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魯迅到底是中醫粉還是中醫黑?今天我們仔細研究研究!

點擊關注:醫壽延年

關注中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提供可靠、精緻的閱讀服務!

在評價魯迅對待中醫、中藥遺產的看法和態度問題上,歷來眾說紛紜,各執一端。有的認為魯迅對中醫藥是持批判、否定態度的。

有的則認為魯迅對中醫藥是一貫的重視和愛護的,還有的認為,魯迅對於中醫藥的認識和態度,隨著他的思想的發展,有一個從否定到肯定的發展過程。那麼,究竟應該如何評價這一問題呢?在我看來,應當用歷史的、發展的觀點,全面地去看待魯迅對於中醫藥遺產的看法和態度,這樣才能得出比較符合事實的結論。這裡試從三個方面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無疑,魯迅前期對中醫是抱有成見的,在有些方面是很為反感的。故他在早期作品中,凡涉及到中醫、中藥的地方,幾乎都是用些抨擊和鞭答的文字。如在散文《朝花夕拾·父親的病》中,比較集中地抨擊、嘲諷了紹興的幾個“名醫”所謂“醫者,意也”、“舌乃心之靈苗”、“醫能醫病,

不能醫命”之類的昏話,魯迅繼而說“中國人的‘命’,連名醫也無從醫治的。”在《呐喊·自序》中則說“漸漸的悟得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同時又很起了對於被騙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那麼,是否據此我們就可以斷定魯迅對於中醫藥的看法是錯誤的呢?如果我們歷史地、具體地進行分析,就可看到問題並非如此簡單。

首先,要歷史地看待魯迅對“中醫”的抨擊。

散文《父親的病》這是魯迅對他十三歲至十六歲的家庭生活的忠實記錄,這裡集中鞭撻的是紹興的幾個所謂的“名醫”——庸醫,揭露了他們巫、醫不分,故弄玄虛,視人命為兒戲的種種劣跡。這其間,儘管有文學語言的誇張,以及尖刻、辛辣的嘲諷,但所依據的材料都是當時確實發生過的事實。諸如藥引要“冬天的蘆根,經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對的,結子的平地木……”這種封建迷信及庸醫誤人的現象在清末的城鄉村鎮並不鮮見。
魯迅對這種落後迷信的現象無情加以揭露和批判,應是無可非議的。

其次,對魯迅鞭笞“中醫”的話,要作具體分析,倘若把魯迅講過“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的話,用來說明魯迅對中醫藥的態度則是錯誤的,

這也是難以令人信服和苟同的。因為魯迅講此話時是有前提的。一是他父親生病雖經治療,但庸醫誤人,最後一命嗚呼,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魯迅後來赴日學醫,這也是個促成的因素。正如他自己所說:“即使有人說中醫怎樣可靠,怎樣靈,我還都不信,自然其中大半原因是因為他們耽誤了我的父親的病的緣故罷”(《墳·從鬍鬚說到牙齒》)。他還準備畢業回國後,“救治象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呐喊·自序》。二是他受了現代科學知識的薰陶,特別是看到了英國合信寫的生理學、營養學著作《全體新論》,以及英國真司騰寫的《化學衛生論》。他把新獲得的科學知識和以前的滲痛經歷對照起來看,這才說“我還記得先前的醫生的議論和方藥,和現在所知道的比較起來,便漸漸的悟得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呐喊·自序》)。

顯而易見,魯迅在這裡所抨擊的“騙子”式的中醫,就是指象《父親的病》中所描述的,發那種議論和開那種藥方,弄神弄鬼、害人騙錢的庸醫。這與整個中醫藥的科學體系是不可相提並論的。所以,如果把這籠統地說成是魯迅對“中醫”的批判和否定,顯然是不符合事實的。

誠然,作為前期革命民主主義者的魯迅,由於還沒有建立起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上還包含著不少形而上學的成分,看問題難免存在片面性和絕對化,對中醫藥的看法可以說有著偏頗之處。如在《墳·從鬍鬚說到牙齒》中說過“自從盤古開地以來,中國就未曾發明過一種止牙痛的好方法”,“我從小就是牙痛黨之一……住的又是小城,並無牙醫……惟有《驗方新編》是唯一的救星;然而試盡‘驗方’都不驗。”他還在《華蓋集·忽然想到一至四》裡說“《內經》直到現在還是醫家的寶典”,“這可算得天下奇事之一”。這主要是由於魯迅早年受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特別是受他自己的世界觀的限制。再說,這不是魯迅前期對中醫的全部看法,而僅僅是一個方面,甚至可以說是不很重要的方面。

