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揭開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頁之地——廣東東莞虎門鎮

虎門是名聞中外的歷史重鎮,是廣東“四小虎”───東莞市的三大鎮之一,

位處虎門大橋東端,廣深珠高速公路樞紐中心,南臨伶仃洋。虎門,經濟繁榮,財稅收入連年位居全國鄉鎮榜首,工商業發達,是珠江三角洲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是中國時裝名城、歷史名城、旅遊名城。1839年民族英雄林則徐率軍民硝煙禦敵,揭開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頁!

歷史沿革

虎門鎮管理的區域(以下簡稱“虎門”)歷史悠久,為江海夾角衝擊地,系東莞一脈延伸的西南區域,

2000多年前就歸屬東莞。

西元前21世紀至西元前16世紀,東莞地屬中華九州之揚州南境。虎門境內已有古人類定居,從事漁獵生產。秦始皇統一中原後,於始皇三十三年(西元前214年)在嶺南設置桂林、象、南海三郡,虎門屬南海郡番禺縣。秦二世元年(西元前209年),趙佗稱南越王,虎門屬南越國。至西漢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虎門從東莞屬南海郡。東漢順帝時,一度從東莞屬增城。

東晉鹹和六年(331年),

分南海郡立東官(莞)郡,虎門屬其所轄的寶安縣。

隋開皇十年(590年)廢郡置州,從東莞屬廣州。

唐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寶安縣更名為東莞,移縣治於到湧(今莞城)。其後,虎門一直隸屬於東莞。

北宋開寶五年(972年)廢東莞縣,其行政區域併入增城縣。開寶七年(974年),

恢復設置東莞縣,虎門仍屬之。

北宋大觀元年(1107年)又隨東莞屬廣州府。宋代於縣下設鄉,今虎門所轄區域屬歸城鄉。元代設廣州總管府,虎門從東莞屬之。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元制稱廣州府,行政區域沿宋制,以鄉統都,虎門鎮現轄區域分別隸屬於東莞縣歸城鄉第七、八、九都。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京山、中堂、白沙三寨為巡檢司。翌年,再立缺口司,虎門屬缺口司管轄。清乾隆年間,把各村鎮劃為司、鄉、都、圖、坊五屬管轄,

虎門為缺口司所屬直至清末。

民國初期,東莞縣建立區、鄉制,虎門所屬區曾分別稱八區、五區、三區。民國十三年(1924年),太平改墟立鎮,次年又改稱虎門市。隨後,虎門所屬區改稱十一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0月,日軍侵佔虎門,民國政權癱瘓。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5月,東莞縣政府重立,虎門劃屬第五區公署。抗日戰爭勝利後,仍屬第五區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49年10月,東莞全境解放,今虎門所屬地域中的太平設置為東莞縣轄市,其他地域則隸屬東莞縣第六區。

1950年5月,太平市改設為太平鎮,直屬東莞縣至1958年虎門人民公社成立。

1953年初,土改複查,東莞全縣劃分為15個區。原東莞縣第六區所轄懷德、樹田2個鄉劃屬第九區,小虎鄉劃入第十一區,餘下鎮洲、赤龍、博湧、北甯、南北面、虎洲、南柵、基甯、白沙等9個鄉設置為第十區。同年,第九區併入第十區。

1954年6月30日,東莞縣第十區的塘郎、楊屋2個鄉劃屬東莞縣第三區(後改稱寮步區),基寧、鎮州、南北面等3個鄉劃屬新成立的東莞縣第十一區(後改稱沙田區)。

1955年9月,東莞縣所轄農村行政區名稱,由按數字排序稱謂,改為以區公所駐地地名命名,原東莞縣第十區改稱虎門區。

1957年3月,東莞實行撤區並鄉,撤銷區建制,合併成立大鄉。虎門區撤銷,其轄區各小鄉合併成立虎門、北柵、沙頭(後改稱長安)3個大鄉。沙田區撤銷,其所轄基寧小鄉劃屬沙頭鄉,立沙劃屬彰澎鄉,其餘地域歸屬虎門大鄉。

1958年9月20日,東莞縣廢除大鄉,成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虎門、北柵、長安3個大鄉及太平鎮合併成立虎門人民公社。

1959年5月30日,太平鎮由虎門人民公社分出,成立太平鎮人民公社。同年8月28日分設成立長安人民公社。

1960年5月,長安人民公社重新併入虎門人民公社;1961年7月再從虎門人民公社分出。

1960年4月至1961年6月,將沙田、新沙、大洲等片區劃屬厚街人民公社(上述片區與立沙片區於1961年6月21日分出獨立沙田人民公社)。

1974年4月11日,莞城、石龍、太平等3個漁業人民公社合併,成立新灣漁業人民公社。

1980年6月,太平鎮人民公社改設為太平鎮,成立太平鎮人民政府。

1983年10月,廢除人民公社體制,成立虎門區公所和新灣區公所,為縣政府派出機構,分別管轄原虎門人民公社和新灣漁業人民公社屬域。同時將原虎門人民公社所屬阿娘鞋島(威遠島)之南面、北面、九門寨、武山沙4個生產大隊劃歸太平鎮轄。

1985年9月,東莞撤縣設市(縣級市),虎門鎮所屬區域仍屬東莞市轄。同年10月4日,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虎門鎮,原太平鎮和虎門區所轄行政區域均劃歸虎門鎮,實行鎮管村體制。原太平鎮政府駐地改稱太平港,為虎門鎮人民政府所在地。

1986年11月8日,撤銷新灣區,設立新灣鎮。

1988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東莞升格為地級市,虎門鎮仍直隸東莞市轄。

1998年7月8日,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新灣鎮建制,其所屬先鋒、紅鋒管理區分別劃屬沙田鎮、中堂鎮,其餘港灣、向東等10個管理區和新灣居委會劃歸虎門鎮管轄。

雄奇瑰麗的魅力之城:

虎門人文歷史悠久,旅遊資源豐富。從遠古的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到近代的鴉☆禁☆片戰爭遺跡——林則徐銷煙池、威遠炮臺、沙角炮臺等抗英古戰場遺址,從抗日名將蔣光鼐的故居,到熱血灑虎門的民主革命戰士朱執信紀念碑……無不輝映著這片英雄的土地!

