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焚燒垃圾致癌,46座城市將強制生活垃圾分類

北京焚燒垃圾每年可能導致241人患癌,並產生高額治療費。如果垃圾分類仍做不到位,北京還需再添多座垃圾焚燒廠,這將使環境和健康陷入惡性循環

除了在垃圾清運、處理環節上不給力,國內推動垃圾分類時,未隨之出臺獎懲機制,也使垃圾分類躑躅不前。圖/CFP

“垃圾焚燒每年可能讓241人患上癌症,為治病花去14.3億元。”這是中國人民大學3月22日發佈的《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社會成本評估報告》中的一個研究結論。

該研究假設2018年有2300萬人生活在北京,

若繼續增建垃圾焚燒廠至11座,將有3779人因此患癌。

這一報告使生活垃圾的分類成為焦點。此前四天,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改委、住建部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全國46座城市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到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達到35%以上。

46座城市,除了已經嘗試生活垃圾分類的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大連、青島、寧波、廈門和深圳等,河北邯鄲、江蘇蘇州、安徽銅陵、江西宜春、山東泰安、湖北宜昌、四川廣元和德陽、西藏日喀則、陝西咸陽等皆被確定為第一批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城市。

在逐漸擴大的城市中,擁擠著海量人口,每天產出的生活垃圾數量驚人。環保部2016年11月發佈的資料顯示,2015年北京城市生活垃圾數量高達790萬噸,每人每天產出約1公斤生活垃圾。

由於土地資源有限,垃圾焚燒正逐漸替代填埋方式,成為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的主流措施。

然而,未經細緻分類的垃圾,焚燒後將會不可避免地對健康產生影響。

如果從走出居民家門之前便完成垃圾分類,既節約資源,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垃圾對人體健康的威脅。因此,垃圾分類在多國執行妥帖,在中國也倡議多年。此次政府下定決心在全國46座城市強制生活垃圾分類,決定其成敗的關鍵,在於如何完善與分類相關的各個環節並貫徹始終。

嬰兒是二噁英排放的敏感人群

“我知道垃圾分類提倡了好些年,但我沒分。”李靜、魯家山垃圾焚燒發電廠以下罰款。

美國也有嚴格的垃圾分類管理制度,可迴圈再利用的垃圾免費回收,廚餘垃圾等不可再利用的垃圾,居民需要按量付費。收費制度,使居民在處理垃圾時十分用心。大多數美國家庭會在廚房安裝食物垃圾處理器,把雞蛋殼、菜葉、殘羹剩飯等廚餘倒入其中,

幾秒之後,廚餘垃圾全部被粉碎,可以直接流入下水道。這基本解決了大部分的廚餘垃圾。

人民大學的研究團隊主張,北京等城市在垃圾分類領域,可實施基於污染者付費原則的垃圾計量收費。污染者付費原則,要麼是產品的生產者為此支付費用,要麼是居民直接為垃圾回收埋單。

無論是哪種方式,最終承擔這些成本的往往是居民,因為生產者總能找到辦法將成本轉嫁出去。

中國居民受長久以來的思維定勢影響,一時間難以理解並支持像日本和美國那樣為垃圾付費,畢竟家裡的廢品都能拿去“賣掉”。

“垃圾分類的成本並不高,這是直接成本,消費者不是以現金支付,而是以時間方式支付,但也符合污染者付費原則。”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院長馬中認為,自己動手將垃圾分類存放,是最直接高效的辦法。

或許,現階段更能被民眾接受的是獎勵機制。隨著《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出臺,各地推出垃圾分類積分獎勵辦法的消息如雨後春筍,民眾付出隨手之勞的時間和精力成本,處理掉垃圾,還能換來一些小小的實惠。

距李靜家不遠的北京市朝陽區勁松五區,正在開展一場關於垃圾分類的試點活動。

每天早晚兩次,勁松五區的居民可以將廚餘垃圾、可回收垃圾分類送到指定的回收地點“綠馨小屋”。同時間段,還有4輛移動回收車各自拉載一隻垃圾桶,在社區裡“巡邏”,隨時回收居民手中的廚餘垃圾和可回收垃圾。

