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研究週報|低速電動車車身輕量化的技術途徑

【特約研究員 柏俊波】低速電動車需要研究輕量化有兩大原因:一是在低速電動車的標準草案中,提出了“小尺寸”和“輕型化”的標準引導方向;二是減輕整車品質能夠更有效地提升電源利用效率,

並提高駕乘體驗。

低速電動車的輕量化目標,主要包括車身輕量化、電池輕量化、電驅傳動總成輕量化和零部件輕量化四個方面。如下圖所示。

本期週報將著重介紹實現車身輕量化目標的三大技術途徑,並對低速電動車的輕量化車身結構發展趨勢進行探討。

低速電動車車身輕量化主要通過選用輕量化材料,採用輕量化設計方法,結合輕量化製造工藝三方面來實現。如下圖所示。

一、輕量化材料的應用

輕量化材料主要有高強度鋼、鋁合金、鎂合金、工程塑料、複合材料等等。

(1)輕質合金材料:鋁、鎂、鈦合金材料是目前金屬材料中體積品質較小的輕質合金材料,將其應用于低速電動車車身能夠有效減輕車身品質,降低能耗並提升動力性能。鋁合金車身具有品質輕、耐腐蝕性好、耐磨性好、比強度高及可回收等優點,相比于傳統的鋼板車身,輕質鋁合金車身可以顯著減輕車身品質30%~40%。

典型如北汽的ARCFOX-1,車身使用籠式設計的鋁合金框架,單車用鋁量超過160kg,

占車身重量的 54%,使得車身的重量比鋼制車身輕30%。

鎂的體積品質是鋁的2/3,鐵的1/4,在實用構造金屬材料中最輕。鎂合金車身品質輕、比強度高、比剛度高、抗衝擊性好及阻尼減振性好,可以極大降低車身的品質。鎂制車身板件與傳統鋼材製品相比最多可減重75%。

但鎂合金車身研製目前仍存在很多的困難,衝壓成型工藝不成熟,即使相比於鋁制板材件,其成本也要高出3~4倍。

鈦合金同樣是一種綜合性能十分優異的輕質合金材料,具有體積品質小、比強度和比斷裂韌性高、疲勞強度和抗裂紋擴展能力好、低溫韌性良好、抗腐蝕性能優異、抗阻尼性能強、耐熱性能好及吸氣性能好等優點。目前制約其發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價格高昂。

(2)高強度鋼:高強度鋼是指屈服強度介於210~550 MPa的鋼材,而屈服強度超過550 MPa的鋼材則稱為超高強度鋼。

目前高強度鋼主要應用在汽車安全件、底盤及車身等方面,特別是車身座艙的A、B柱,門檻,車頂邊梁以及底盤中央通道等關鍵部位上,可以大幅度提高車輛保護車內人員安全的能力。

與普通鋼相比,高強度鋼能夠大幅增加構件的變形抗力,提高能量吸收能力和擴大彈性應變區。在同等強度等級下,高強度鋼可以通過減薄零件來達到減輕車身品質的目的。比如,北汽新推出的EC180,據說其車身採用了54%的高強度鋼。

(3)複合材料:複合材料是指由2種或2種以上不同性質的材料,通過物理或化學的方法,組成具有新性能的材料。各種材料在性能上互相取長補短,產生協同效應,提高材料的綜合性能。

複合材料具有體積品質小、比強度和比模量大、耐磨耐蝕性好及加工成型方便等優點,正逐步取代金屬材料,在汽車工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複合材料在車身中的應用主要有玻璃纖維增強塑膠(GFRP)和碳纖維增強塑膠(CFRP)。

CFRP作為車身材料,具有品質輕和強度大的特點。與鋼材相比,CFRP的體積品質只有鋼材的20%〜30%,而硬度卻是鋼材的10倍以上,這使得CFRP車身比鋼質車身減輕50%以上,比鋁質車身減輕約30%。除此之外,CFRP還具有良好的抗疲勞性、碰撞吸能性及製造工藝性,這些優點都適應輕量化車身材料的需求。

