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正是河豚欲上時

央廣網北京4月26日消息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飲食對於中國人而言,從來都不是為了簡單地果腹。從食材的獲取到烹飪的過程再到菜品的名稱、就餐的儀式,幾乎每一味食物都蘊含著我們民族的習慣、性格甚至思想和哲學。

然而,民俗的流變、健康的理念、環境的影響、傳承的斷檔卻讓曾經的一些美食如今在餐桌上越來越難覓蹤跡了。從滿漢全席到徽州糕餅,從水席到盆菜,當美食的記憶漸行漸遠,遺憾的絕不僅僅是口腹之欲。

孔慶濮拿出洗好的河豚

“小袁,給我拿兩條河豚來!正是河豚上市的時節。在被稱為“河豚之鄉”的江蘇揚中,特級河豚烹飪大師孔慶璞熟練地將油在大鍋中燒熱。

放入河豚肝臟和春筍翻炒,跟熬制的河豚油煸炒一下,把河豚的油的香味融進竹筍裡面,再加魚,味道特別鮮香。”兩條收拾停當、圓鼓鼓的河豚被小心翼翼的碼放在鍋裡,加入清水,大火煮開,改小火燉煮35-40分鐘,

等不到端上桌,香味先飄過來。用筷子輕輕挑開魚肉,頓時鮮香撲鼻,魚白比剛出鍋的豆腐花還要嫩。

58歲的孔慶璞打理著這家以河豚為招牌菜的餐廳,這個春天生意格外紅火。儘管作為“揚中河豚文化”代表性傳承人,做河豚的手藝在當地堪稱一絕,他卻總是不忘回味“從前的味道”。“當年野生的河豚在村頭燒,村尾都能聞到香味,特別鮮香。所以我們這兒自古就有這麼個說法:‘拼死吃河豚’”。

碼好河豚準備紅燒

河豚,是原本多見於我國長江中下游的珍稀魚類,與鰣魚、刀魚一起並稱為“長江三鮮”。春天,河豚從大海洄游到長江產卵,這時肉質最為肥美,所謂“一朝食得河豚肉,終生不念天下魚”。然而,如此美味卻充滿了神秘的危險,

河魨毒素是自然界毒性最強的非蛋白物質之一,0.5毫克就足以致命。因此,河豚烹飪,歷來都有很多講究。

“河豚宰殺挖眼睛、破肚、把內臟和魚鰓拿出來,這些包括魚血都是有毒的,宰完之後要點清這些有毒器官,深埋或者焚燒。之後不斷注水,讓河豚血液隨著流水帶走。古時候做河豚之前都要進行祈禱,都要燒上一炷香。”儘管古人早已懂得了高溫烹製或中草藥浸泡去除河豚毒性的方法,

但歷史上因為吃河豚致死的事仍時有發生。孔慶璞說,小時候,吃河豚有很多規矩,比如鄰居來家裡吃河豚,一定會帶5分錢硬幣放在桌上。“我當時納悶為什麼要給錢,後來才知道這是一種流傳了幾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民俗,就是告訴人們我是花錢來吃的,一旦有問題責任自負。”

從蘇東坡、梅堯臣到魯迅,都留下不少讚美河豚的佳句,最耳熟能詳的莫過於蘇東坡的“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也是這位著名的雅士,曾經號稱:吃河豚“也值得一死”。

也正是因為食用河豚的風險,1990年,原衛生部發佈《水產品衛生管理辦法》,明確規定“河豚魚不得流入市場……”。然而,一紙禁令並沒能杜絕人們“拼死吃河豚”,倒是讓食用河豚進入了政策的灰色地帶。揚中市河豚協會會長何百彩說,在1600多年前就開始吃河豚的揚中,民間食用河豚從來沒有被禁絕。

爭論、調研整整持續了26年。直到去年(2016年),農業部、國家衛計委和國家食藥監總局才印發檔,有條件放開養殖河豚的生產經營:放開品種僅限養殖紅鰭東方魨和養殖暗紋東方魨,禁止加工經營所有品種的野生河魨,河魨養殖加工企業需要具備特定資質。儘管有諸多限定,被禁錮了近30年的河豚產業還是一下子步入了春天。

揚中市河豚協會成立了河豚烹飪培訓學校,有整套的培訓教材,同時進行嚴格考試,過關了才能發給河豚烹飪廚師證,才能上崗。揚中燒河豚的廚師很多,不完全統計就有五六千人。

野生河豚

不過,如今即便沒有禁令,想吃野生河豚恐怕也不可能了。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野生河豚數量便急劇減少,幾近絕跡。

揚中市何家港閘,66歲的漁民周桂英百無聊賴地坐在漁船上。她告訴記者,河裡污染太大,對航道有影響,不好捕魚。現在這個航道比她小時候窄多了,停好的船全部都拋錨。”

揚中市河豚協會會長何百彩說,過度捕撈也是野生河豚幾近滅絕原因之一。“從入海口進入長江,一段一段都在捕。”

