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剛剛,王思聰發佈大量子彈,對共用充電寶毫不留情

不久前,在短短幾周時間內,共用充電寶領域就已發生了近10輪融資,

超20家主流機構入場。僅僅在上兩周該領域就發生了4個融資事件。截止目前已有17家共用充電寶公司,其中拿到億元左右投資的就有4家,包括來電科技、街電、小電、Hi電等近十家企業。

在這個賽道裡,技術門檻極低,誰能搶奪熱點商家的有限空間,通過強大的線下資源和BD能力,增加消費粘性,打通機場、高鐵、酒店、便利店等場所,誰就能在這個品牌優勢弱,難以形成壟斷的生意裡取得規模效應,

抵抗住未來可能會引發的補貼用戶的管道大戰,提前盈利。

各家不僅在資本層面競逐,專利權爭奪也成為競爭焦點。近日深圳來電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來電科技”)發起專利訴訟,狀告深圳街電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街電科技”)“專利侵權”。

據媒體報導,來電科技於今年4月獲得由SIG和紅點中國領投,九合創投和飛毛腿董事長個人跟投的2000萬美元A輪融資。幾乎同一時間,街電科技獲IDG資本、上市公司欣旺達領投,海翼股份跟投的億元級A輪融資。

資本巨頭紛紛入局,互聯網電商公司聚美優品5月4日宣佈,將以3億元人民幣現金收購深圳街電科技有限公司約60%的股份,聚美優品CEO陳歐將出任街電科技董事長。

在4月5日獲得2000萬美元A輪融資的來電科技創始人袁炳松談到:“我發現這一輪投資來電科技比較積極的,全是本來有機會投共用單車,但是錯過了的。”

共用充電寶到底是個什麼商業模式?

現在共用充電寶一共有三種模式:大場景機櫃、小場景機櫃、小場景桌面,

前兩種需要再購買資料線。

大場景機櫃是移動模式下的移動共用,一台單機設備可放幾十個充電寶,可以從A地借B地還,主要在商場、火車站、機場、景點、醫院等人流量大的地方。代表是“

小場景桌面是固定場景下的固定共用,線機一體,主要用於餐廳和咖啡館等地,代表是“小電科技”,不需要交付押金,使用者掃碼線上下單後即可連線開始計費充電,本質上更像是租賃服務。

大機櫃的模式比較重,對技術和空間要求更高,很難在小空間使用。來電科技的戰略是以大帶小,先搶佔大場景再開發餐廳、咖啡廳等小場景。目前全國超過80個城市的機場、火車站、購物中心,共計1000多個自助租借網點,憑藉芝麻信用積分即可免押金租借充電寶。創始人袁冰松說,今年他們的計畫是在小場景裡打造百城百萬家店。

以“小電”為代表的固定電源,單一成本較低,對空間需求很小,不需要再額外購買資料線,可以做到快速推廣,但是用戶活動範圍受限,應用場景有很大局限性。

街電科技算是取長補短,採用較輕的模式率先佈局進入小商家中,同時也避免了固定電樁的不良體驗。

在王者榮耀等手遊的推動下,移動數位娛樂已經成為主流,與之相伴的則是手機電量的捉襟見肘,這為共用充電寶提供了生存空間。資料顯示,2017年全球移動設備使用者數接近50億,中國已經超過13億,每天大概有10億多次充電行為,有1億多次充電行為在家裡辦公室以外。

行業的主要盈利方向有三個:一是押金和相關收益;二是充電寶本身租賃費用;三是螢幕和充電寶承載的廣告收入。對於大場景機櫃和小場景機櫃模式,可能還要再加上個出售資料線的收入。

目前,來電科技已進入全國80多座城市;小電、街電等也紛紛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佈局,接下來還將進一步擴張到更多地方。不過,各公司對市場規模的預期都不盡相同,原因在於用戶需求有多大仍然是個未知數。

王思聰不看好,可能是因為這些原因

但質疑聲也幾乎是一邊倒,尤其是在關乎盈利前景的討論:靠著充電寶“租賃”能賺錢嗎?能獲得資本層面持續輸血嗎?未來還需要充電寶嗎?