如今,英雄的虎門後人繼往開來,一座充滿活力、動感無限的現代化城市正在崛起。她,博古通今,不僅有鴉☆禁☆片戰爭的博物館、海戰館、威遠炮臺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還有中國第一座大型懸索橋——“世界第一跨”虎門大橋;她,秀麗多姿,不僅擁有五星級的龍泉國際大酒店、豪門大飯店等完善的旅遊設施,還有洋溢自然魅力的青山秀水;她,風情萬種,既有白沙油鴨、虎門膏蟹、南面麻蝦、獅子魚等風味河鮮海鮮,又有龍舟競渡、荔枝節等嶺南風情民俗……

昔日,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今天,這是一個魅力之城!

被譽為“中國的科威特”——陝西榆林市

中國“四大名鎮”之一——朱仙鎮

小虎鄉劃入第十一區,餘下鎮洲、赤龍、博湧、北甯、南北面、虎洲、南柵、基甯、白沙等9個鄉設置為第十區。同年,第九區併入第十區。

1954年6月30日,東莞縣第十區的塘郎、楊屋2個鄉劃屬東莞縣第三區(後改稱寮步區),基寧、鎮州、南北面等3個鄉劃屬新成立的東莞縣第十一區(後改稱沙田區)。

1955年9月,東莞縣所轄農村行政區名稱,由按數字排序稱謂,改為以區公所駐地地名命名,原東莞縣第十區改稱虎門區。

1957年3月,東莞實行撤區並鄉,撤銷區建制,合併成立大鄉。虎門區撤銷,其轄區各小鄉合併成立虎門、北柵、沙頭(後改稱長安)3個大鄉。沙田區撤銷,其所轄基寧小鄉劃屬沙頭鄉,立沙劃屬彰澎鄉,其餘地域歸屬虎門大鄉。

1958年9月20日,東莞縣廢除大鄉,成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虎門、北柵、長安3個大鄉及太平鎮合併成立虎門人民公社。

1959年5月30日,太平鎮由虎門人民公社分出,成立太平鎮人民公社。同年8月28日分設成立長安人民公社。

1960年5月,長安人民公社重新併入虎門人民公社;1961年7月再從虎門人民公社分出。

1960年4月至1961年6月,將沙田、新沙、大洲等片區劃屬厚街人民公社(上述片區與立沙片區於1961年6月21日分出獨立沙田人民公社)。

1974年4月11日,莞城、石龍、太平等3個漁業人民公社合併,成立新灣漁業人民公社。

1980年6月,太平鎮人民公社改設為太平鎮,成立太平鎮人民政府。

1983年10月,廢除人民公社體制,成立虎門區公所和新灣區公所,為縣政府派出機構,分別管轄原虎門人民公社和新灣漁業人民公社屬域。同時將原虎門人民公社所屬阿娘鞋島(威遠島)之南面、北面、九門寨、武山沙4個生產大隊劃歸太平鎮轄。

1985年9月,東莞撤縣設市(縣級市),虎門鎮所屬區域仍屬東莞市轄。同年10月4日,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虎門鎮,原太平鎮和虎門區所轄行政區域均劃歸虎門鎮,實行鎮管村體制。原太平鎮政府駐地改稱太平港,為虎門鎮人民政府所在地。

1986年11月8日,撤銷新灣區,設立新灣鎮。

1988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東莞升格為地級市,虎門鎮仍直隸東莞市轄。

1998年7月8日,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新灣鎮建制,其所屬先鋒、紅鋒管理區分別劃屬沙田鎮、中堂鎮,其餘港灣、向東等10個管理區和新灣居委會劃歸虎門鎮管轄。

雄奇瑰麗的魅力之城:

虎門人文歷史悠久,旅遊資源豐富。從遠古的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到近代的鴉☆禁☆片戰爭遺跡——林則徐銷煙池、威遠炮臺、沙角炮臺等抗英古戰場遺址,從抗日名將蔣光鼐的故居,到熱血灑虎門的民主革命戰士朱執信紀念碑……無不輝映著這片英雄的土地!

如今,英雄的虎門後人繼往開來,一座充滿活力、動感無限的現代化城市正在崛起。她,博古通今,不僅有鴉☆禁☆片戰爭的博物館、海戰館、威遠炮臺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還有中國第一座大型懸索橋——“世界第一跨”虎門大橋;她,秀麗多姿,不僅擁有五星級的龍泉國際大酒店、豪門大飯店等完善的旅遊設施,還有洋溢自然魅力的青山秀水;她,風情萬種,既有白沙油鴨、虎門膏蟹、南面麻蝦、獅子魚等風味河鮮海鮮,又有龍舟競渡、荔枝節等嶺南風情民俗……

昔日,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今天,這是一個魅力之城!

被譽為“中國的科威特”——陝西榆林市

中國“四大名鎮”之一——朱仙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