比如,寶馬i3就採用了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CFRP)車身,主要以聚丙烯腈的熱塑性紡織纖維為原材料,在一定的壓力和溫度下,轉化成極其細長的碳纖維絲線,最後再經過相應的氧化和碳化處理,形成車身材料。

(4)工程塑料:目前已經使用工程塑料製造的有車身、車身翼子板、車身前後保險杠、車門內板、擋泥板等,與相同結構性能的金屬材料相比實現減重40%,且其耐腐蝕性良好,吸能性能好,可以有效緩衝吸收低速狀況下的輕微碰撞而無需維修或者更換部件,設計與製造工藝上比金屬材料在造型上的自由程度更大,從製造性、成本、安全性方面考慮,它都是輕量化設計理想的材料。

比如,大家很熟悉的smart車型就大量使用了工程塑料,如下圖所示。

二、輕量化結構設計

輕量化設計方法貫穿了汽車從概念設計、初始車身結構設計到產品工程設計、樣車試製過程等幾乎整個設計過程。

(1)車身結構優化設計

車身結構的輕量化優化設計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研究開發新的設計方法,從設計概念與理論上著手進行創新,以開發出先進的材料技術或者車身造型和製造技術;二是設計車身輕量化結構形狀,以按實際工況為先導來對車身結構的形狀進行優化設計,優化車身的空間結構,優化車內的空間佈置,減少車身的零部件數量,同時對各個零部件進行輕量化優化,減小汽車零部件的結構尺寸和厚度。

(2)優化設計

優化設計是將數學中的最優化理論與工程設計相結合,將實際設計問題轉化為最優化問題,根據設計物件不同,結構優化設計按設計變數的類型可以分為結構尺寸優化、形狀優化、形貌優化和拓撲優化4個層次。拓撲優化設計具備以下作用:

a. 避免零件設計的盲目性,改善模仿其他產品設計所帶來的缺陷;

b. 提髙材料的利用率,減薄零部件的厚度,改善零部件的結構設計,減少材料的浪費,減輕零部件的品質;

c. 得到最優的模態、靜動態力學性能,提升零部件的品質;

d. 減少或者簡化了車身上不必要的複雜結構使其製造上得以簡化。

三、輕量化製造工藝

輕量化製造工藝主要指輕量化車身材料製造和連接的新工藝。車身材料製造方面包括複合材料的片狀模壓成型(SMC)、樹脂轉移成型(RTM)等成型工藝及金屬合金材料的液壓成型、內高壓成型、熱成型及鋁合金半固態成型等新型成型工藝。

例如液壓成形就是一種柔性的成形技術,它是把流體介質作為衝壓時的傳力介質,取代了剛性衝壓中的凸模與凹模,流體介質以髙壓形式沖入需要成形的管件或板料的模具中,使管件或板料在模具內由液體壓力變形成模具的造型,最終成為所需的汽車零部件形狀。比如新奧迪A8的拱形車頂、車身框架、車身的覆蓋件、車門等均採用液壓成形技術加工製造,其車身實現了高度輕量化。

另外,鐳射拼焊技術可以在提升車身各種力學性能的同時,減少車身的材料消耗,減少零件數量,特別是一些加強支撐類的零件。

四、輕量化車身的發展趨勢

依據車身應用的材料構成,可以分類為鋼車身、以鋼為主的多種材料混合車身、鋁車身及複合材料車身。如何選擇材料與相關的製造技術,取決於車輛的技術目標及成本結構。

鋼車身:通過應用更多的高強度鋼及先進製造技術減重,與軟鋼相比高強度鋼一般減重10%到25%。

多種材料混合車身:車身材料以鋼為主,其次是鋁合金、複合材料及鎂合金。多種材料混合車身充分挖掘了各種材料的潛力,如用鋁保險杠梁改善低速碰撞性能,尾門外板用熱固性複合材料SMC或者工程塑料等。

