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重磅|光明日報:中國-中東歐國家人文交流碩果累累

【“一帶一路”進行時】

自2012年中國-中東歐合作框架啟動以來,雙邊務實合作取得顯著成效,經貿和投資合作發展良好,人文交流穩步推進。人文交流的加強在鞏固中國和中東歐國家的傳統友誼、加強彼此間的相互瞭解、實現互利雙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無論是2012年出臺的《中國關於促進與中東歐國家友好合作的12項舉措》、2013年的《布加勒斯特綱要》、2014年的《貝爾格勒綱要》、2015年的《蘇州綱要》,還是2016年的《里加綱要》,人文交流無一不位列其中。細緻梳理中國和中東歐國家近5年來的合作成果,人文交流的作用和角色體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人文交流逐漸與政治協商、經貿合作一道,

成為支撐中國-中東歐“16+1合作”的三大支柱。“16+1合作”框架強調“務實合作”,即注重經貿領域的互助合作。但要在經貿合作中取得突破,離不開人文交流的支援與推動。人文交流夯實了中國-中東歐雙方全方位合作的基礎,為更大範圍的政治對話和經貿合作創造了條件。“人文搭台、經濟唱戲”、“經濟搭台、人文唱戲”成為“16+1合作”的常態之一。在推動中國與16個中東歐國家在旅遊、衛生、地方、青年交流等領域的合作上,
人文交流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其次,重要人文交流活動、人文交流機制的設立推動了中國與中東歐16國的務實合作。2016年中國-中東歐人文交流年、2017年中國-中東歐媒體交流年,以及中國-中東歐國家文化合作論壇、中國-中東歐國家教育政策對話、中國-中東歐青年政治家論壇、中國-中東歐國家高級別智庫研討會,

這一系列重要的人文交流活動從多個角度和層次提升了“16+1合作”的熱度和水準。中國-中東歐國家智庫交流與合作網路、中國-中東歐國家旅遊促進機構及企業聯合會等機制化平臺的建立,夯實了17國合作的制度基礎和專業基礎,為“16+1合作”書寫了精益求精的新願景。

再次,人文交流已經成為中東歐國家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抓手。“一帶一路”的倡議框架涵蓋中東歐的全部16國,各國在其中將能夠互取短長、相互合作。在整個歐洲大陸,中東歐國家對參與“一帶一路”倡議懷有充分的熱情,並積極出臺各自對接“一帶一路”倡議的計畫,

這離不開人文交流的推動。人文交流推動著中東歐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理解與支持,而人文交流本身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成果,已成為中東歐國家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抓手。

同時,人文交流活動積極配合中國文化和智庫“走出去”,擴大和提升了中國文化在海外包括在中東歐國家的影響力。孔子學院、文化中心在中東歐國家紛紛成立,提升了中國語言和文化在中東歐地區的知名度。2017年4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及16+1智庫交流與合作網路在匈牙利組建“中國-中東歐研究院”,成為中國第一家在歐洲獨立註冊的智庫機構,成為中國智庫“走出去”的重要體現。伴隨著“16+1合作”的深入,會有越來越多、形式多樣的中國智庫在中東歐及海外落地,為17國的合作提供更強大智力支撐,同時也為中國的軟實力注入更強勁的動力。

此外,中國與中東歐各國的人文交流合作不搞意識形態輸出,不搞價值觀對抗,促進互利合作,受到中東歐各國的普遍歡迎。相較於部分西方國家在中東歐國家設立的民間機構以文化交流為名、行干涉內政之實,對所在國的政局和發展道路指手畫腳,甚至暗中顛覆,中國的文化交流以傳播中國文化為基,以包容互鑒、推進相互理解為根本目的。這種以經貿合作為基,以孔院和文化中心等非價值觀對抗的機構為平臺的合作模式,在近幾年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歡迎。

展望未來,中國-中東歐國家人文交流與合作保持著強勁的合作勢頭,擁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合作潛力巨大。對於雙方在人文交流的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和挑戰,我們也應當予以足夠重視。比如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對政治體制和政治模式的不同理解、中東歐國家之間的差異和文化多樣性、中東歐各國普通民眾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仍不夠全面等,都需要我們發揮“豐富多樣、突出重點、主動作為、和諧包容”的智慧予以解決和完善。

(作者:劉作奎,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

擴大和提升了中國文化在海外包括在中東歐國家的影響力。孔子學院、文化中心在中東歐國家紛紛成立,提升了中國語言和文化在中東歐地區的知名度。2017年4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及16+1智庫交流與合作網路在匈牙利組建“中國-中東歐研究院”,成為中國第一家在歐洲獨立註冊的智庫機構,成為中國智庫“走出去”的重要體現。伴隨著“16+1合作”的深入,會有越來越多、形式多樣的中國智庫在中東歐及海外落地,為17國的合作提供更強大智力支撐,同時也為中國的軟實力注入更強勁的動力。

此外,中國與中東歐各國的人文交流合作不搞意識形態輸出,不搞價值觀對抗,促進互利合作,受到中東歐各國的普遍歡迎。相較於部分西方國家在中東歐國家設立的民間機構以文化交流為名、行干涉內政之實,對所在國的政局和發展道路指手畫腳,甚至暗中顛覆,中國的文化交流以傳播中國文化為基,以包容互鑒、推進相互理解為根本目的。這種以經貿合作為基,以孔院和文化中心等非價值觀對抗的機構為平臺的合作模式,在近幾年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歡迎。

展望未來,中國-中東歐國家人文交流與合作保持著強勁的合作勢頭,擁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合作潛力巨大。對於雙方在人文交流的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和挑戰,我們也應當予以足夠重視。比如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對政治體制和政治模式的不同理解、中東歐國家之間的差異和文化多樣性、中東歐各國普通民眾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仍不夠全面等,都需要我們發揮“豐富多樣、突出重點、主動作為、和諧包容”的智慧予以解決和完善。

(作者:劉作奎,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