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揭秘:溥儀背後你所不知道的秘密(3)

1908年,不滿三歲的愛新覺羅.溥儀,登上皇帝寶座,成為大清王朝入主中原之後的第十個皇帝,也是整個清朝和封建時代的末代皇帝,剛剛繼位的溥儀懵懵懂懂,在紫禁城中開始了全新的人生,

在這裡他不但接受著王宮大臣的三拜九叩,也面臨著陌生而神秘的宮中生活,本應在父母懷中享受呵護和關愛的年齡,年幼的溥儀卻要面臨既繁瑣沉重而又神秘奇特的宮中規矩,那麼這些宮中規矩究竟有著怎樣的奇特,溥儀是否能夠適應這些不為人知的宮中規矩呢?

就在溥儀進宮被慈禧宣佈立為皇帝的那一刻,必須馬上辦兩件事,第一、避聖諱。就是要立即頒佈一道懿旨,

宣佈對溥儀這名字實施避聖諱。第二、找替僧。就是要找一位條件符合的替僧。替僧就是能代替溥儀出家的一位僧人。咱們先說第一件事避聖諱,說起避聖諱這事自古有之,歷代皇帝所享有的一種獨有的特殊待遇,也是一項特殊的規定,這大約要起源于商周時期,廢除於民國期間,可能說道這有些人會提出異議,皇帝在辛亥革命後就下臺了,1912年就遜位了,
怎麼避聖諱就沒廢除呢?各位有所不知民國政府頒佈了一個《清室優待條件》,這個優待條件是附在了宣統遜位詔書的後面,這是民國政府批准的,其中至少有這麼兩項規定與避聖諱密切相關,第一項,在《優待條件》當中就規定了,溥儀“暫居宮襟”這句話是原話,溥儀可以暫時居住在故宮,以後遷往頤和園,當然了後來沒有實現。第二項,溥儀在宮內仍然保留帝號,在故宮大內溥儀仍然享有這種有限範圍內的皇帝權利,
這樣直到1924馮玉祥逼宮溥儀被迫出宮,到此這項特殊的規定特殊的待遇避聖諱才徹底的廢除,從這裡起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特殊規定畫上了句號。說起避聖諱起初並不是皇上一個人避聖諱,最早的時候有三種人需要避聖諱:聖者、賢者、尊者。皇帝的避聖諱在書寫的時候不能直呼其名,生下了孩子也不能跟皇帝重名,
現在說起來好像是個笑話,可是在古代這非同小可,這被明令寫進了法律,比如在唐代,唐朝的法律規定如果有人直呼皇帝名字就犯了大不敬之罪,違反了避聖諱的規定,是要被砍頭的。唐朝法律還規定如果違反了避聖諱的規定還不能赦免,可見避聖諱在古代要求非常嚴格,那麼有人可能要問了,這避聖諱有那些方式呢?至少有這麼三種方式,第一種、改名字。皇帝一繼位所有跟皇帝名字有重複的趕緊該名字,
不該名字就是死罪,說的這麼嚴重真有其事嗎?確實如此,在避聖諱事情中最典型的有這麼一個人,他還不是老百姓,是大夥熟知的人物嫦娥,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是在漢文帝劉恒繼位的時候,他詔令全國避聖諱,凡是跟“恒”字有關的,都到“派出所”改名字,該來該去就發現當中有一位大英雄叫後羿,他有位妻子叫姮娥,這個姮字就跟劉恒的恒字相逆了,趕緊改名,改成了大家所熟知的嫦娥 ,這事可笑吧!皇帝他管天管地,還管神仙,說這個故事的意思是皇帝的名字只有他一個人獨有,重名不行,同音也不行,你看多霸道。第二種,在避諱皇上的名字的時候得畫上一個空格。第三種,敬缺末筆。就是書寫皇帝名字最後一筆的時候不寫。叫做避聖諱。在康熙之前清朝也是避諱,但是皇帝的避諱是用另外一種方式,在皇帝的名字上面貼上一張黃紙條,清朝這種避諱的方法叫做“貼黃”,康熙皇帝簡化了這種避諱的方式,康熙皇帝非常的聰明看到來回來去避諱,大夥改戶口本億萬老百姓去“派出所”,太麻煩。他就說要自律,你們在寫我名字的時候敬缺末筆,少寫一筆就可以了,我自己寫我自己名字的時候也敬缺末筆,少寫最後一筆顯示皇帝的與眾不同。凡是跟“玄”字有關的,比如頭昏目眩,這個“眩”左邊是個“目”右邊是個“玄燁”的“玄”,寫到“玄”字的時候要少一筆,寫到頭昏目眩這個眩也要少一筆,在清朝儘管是簡化了,但是規定也是仍然非常的嚴格。

