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群外賣“騎士”的江湖

9:36 阿珍(前排左三)和同事們一起開早會。

10:09 阿珍在站裡等候訂單。

10:58 阿珍到達送餐地點等人來取餐。

11:03 阿珍送完餐,趕赴下一個目的地。

1

萬元戶

提起兩袋外賣,瘦小的張顯良胳膊往下一沉。還好送餐距離不遠。

11:15,張顯良到達展望數碼廣場樓下,目的地在17樓,時間還早,張顯良決定坐電梯上去,“到了高峰期,一般直接走樓梯”。

電梯到了,進去的8個人裡,有4個是外賣員。手機響了,是催單的電話,張顯良純熟地騰出一隻手來接電話。“你好,我已經在電梯裡了,

馬上到。”張顯良語氣平和,完全看不出剛才等電梯時的急躁。

電梯門開了,張顯良急匆匆地走著,目光掃過一個個門牌號。到了目的地,一個電話,讓顧客到公司前臺取餐,“祝您用餐愉快。”

沒有間隙,早在10分鐘前,後臺就已發出了第二張訂單。

等不及電梯,張顯良跑下樓去。其實用“跳”更合適。解放了雙手,張顯良擺動著,下樓梯三級化為一級,旁人看著驚險。他卻自信滿滿,“這樣下17樓,

用不到幾分鐘,我從來沒摔過”。

跑起來,開鎖,上車,又繼續下一單。

去年和今年的春節,張顯良都在電動車上奔波著度過。

“過年期間,一個單額外補貼20元錢。”張顯良沒回武漢老家,寧願在廣州送外賣,一天十幾二十個單,一個春節下來收入可觀。

年三十那天,最後的一單是隆江豬腳飯,晚上8點多,送到一棟寫字樓裡。“說不定他是趕著加班,完成任務,就可以回家過年了。”張顯良很平靜地說。

那晚10點,他也打包了份豬腳飯給自己。

多勞多得,是外賣員的收入規則。2016年,張顯良只休息了10天。之前,的確月入過萬,“底薪加上補貼,每單提成大概有10元錢”。但如今,週一至週五,每天跑40單左右,收入也依然不如以往。他內心隱隱有種不安,行外越吹噓外賣員收入高,他們的收入卻有可能越走越低,“做的人多了,利潤自然分薄”。

2小馬哥

25歲的小馬,幾年前從廣西來到廣州打工,

做外賣小哥之前,在客村做服務生。轉眼送外賣這份工也做了近一年。

2016年5月,小馬成功應聘了一家外賣平臺,成為合同工做專送。培訓一天后,穿上制服就開始實幹。然而不到半個月,小馬丟了台公司給他配備的電動車,“那車子給我時是舊的,二手的,卻要我以全新的價格去賠償”,小馬賠了1600元,然後就辭職了。

辭職之後,小馬又以兼職的身份再次加入外賣平臺,這次做眾包。沒有了底薪,也沒有了社保,你能做一單是一單,“有點類似之前的專車,你上線就可以接單,至於上線的時間,沒有限制。”

但隨之斷送的,還有一段職業發展路徑:與外賣平臺簽約做全職,表現好的能晉升為調度員,然後是小站站長,再到管理一個區域。小馬未看重這些職業前景。

“工作上自由了許多,可以彌補底薪和社保的損失”,小馬說。做外賣專送,訂單有後臺系統派或者由調度員人工安排,小馬認為,這要看關係。“調度員和你關係好,就給你派好單……那跑一條路過去,等於平時跑幾個訂單了”。

小馬當時全職做外賣,底薪2480元,每個月要完成400單保底,房補300元,餐費300元,話費100元,遇到是夏天還有120元的高溫補貼,但每個月跑七八百單,只能賺個六七千元。

而做眾包呢,就等於做自己的調度員,看中了才接單。使用美團專送和美團眾包是不一樣的商家,美團眾包的訂單上會標明打賞的價格。“一般都是4元到8元之間,也就是你跑這一單能拿多少錢”,小馬說為了保證每天至少有200元的收入,他現在每天6點半就出門,接早餐的訂單。一干就是幹到晚上的10點。

