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研究市場經濟、政商關係、人情世故···為何不研究自己的心?

你睡得安穩嗎?

你過得踏實嗎?

按現在這樣繼續努力,你能更快樂嗎?

······

市場經濟發展了三十多年,萬物俱備、樣樣不缺之後,我們發現,生命追求和社會進步已經到了另一個層次,

我們已經無法通過物質刺激感官獲得精神上持久的滿足、無法獲得心平氣和。

作 者 | 呂曦

來 源 | 正和島(ID:zhenghedao)

在中國市場經濟起步的初期,由於多年物質匱乏,擁有物質確實能讓我們得到安全感和幸福感。但是市場經濟發展了三十多年,萬物俱備、樣樣不缺之後,我們發現,生命追求和社會進步已經到了另一個層次。

從物質中獲得幸福的時代已經結束。人生幸福和滿足的方式,需要我們尋找新的途徑。

當我們無需逞強、一人獨處的時候,靜靜叩問自己的心:我,活得踏實安心嗎?

我身邊很多精英,有能量,有財富。但是,他們知道,自己不快樂。但除了在現有的道路上繼續努力、更努力之外,似乎也沒有什麼確定的辦法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

焦慮症、強迫症、憂鬱症等不在少數。我也曾經是心裡有病的其中一員,各種症狀也不少:發酒瘋、失眠、偏激、焦慮、臆想······

學習陽明心學後,我開始“變化氣質”:穩了、平了、踏實了,依然嬉笑調侃,但心有了點如如不動的意思。當然我知道,一切還只是開始,在此略略分享我的修學感受:

01

外求無效向內求

我們向外求了這麼多年,求名、求利、求物質不斷豐富,豈不知,越求我們越焦慮。

當外求無效的時候,我們應該反過來研究一下自己的心了。

我們研究市場經濟、研究商業模型、研究財務報表、研究資本喜好、研究政商關係、研究他人心理、研究人情世故······但我們從不研究自己的心。實際上,心這個領域,研究修行起來,真的是浩瀚深淵無窮。我很驚訝,之前,我們怎麼都覺得對自己的心一目了然、無需費心?實際心上的很多活動都在我們意識之外的,唯有把心的“知”找出來,

生命才可能有提升改善。

關於心的深淺,我們在生活中其實有很多直觀體驗:

有些人,就是具有調動更多資源和意願的能量;

同樣的事物,有的人就怎麼看都是不滿、都是抱怨,最後一事無成;

而有的人,一眼就能看到問題、洞悉本質、找到辦法;

······

這些差別,便是心上的功夫。

陽明先生說:“心雖主乎一身,實管乎天下之理,理雖散在萬事而實不外乎一人之心。”所有的事物的存在,

無非都在於你怎麼看,你怎麼看決定了你的對待方式,決定了你的能量大小,決定了你的生命的層次和境界。內心正了,就能洞穿本質了,就必然強大了,也就平和幸福了。這不是一個科學世界裡的邏輯題,但這就是東方的世界觀。杜維明教授就說過:心學所體現的寬廣的人文精神,應該成為所有地球人的參照,不僅僅是中國人。

心學的起點:相信“吾性自足”——每個人的心都有聖性,直覺裡有良知,所以即使是罪犯都會有羞恥感。我們與生俱來的聖性被後天的環境所蒙蔽,我們自己在不斷強化對自己的欺騙,一遍一遍告訴自己:要爭這個,這個才是標準,這樣做才是對的,大家都這麼做了······即使是心蒙不斷一層一層蒙上了很多的痂垢,但人心最深處的良知還是有的。於是,兩種心的力量糾纏,我們的不安全感、焦慮感、迷失感、糾結感······就出現了。

02

滅“人欲”