我們接著說溥儀,到了宣統這一代皇上,避諱又有那些規定呢?咱們先從他登基說起,就在光緒34年十月二十二號,說的是陰曆,這一天正是慈禧去世那天,就在當天清廷就頒佈了一道懿旨,懿旨就對剛剛宣佈立為皇帝的“溥儀”這兩個字避諱做出了規定,規定是這麼寫的:禦名下一字避寫,嗣後凡遇聯寫成語,仍應照舊書寫,如遇書寫單字時,於禦名下一字避【儀】。我到故宮內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查找原始的卷宗,我還抄錄了慈禧這道關於溥儀禦名避諱的聖旨,這裡面有一段記錄的非常明確,“禦名上一字,仍舊書寫,毋庸改避,下一字敬缺一撇書作【儀】”規定很明確,溥儀的儀是個繁體字儀,她提出了對於儀字最後一筆要敬缺末筆,對於溥字不用該。

如果說避聖諱古已有之,我們對它並不那麼陌生的話,確立替僧恐怕很少有人知道這個規矩了,皇帝登基為什麼一定要找一位替僧呢?這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寓意,而末代皇帝溥儀的替僧又會是誰呢?他的人生將會因為溥儀而發生怎樣的巨變呢?

說道替僧這事絲毫馬虎不得,因為在清朝非常重視這個事情,在那個環節上出了問題,責任人都會掉腦袋,據考證,從清朝的開國皇帝到末代皇帝溥儀都信奉喇嘛黃教,而且把喇嘛黃教奉為國教,歷代皇帝的替僧都是從這些喇嘛當中選取的,清朝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每位皇帝都有一位代他出家的替僧,為什麼叫做不成文的規定,我們找了這方便的典籍,沒有找到這方面的非常確切的記載,但是我們從幾位當事人晚清人物口碑史料得到了這些事情的一些確鑿的證據,如果考證替僧之說恐怕要追溯到南北朝的梁武帝了,梁武帝叫蕭衍,他的出名不在於他是梁武帝,而在於他在歷代皇帝當中是唯一的一個三次捨身同泰寺,就是要到寺廟當中當和尚,今天不高興了到廟裡念經去了,大夥一看不行啊!這放著皇帝不當怎麼當起了和尚呢?趕緊勸,回到了皇位,沒幾天他又不高興了又到廟裡去念經了,“如是者有三”就這樣非要到廟裡當和尚,國中不可一日無君,這麼樣國家非大亂不可,結果大臣就商量乾脆出一筆銀子,按現在來說至少的上億元人民幣,把皇帝從廟裡贖回來了,您還是好好的當皇上吧!您願意當和尚我們找一位大德高僧代您出家,這樣梁武帝就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了替僧的皇帝。