起早摸黑,一個月下來總算維持著七八千的收入。這份兼職要持續多久,小馬心裡也沒有底,“就做到,覺得賺不來的時候吧。”

3搶單王

48歲的老季,體力不如年輕人,但卻是團隊中的“搶單王”,位列美團騎士中的鑽石等級。

“就靠個眼明手快,樓層太高的不去,城中村裡的不去,不好停車、距離遠的當然也不要”,老季說他最高紀錄是同一時間接9單,“但有6單是同一個地方訂的,平時最多也就7單”。

“累啊,肯定累啊。”老季說,但這份工最讓他覺得難過的不是累,而是感覺不到別人的尊重。

大冬天,背著餐箱爬樓送到客戶門口,“當你拿出外賣遞過去時,對方一句話不說,接過去就把門關上,好像怕你偷窺到什麼。”老季說,有時因為天氣原因送晚了,還得看顧客臉色,“為了不被差評,還得解釋”。

而最讓老季惱火的,是一些社區保安也為難外賣員。“本來社區就大,保安還不給我們從大門進去,就算把電動車停在外面,走進去也不行,只能繞一大圈走去江邊的小門”,老季說,大家都是打份工,為啥就要被人看低。

4外賣小妹

阿珍(化名)上崗已經一個多月了。在這一個月裡,她學會了騎電動車,並且每天行駛超過80公里;她對天河的寫字樓餐飲店位置瞭若指掌;她的身體也比以往壯實了不少。她跟家裡人說找了份文員工作,實際上,她是外賣員。

根據三大外賣平臺提供給南都記者的資料以及南都的調查問卷所得,女性在外賣員行業中的占比不足一成。外賣派送勞累辛苦,有一定危險性,但依然有“小妹”看中它的優勢,33歲的阿珍就是其中之一。

阿珍是餓了麼平臺黃埔站的一名外賣員。站裡有60多個人,在阿珍來之前,清一色的男人,偶爾也有些女生出現,但基本都待不久。雖然阿珍年紀在站內算偏大,但即使是90後的小哥也把她稱作小妹。

每天早上9點半,是開早會的時間。紮起頭髮,戴上安全帽,穿上藍色工裝,阿珍融入外賣小哥團隊中。

幹了兩個月,阿珍的手背已經黝黑得與手肘間出現了分界線。“最多試過7只手指分別有7張訂單的外賣”。

爬樓梯才是阿珍最恐懼的。“第一天送外賣,走了好多次四五層,第二天那腿酸軟到不行”,阿珍說,現在腿腳習慣了高強度的勞動。

“女生的優勢在於,客人會更懂得體諒你的難處”,阿珍將平臺APP的後臺評價出示給記者看,開工一個多月以來,基本都是五星評分,只有一個不知緣由的三星。並且還有不少評論在給阿珍打氣,“沒想到送外賣來的是個女生,加油哦”。

第一個月,阿珍完成了554單,平均一天有20單,收入6000元左右。雖然收入並不比之前多,但阿珍說勝在自由,還能兼顧家庭。外賣員每週有一天休息時間,而阿珍會留到月底一次性休4天,這樣就可以回老家探望兒子。

“暫時不會跟家裡人說,怕他們擔心”,阿珍小心地開著電動車匯入了天河路上的車流當中。

也沒有了社保,你能做一單是一單,“有點類似之前的專車,你上線就可以接單,至於上線的時間,沒有限制。”

但隨之斷送的,還有一段職業發展路徑:與外賣平臺簽約做全職,表現好的能晉升為調度員,然後是小站站長,再到管理一個區域。小馬未看重這些職業前景。

“工作上自由了許多,可以彌補底薪和社保的損失”,小馬說。做外賣專送,訂單有後臺系統派或者由調度員人工安排,小馬認為,這要看關係。“調度員和你關係好,就給你派好單……那跑一條路過去,等於平時跑幾個訂單了”。