“人欲”不是人性,是人心的“過”、“貪”。只要私欲根除,心底的良知就會自然顯現。“良知”是人最深的和永久不變的實在,是每個人的內在聖性永不會完全喪失的原因。

但這個私欲、貪念,真的不容易革除,尤其在我們這個時代。目前的中國社會,幾乎只有一個衡量人的價值標準:財富的多少。於是貪念、私欲被大大激發。大家都或多或少做了違背本心的事。

沒有一個心,是天生要求財富的。人類的心,求的從來都是:安全感、幸福感、尊重、愛、被愛·····當我們看到財富可以得到某種尊重與安全等等的時候,我們以為我們的心要的就是財富,其實不然。而為了得到財富,我們做了很多違背本心的事,於是我們離幸福、安全、踏實的人生越來越遠。

我們不快樂,是因為要到的那個結果,是趨眾的結果,而不是我們的本心。所以,能克制自己不要趨眾逐利的前提,是要有完整的人格,強大的心能,這就需要修。修陽明心學,就是搞清楚自己的人生真意,才能做到不比不貪。

所以,一遇到事,我們就靜靜問自己:此事背後的那個“道”是什麼?想清楚了,就堅定地按著“良知”、“天道”來做。不貪,心就會慢慢越來越平靜踏實,修補心上的缺失,建立與世界美好的觀感與聯繫。心,就不再累了,工作再多,也只是身累,而心不累,人生境界從此不同。

03

陽明心學不是學問,是一生的修行

我們學習各種學問、各種知識,所有的知識對我們都是有用的、有啟發的,都是我們一個階段或者一個局部有用的。如:商學院領導力、九型人格、生命動力訓練、教練技術、NLP······可回過頭來看,這些只是術,如果心沒有了自身的心能量,這些外力,也無法長久。

陽明心學不同,TA不是一門學問,不是局部有用,TA是一生的修行,TA有持續一生越來越宏大的力量。

自從學了陽明心學,每說一句話,我都會問自己:這,是否是善意的謊言?

對父母的照顧,我會問自己:是純然的孝心,還是為做他人眼中的孝子?

面對他人質疑,在堅持觀點前,心中問自己:我放下我執了嗎?

面對他人錯誤,責善前,心中問自己:我中正嗎?

面對矛盾回避時,心中問自己:沒有勇氣、心中不夠中正坦然的原因是什麼?

當明知而不絕時,心中問自己:我的那份“貪欲”是什麼?

······

於是,我越來越發現,自己的很多事情和處理,是在心“不中”、“不正”之下做出的。開始的時候我很驚訝,但是隨著自己不斷對自己那顆心的“知”,自我的行為就開始了糾偏。慢慢的,就感受到自己的心開始平和堅定了,開始感受到自己擁有更多的能量了。

所以,心學是修行,不是“明心見性”、“定慧頓悟”的一場天賦異稟的頓悟,而是自己革自己的命,是一生對自己的心不斷地“知”、不斷地“行”的過程。

上篇我曾說過,陽明心學的去人欲,不是讓人不進取、不擔當,恰恰是去除私欲貪戀後的更進取更擔當。不說謊、不負能、盡己責。這是心學弟子對自己的最基本要求。

心學修行之後,不是讓人沒有情緒、成為木頭一塊。我們依然是有七情六欲的,依舊可以嬉笑怒駡。只是七情六欲之下,該是顆如如不動的心,是“中”、是“正”,也是放下“我執”。

04

陽明心學擴大你的能量:德以配位

今天我們都在講:我們得到的不夠。

跟我們的付出相比,我們總是覺得我們得到的太少。但是我們卻不會去反思,我們不能得,是因為我們的德不配位。即使是已有所得,因為德不配位而終會失去,甚至引火焚身。

實際上,一個人能做多大的事業,是由他的心的格局所決定的,也就是“德”。取決於你對世界、事務、連結、人性的認知。這個跟學歷無關。往往小學未畢業的老闆,卻有強大的精神格局。而精緻精英卻未必有這麼強大的人生能量和生命層次。

所以一個人的成就是以他的德相配的,德不配位,你就得不到這麼大的成就。

學歷比我低、出身沒我好,憑什麼他能成,而我不能成?