我們說道溥儀的替僧,他是誰呢?自然按照清朝的慣例也選中了一名喇嘛,據末代太監孫耀庭老先生他回憶說,選清朝的替僧到了這個時候國力漸衰,沒那麼大財力,要秘密地發動大批人,談何容易,而且還要要求八字相符,不能相克還有其它的條件,至少得有文化,能誦經,能讀得懂經文,在一個要求很嚴格的是這個人長相必須得很端正,就是對於替僧的品貌要求十分嚴格,長的差一點就不行,更別說長的歪瓜裂棗的了。溥儀找到的這位替僧算的上相貌端正,這個人叫孫虎,他和末代太監孫耀庭是同姓,但是沒有任何的親戚關係,孫虎原來也是宮內的一個太監,一名普通的太監,後來才學成的喇嘛,他在宮內每人敢惹,有權有勢,因為他就相當於是溥儀的化身,大夥都拍他的馬屁,他的衣著打扮很特別,也很另類,他在宮內吃喝穿戴都是受到優厚待遇的,這個替僧孫耀庭老人不知道他的確切年齡和出生年月日,但是可以算出來,溥儀登基的時候不到三歲,這位替僧孫虎當時已經是20歲開外了,按著這麼算來這個替僧至少比溥儀大二十多歲,孫虎平時就住在宮裡,不讓他在宮外到處跑,對宮外來說這是保密的一個神秘人物,孫虎人長的很瘦,個子不是太高,經常提著鳥籠子到處閒逛,夏天的時候戴一定大草帽,宮內叫涼帽,大草帽遮住半個臉,引人注目的是他這個大草帽上有一個長長的紅纓子,老遠就可以看得到,冬天的時候戴一定大的綿帽,這在宮中叫秋帽,李虎在宮中走起路來目不斜視,更是目中無人,民國年間孫耀庭當時只是一個普通的小太監,他去宮內的神武門西邊辦事,當時就巧遇到了這位替僧,他一想都姓孫是本家想套套近乎,沒想到替僧看都不看他一眼,孫耀庭當時心裡很不好受,但是印象極為深刻。孫耀庭說:“當時看到這位孫喇嘛,身上披著一個深紫紅色的喇嘛大袍,裡面穿著一個棉大衣,瘦小的身材顯得比較臃腫,那時候孫虎每個月都要帶著宮內的喇嘛去中正殿,去舉行祭祀的儀式,前呼後擁十分威風,但是孫虎在宮內混的人緣不怎麼樣”。當時宮裡的很多太監不服他,孫虎也是太監出身且目中無人,舉個例子:宮中的太監無論是總管還是首領還是小太監每個月都要按時交點份子錢,小太監月銀二兩交到一個機構叫養老義會,這是太監之間的互助組織,太監早晚也有出宮的一天,出宮的時候可以到北京的上百家廟宇,隨便一處就可以找到棲身之所。當時皇宮窮得發不出工資,太監們糊洋火盒掙錢還要拿出點錢給養老義會,這樣出宮之後才能老有所養,老有所葬。出宮後這些廟宇提供吃住,死了可以免費埋到太監的義地,義地不用花錢是皇帝賜的,我們現在考察起來大概這些太監的義地分佈在京郊的西邊和南邊一帶。這位替僧孫虎就不搭理養老義會這一茬,牛的很。可是1924年馮玉祥逼宮,溥儀被轟出宮孫虎也得被轟出去,孫虎沒有一技之長,只有流落街頭,他去哪個廟宇人家都不肯收他,所以最後凍餓死在了北京街頭。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溥儀從撫順戰犯管理所被釋放後他就打聽當年這位同年同日同時辰出生的替僧,他想知道替僧最後是什麼結局,打聽了半天也沒打聽到。

溥儀進宮兩個多月後也就是宣統元年正月十三,西元1909年2月3日溥儀第一次在宮內過了自己的生日,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溥儀過的生日始終是一個假生日,那麼身為九五之尊的一國之君,為什麼不能光明正大的過自己的生日,偏偏要過一個假生日呢?這其中的蹊蹺出在那裡呢?

我們之前說過了,溥儀光緒三十二年正月十四出生於京城的醇親王府,沒想到溥儀出生的這一天恰恰是他的先祖道光皇帝的忌日,按照避聖諱的規定溥儀必須改生日,改生日可不是隨便能改的,這是由宮內的欽天監來親自斷他的八字,給修改的,往後一天挪吧!正好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跟溥儀的生日雜在一起這不行,只能是提前一天了,改成了正月十三,別看溥儀修改生日他身邊的大臣、宮女、太監和溥儀族裡的人都不知道,80年代初的時候有人採訪了溥儀的貼身侍衛趙蔭安,他說民國期間他和他的堂哥趙蔭茂在景山學校上學的時候被溥儀挑進了宮內,剛開始在宮內的一個機構蘇拉處,蘇拉是滿語這個機構就是幹雜役的,後來因為趙蔭茂人長的很端正就被 溥儀挑在身邊當了溥儀的貼身侍衛,這樣一直跟溥儀到了天津,後來到了偽滿洲國,當偽滿垮臺之際,溥儀感覺趙蔭茂人很誠懇就把已經神經失常的皇后婉容託付給了這位貼身的侍從,而且給了他三萬大洋,這在當時是一筆數目很大的鉅款,後來皇后婉容在東北輾轉漂泊死于吉林的延吉,這時候趙蔭茂懷揣三萬大洋就回到了京城,在西板橋胡同內蓋起了一座二層小樓,這二層小樓當時非常引人注目,他在二層小樓裡建了個聖龕裡面掛著溥儀的聖像,每年正月十三全家人跪在地下給溥儀慶賀生日,殊不知這生日是假的,直到1964年他看到了溥儀的《我的前半生》這本書的時候,他這才恍然大悟,這才是解開了溥儀生日的謎底,整個皇族才知道了歷史的真相,關於溥儀對外公佈的這個假生日,皇叔載濤的遺孀王乃文自有另一番的見解,她多次跟記者講起這件事情,她說不那麼簡單,除了避聖諱,在清朝甚至往前推到明朝都是這樣,避聖諱另外有個緣由是秘不外宣的,看過電視劇的都知道,電視劇裡把人家的布人上頭寫上生辰八字,每天扎針這就是做蠱害人,所以溥儀對外公佈假生日,也自然有他其中之意。扎針做蠱到底有沒有用呢?其實一點用也沒有。言外之意就是皇帝怕別人做蠱害他

