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解讀內鄉縣衙:衙門中的胥吏與衙役(上)

李宗亞

在歷史的大舞臺上,既有帝王將相,封疆大吏等風雲際會的大人物,

也有供職於各級衙門裡的胥吏、衙役等小角色。對於龐大的國家機器來說,他們都是不可缺少的螺絲釘。在專制獨裁的官場上,他們有的忠於職守,秉公辦事,清正廉潔,深受百姓擁戴;有的上下其手,左右逢源;也有的仗勢作惡,狼狽為奸……留下了許多令人驚歎、耐人尋味的史料和趣事。

胥吏衙役的由來

胥吏沒有品級,衙役是官署裡的下人,“胥”本義為“有才智”;“吏”為古代百官的通稱。

胥吏是衙門裡沒有品級而供事於官的人。歷代衙門中凡起草文書、整理案卷、造服冊籍,核算帳目等事,皆由胥吏承辦。衙役,舊時衙門裡供官吏驅使的差役。多指在“三班”中當差者和其他勤雜人等。據史料記載,歷代百姓都有為官府服役的義務,分為充兵役和充勞役,派往衙門裡做事的就稱為“衙役”。

胥吏衙役的選拔

胥吏的選拔。按照官方的規定,充任胥吏是有條件限制的。

首先,他們必須身家清白,也就是出身“良民”。其次,要有鄰右、親族對其本人品行等方面所寫的保證書。再次,他們必須有最基本的文字能力,包括識字、會寫簡單的文書等。胥吏大多出身自貧窮而清白的家庭。有些則來自受過教育的階層,但因為本身性情問題或學識不足,而無法進入仕途,成為文官。少數胥吏也曾經做過官,他們或者因為行為不檢而被革職,
或者在極不尋常的大幅裁員下,喪失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