為什麼機遇被他抓住,而沒有降臨到我身上?

憑什麼大家都聽他的,憑什麼不聽我的?

······

所有的這一切,只是在比較外部的條件,包括智商的高低,卻沒有比較心的高低,我們從來都看不到心,而心的高低,才是決定性的根本。學習陽明心學,就撐開了我們的精神格局,我們的心能容納多少人,我們就能做多大的事。心學,就是一個擴充你的“德”、撐開你的事業格局的修行。

我們的人生,為何只能有自己理解的100分?

我們少時不能想像自己未來能做到的事業高度一樣,我們也無法想像當我們修行心學之後、自己的生命突破之後,我們是很有可能把自己的人生價值拉升到以往從未想像過的1000分的境界。那時,生命的質感,以及對社會、家國的貢獻,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

所以我們大家對陽明先生充滿了太多的歧義,對陽明心學充滿了太多的歧義。認知自己和探索世界,是我們終其一生都需要面臨和實踐的課題,學習陽明心學實際上不為別的,就是幫我們更好地認知自己、更好地探索世界,跳出原本的框架和桎梏,使個人的認知體驗、生命的格局和層次都能提升到新的高度。

所以,修陽明心學就是修自己的心、形成自己獨立的人格、完整的精神,這樣,我們才不會受外界環境、趨眾標準的扭曲影響,能客觀正確地看待自己的生命價值、想辦法讓自己的生命獲得更大的能量、成就更高的人生。

一切無他,唯每天能睡得踏實安心爾。

直覺裡有良知,所以即使是罪犯都會有羞恥感。我們與生俱來的聖性被後天的環境所蒙蔽,我們自己在不斷強化對自己的欺騙,一遍一遍告訴自己:要爭這個,這個才是標準,這樣做才是對的,大家都這麼做了······即使是心蒙不斷一層一層蒙上了很多的痂垢,但人心最深處的良知還是有的。於是,兩種心的力量糾纏,我們的不安全感、焦慮感、迷失感、糾結感······就出現了。

02

滅“人欲”

“人欲”不是人性,是人心的“過”、“貪”。只要私欲根除,心底的良知就會自然顯現。“良知”是人最深的和永久不變的實在,是每個人的內在聖性永不會完全喪失的原因。

但這個私欲、貪念,真的不容易革除,尤其在我們這個時代。目前的中國社會,幾乎只有一個衡量人的價值標準:財富的多少。於是貪念、私欲被大大激發。大家都或多或少做了違背本心的事。

沒有一個心,是天生要求財富的。人類的心,求的從來都是:安全感、幸福感、尊重、愛、被愛·····當我們看到財富可以得到某種尊重與安全等等的時候,我們以為我們的心要的就是財富,其實不然。而為了得到財富,我們做了很多違背本心的事,於是我們離幸福、安全、踏實的人生越來越遠。

我們不快樂,是因為要到的那個結果,是趨眾的結果,而不是我們的本心。所以,能克制自己不要趨眾逐利的前提,是要有完整的人格,強大的心能,這就需要修。修陽明心學,就是搞清楚自己的人生真意,才能做到不比不貪。

所以,一遇到事,我們就靜靜問自己:此事背後的那個“道”是什麼?想清楚了,就堅定地按著“良知”、“天道”來做。不貪,心就會慢慢越來越平靜踏實,修補心上的缺失,建立與世界美好的觀感與聯繫。心,就不再累了,工作再多,也只是身累,而心不累,人生境界從此不同。

03

陽明心學不是學問,是一生的修行

我們學習各種學問、各種知識,所有的知識對我們都是有用的、有啟發的,都是我們一個階段或者一個局部有用的。如:商學院領導力、九型人格、生命動力訓練、教練技術、NLP······可回過頭來看,這些只是術,如果心沒有了自身的心能量,這些外力,也無法長久。

陽明心學不同,TA不是一門學問,不是局部有用,TA是一生的修行,TA有持續一生越來越宏大的力量。

自從學了陽明心學,每說一句話,我都會問自己:這,是否是善意的謊言?