進宮後的溥儀面臨著眾多繁瑣複雜的宮中規矩,這對於一個幾歲的小孩來說無異於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在這眾多的共軌中,其中一個尤其顯得神秘而奇怪,這就是溥儀從進宮之後每天要跪拜一個神秘的木頭杆子,而當時他並不知道這裡面的寓意,然而這確實關係到他祭祖的大事,那麼跪拜這個神秘的木頭杆子到底有著怎樣的與眾不同的寓意呢?

溥儀進宮後他首先面臨的一件大事,別看就一個三歲的小孩,成天像磕頭蟲似的祭祀,祭祀兩個大的地點,一個是宮外一個是宮內,宮外是那些地方呢?算起來主要是這些地方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社稷壇包括先農壇,當然了溥儀作為皇帝來說按照祖命他要祈求上天能給他一個國泰民安的結局,祈求五穀豐登風調雨順,他更主要的是每年一次不落的去先農壇,先農壇這個地方他要親耕,原因是遊牧民族,他們入主中原之後要瞭解以農為主的國家主體的農民,一年四時的耕作,一年四季要明白呀!可是溥儀這麼點的小孩他親耕不了,只能找他的父親或者叔父代耕,但是有一點溥儀必須親自到場這事確定無疑的,他一定要看著代耕這一畝三分地,說起這一畝三分地實際是有因由的,這裡也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具體說是乾隆是康熙這個就不清楚了,總之是一個皇帝在祭天的時候,皇帝來到了一戶農家,他訪貧問苦微服私訪,問老農家裡有幾畝地,收成如何,光景如果,正說著這些問題呢!屋裡蹦出來一個小孩,小孩不認識皇帝就問起這個皇帝來了,“老爺爺你問我們家有幾畝地,那我問你,你們家有幾畝地呀?”皇上呵呵一笑,縷了一下鬍子說“我們家有一畝三分地”,久而久之這話傳出去就成了老北京的一句俗語。宮內主要都祭祀祖先,這是他一項重要的任務,職責所在皇上就得幹這個,對於祭祖歷史記載很多,恕不贅述,我在這裡獨家披露一下溥儀祭祖外界所罕知的一個祭祀活動,一般的遊人到了故宮都要觀賞三大殿,走到中和殿的東南角的時候,會發現有一個孤苦伶仃的大的石墩子,這個石墩子很多人都不解其意,說故宮每一樣東西都是有來歷的,怎麼放著一個石墩呢?上面還有一個窟窿眼,許多人不知道,甚至問起故宮的工作人員也未必全知道,20多年前賈英華教授跟孫耀庭老先生去故宮遊玩拍下了一部紀錄片,叫《末代太監重游紫禁城》詳細的記錄了老太監在宮中幼年時候和青年時候他所經歷過那些真人真事,他說你看這個石頭墩子,那可是不尋常啊,在這個石頭墩子上實際上有一個杆子,杆子上面豎起來有一個開口的木頭盒子,敞開的木頭盒,太監要每天往這個木頭盒子裡放鮮肉喂烏鴉,這是怎麼回事?孫耀庭老人說,說起這事外人是不知道的,這個杆子叫做祖宗杆子,皇族人都把他稱作巴拉杆子,平常不用說這個石頭墩子和木頭杆子不能碰,就是上面這個杆子射下來的倒影也是不能踩的,你得繞走著,不然你就是多大的官踩了這個影子也得挨板子,這就是祖傳的一個宮廷規矩,有幸的是溥儀的七叔載濤在萬年留下了一部遺稿,他在這個遺稿當中佐證了這個老太監所說的祖宗杆子,遺稿當中是這樣寫的:祖宗杆子通常豎立在宮內或府內神殿的東南方,高約兩丈餘,杆頂是一個方形錫鬥(木質包錫)。照宮廷的規矩,每天喂烏鴉。

