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阿裡體育牽手亞奧理事會 電競將入2022年杭州亞運會

OCA宣佈,將電子競技加入2017年阿什哈巴特室內武道運動會,

2018年雅加達亞運會和2022年杭州亞運會,電子競技將在2022年杭州亞運會成為亞運會正式比賽專案。

阿裡體育賽事開發佈局再下一城

4月17日,阿裡體育宣佈與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CIC灼識諮詢執行董事趙曉馬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本次OCA將電子競技納入洲級賽事並與阿裡體育達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與阿裡體育創辦WESG並非完全沒有關係。阿裡體育在國內與國際上動作頻繁,

並在各層面各維度都有涉獵,這次與OCA的合作是其多元化領先平臺佈局的重要一步。

OCA管理和組織一系列大型綜合性運動會,除了規模和影響最大的亞運會,還包括亞洲冬季運動會、亞洲室內武道運動會、亞洲沙灘運動會和亞洲青年運動會。

電競將入杭州亞運會

值得注意的是,OCA為2017年阿什哈巴特室內武道運動會指定的電子競技專案中,除FIFA2017之外,MOBA類(多人線上戰鬥競技場)和RTS類(即時戰略)遊戲等三項非體育類競技項目均為阿裡體育WESG的競賽項目。

電子競技作為一種新興的體育項目,正在逐漸被大眾接受。2013年,國家體育總局資訊中心主辦了NEST全國電子競技大賽,填補了國內大型綜合電子競技賽事的空白。2016年9月2日,教育部在體育類目下增加了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專業。而中國企業也紛紛進入了電子競技市場開發的大軍。2015年12月,

從央視體育頻道辭職的著名足球解說員段暄加盟王思聰的香蕉計畫體育,出任CEO,而香蕉計畫體育的主業正是電子競技。

“在亞洲有超過3.5億人或多或少接觸電子競技,而這個數位背後牽動的產業規模毋庸置疑十分巨大。”趙曉馬表示,2016年阿裡體育成功創辦WESG的經驗為其參與電子競技開發市場提供了一定的軟實力,而阿裡體育對遊戲模式本身、遊戲平臺和直播體系的技術實現、參賽選手的聯絡溝通、觀眾互動(如遊戲解說)等方面,

都有較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

此外,趙曉馬認為,依託于阿裡巴巴集團的強大背景,阿裡體育能夠提供一個完整的資金、運營、媒體及資料支援體系,緊密聯繫上下游產業,開拓更新更精確的市場,同時為贊助商謀求更大的商業價值。

不過趙曉馬也坦言,WESG定位為國際聯賽,吸引了全球100多個國家的選手報名參賽,但從觀眾的數量上來看,

與其他一些老牌的電子競技賽還是有一定差距。“對於阿裡體育來說,本次與OCA合作,阿裡體育面對的將會是一個更龐大的觀眾人群,是否能夠對觀眾人群精確定位,從而創造商業價值,將會是阿裡體育的一個挑戰。”

體育IP佈局

阿裡體育自2015年9月成立以來,一直以構建中國體育經濟基礎平臺為定位。2016年6月,阿裡體育的“天”字戰略,在“互聯網+”、場館、IP、大資料和會員五方面進行佈局。其中IP的獲取通過三類管道:賽事和協會、俱樂部、明星。賽事和協會方面,阿裡體育已經與國際拳聯、國際電子競技聯盟、國際橄欖球聯合會、國家體育總局乒羽中心等體育組織簽約;俱樂部方面,也與皇家馬德里、恒大等展開合作。

根據灼識諮詢測算,2011年中國體育賽事IP的市場規模僅為41.1億元,2014年以來,中國政府逐步放寬賽事轉播權限制,開始鼓勵社會資本承辦賽事,整個行業發展大環境大幅改觀。2015年中國體育賽事IP的市場規模大約為118.4億元,預計2020年將突破390億元。

趙曉馬表示,賽事開發運營對於資本投入的要求較高,且賽事具有稀缺性的特點(如頂級賽事的數量是有限的),所以賽事開發一般以大中型的機構為主,市場集中度較高。目前行業內較為強勁的企業有華錄百納、中體產業、阿裡體育、萬達體育等。