居民們將垃圾送到回收點,稱重之後,垃圾變成了積分,存進與居民門牌號對應的積分卡裡,用於兌換洗衣粉、洗髮水、毛巾等生活用品。

可供兌換的獎品價值並不高,卻得到了社區裡很多居民的支持。3月30日下午,《財經》記者看到,不斷有社區居民將廚余垃圾、廢舊報紙送到指定回收點,稱重後分別放進相應的垃圾桶內。

購置這些獎品的成本由一家公司擔負。“分類主要還是靠居民,尤其是廚余垃圾,居民在家裡先分好類,後續的分揀壓力會大大減少,獎品主要是為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現場,一名鄒姓工作人員告訴《財經》記者。他們寄望於借由獎勵機制,讓更多社區居民動手給自家的垃圾分類。

原本,這座社區裡有分別代表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的“綠藍灰”三色垃圾桶,現在簡化為灰色垃圾桶,專門接收除廚餘垃圾、可回收垃圾之外的廢品。理想情況下,這些灰色垃圾桶裡應該僅能看到諸如零食包裝等廢品。《財經》記者卻在不到半小時內,目睹了三位居民將廚余垃圾丟入其中。

轉變不僅需要時間。“我們不缺示範點,缺的是示範線,示範線就是把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跟分類處理整個一條線都做出來。”公益專案“北京零廢棄”發起人毛達對《財經》記者說。

本刊記者 習楠/文 編輯/王小

中國居民受長久以來的思維定勢影響,一時間難以理解並支持像日本和美國那樣為垃圾付費,畢竟家裡的廢品都能拿去“賣掉”。

“垃圾分類的成本並不高,這是直接成本,消費者不是以現金支付,而是以時間方式支付,但也符合污染者付費原則。”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院長馬中認為,自己動手將垃圾分類存放,是最直接高效的辦法。

或許,現階段更能被民眾接受的是獎勵機制。隨著《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出臺,各地推出垃圾分類積分獎勵辦法的消息如雨後春筍,民眾付出隨手之勞的時間和精力成本,處理掉垃圾,還能換來一些小小的實惠。

距李靜家不遠的北京市朝陽區勁松五區,正在開展一場關於垃圾分類的試點活動。

每天早晚兩次,勁松五區的居民可以將廚餘垃圾、可回收垃圾分類送到指定的回收地點“綠馨小屋”。同時間段,還有4輛移動回收車各自拉載一隻垃圾桶,在社區裡“巡邏”,隨時回收居民手中的廚餘垃圾和可回收垃圾。

居民們將垃圾送到回收點,稱重之後,垃圾變成了積分,存進與居民門牌號對應的積分卡裡,用於兌換洗衣粉、洗髮水、毛巾等生活用品。

可供兌換的獎品價值並不高,卻得到了社區裡很多居民的支持。3月30日下午,《財經》記者看到,不斷有社區居民將廚余垃圾、廢舊報紙送到指定回收點,稱重後分別放進相應的垃圾桶內。

購置這些獎品的成本由一家公司擔負。“分類主要還是靠居民,尤其是廚余垃圾,居民在家裡先分好類,後續的分揀壓力會大大減少,獎品主要是為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現場,一名鄒姓工作人員告訴《財經》記者。他們寄望於借由獎勵機制,讓更多社區居民動手給自家的垃圾分類。

原本,這座社區裡有分別代表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的“綠藍灰”三色垃圾桶,現在簡化為灰色垃圾桶,專門接收除廚餘垃圾、可回收垃圾之外的廢品。理想情況下,這些灰色垃圾桶裡應該僅能看到諸如零食包裝等廢品。《財經》記者卻在不到半小時內,目睹了三位居民將廚余垃圾丟入其中。

轉變不僅需要時間。“我們不缺示範點,缺的是示範線,示範線就是把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跟分類處理整個一條線都做出來。”公益專案“北京零廢棄”發起人毛達對《財經》記者說。

本刊記者 習楠/文 編輯/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