溥儀作為一個剛登基的皇帝他也必須來這個祖宗杆子面前祭祖,也要按照其中的程式喂烏鴉,舉行隆重的一個儀式,這麼神聖的祖宗杆子怎麼用來喂烏鴉呢?這就要說到溥儀的先祖努爾哈赤,有一次努爾哈赤兵敗逃到了一個偏僻之地,他就鑽進了一座草垛,追兵趕到一看到草垛上有兩隻烏鴉就放棄了搜索,這樣努爾哈赤就逃過了這一劫,過後努爾哈赤感恩於烏鴉的救命之恩,把烏鴉奉為神鳥,所以在祭祖的時候總有一道重要的程式喂烏鴉,也是必不可缺的一道程式,幼小的溥儀懵懵懂懂的跪拜這個神秘的祖宗杆子的時候未必理解其中的含義,然而在過後他在讀書當中,他對那些古板的刻板的“四書五經”產生了逆反心理。誰也沒有想到溥儀在讀書當中鬧出了一條人命,這是怎麼回事呢?明天同一時間請看下篇文章。

趕緊改名,改成了大家所熟知的嫦娥 ,這事可笑吧!皇帝他管天管地,還管神仙,說這個故事的意思是皇帝的名字只有他一個人獨有,重名不行,同音也不行,你看多霸道。第二種,在避諱皇上的名字的時候得畫上一個空格。第三種,敬缺末筆。就是書寫皇帝名字最後一筆的時候不寫。叫做避聖諱。在康熙之前清朝也是避諱,但是皇帝的避諱是用另外一種方式,在皇帝的名字上面貼上一張黃紙條,清朝這種避諱的方法叫做“貼黃”,康熙皇帝簡化了這種避諱的方式,康熙皇帝非常的聰明看到來回來去避諱,大夥改戶口本億萬老百姓去“派出所”,太麻煩。他就說要自律,你們在寫我名字的時候敬缺末筆,少寫一筆就可以了,我自己寫我自己名字的時候也敬缺末筆,少寫最後一筆顯示皇帝的與眾不同。凡是跟“玄”字有關的,比如頭昏目眩,這個“眩”左邊是個“目”右邊是個“玄燁”的“玄”,寫到“玄”字的時候要少一筆,寫到頭昏目眩這個眩也要少一筆,在清朝儘管是簡化了,但是規定也是仍然非常的嚴格。

我們接著說溥儀,到了宣統這一代皇上,避諱又有那些規定呢?咱們先從他登基說起,就在光緒34年十月二十二號,說的是陰曆,這一天正是慈禧去世那天,就在當天清廷就頒佈了一道懿旨,懿旨就對剛剛宣佈立為皇帝的“溥儀”這兩個字避諱做出了規定,規定是這麼寫的:禦名下一字避寫,嗣後凡遇聯寫成語,仍應照舊書寫,如遇書寫單字時,於禦名下一字避【儀】。我到故宮內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查找原始的卷宗,我還抄錄了慈禧這道關於溥儀禦名避諱的聖旨,這裡面有一段記錄的非常明確,“禦名上一字,仍舊書寫,毋庸改避,下一字敬缺一撇書作【儀】”規定很明確,溥儀的儀是個繁體字儀,她提出了對於儀字最後一筆要敬缺末筆,對於溥字不用該。

如果說避聖諱古已有之,我們對它並不那麼陌生的話,確立替僧恐怕很少有人知道這個規矩了,皇帝登基為什麼一定要找一位替僧呢?這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寓意,而末代皇帝溥儀的替僧又會是誰呢?他的人生將會因為溥儀而發生怎樣的巨變呢?