如果說,魯迅早期在對庸醫、江湖騙子猛烈抨擊的同時,對中醫藥的看法摻雜有偏激之詞,還不能用歷史的、辯證的方法對祖國醫藥學遺產中的糟粕和精華,加以全面分析和區別,那麼,後期他隨著世界觀的轉變,對祖國醫藥學的認識,如同文化遺產一樣也應用了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他對中醫藥作出了科學的評價,看法日趨完整、全面、嚴謹和正確。

一九三三年,魯迅作《經驗》一文,對我國明代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給予充分的肯定。他寫道“這一部書,是很普通的書,但裡面卻含有豐富的寶藏”。“大部分的藥品的功用,卻由歷久的經驗,這才能夠知道到這程度,而尤其驚人的是關於毒藥的敘述”。並指出這部“龐大的書”,是古人“費去許多犧牲,而留給後人很大的益處”。這裡,充分肯定了李時珍撰寫的藥物著作在總結、傳播我國傳統醫藥知識、經驗方面的重要意義。魯迅對待中醫藥態度的可貴之處,還在於他能不斷地修正自己不正確的看法。前面說到,魯迅早期對古典醫籍《驗方新編》是持否定態度的。但到後期他的看法有了根本的改變。許廣平在《略談魯迅對祖國文化遺產的一、二事》中就這樣寫道“魯迅非常稱讚《驗方新編上的一些藥方,曾經親自介紹一位朋友用它治療形在孩子的疝病。“這同他早期的意見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許廣平還回憶道“一二八”上海戰事時,她患了“白帶”病,就服用白帶丸和白鳳丸,“看到我繼續服了幾粒白鳳丸居然把患了幾個月的宿疾醫好,魯迅先生對於中國經驗藥品也打破成見,而且拿我這回經驗告訴一些朋友,他們的太太如法炮製,身體也好起來了。(《追憶蕭紅》載《文藝復興》)

魯迅對中醫藥的愛護和重視是多方面的。許廣平在《略談魯迅對祖國文化遺產的一、二事》中還寫道魯迅在上海時和弟弟周建人在茶餘飯後,“從植物學談到《本草綱目》或其他中醫和生草藥治急病見效等的。……他自己也曾經生過‘抱腰龍’的病,在鄉間也用一種簡單的藥物治療好了”。“他常常向周圍人稱讚過一種叫‘草頭郎中’的醫生,認為他們用幾樣簡單的生草藥治病,往往有非常好的效果”。

魯迅還作《我的種痘》一文,對於祖國醫學的一項重大成就——古代的種痘法。據記載,我國十六世紀已廣泛採用人痘接種法,以輕症天花病人的痘疹接種鼻內〔又稱鼻苗〕為當時抗天花的唯一方法,也是世界上最先使用人工免疫法的實例,普遍傳歐亞各國,熱情加以介紹和肯定。他還經常鼓動大家接種牛痘。文中這樣寫道“我是一向煽動人們種痘的,……然而困難得很,因為大家說種痘是痛的。再四磋商的結果,終於公舉我首先種痘。作為青年的模範,於是我就成了群眾所推戴的領袖,率領了青年軍,浩浩蕩蕩,奔向校醫室裡來。”同時,他還把兒童的種痘,當作保護下一代健康的大事來抓。他的兒子海嬰出生不久,魯迅就同夫人抱著海嬰到福民醫院種痘。事後,魯迅在三年二月六日的日記裡高興寫道“上午同廣平攜海嬰往福民醫院診視牛痘,計出三粒,極佳。”

在魯迅看來,西醫雖然比中醫更科學、更現代化些,但西醫中也滲透著中醫藥的經驗。如在《三閑集·皇漢醫學》中,他引錄別人的話說“敝邦指日本西洋醫學盛開,無複乎多紀氏書者”,“多紀氏書,發仲景氏微旨”。