對父母的照顧,我會問自己:是純然的孝心,還是為做他人眼中的孝子?

面對他人質疑,在堅持觀點前,心中問自己:我放下我執了嗎?

面對他人錯誤,責善前,心中問自己:我中正嗎?

面對矛盾回避時,心中問自己:沒有勇氣、心中不夠中正坦然的原因是什麼?

當明知而不絕時,心中問自己:我的那份“貪欲”是什麼?

······

於是,我越來越發現,自己的很多事情和處理,是在心“不中”、“不正”之下做出的。開始的時候我很驚訝,但是隨著自己不斷對自己那顆心的“知”,自我的行為就開始了糾偏。慢慢的,就感受到自己的心開始平和堅定了,開始感受到自己擁有更多的能量了。

所以,心學是修行,不是“明心見性”、“定慧頓悟”的一場天賦異稟的頓悟,而是自己革自己的命,是一生對自己的心不斷地“知”、不斷地“行”的過程。

上篇我曾說過,陽明心學的去人欲,不是讓人不進取、不擔當,恰恰是去除私欲貪戀後的更進取更擔當。不說謊、不負能、盡己責。這是心學弟子對自己的最基本要求。

心學修行之後,不是讓人沒有情緒、成為木頭一塊。我們依然是有七情六欲的,依舊可以嬉笑怒駡。只是七情六欲之下,該是顆如如不動的心,是“中”、是“正”,也是放下“我執”。

04

陽明心學擴大你的能量:德以配位

今天我們都在講:我們得到的不夠。

跟我們的付出相比,我們總是覺得我們得到的太少。但是我們卻不會去反思,我們不能得,是因為我們的德不配位。即使是已有所得,因為德不配位而終會失去,甚至引火焚身。

實際上,一個人能做多大的事業,是由他的心的格局所決定的,也就是“德”。取決於你對世界、事務、連結、人性的認知。這個跟學歷無關。往往小學未畢業的老闆,卻有強大的精神格局。而精緻精英卻未必有這麼強大的人生能量和生命層次。

所以一個人的成就是以他的德相配的,德不配位,你就得不到這麼大的成就。

學歷比我低、出身沒我好,憑什麼他能成,而我不能成?

為什麼機遇被他抓住,而沒有降臨到我身上?

憑什麼大家都聽他的,憑什麼不聽我的?

······

所有的這一切,只是在比較外部的條件,包括智商的高低,卻沒有比較心的高低,我們從來都看不到心,而心的高低,才是決定性的根本。學習陽明心學,就撐開了我們的精神格局,我們的心能容納多少人,我們就能做多大的事。心學,就是一個擴充你的“德”、撐開你的事業格局的修行。

我們的人生,為何只能有自己理解的100分?

我們少時不能想像自己未來能做到的事業高度一樣,我們也無法想像當我們修行心學之後、自己的生命突破之後,我們是很有可能把自己的人生價值拉升到以往從未想像過的1000分的境界。那時,生命的質感,以及對社會、家國的貢獻,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

所以我們大家對陽明先生充滿了太多的歧義,對陽明心學充滿了太多的歧義。認知自己和探索世界,是我們終其一生都需要面臨和實踐的課題,學習陽明心學實際上不為別的,就是幫我們更好地認知自己、更好地探索世界,跳出原本的框架和桎梏,使個人的認知體驗、生命的格局和層次都能提升到新的高度。

所以,修陽明心學就是修自己的心、形成自己獨立的人格、完整的精神,這樣,我們才不會受外界環境、趨眾標準的扭曲影響,能客觀正確地看待自己的生命價值、想辦法讓自己的生命獲得更大的能量、成就更高的人生。

一切無他,唯每天能睡得踏實安心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