說道替僧這事絲毫馬虎不得,因為在清朝非常重視這個事情,在那個環節上出了問題,責任人都會掉腦袋,據考證,從清朝的開國皇帝到末代皇帝溥儀都信奉喇嘛黃教,而且把喇嘛黃教奉為國教,歷代皇帝的替僧都是從這些喇嘛當中選取的,清朝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每位皇帝都有一位代他出家的替僧,為什麼叫做不成文的規定,我們找了這方便的典籍,沒有找到這方面的非常確切的記載,但是我們從幾位當事人晚清人物口碑史料得到了這些事情的一些確鑿的證據,如果考證替僧之說恐怕要追溯到南北朝的梁武帝了,梁武帝叫蕭衍,他的出名不在於他是梁武帝,而在於他在歷代皇帝當中是唯一的一個三次捨身同泰寺,就是要到寺廟當中當和尚,今天不高興了到廟裡念經去了,大夥一看不行啊!這放著皇帝不當怎麼當起了和尚呢?趕緊勸,回到了皇位,沒幾天他又不高興了又到廟裡去念經了,“如是者有三”就這樣非要到廟裡當和尚,國中不可一日無君,這麼樣國家非大亂不可,結果大臣就商量乾脆出一筆銀子,按現在來說至少的上億元人民幣,把皇帝從廟裡贖回來了,您還是好好的當皇上吧!您願意當和尚我們找一位大德高僧代您出家,這樣梁武帝就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了替僧的皇帝。

我們說道溥儀的替僧,他是誰呢?自然按照清朝的慣例也選中了一名喇嘛,據末代太監孫耀庭老先生他回憶說,選清朝的替僧到了這個時候國力漸衰,沒那麼大財力,要秘密地發動大批人,談何容易,而且還要要求八字相符,不能相克還有其它的條件,至少得有文化,能誦經,能讀得懂經文,在一個要求很嚴格的是這個人長相必須得很端正,就是對於替僧的品貌要求十分嚴格,長的差一點就不行,更別說長的歪瓜裂棗的了。溥儀找到的這位替僧算的上相貌端正,這個人叫孫虎,他和末代太監孫耀庭是同姓,但是沒有任何的親戚關係,孫虎原來也是宮內的一個太監,一名普通的太監,後來才學成的喇嘛,他在宮內每人敢惹,有權有勢,因為他就相當於是溥儀的化身,大夥都拍他的馬屁,他的衣著打扮很特別,也很另類,他在宮內吃喝穿戴都是受到優厚待遇的,這個替僧孫耀庭老人不知道他的確切年齡和出生年月日,但是可以算出來,溥儀登基的時候不到三歲,這位替僧孫虎當時已經是20歲開外了,按著這麼算來這個替僧至少比溥儀大二十多歲,孫虎平時就住在宮裡,不讓他在宮外到處跑,對宮外來說這是保密的一個神秘人物,孫虎人長的很瘦,個子不是太高,經常提著鳥籠子到處閒逛,夏天的時候戴一定大草帽,宮內叫涼帽,大草帽遮住半個臉,引人注目的是他這個大草帽上有一個長長的紅纓子,老遠就可以看得到,冬天的時候戴一定大的綿帽,這在宮中叫秋帽,李虎在宮中走起路來目不斜視,更是目中無人,民國年間孫耀庭當時只是一個普通的小太監,他去宮內的神武門西邊辦事,當時就巧遇到了這位替僧,他一想都姓孫是本家想套套近乎,沒想到替僧看都不看他一眼,孫耀庭當時心裡很不好受,但是印象極為深刻。孫耀庭說:“當時看到這位孫喇嘛,身上披著一個深紫紅色的喇嘛大袍,裡面穿著一個棉大衣,瘦小的身材顯得比較臃腫,那時候孫虎每個月都要帶著宮內的喇嘛去中正殿,去舉行祭祀的儀式,前呼後擁十分威風,但是孫虎在宮內混的人緣不怎麼樣”。當時宮裡的很多太監不服他,孫虎也是太監出身且目中無人,舉個例子:宮中的太監無論是總管還是首領還是小太監每個月都要按時交點份子錢,小太監月銀二兩交到一個機構叫養老義會,這是太監之間的互助組織,太監早晚也有出宮的一天,出宮的時候可以到北京的上百家廟宇,隨便一處就可以找到棲身之所。當時皇宮窮得發不出工資,太監們糊洋火盒掙錢還要拿出點錢給養老義會,這樣出宮之後才能老有所養,老有所葬。出宮後這些廟宇提供吃住,死了可以免費埋到太監的義地,義地不用花錢是皇帝賜的,我們現在考察起來大概這些太監的義地分佈在京郊的西邊和南邊一帶。這位替僧孫虎就不搭理養老義會這一茬,牛的很。可是1924年馮玉祥逼宮,溥儀被轟出宮孫虎也得被轟出去,孫虎沒有一技之長,只有流落街頭,他去哪個廟宇人家都不肯收他,所以最後凍餓死在了北京街頭。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溥儀從撫順戰犯管理所被釋放後他就打聽當年這位同年同日同時辰出生的替僧,他想知道替僧最後是什麼結局,打聽了半天也沒打聽到。