張仲景是東漢名醫,著有名著傷寒雜病論計十六卷,內容包括傷寒和雜病兩個部分,約成書於西元三世紀初葉年,在國內外流傳較廣,特別是對日本影響很大。所以說日本西醫書籍“發仲景氏微旨”雖誇張了一點,但卻是有案可稽的。以植物為主的中草藥的引用,在我國也有著悠久的歷史,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魯迅對此曾給予很高的評價。他肯定這是“歷來的無名氏”所創造出來的科學,“留給後人很大益處”(《經驗》)。中國醫藥學不僅在我國人民的保健事業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而且對世界各國的醫學發展作出了貢獻,特別是對日本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魯迅稱讚為“含有豐富的寶藏”的《本草綱目》,於一六六年傳入日本,引起日本醫學界的極大重視,在日本被多次翻印。魯迅于一九三年翻譯的《藥用植物》中讚揚《本草綱目》是“流傳至今而最著名”的中國醫藥學名著。而《藥用植物》包含著我國歷代勞動人民所積累起來的豐富的用藥治病的經驗。如書中說甘草是生於中國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中醫“常用于咽喉諸病,為鎮咳藥”,每年大宗輸入日本。對延胡索、當歸、柴胡、蒼術、桂皮等也進行了介紹和分析。據此可窺見魯迅譯介此書之用意。

魯迅同時也認為,西醫對中醫也有很大促進。他不僅在《父親的病》中曾引用一位醫生的話說“西醫長於外科,中醫長於內科”,而且進而指出“中西的思想確乎有一點不同”。他形象地解釋道“聽說中國的孝子們一到將要‘罪孽深重禍延父母’的時候,就買幾斤人參,煎湯灌下去,希望父母多喘幾天氣,即使半天也好。”而西醫卻認為“可醫的應該給他醫治,不可醫的應該給他死得沒有痛苦”。魯迅在這裡比較傾向于西醫的看法。在《經驗》中,魯迅在論及《本草綱目》時還曾這樣說過“這書中的所論,又不獨是中國的,還有阿刺伯人的經驗,有印度人的經驗”。這也是說中醫藥中滲透了外國醫藥的經驗。此外,魯迅還指出了,中醫藥吸取西醫藥經驗時,要取其精華,“融合新機”。他曾舉例說,西法牙醫的經驗,“在中國人手裡再一傳,又每每只學得鑲補而忘了去腐殺菌,仍複漸漸地靠不住起來。”這在於“不過學石了一點皮毛,連消毒去腐的粗淺道理也不明白。(《簇華蓋集·忽然想到〔一至四〕》)這種見解在當時應該說是頗為深刻獨到的。

要正確評價魯迅對中醫藥的看法和態度,必須歷史地、全面地去看待魯迅的文章、言論,以及魯迅親屬朋友的回憶文章。魯迅是人而不是神,所以我們不可能要求他每句話都正確無誤。但魯迅畢竟是偉大的。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他對中醫藥裡消極、糟粕部分和庸醫、江湖騙子的批判,或是他對祖國傳統醫學中豐富經驗的肯定,或是對中西醫互相滲透、取長補短的意見,以及提出文藝創作也要學習中醫藥裡全面觀察問題的辯證思想,等等,採取的是批判繼承的態度,用他的話說就是,“‘洽如吃用牛羊,棄去蹄毛,留其精粹”(《且介亭雜文·論舊形式的採用》)。所以,正確地評價魯迅對中醫藥的看法,認真地學習魯迅對中醫一分為二的科學態度,對於我們發掘中醫藥這個偉大的寶庫,繼承和發展祖國醫藥傳統是不無裨益的。

他還準備畢業回國後,“救治象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呐喊·自序》。二是他受了現代科學知識的薰陶,特別是看到了英國合信寫的生理學、營養學著作《全體新論》,以及英國真司騰寫的《化學衛生論》。他把新獲得的科學知識和以前的滲痛經歷對照起來看,這才說“我還記得先前的醫生的議論和方藥,和現在所知道的比較起來,便漸漸的悟得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呐喊·自序》)。

顯而易見,魯迅在這裡所抨擊的“騙子”式的中醫,就是指象《父親的病》中所描述的,發那種議論和開那種藥方,弄神弄鬼、害人騙錢的庸醫。這與整個中醫藥的科學體系是不可相提並論的。所以,如果把這籠統地說成是魯迅對“中醫”的批判和否定,顯然是不符合事實的。