水產市場的養殖河豚

隨著河豚養殖、經營的合法化,如今,在揚中品嘗河豚魚並非難事,在淡水環境下養殖了三年的河豚,毒素含量也大大降低,還不到一年生野生河豚的7%,吃河豚似乎也不必“冒死”了。

何百彩說:“我們曾經和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有合作,對揚中市場上的菊黃豚的毒素進行檢測,發現它的毒素很低很低。”

而在國家特級河豚烹飪師王世平看來,野生河豚經歷了洄游過程,其鮮美和滑嫩,是養殖河豚無法相比的。“必須3年以上才能成魚,吃的食物是長江裡的小魚小蝦小貝殼,不像養殖場喂點飼料,口感、肉質、香味、鮮味都要差一點。”

河豚刺身

美味背後,更讓人動情的是每年河豚上市時家族聚餐的回憶。“我們家裡每年清明節祭祀都是用河豚,每當我們看到河豚在祭祀先人的時候,都回憶幾十年前和家人在一起,一塊塊河豚大快朵頤的場景。和先人在一起享受河豚的美味給我們帶來無比的快樂,每當這時鼻子就有點酸酸的。”

2004年以來,揚中市每年都會辦河豚文化節,揚中市河豚協會會長何百彩說,為的就是對河豚的食俗文化進行搶救:2017年3月18日,揚中市河豚文化節啟動儀式上,1000尾河豚被放流長江,游向大海。人們期待著他們明年春天的洄游,也追憶著長江裡曾經經常捕獲河豚的那些年。

從蘇東坡、梅堯臣到魯迅,都留下不少讚美河豚的佳句,最耳熟能詳的莫過於蘇東坡的“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也是這位著名的雅士,曾經號稱:吃河豚“也值得一死”。

也正是因為食用河豚的風險,1990年,原衛生部發佈《水產品衛生管理辦法》,明確規定“河豚魚不得流入市場……”。然而,一紙禁令並沒能杜絕人們“拼死吃河豚”,倒是讓食用河豚進入了政策的灰色地帶。揚中市河豚協會會長何百彩說,在1600多年前就開始吃河豚的揚中,民間食用河豚從來沒有被禁絕。

爭論、調研整整持續了26年。直到去年(2016年),農業部、國家衛計委和國家食藥監總局才印發檔,有條件放開養殖河豚的生產經營:放開品種僅限養殖紅鰭東方魨和養殖暗紋東方魨,禁止加工經營所有品種的野生河魨,河魨養殖加工企業需要具備特定資質。儘管有諸多限定,被禁錮了近30年的河豚產業還是一下子步入了春天。

揚中市河豚協會成立了河豚烹飪培訓學校,有整套的培訓教材,同時進行嚴格考試,過關了才能發給河豚烹飪廚師證,才能上崗。揚中燒河豚的廚師很多,不完全統計就有五六千人。

野生河豚

不過,如今即便沒有禁令,想吃野生河豚恐怕也不可能了。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野生河豚數量便急劇減少,幾近絕跡。

揚中市何家港閘,66歲的漁民周桂英百無聊賴地坐在漁船上。她告訴記者,河裡污染太大,對航道有影響,不好捕魚。現在這個航道比她小時候窄多了,停好的船全部都拋錨。”

揚中市河豚協會會長何百彩說,過度捕撈也是野生河豚幾近滅絕原因之一。“從入海口進入長江,一段一段都在捕。”

水產市場的養殖河豚

隨著河豚養殖、經營的合法化,如今,在揚中品嘗河豚魚並非難事,在淡水環境下養殖了三年的河豚,毒素含量也大大降低,還不到一年生野生河豚的7%,吃河豚似乎也不必“冒死”了。

何百彩說:“我們曾經和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有合作,對揚中市場上的菊黃豚的毒素進行檢測,發現它的毒素很低很低。”

而在國家特級河豚烹飪師王世平看來,野生河豚經歷了洄游過程,其鮮美和滑嫩,是養殖河豚無法相比的。“必須3年以上才能成魚,吃的食物是長江裡的小魚小蝦小貝殼,不像養殖場喂點飼料,口感、肉質、香味、鮮味都要差一點。”

河豚刺身

美味背後,更讓人動情的是每年河豚上市時家族聚餐的回憶。“我們家裡每年清明節祭祀都是用河豚,每當我們看到河豚在祭祀先人的時候,都回憶幾十年前和家人在一起,一塊塊河豚大快朵頤的場景。和先人在一起享受河豚的美味給我們帶來無比的快樂,每當這時鼻子就有點酸酸的。”

2004年以來,揚中市每年都會辦河豚文化節,揚中市河豚協會會長何百彩說,為的就是對河豚的食俗文化進行搶救:2017年3月18日,揚中市河豚文化節啟動儀式上,1000尾河豚被放流長江,游向大海。人們期待著他們明年春天的洄游,也追憶著長江裡曾經經常捕獲河豚的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