溥儀進宮兩個多月後也就是宣統元年正月十三,西元1909年2月3日溥儀第一次在宮內過了自己的生日,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溥儀過的生日始終是一個假生日,那麼身為九五之尊的一國之君,為什麼不能光明正大的過自己的生日,偏偏要過一個假生日呢?這其中的蹊蹺出在那裡呢?

我們之前說過了,溥儀光緒三十二年正月十四出生於京城的醇親王府,沒想到溥儀出生的這一天恰恰是他的先祖道光皇帝的忌日,按照避聖諱的規定溥儀必須改生日,改生日可不是隨便能改的,這是由宮內的欽天監來親自斷他的八字,給修改的,往後一天挪吧!正好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跟溥儀的生日雜在一起這不行,只能是提前一天了,改成了正月十三,別看溥儀修改生日他身邊的大臣、宮女、太監和溥儀族裡的人都不知道,80年代初的時候有人採訪了溥儀的貼身侍衛趙蔭安,他說民國期間他和他的堂哥趙蔭茂在景山學校上學的時候被溥儀挑進了宮內,剛開始在宮內的一個機構蘇拉處,蘇拉是滿語這個機構就是幹雜役的,後來因為趙蔭茂人長的很端正就被 溥儀挑在身邊當了溥儀的貼身侍衛,這樣一直跟溥儀到了天津,後來到了偽滿洲國,當偽滿垮臺之際,溥儀感覺趙蔭茂人很誠懇就把已經神經失常的皇后婉容託付給了這位貼身的侍從,而且給了他三萬大洋,這在當時是一筆數目很大的鉅款,後來皇后婉容在東北輾轉漂泊死于吉林的延吉,這時候趙蔭茂懷揣三萬大洋就回到了京城,在西板橋胡同內蓋起了一座二層小樓,這二層小樓當時非常引人注目,他在二層小樓裡建了個聖龕裡面掛著溥儀的聖像,每年正月十三全家人跪在地下給溥儀慶賀生日,殊不知這生日是假的,直到1964年他看到了溥儀的《我的前半生》這本書的時候,他這才恍然大悟,這才是解開了溥儀生日的謎底,整個皇族才知道了歷史的真相,關於溥儀對外公佈的這個假生日,皇叔載濤的遺孀王乃文自有另一番的見解,她多次跟記者講起這件事情,她說不那麼簡單,除了避聖諱,在清朝甚至往前推到明朝都是這樣,避聖諱另外有個緣由是秘不外宣的,看過電視劇的都知道,電視劇裡把人家的布人上頭寫上生辰八字,每天扎針這就是做蠱害人,所以溥儀對外公佈假生日,也自然有他其中之意。扎針做蠱到底有沒有用呢?其實一點用也沒有。言外之意就是皇帝怕別人做蠱害他

進宮後的溥儀面臨著眾多繁瑣複雜的宮中規矩,這對於一個幾歲的小孩來說無異於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在這眾多的共軌中,其中一個尤其顯得神秘而奇怪,這就是溥儀從進宮之後每天要跪拜一個神秘的木頭杆子,而當時他並不知道這裡面的寓意,然而這確實關係到他祭祖的大事,那麼跪拜這個神秘的木頭杆子到底有著怎樣的與眾不同的寓意呢?

