人,這一爭端可能不會受到如此多的關注。另外一些人則指出,身為亞裔美國人的那名醫生如果是白人,警員或航空公司員工對待他的方式可能會有所不同。

但這並不是非此即彼別無他擇的情況。沒錯,我們可以告訴那些認為自己條件不錯的人,要接受二等公民待遇——比他們貧窮的那些人長期以來都在忍受的一種待遇。但讓所有人的待遇得到改善,不論從倫理上來說,還是為了我們的未來著想,似乎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作者:Helaine Olen著有《大事糊塗:揭露個人理財行業的黑暗面》(Pound Foolish: Exposing the Dark Side of the Personal Finance Industry),還是《索引卡》(The Index Card)的聯合作者。

也得額外付費。

美聯航空起初對這一冒犯之舉的道歉,只不過表明他們毫不關心普通旅客。去年取得23億美元淨收入的這家公司,根本沒有發自內心地譴責自己。

其發言人告訴《紐約時報》,“我們曾禮貌地問了好幾次”,請那名男士離開座位,好像這樣一來隨後發生的一切就都合情合理了。美聯航空首席執行官奧斯卡·穆尼奧斯(Oscar Munoz)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他對不得不“另行安排”這位乘客感到抱歉,公司正與當局合作,以便弄清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但要知道,他並未承認,對待經濟艙裡一名只想抵達目的地的乘客,允許安保人員以極為粗暴的方式對待的作法是錯誤的。該公司在週二又發表了一份聲明,做了更有力度的道歉。

被強行拖出飛機前,亞裔男子與安保人員的對話

同樣的情況也存在於我們的政治生活之中。在發表於2014年的一篇論文中,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的馬丁·吉倫斯(Martin Gilens)和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本傑明·佩奇(Benjamin Page)指出,政府的政策和行動很少反映大多數人的情緒,而是有利於增進企業的利益、傾向于照顧最富有的人。

當共和黨國會議員於今年初提出一項覆蓋人群小於《合理醫療費用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的醫保改革方案時,猶他州共和黨眾議員傑生·沙費特茲(Jason Chaffetz)一開始曾為其辯護,說美國人需要在為必要的醫療服務付費和購買一部iPhone之間做出選擇。與此同時,如果這項法案得以完全實施,傳說中最富有的1%人口將平均獲得總計3.7萬美元的稅收減免。

別誤解我的意思。對美聯航這一令人遺憾的事件,還可以有很多種解讀。美國人的生活正變得越來越具有對抗性,當局正以越來越咄咄逼人的方式對普通的爭議作出回應。也有積極的一面:得益於社交媒體的發展,美國尋常百姓有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的發聲和成功求助的機會。最後,一種關於特權的敘事正在展開。

很多人都指出,如果不願離開的乘客是窮人或非裔美國人,這一爭端可能不會受到如此多的關注。另外一些人則指出,身為亞裔美國人的那名醫生如果是白人,警員或航空公司員工對待他的方式可能會有所不同。

但這並不是非此即彼別無他擇的情況。沒錯,我們可以告訴那些認為自己條件不錯的人,要接受二等公民待遇——比他們貧窮的那些人長期以來都在忍受的一種待遇。但讓所有人的待遇得到改善,不論從倫理上來說,還是為了我們的未來著想,似乎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作者:Helaine Olen著有《大事糊塗:揭露個人理財行業的黑暗面》(Pound Foolish: Exposing the Dark Side of the Personal Finance Industry),還是《索引卡》(The Index Card)的聯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