不過,單從手機充電技術和電池技術這個角度來看的話,王思聰不看好實屬正常,因為無線充電和快充技術已經直接將充電寶這個落後技術產業打入冷宮。

手機電池的研發雖然進入瓶頸期,並沒有取得飛躍性的突破,但手機電池的新革命隨時可能爆發。去年底美國科學家團隊研發出了一種新型超級電容器的製備技術,專家稱,這種可彎曲的超級電容器只需要將手機充電幾秒鐘,就可以維持一周以上的電量。

美國一家名為SolidEnergy的公司開發出的全新鋰金屬電池今年有望上市,該電池提供的電量將是目前普通鋰離子電池的兩倍,可被用於智能手機、無人機和電動汽車動力電池領域,有可能在體積不變的基礎上,使續航時間比鋰離子電池延長一倍。近日,臺灣清華大學化工系教授段興宇所帶領的團隊宣佈成功研發出一種基於"磷"的新型電池,採用摻入碘的紅磷納米粒子製作而成,重量只有普通電池的1/6,但能量密度卻增加了7倍。

國產石墨烯電池也在近兩年頻繁亮相,由東旭光電和倍斯特兩家公司聯合研發的石墨烯電池,容量為5000mAh,充滿時間為15分鐘。其中,東旭光電提供石墨烯材料,倍斯特做的是電路配合,東旭光電已經出貨了幾萬顆石墨烯電芯給倍斯特。

快充技術普及智慧手機,以及手機無線充電技術也將在未來兩年內,殺死整個共用充電寶行業。Horizon公司於去年推出了第四代的快速充電技術Quick Charge 4.0 technology,公司的產品管理高級總監Everett Roach在Snapdragon技術峰會上表示,Quick Charge 4.0 technology這項技術可以使得手機充電5分鐘,使用5小時。

此前,華為瓦特實驗室在第56屆日本電池大會(The 56th Battery Symposium in Japan)上發佈了5分鐘即可充滿3000mAh電池48%電量的快充技術成果,引起業界廣泛關注。

以色列的一家創業公司設計了一款充電系統StoreDot。它有一個外號,叫“x20”,意思是它的充電效率是一般充電設備的20倍。StoreDot可以在30秒之內讓你的手機滿電復活。

國產無線充電IC突破15W自由位置快充,年內實現手機批量供貨,意味著明年開始將會一大波手機品牌搭載無線充電+快充組合,智慧手機正式進入無線充電快充時代。三星早就和IDT聯合開發了無線充電晶片,蘋果iPhone8也確定搭載無線充電,讓充電寶這一落後產業或面臨滅頂之災。

此外,相對於共用充電寶,無線充電更符合商戶的使用場景,技術壁壘更高,商業化前景愈發清晰。而且在標準和安全方面,無線充電依靠的是電磁信號傳輸能量,Qi標準是目前最為主流的電磁感應技術,輻射極低,比起充電寶,更加安全和環保。

早有廠商將無線充電設備陸續覆蓋於餐飲、咖啡店、娛樂場所等主流公共區域,包括嵌入式無線充電產品、移動式充電產品和桌面式充電產品,已有從雲端到終端的系統性解決方案。

共用充電寶項目的火爆,是資金錯過共用單車之後一種無奈的發洩,這種偽共用經濟實際上是傳統的租賃生意。而充電寶在國內屬於即將被淘汰的消費電子產業,電池技術何時突破也是未知數,無線充電和快充技術才是最確定性的行業機會。資本來的快去也的快,共用充電寶比VR設備更不靠譜。綜上,這次,王思聰說的對。

大機櫃的模式比較重,對技術和空間要求更高,很難在小空間使用。來電科技的戰略是以大帶小,先搶佔大場景再開發餐廳、咖啡廳等小場景。目前全國超過80個城市的機場、火車站、購物中心,共計1000多個自助租借網點,憑藉芝麻信用積分即可免押金租借充電寶。創始人袁冰松說,今年他們的計畫是在小場景裡打造百城百萬家店。

以“小電”為代表的固定電源,單一成本較低,對空間需求很小,不需要再額外購買資料線,可以做到快速推廣,但是用戶活動範圍受限,應用場景有很大局限性。

街電科技算是取長補短,採用較輕的模式率先佈局進入小商家中,同時也避免了固定電樁的不良體驗。

在王者榮耀等手遊的推動下,移動數位娛樂已經成為主流,與之相伴的則是手機電量的捉襟見肘,這為共用充電寶提供了生存空間。資料顯示,2017年全球移動設備使用者數接近50億,中國已經超過13億,每天大概有10億多次充電行為,有1億多次充電行為在家裡辦公室以外。