溥儀進宮後他首先面臨的一件大事,別看就一個三歲的小孩,成天像磕頭蟲似的祭祀,祭祀兩個大的地點,一個是宮外一個是宮內,宮外是那些地方呢?算起來主要是這些地方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社稷壇包括先農壇,當然了溥儀作為皇帝來說按照祖命他要祈求上天能給他一個國泰民安的結局,祈求五穀豐登風調雨順,他更主要的是每年一次不落的去先農壇,先農壇這個地方他要親耕,原因是遊牧民族,他們入主中原之後要瞭解以農為主的國家主體的農民,一年四時的耕作,一年四季要明白呀!可是溥儀這麼點的小孩他親耕不了,只能找他的父親或者叔父代耕,但是有一點溥儀必須親自到場這事確定無疑的,他一定要看著代耕這一畝三分地,說起這一畝三分地實際是有因由的,這裡也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具體說是乾隆是康熙這個就不清楚了,總之是一個皇帝在祭天的時候,皇帝來到了一戶農家,他訪貧問苦微服私訪,問老農家裡有幾畝地,收成如何,光景如果,正說著這些問題呢!屋裡蹦出來一個小孩,小孩不認識皇帝就問起這個皇帝來了,“老爺爺你問我們家有幾畝地,那我問你,你們家有幾畝地呀?”皇上呵呵一笑,縷了一下鬍子說“我們家有一畝三分地”,久而久之這話傳出去就成了老北京的一句俗語。宮內主要都祭祀祖先,這是他一項重要的任務,職責所在皇上就得幹這個,對於祭祖歷史記載很多,恕不贅述,我在這裡獨家披露一下溥儀祭祖外界所罕知的一個祭祀活動,一般的遊人到了故宮都要觀賞三大殿,走到中和殿的東南角的時候,會發現有一個孤苦伶仃的大的石墩子,這個石墩子很多人都不解其意,說故宮每一樣東西都是有來歷的,怎麼放著一個石墩呢?上面還有一個窟窿眼,許多人不知道,甚至問起故宮的工作人員也未必全知道,20多年前賈英華教授跟孫耀庭老先生去故宮遊玩拍下了一部紀錄片,叫《末代太監重游紫禁城》詳細的記錄了老太監在宮中幼年時候和青年時候他所經歷過那些真人真事,他說你看這個石頭墩子,那可是不尋常啊,在這個石頭墩子上實際上有一個杆子,杆子上面豎起來有一個開口的木頭盒子,敞開的木頭盒,太監要每天往這個木頭盒子裡放鮮肉喂烏鴉,這是怎麼回事?孫耀庭老人說,說起這事外人是不知道的,這個杆子叫做祖宗杆子,皇族人都把他稱作巴拉杆子,平常不用說這個石頭墩子和木頭杆子不能碰,就是上面這個杆子射下來的倒影也是不能踩的,你得繞走著,不然你就是多大的官踩了這個影子也得挨板子,這就是祖傳的一個宮廷規矩,有幸的是溥儀的七叔載濤在萬年留下了一部遺稿,他在這個遺稿當中佐證了這個老太監所說的祖宗杆子,遺稿當中是這樣寫的:祖宗杆子通常豎立在宮內或府內神殿的東南方,高約兩丈餘,杆頂是一個方形錫鬥(木質包錫)。照宮廷的規矩,每天喂烏鴉。

溥儀作為一個剛登基的皇帝他也必須來這個祖宗杆子面前祭祖,也要按照其中的程式喂烏鴉,舉行隆重的一個儀式,這麼神聖的祖宗杆子怎麼用來喂烏鴉呢?這就要說到溥儀的先祖努爾哈赤,有一次努爾哈赤兵敗逃到了一個偏僻之地,他就鑽進了一座草垛,追兵趕到一看到草垛上有兩隻烏鴉就放棄了搜索,這樣努爾哈赤就逃過了這一劫,過後努爾哈赤感恩於烏鴉的救命之恩,把烏鴉奉為神鳥,所以在祭祖的時候總有一道重要的程式喂烏鴉,也是必不可缺的一道程式,幼小的溥儀懵懵懂懂的跪拜這個神秘的祖宗杆子的時候未必理解其中的含義,然而在過後他在讀書當中,他對那些古板的刻板的“四書五經”產生了逆反心理。誰也沒有想到溥儀在讀書當中鬧出了一條人命,這是怎麼回事呢?明天同一時間請看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