小馬當時全職做外賣,底薪2480元,每個月要完成400單保底,房補300元,餐費300元,話費100元,遇到是夏天還有120元的高溫補貼,但每個月跑七八百單,只能賺個六七千元。

而做眾包呢,就等於做自己的調度員,看中了才接單。使用美團專送和美團眾包是不一樣的商家,美團眾包的訂單上會標明打賞的價格。“一般都是4元到8元之間,也就是你跑這一單能拿多少錢”,小馬說為了保證每天至少有200元的收入,他現在每天6點半就出門,接早餐的訂單。一干就是幹到晚上的10點。

起早摸黑,一個月下來總算維持著七八千的收入。這份兼職要持續多久,小馬心裡也沒有底,“就做到,覺得賺不來的時候吧。”

3搶單王

48歲的老季,體力不如年輕人,但卻是團隊中的“搶單王”,位列美團騎士中的鑽石等級。

“就靠個眼明手快,樓層太高的不去,城中村裡的不去,不好停車、距離遠的當然也不要”,老季說他最高紀錄是同一時間接9單,“但有6單是同一個地方訂的,平時最多也就7單”。

“累啊,肯定累啊。”老季說,但這份工最讓他覺得難過的不是累,而是感覺不到別人的尊重。

大冬天,背著餐箱爬樓送到客戶門口,“當你拿出外賣遞過去時,對方一句話不說,接過去就把門關上,好像怕你偷窺到什麼。”老季說,有時因為天氣原因送晚了,還得看顧客臉色,“為了不被差評,還得解釋”。

而最讓老季惱火的,是一些社區保安也為難外賣員。“本來社區就大,保安還不給我們從大門進去,就算把電動車停在外面,走進去也不行,只能繞一大圈走去江邊的小門”,老季說,大家都是打份工,為啥就要被人看低。

4外賣小妹

阿珍(化名)上崗已經一個多月了。在這一個月裡,她學會了騎電動車,並且每天行駛超過80公里;她對天河的寫字樓餐飲店位置瞭若指掌;她的身體也比以往壯實了不少。她跟家裡人說找了份文員工作,實際上,她是外賣員。

根據三大外賣平臺提供給南都記者的資料以及南都的調查問卷所得,女性在外賣員行業中的占比不足一成。外賣派送勞累辛苦,有一定危險性,但依然有“小妹”看中它的優勢,33歲的阿珍就是其中之一。

阿珍是餓了麼平臺黃埔站的一名外賣員。站裡有60多個人,在阿珍來之前,清一色的男人,偶爾也有些女生出現,但基本都待不久。雖然阿珍年紀在站內算偏大,但即使是90後的小哥也把她稱作小妹。

每天早上9點半,是開早會的時間。紮起頭髮,戴上安全帽,穿上藍色工裝,阿珍融入外賣小哥團隊中。

幹了兩個月,阿珍的手背已經黝黑得與手肘間出現了分界線。“最多試過7只手指分別有7張訂單的外賣”。

爬樓梯才是阿珍最恐懼的。“第一天送外賣,走了好多次四五層,第二天那腿酸軟到不行”,阿珍說,現在腿腳習慣了高強度的勞動。

“女生的優勢在於,客人會更懂得體諒你的難處”,阿珍將平臺APP的後臺評價出示給記者看,開工一個多月以來,基本都是五星評分,只有一個不知緣由的三星。並且還有不少評論在給阿珍打氣,“沒想到送外賣來的是個女生,加油哦”。

第一個月,阿珍完成了554單,平均一天有20單,收入6000元左右。雖然收入並不比之前多,但阿珍說勝在自由,還能兼顧家庭。外賣員每週有一天休息時間,而阿珍會留到月底一次性休4天,這樣就可以回老家探望兒子。

“暫時不會跟家裡人說,怕他們擔心”,阿珍小心地開著電動車匯入了天河路上的車流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