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孩子肉蛋沒少吃卻身體瘦弱、營養不良怎麼破?專家為您支招解惑

如果孩子挑食、不愛吃東西,經常感冒發燒,跑步一會兒就喘,

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家長就要高度重視了。

孩子長得挺正常,沒生過什麼病,就不會發生營養不良了嗎?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臨床營養科馬鳴副主任醫師給了家長一個警示:真會營養不良。這並非聳人聽聞。浙大兒院臨床營養門診在前來就診的無基礎疾病的1224個小朋友中發現,急性營養不良的有243人,占19.85%,其中中度營養不良的180人,占14.71%;重度營養不良的63人,占5.15%。

而暑假期間臨床營養門診的資料更嚇人:5歲以上的孩子裡,有33.9%診斷出中重度營養不良。

家裡做飯大多肉蛋類 主食蔬菜水果很少吃

前不久,11歲的盼盼(化名)被媽媽帶到浙大兒院臨床營養科,她就是馬鳴口中“重度營養不良”孩子之一。媽媽向馬鳴反映,說孩子從小不肯吃飯,胃口很小,而且三天兩頭感冒,成績也從原先優秀一落千丈,最近身高長了很多,但體重好多年沒有長了。

馬鳴一看,盼盼個子不矮,有152cm高,體重卻只有27.5kg,比標準體重輕了12.5kg。11歲的女孩,BMI12.7就已經是重度營養不良的警戒線,而盼盼的BMI才11.5。

做了營養評估後馬鳴發現,盼盼患的是重度營養不良。可她並沒有心臟、胃腸、心理方面的基礎疾病。為了找出原因,馬鳴為盼盼做了膳食評估。正常11歲孩子每天應該攝入1800大卡的熱量,盼盼1200大卡不到。訊問後盼盼的媽媽說,因為也發現孩子消瘦,家裡做飯大多給她做肉類、雞蛋類、主食、蔬菜、水果卻很少吃。

進一步檢查發現,孩子脂肪、蛋白質的攝入量達標,但碳水化合物卻很不合格,正常青少年一天膳食中60%的熱量來自於碳水化合物,盼盼卻僅有38%。此外,檢查發現,盼盼還缺鈣、鐵、維生素D。

“這是典型的膳食不均衡,因為肉類、蛋白質類的食物會讓人產生飽腹感,一旦吃飽了,就難以再接受蔬菜、穀物類的食物。另外,已經是重度營養不良的孩子消化功能本身就差,

消化酶分泌少,胃腸蠕動功能又差,所以過量的葷菜類的食物根本消化不了。”馬鳴一邊給盼盼的媽媽解釋,一邊要求媽媽以後做飯要加易消化主食、蔬菜,同時給盼盼補充開了易消化的口服營養補充劑,提高食物攝入熱量的不足。此外還加了消化酶、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並要求盼盼定期到臨床營養門診隨診,調整營養治療方案。

光長個子不長體重 也要當心營養不良

如何判斷營養不良?馬鳴說,等發現皮包骨頭的時候,已經是非常嚴重的營養不良了。早期的營養不良可能並不容易從孩子的外觀上發現。但家長要注意孩子的體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身高體重有他應有的曲線。

此外,一些行為表現也是營養不良的症狀。在吃飯上,孩子表現為挑食、不愛吃東西、沒有食欲;在疾病防禦上,顯得抵抗力比較差,經常感冒發燒;在運動體力上,表現為耐力差,跑步一會兒就喘,心肺功能差;學習方面表現為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倦怠。

不少家長以為,孩子長個子的時候瘦一點是正常的,其實不是。馬鳴坦言,門診中就遇到不少身高正常但體重比標準輕很多的孩子,幾乎都被確診營養不良。

孩子是否營養不良,馬鳴建議5-19歲可以通過體質指數(BMI=體重/身高2)來判斷,5歲以下的孩子可以用身高別體重(在同等身高條件下比較體重大小)來判斷,如果它們的標準差小於-2就是中度營養不良了。另外,如果孩子體重在1個月內下降5%,這也是營養不良,家長也要高度引起重視。

此外,馬鳴提議,家長可以參考四個指標進行營養風險篩查。首先是目測孩子是否消瘦;其次是孩子是否存在營養高風險疾病(如先天性心臟病、早產兒、慢性腎病、慢性肝病、外科大手術後、多種食物過敏等);再次要觀察孩子是否有>5-7天的進食過少,嘔吐、腹瀉等;最後看近半個月來,孩子的體重是否存在持續下降或者小嬰兒體重持續不增的現象。如果占了其中兩項,就要及時到臨床營養科來進行營養諮詢了。