一般賽事開發的收入來源有商業贊助、門票銷售、轉播權銷售、特許商品經營等。根據所舉辦體育賽事的不同,舉辦的地區不同,收入結構也大相徑庭。趙曉馬表示,歷屆奧運會的門票銷售僅占總收入的5%-17%,整體呈下降趨勢,但由銷售轉播權所獲得的收入可占到47%-53%。而同為ATP賽事,其他舉辦地轉播權銷售能占到賽事開發總收入的40%,商業贊助為30%;但在上海,商業贊助能達到總收入的60%,轉播權銷售收入幾乎為零。

“中國賽事開發的整體收入結構有待調整,平均來看,超過80%的收入來源均為商業贊助,超過10%為轉播權銷售,5%為門票收入,而特許商品經營不到總收入的1%。”趙曉馬表示。

趙曉馬認為,中國線上付費直播仍處於探索期,中國賽事開發企業應多參考國外企業,大力發展線上付費觀看模式,以進一步提高收入。同時,企業應著力於賽事的海外拓展和版權分銷,真正使中國賽事開發企業“走出去”。

隨著本土原創賽事的崛起,賽事開發企業紛紛開始佈局高品質資源,搶佔上游有利位置。萬達集團佈局體育領域以收購成熟的上游IP公司為主。2015年,萬達集團先是以10.5億歐元並購世界頂級體育行銷公司瑞士盈方,後又以6.5億美元收購美國世界鐵人公司100%股權,並成立萬達體育。

趙曉馬表示,未來新媒體將在賽事開發中承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同時傳統的電視媒體仍會保持一定的傳播優勢。而賽事開發產業會更多地轉向高參與性的項目,因這些項目能夠吸引用戶,具備更高的商業價值。

其中IP的獲取通過三類管道:賽事和協會、俱樂部、明星。賽事和協會方面,阿裡體育已經與國際拳聯、國際電子競技聯盟、國際橄欖球聯合會、國家體育總局乒羽中心等體育組織簽約;俱樂部方面,也與皇家馬德里、恒大等展開合作。

根據灼識諮詢測算,2011年中國體育賽事IP的市場規模僅為41.1億元,2014年以來,中國政府逐步放寬賽事轉播權限制,開始鼓勵社會資本承辦賽事,整個行業發展大環境大幅改觀。2015年中國體育賽事IP的市場規模大約為118.4億元,預計2020年將突破390億元。

趙曉馬表示,賽事開發運營對於資本投入的要求較高,且賽事具有稀缺性的特點(如頂級賽事的數量是有限的),所以賽事開發一般以大中型的機構為主,市場集中度較高。目前行業內較為強勁的企業有華錄百納、中體產業、阿裡體育、萬達體育等。

一般賽事開發的收入來源有商業贊助、門票銷售、轉播權銷售、特許商品經營等。根據所舉辦體育賽事的不同,舉辦的地區不同,收入結構也大相徑庭。趙曉馬表示,歷屆奧運會的門票銷售僅占總收入的5%-17%,整體呈下降趨勢,但由銷售轉播權所獲得的收入可占到47%-53%。而同為ATP賽事,其他舉辦地轉播權銷售能占到賽事開發總收入的40%,商業贊助為30%;但在上海,商業贊助能達到總收入的60%,轉播權銷售收入幾乎為零。

“中國賽事開發的整體收入結構有待調整,平均來看,超過80%的收入來源均為商業贊助,超過10%為轉播權銷售,5%為門票收入,而特許商品經營不到總收入的1%。”趙曉馬表示。

趙曉馬認為,中國線上付費直播仍處於探索期,中國賽事開發企業應多參考國外企業,大力發展線上付費觀看模式,以進一步提高收入。同時,企業應著力於賽事的海外拓展和版權分銷,真正使中國賽事開發企業“走出去”。

隨著本土原創賽事的崛起,賽事開發企業紛紛開始佈局高品質資源,搶佔上游有利位置。萬達集團佈局體育領域以收購成熟的上游IP公司為主。2015年,萬達集團先是以10.5億歐元並購世界頂級體育行銷公司瑞士盈方,後又以6.5億美元收購美國世界鐵人公司100%股權,並成立萬達體育。

趙曉馬表示,未來新媒體將在賽事開發中承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同時傳統的電視媒體仍會保持一定的傳播優勢。而賽事開發產業會更多地轉向高參與性的項目,因這些項目能夠吸引用戶,具備更高的商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