鋁車身:鋁車身包含全鋁車身及以鋁為主的車身。如果對零件簡單地以鋁代鋼,減重可達40%-50%,比使用高強度鋼代替普通軟鋼減重更多。但由於鋁材價格高,鋁車身一般用於高級轎車。對於低速電動車來說,可以考慮採用鋁合金來製作模組化的底盤車架結構,如下圖所示。

複合材料車身:以複合材料為主的車身。複合材料也是輕質材料,減重效果明顯。

從輕量化車身材料上看,鎂合金、鈦合金及碳纖維複合材料的工藝要求和製造成本都非常高,尚有許多關鍵技術沒有突破,目前還不太適合低速電動車輕量化車身製造。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鋼作為車身主體材料的地位會繼續保持;多種材料混合車身則是發展趨勢,鋼的用量會逐漸減少;高價格車及小眾車型的車身更多應用鋁、複合材料等材料也是發展趨勢。

編者按:為凝聚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研究力量,發揮協作效應,第一電動網建立特約研究員機制,邀請行業知名專家、大牛作者作為特約研究員,集中多方智慧,深入探索新能源汽車政策、資本、技術、市場等領域,並定期推出【研究週報】,解析行業熱點問題。

作者:冰封之城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為第一電動網(www.d1ev.com)所有,歡迎轉載但請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註冊會員登錄後即可線上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繫方式,便於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yxh@d1ev.com。

在同等強度等級下,高強度鋼可以通過減薄零件來達到減輕車身品質的目的。比如,北汽新推出的EC180,據說其車身採用了54%的高強度鋼。

(3)複合材料:複合材料是指由2種或2種以上不同性質的材料,通過物理或化學的方法,組成具有新性能的材料。各種材料在性能上互相取長補短,產生協同效應,提高材料的綜合性能。

複合材料具有體積品質小、比強度和比模量大、耐磨耐蝕性好及加工成型方便等優點,正逐步取代金屬材料,在汽車工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複合材料在車身中的應用主要有玻璃纖維增強塑膠(GFRP)和碳纖維增強塑膠(CFRP)。

CFRP作為車身材料,具有品質輕和強度大的特點。與鋼材相比,CFRP的體積品質只有鋼材的20%〜30%,而硬度卻是鋼材的10倍以上,這使得CFRP車身比鋼質車身減輕50%以上,比鋁質車身減輕約30%。除此之外,CFRP還具有良好的抗疲勞性、碰撞吸能性及製造工藝性,這些優點都適應輕量化車身材料的需求。

比如,寶馬i3就採用了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CFRP)車身,主要以聚丙烯腈的熱塑性紡織纖維為原材料,在一定的壓力和溫度下,轉化成極其細長的碳纖維絲線,最後再經過相應的氧化和碳化處理,形成車身材料。

(4)工程塑料:目前已經使用工程塑料製造的有車身、車身翼子板、車身前後保險杠、車門內板、擋泥板等,與相同結構性能的金屬材料相比實現減重40%,且其耐腐蝕性良好,吸能性能好,可以有效緩衝吸收低速狀況下的輕微碰撞而無需維修或者更換部件,設計與製造工藝上比金屬材料在造型上的自由程度更大,從製造性、成本、安全性方面考慮,它都是輕量化設計理想的材料。

比如,大家很熟悉的smart車型就大量使用了工程塑料,如下圖所示。

二、輕量化結構設計

輕量化設計方法貫穿了汽車從概念設計、初始車身結構設計到產品工程設計、樣車試製過程等幾乎整個設計過程。

(1)車身結構優化設計

車身結構的輕量化優化設計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研究開發新的設計方法,從設計概念與理論上著手進行創新,以開發出先進的材料技術或者車身造型和製造技術;二是設計車身輕量化結構形狀,以按實際工況為先導來對車身結構的形狀進行優化設計,優化車身的空間結構,優化車內的空間佈置,減少車身的零部件數量,同時對各個零部件進行輕量化優化,減小汽車零部件的結構尺寸和厚度。