誠然,作為前期革命民主主義者的魯迅,由於還沒有建立起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上還包含著不少形而上學的成分,看問題難免存在片面性和絕對化,對中醫藥的看法可以說有著偏頗之處。如在《墳·從鬍鬚說到牙齒》中說過“自從盤古開地以來,中國就未曾發明過一種止牙痛的好方法”,“我從小就是牙痛黨之一……住的又是小城,並無牙醫……惟有《驗方新編》是唯一的救星;然而試盡‘驗方’都不驗。”他還在《華蓋集·忽然想到一至四》裡說“《內經》直到現在還是醫家的寶典”,“這可算得天下奇事之一”。這主要是由於魯迅早年受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特別是受他自己的世界觀的限制。再說,這不是魯迅前期對中醫的全部看法,而僅僅是一個方面,甚至可以說是不很重要的方面。

如果說,魯迅早期在對庸醫、江湖騙子猛烈抨擊的同時,對中醫藥的看法摻雜有偏激之詞,還不能用歷史的、辯證的方法對祖國醫藥學遺產中的糟粕和精華,加以全面分析和區別,那麼,後期他隨著世界觀的轉變,對祖國醫藥學的認識,如同文化遺產一樣也應用了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他對中醫藥作出了科學的評價,看法日趨完整、全面、嚴謹和正確。

一九三三年,魯迅作《經驗》一文,對我國明代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給予充分的肯定。他寫道“這一部書,是很普通的書,但裡面卻含有豐富的寶藏”。“大部分的藥品的功用,卻由歷久的經驗,這才能夠知道到這程度,而尤其驚人的是關於毒藥的敘述”。並指出這部“龐大的書”,是古人“費去許多犧牲,而留給後人很大的益處”。這裡,充分肯定了李時珍撰寫的藥物著作在總結、傳播我國傳統醫藥知識、經驗方面的重要意義。魯迅對待中醫藥態度的可貴之處,還在於他能不斷地修正自己不正確的看法。前面說到,魯迅早期對古典醫籍《驗方新編》是持否定態度的。但到後期他的看法有了根本的改變。許廣平在《略談魯迅對祖國文化遺產的一、二事》中就這樣寫道“魯迅非常稱讚《驗方新編上的一些藥方,曾經親自介紹一位朋友用它治療形在孩子的疝病。“這同他早期的意見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許廣平還回憶道“一二八”上海戰事時,她患了“白帶”病,就服用白帶丸和白鳳丸,“看到我繼續服了幾粒白鳳丸居然把患了幾個月的宿疾醫好,魯迅先生對於中國經驗藥品也打破成見,而且拿我這回經驗告訴一些朋友,他們的太太如法炮製,身體也好起來了。(《追憶蕭紅》載《文藝復興》)

魯迅對中醫藥的愛護和重視是多方面的。許廣平在《略談魯迅對祖國文化遺產的一、二事》中還寫道魯迅在上海時和弟弟周建人在茶餘飯後,“從植物學談到《本草綱目》或其他中醫和生草藥治急病見效等的。……他自己也曾經生過‘抱腰龍’的病,在鄉間也用一種簡單的藥物治療好了”。“他常常向周圍人稱讚過一種叫‘草頭郎中’的醫生,認為他們用幾樣簡單的生草藥治病,往往有非常好的效果”。

魯迅還作《我的種痘》一文,對於祖國醫學的一項重大成就——古代的種痘法。據記載,我國十六世紀已廣泛採用人痘接種法,以輕症天花病人的痘疹接種鼻內〔又稱鼻苗〕為當時抗天花的唯一方法,也是世界上最先使用人工免疫法的實例,普遍傳歐亞各國,熱情加以介紹和肯定。他還經常鼓動大家接種牛痘。文中這樣寫道“我是一向煽動人們種痘的,……然而困難得很,因為大家說種痘是痛的。再四磋商的結果,終於公舉我首先種痘。作為青年的模範,於是我就成了群眾所推戴的領袖,率領了青年軍,浩浩蕩蕩,奔向校醫室裡來。”同時,他還把兒童的種痘,當作保護下一代健康的大事來抓。他的兒子海嬰出生不久,魯迅就同夫人抱著海嬰到福民醫院種痘。事後,魯迅在三年二月六日的日記裡高興寫道“上午同廣平攜海嬰往福民醫院診視牛痘,計出三粒,極佳。”