行業的主要盈利方向有三個:一是押金和相關收益;二是充電寶本身租賃費用;三是螢幕和充電寶承載的廣告收入。對於大場景機櫃和小場景機櫃模式,可能還要再加上個出售資料線的收入。

目前,來電科技已進入全國80多座城市;小電、街電等也紛紛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佈局,接下來還將進一步擴張到更多地方。不過,各公司對市場規模的預期都不盡相同,原因在於用戶需求有多大仍然是個未知數。

王思聰不看好,可能是因為這些原因

但質疑聲也幾乎是一邊倒,尤其是在關乎盈利前景的討論:靠著充電寶“租賃”能賺錢嗎?能獲得資本層面持續輸血嗎?未來還需要充電寶嗎?

不過,單從手機充電技術和電池技術這個角度來看的話,王思聰不看好實屬正常,因為無線充電和快充技術已經直接將充電寶這個落後技術產業打入冷宮。

手機電池的研發雖然進入瓶頸期,並沒有取得飛躍性的突破,但手機電池的新革命隨時可能爆發。去年底美國科學家團隊研發出了一種新型超級電容器的製備技術,專家稱,這種可彎曲的超級電容器只需要將手機充電幾秒鐘,就可以維持一周以上的電量。

美國一家名為SolidEnergy的公司開發出的全新鋰金屬電池今年有望上市,該電池提供的電量將是目前普通鋰離子電池的兩倍,可被用於智能手機、無人機和電動汽車動力電池領域,有可能在體積不變的基礎上,使續航時間比鋰離子電池延長一倍。近日,臺灣清華大學化工系教授段興宇所帶領的團隊宣佈成功研發出一種基於"磷"的新型電池,採用摻入碘的紅磷納米粒子製作而成,重量只有普通電池的1/6,但能量密度卻增加了7倍。

國產石墨烯電池也在近兩年頻繁亮相,由東旭光電和倍斯特兩家公司聯合研發的石墨烯電池,容量為5000mAh,充滿時間為15分鐘。其中,東旭光電提供石墨烯材料,倍斯特做的是電路配合,東旭光電已經出貨了幾萬顆石墨烯電芯給倍斯特。

快充技術普及智慧手機,以及手機無線充電技術也將在未來兩年內,殺死整個共用充電寶行業。Horizon公司於去年推出了第四代的快速充電技術Quick Charge 4.0 technology,公司的產品管理高級總監Everett Roach在Snapdragon技術峰會上表示,Quick Charge 4.0 technology這項技術可以使得手機充電5分鐘,使用5小時。

此前,華為瓦特實驗室在第56屆日本電池大會(The 56th Battery Symposium in Japan)上發佈了5分鐘即可充滿3000mAh電池48%電量的快充技術成果,引起業界廣泛關注。

以色列的一家創業公司設計了一款充電系統StoreDot。它有一個外號,叫“x20”,意思是它的充電效率是一般充電設備的20倍。StoreDot可以在30秒之內讓你的手機滿電復活。

國產無線充電IC突破15W自由位置快充,年內實現手機批量供貨,意味著明年開始將會一大波手機品牌搭載無線充電+快充組合,智慧手機正式進入無線充電快充時代。三星早就和IDT聯合開發了無線充電晶片,蘋果iPhone8也確定搭載無線充電,讓充電寶這一落後產業或面臨滅頂之災。

此外,相對於共用充電寶,無線充電更符合商戶的使用場景,技術壁壘更高,商業化前景愈發清晰。而且在標準和安全方面,無線充電依靠的是電磁信號傳輸能量,Qi標準是目前最為主流的電磁感應技術,輻射極低,比起充電寶,更加安全和環保。

早有廠商將無線充電設備陸續覆蓋於餐飲、咖啡店、娛樂場所等主流公共區域,包括嵌入式無線充電產品、移動式充電產品和桌面式充電產品,已有從雲端到終端的系統性解決方案。

共用充電寶項目的火爆,是資金錯過共用單車之後一種無奈的發洩,這種偽共用經濟實際上是傳統的租賃生意。而充電寶在國內屬於即將被淘汰的消費電子產業,電池技術何時突破也是未知數,無線充電和快充技術才是最確定性的行業機會。資本來的快去也的快,共用充電寶比VR設備更不靠譜。綜上,這次,王思聰說的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