(2)優化設計

優化設計是將數學中的最優化理論與工程設計相結合,將實際設計問題轉化為最優化問題,根據設計物件不同,結構優化設計按設計變數的類型可以分為結構尺寸優化、形狀優化、形貌優化和拓撲優化4個層次。拓撲優化設計具備以下作用:

a. 避免零件設計的盲目性,改善模仿其他產品設計所帶來的缺陷;

b. 提髙材料的利用率,減薄零部件的厚度,改善零部件的結構設計,減少材料的浪費,減輕零部件的品質;

c. 得到最優的模態、靜動態力學性能,提升零部件的品質;

d. 減少或者簡化了車身上不必要的複雜結構使其製造上得以簡化。

三、輕量化製造工藝

輕量化製造工藝主要指輕量化車身材料製造和連接的新工藝。車身材料製造方面包括複合材料的片狀模壓成型(SMC)、樹脂轉移成型(RTM)等成型工藝及金屬合金材料的液壓成型、內高壓成型、熱成型及鋁合金半固態成型等新型成型工藝。

例如液壓成形就是一種柔性的成形技術,它是把流體介質作為衝壓時的傳力介質,取代了剛性衝壓中的凸模與凹模,流體介質以髙壓形式沖入需要成形的管件或板料的模具中,使管件或板料在模具內由液體壓力變形成模具的造型,最終成為所需的汽車零部件形狀。比如新奧迪A8的拱形車頂、車身框架、車身的覆蓋件、車門等均採用液壓成形技術加工製造,其車身實現了高度輕量化。

另外,鐳射拼焊技術可以在提升車身各種力學性能的同時,減少車身的材料消耗,減少零件數量,特別是一些加強支撐類的零件。

四、輕量化車身的發展趨勢

依據車身應用的材料構成,可以分類為鋼車身、以鋼為主的多種材料混合車身、鋁車身及複合材料車身。如何選擇材料與相關的製造技術,取決於車輛的技術目標及成本結構。

鋼車身:通過應用更多的高強度鋼及先進製造技術減重,與軟鋼相比高強度鋼一般減重10%到25%。

多種材料混合車身:車身材料以鋼為主,其次是鋁合金、複合材料及鎂合金。多種材料混合車身充分挖掘了各種材料的潛力,如用鋁保險杠梁改善低速碰撞性能,尾門外板用熱固性複合材料SMC或者工程塑料等。

鋁車身:鋁車身包含全鋁車身及以鋁為主的車身。如果對零件簡單地以鋁代鋼,減重可達40%-50%,比使用高強度鋼代替普通軟鋼減重更多。但由於鋁材價格高,鋁車身一般用於高級轎車。對於低速電動車來說,可以考慮採用鋁合金來製作模組化的底盤車架結構,如下圖所示。

複合材料車身:以複合材料為主的車身。複合材料也是輕質材料,減重效果明顯。

從輕量化車身材料上看,鎂合金、鈦合金及碳纖維複合材料的工藝要求和製造成本都非常高,尚有許多關鍵技術沒有突破,目前還不太適合低速電動車輕量化車身製造。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鋼作為車身主體材料的地位會繼續保持;多種材料混合車身則是發展趨勢,鋼的用量會逐漸減少;高價格車及小眾車型的車身更多應用鋁、複合材料等材料也是發展趨勢。

編者按:為凝聚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研究力量,發揮協作效應,第一電動網建立特約研究員機制,邀請行業知名專家、大牛作者作為特約研究員,集中多方智慧,深入探索新能源汽車政策、資本、技術、市場等領域,並定期推出【研究週報】,解析行業熱點問題。

作者:冰封之城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為第一電動網(www.d1ev.com)所有,歡迎轉載但請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註冊會員登錄後即可線上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繫方式,便於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yxh@d1e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