在魯迅看來,西醫雖然比中醫更科學、更現代化些,但西醫中也滲透著中醫藥的經驗。如在《三閑集·皇漢醫學》中,他引錄別人的話說“敝邦指日本西洋醫學盛開,無複乎多紀氏書者”,“多紀氏書,發仲景氏微旨”。

張仲景是東漢名醫,著有名著傷寒雜病論計十六卷,內容包括傷寒和雜病兩個部分,約成書於西元三世紀初葉年,在國內外流傳較廣,特別是對日本影響很大。所以說日本西醫書籍“發仲景氏微旨”雖誇張了一點,但卻是有案可稽的。以植物為主的中草藥的引用,在我國也有著悠久的歷史,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魯迅對此曾給予很高的評價。他肯定這是“歷來的無名氏”所創造出來的科學,“留給後人很大益處”(《經驗》)。中國醫藥學不僅在我國人民的保健事業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而且對世界各國的醫學發展作出了貢獻,特別是對日本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魯迅稱讚為“含有豐富的寶藏”的《本草綱目》,於一六六年傳入日本,引起日本醫學界的極大重視,在日本被多次翻印。魯迅于一九三年翻譯的《藥用植物》中讚揚《本草綱目》是“流傳至今而最著名”的中國醫藥學名著。而《藥用植物》包含著我國歷代勞動人民所積累起來的豐富的用藥治病的經驗。如書中說甘草是生於中國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中醫“常用于咽喉諸病,為鎮咳藥”,每年大宗輸入日本。對延胡索、當歸、柴胡、蒼術、桂皮等也進行了介紹和分析。據此可窺見魯迅譯介此書之用意。

魯迅同時也認為,西醫對中醫也有很大促進。他不僅在《父親的病》中曾引用一位醫生的話說“西醫長於外科,中醫長於內科”,而且進而指出“中西的思想確乎有一點不同”。他形象地解釋道“聽說中國的孝子們一到將要‘罪孽深重禍延父母’的時候,就買幾斤人參,煎湯灌下去,希望父母多喘幾天氣,即使半天也好。”而西醫卻認為“可醫的應該給他醫治,不可醫的應該給他死得沒有痛苦”。魯迅在這裡比較傾向于西醫的看法。在《經驗》中,魯迅在論及《本草綱目》時還曾這樣說過“這書中的所論,又不獨是中國的,還有阿刺伯人的經驗,有印度人的經驗”。這也是說中醫藥中滲透了外國醫藥的經驗。此外,魯迅還指出了,中醫藥吸取西醫藥經驗時,要取其精華,“融合新機”。他曾舉例說,西法牙醫的經驗,“在中國人手裡再一傳,又每每只學得鑲補而忘了去腐殺菌,仍複漸漸地靠不住起來。”這在於“不過學石了一點皮毛,連消毒去腐的粗淺道理也不明白。(《簇華蓋集·忽然想到〔一至四〕》)這種見解在當時應該說是頗為深刻獨到的。

要正確評價魯迅對中醫藥的看法和態度,必須歷史地、全面地去看待魯迅的文章、言論,以及魯迅親屬朋友的回憶文章。魯迅是人而不是神,所以我們不可能要求他每句話都正確無誤。但魯迅畢竟是偉大的。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他對中醫藥裡消極、糟粕部分和庸醫、江湖騙子的批判,或是他對祖國傳統醫學中豐富經驗的肯定,或是對中西醫互相滲透、取長補短的意見,以及提出文藝創作也要學習中醫藥裡全面觀察問題的辯證思想,等等,採取的是批判繼承的態度,用他的話說就是,“‘洽如吃用牛羊,棄去蹄毛,留其精粹”(《且介亭雜文·論舊形式的採用》)。所以,正確地評價魯迅對中醫藥的看法,認真地學習魯迅對中醫一分為二的科學態度,對於我們發掘中醫藥這個偉大的寶庫,繼承和發展祖國醫藥傳統是不無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