三類孩子是高發群體 讓孩子少喝含乳飲料

6-12月的嬰兒容易發生營養不良。馬鳴解釋,有些媽媽會給寶寶輔食添加得過早,不到6個月就加輔食了。但因為澱粉消化酶的分泌沒有成熟,加上孩子口腔功能發育沒到位,孩子會出現對輔食的消化不良。而且過早添加輔食,會減少母乳餵養,很多來自母乳的營養孩子就得不到了。

輔食添加過晚也是個問題。有些家長認為,孩子既然對母乳消化得好就多喝幾個月。但實際上,寶寶到了一定時候就要建立與他年齡相符合的功能,6個月以上的孩子可以開始訓練咀嚼功能,輔食有很多膳食纖維,可以刺激孩子胃腸道的發育。6個月到12個月還是味蕾發育的重要時候,如果能夠讓寶寶體驗多種口味,對以後食物的接受程度也會很高。

另外兩個容易發生營養不良的群體集中在3歲左右和學齡期兒童。馬鳴解釋,原因主要與膳食結構有關,由於早上去幼稚園、學校比較匆忙,家長通常草草塞一點給孩子吃,午飯基本在學校解決,一天只能在晚上正規吃一頓。而且上了幼稚園以後,健康體檢的頻次會比嬰幼兒時期減少,孩子生長發育情況的問題容易被忽視。

馬鳴特別提醒,含乳飲料不等同於乳製品,要讓孩子少喝。“嚴格來說,含乳飲料不屬於膳食指南中所屬的奶類,而是屬於飲料,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用它們代替牛奶。另外,含乳飲料除了蛋白質含量比乳製品低以外,還存在糖含量多,容易引起肥胖等問題。因此,不建議家長經常給孩子買含乳飲料。”

在吃飯上,孩子表現為挑食、不愛吃東西、沒有食欲;在疾病防禦上,顯得抵抗力比較差,經常感冒發燒;在運動體力上,表現為耐力差,跑步一會兒就喘,心肺功能差;學習方面表現為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倦怠。

不少家長以為,孩子長個子的時候瘦一點是正常的,其實不是。馬鳴坦言,門診中就遇到不少身高正常但體重比標準輕很多的孩子,幾乎都被確診營養不良。

孩子是否營養不良,馬鳴建議5-19歲可以通過體質指數(BMI=體重/身高2)來判斷,5歲以下的孩子可以用身高別體重(在同等身高條件下比較體重大小)來判斷,如果它們的標準差小於-2就是中度營養不良了。另外,如果孩子體重在1個月內下降5%,這也是營養不良,家長也要高度引起重視。

此外,馬鳴提議,家長可以參考四個指標進行營養風險篩查。首先是目測孩子是否消瘦;其次是孩子是否存在營養高風險疾病(如先天性心臟病、早產兒、慢性腎病、慢性肝病、外科大手術後、多種食物過敏等);再次要觀察孩子是否有>5-7天的進食過少,嘔吐、腹瀉等;最後看近半個月來,孩子的體重是否存在持續下降或者小嬰兒體重持續不增的現象。如果占了其中兩項,就要及時到臨床營養科來進行營養諮詢了。

三類孩子是高發群體 讓孩子少喝含乳飲料

6-12月的嬰兒容易發生營養不良。馬鳴解釋,有些媽媽會給寶寶輔食添加得過早,不到6個月就加輔食了。但因為澱粉消化酶的分泌沒有成熟,加上孩子口腔功能發育沒到位,孩子會出現對輔食的消化不良。而且過早添加輔食,會減少母乳餵養,很多來自母乳的營養孩子就得不到了。

輔食添加過晚也是個問題。有些家長認為,孩子既然對母乳消化得好就多喝幾個月。但實際上,寶寶到了一定時候就要建立與他年齡相符合的功能,6個月以上的孩子可以開始訓練咀嚼功能,輔食有很多膳食纖維,可以刺激孩子胃腸道的發育。6個月到12個月還是味蕾發育的重要時候,如果能夠讓寶寶體驗多種口味,對以後食物的接受程度也會很高。

另外兩個容易發生營養不良的群體集中在3歲左右和學齡期兒童。馬鳴解釋,原因主要與膳食結構有關,由於早上去幼稚園、學校比較匆忙,家長通常草草塞一點給孩子吃,午飯基本在學校解決,一天只能在晚上正規吃一頓。而且上了幼稚園以後,健康體檢的頻次會比嬰幼兒時期減少,孩子生長發育情況的問題容易被忽視。

馬鳴特別提醒,含乳飲料不等同於乳製品,要讓孩子少喝。“嚴格來說,含乳飲料不屬於膳食指南中所屬的奶類,而是屬於飲料,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用它們代替牛奶。另外,含乳飲料除了蛋白質含量比乳製品低以外,還存在糖含量多,容易引起肥胖等問題。因此,不建議家長經常給孩子買含乳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