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朱砂輕點春秋“龍眼”看穿古今

端午節,勒流龍眼,太尉廟裡群龍聚首。

勒流

龍眼

龍眼地處順德中部珠三角腹地,

村落環三崗而建。三崗即為大崗 、石崗、圓崗,統稱為永安山。龍眼古稱“龍渚”,明清時期,人們覺得“龍渚”二字略顯古老拗口,同時杏壇亦有“龍渚堡”。於是,以“龍眼”代替“龍渚”。北

五月龍舟節,順德大良一帶有不成文規定,“初一扒東門(現今雲路村)、初二扒北門(現今北區)、初三扒龍眼(現今龍眼村)、初四扒舊寨(現今蘇崗舊寨村)、初五扒大良。”

每逢農曆五月初三,順德勒流龍眼環村河湧裡遊弋著上百條來自珠三角的龍舟,

延續著600多年的點睛習俗,只為那紅彤彤的一筆朱砂,求得風調雨順與國泰民安。而古老的龍眼村因點睛而變得熱鬧非凡,醇厚的古韻中帶有靈動的生機。

習俗

各地龍舟吉日齊聚龍眼

“我們應該是最早進行點睛儀式的地方。”78歲的村民梁孔盛介紹,明永樂盛世(1403至1424年),龍眼“馬石洲”相公廟外有龍船澳,始有招龍點睛之舉。

這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有600多年,成為順德一民俗遺產。

據龍眼村老一輩說,不點睛的龍船為“盲龍”,快速扒行會“插沙”(龍船失穩會直沖河床插入沙底,除鼓手外會全部消失)。故龍船要點睛,尤其新龍船,必先點睛才起用,則平安大吉。因此,龍舟完成了點睛儀式後,才算完成所有敬神、施惠、賜福、驅邪、自佑等程式,也才能參加龍舟競渡。

龍眼村村落環三崗(大崗、石崗和圓崗統稱永安山)而建,

與蠶崗一脈相連。據傳三千多年前,三崗露出海面,稱為渚,有漁人以捕魚為生。據梁孔盛回憶,在上個世紀50年代 ,龍 眼 仍 然“四 面 環海”。“龍眼都是低窪地,到處都是海。”因龍眼村環山繞水,家家戶戶有漁船,“後來就自然而然地變成龍舟。”

龍舟符、洗龍舟水、摸 龍 舟 須 、吃 龍 舟飯……這些都是梁孔盛關於龍舟點睛的記憶元素。“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記得有各個地方的龍舟前來點睛。”

龍眼村民回憶,

最早點睛處在如今的馬石洲處。原有“相公廟”,廟前有一河以讓龍舟進入,點睛處為“龍船澳”,抗戰期間衰落破敗。1940年拆毀,後移建今址,統一稱“太尉廟”。點睛地點在變,但點睛的古老風俗卻是一成不變。明朝以來,歷年不斷的叮咚龍舟鼓。鑼鼓起落,水花激昂,人們虔誠的風俗信仰。

每逢農曆五月初三,正是龍眼一年中最為熱鬧的日子。

儀式

點睛人為龍頭點朱砂

農曆四月三十晚子時,

村民進入太尉廟,敲打大鼓三下,再擊打大鑼三下,此為“龍船鼓”,於是拜祭太尉周勃。于此時,村民也陸續準備三天后的龍眼點睛。

農曆五月初三日當日,各鄉龍舟雲集龍眼,龍船靠岸,龍頭上岸,埠頭鞭炮齊響。看到第一艘龍船到來,村民迅速點燃早已盤好的長長鞭炮,歡迎本年首到龍船,此為“迎龍”。

前來拜祭的壯漢們以龍頭先行,龍牌居中,龍尾殿后,寓意前後有序,完整無缺。神龍一旦上岸,婦女兒童紛紛前來,撫摸龍頭、龍鬚、龍角、龍尾,寓意“摸龍頭,富貴添壽,摸龍尾,一年好到尾”。

神龍上岸後行至龍眼太尉廟,鑼鼓喧天不停歇,醒獅起舞慶賀。點睛人梁漢勇朱砂筆從龍頭掃至龍尾,口中說著吉祥的話:“一點龍馬精神!再點風調雨順!三點國泰民安!”而“送龍”的村民則大聲呼應“好嘢”。

旁立“廟祝公”向客人遞送歡迎帖,上書“光臨”二字,左下角刻印廟名。同時,遞送上米酒一對、鮮果數對、龍耳一把。客人則回以生果數對及回帖一份。

隨後,客人接取“龍符”。“龍符”也稱“龍船符”,折為三角,內書吉祥話語。據說,佩戴此物,具有鎮驚妙用。“點睛”完畢,龍頭從殿內左側門進,之後,從右側門出大路,俗稱“行大運”。

點睛後,船手登舟,繞龍眼村河道一周,接受民眾遞送的禮物與祝福。點睛期間,常是水龍、旱龍並進,在村民與圍觀遊客的注視下,分外熱鬧。

創新

打組合拳,走品牌之路

一年只有一天農曆五 月 初 三 ,但 過 去 幾年,勒流龍眼因這一天而改變。

“龍眼點睛”的習俗,不僅成為龍眼村最矚目的名片,也成為勒流水鄉文化、模範村居建設對外宣示的視窗,地處順德中心的勒流,試圖通過一次民俗盛宴包裝一個本地的文化品牌,龍眼這個古老的村子也因而悄然改變著。

近年來,勒流街道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累計投入近5000萬元開展龍眼村周邊環境綜合整治,對河湧進行疏湧清淤、生態修復、開湧引水和節點景觀提升。

今年,龍眼村入圍佛山市美麗文明村居建設首批示範名單(順德區),將對“龍眼點睛”這種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要繼續挖掘、整理和弘揚。“‘點睛’活動作為一個品牌活動,我們將打出更多元組合牌,除了重頭戲‘點睛’外,我們還增設水上飄色、水上龍虱表演和‘尋味順德,味在勒流’美食展等吸引更多的遊客來參觀。”龍眼村黨總支部副書記官寶珠說,龍眼有舞蹈、粵曲等13個文化社團,未來將這些文化元素融入“龍眼點睛”活動中去,豐富其內涵。

完整無缺。神龍一旦上岸,婦女兒童紛紛前來,撫摸龍頭、龍鬚、龍角、龍尾,寓意“摸龍頭,富貴添壽,摸龍尾,一年好到尾”。

神龍上岸後行至龍眼太尉廟,鑼鼓喧天不停歇,醒獅起舞慶賀。點睛人梁漢勇朱砂筆從龍頭掃至龍尾,口中說著吉祥的話:“一點龍馬精神!再點風調雨順!三點國泰民安!”而“送龍”的村民則大聲呼應“好嘢”。

旁立“廟祝公”向客人遞送歡迎帖,上書“光臨”二字,左下角刻印廟名。同時,遞送上米酒一對、鮮果數對、龍耳一把。客人則回以生果數對及回帖一份。

隨後,客人接取“龍符”。“龍符”也稱“龍船符”,折為三角,內書吉祥話語。據說,佩戴此物,具有鎮驚妙用。“點睛”完畢,龍頭從殿內左側門進,之後,從右側門出大路,俗稱“行大運”。

點睛後,船手登舟,繞龍眼村河道一周,接受民眾遞送的禮物與祝福。點睛期間,常是水龍、旱龍並進,在村民與圍觀遊客的注視下,分外熱鬧。

創新

打組合拳,走品牌之路

一年只有一天農曆五 月 初 三 ,但 過 去 幾年,勒流龍眼因這一天而改變。

“龍眼點睛”的習俗,不僅成為龍眼村最矚目的名片,也成為勒流水鄉文化、模範村居建設對外宣示的視窗,地處順德中心的勒流,試圖通過一次民俗盛宴包裝一個本地的文化品牌,龍眼這個古老的村子也因而悄然改變著。

近年來,勒流街道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累計投入近5000萬元開展龍眼村周邊環境綜合整治,對河湧進行疏湧清淤、生態修復、開湧引水和節點景觀提升。

今年,龍眼村入圍佛山市美麗文明村居建設首批示範名單(順德區),將對“龍眼點睛”這種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要繼續挖掘、整理和弘揚。“‘點睛’活動作為一個品牌活動,我們將打出更多元組合牌,除了重頭戲‘點睛’外,我們還增設水上飄色、水上龍虱表演和‘尋味順德,味在勒流’美食展等吸引更多的遊客來參觀。”龍眼村黨總支部副書記官寶珠說,龍眼有舞蹈、粵曲等13個文化社團,未來將這些文化元素融入“龍眼點睛”活動中去,豐富其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