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奸雄曹操為何能做到統一北方,魯迅一席話令人醍醐灌頂

在《三國演義》中有一個關於曹操刺殺董卓的故事,大致情節是這樣的:司徒王允看到董卓專權,找來大臣們商量辦法,大家想不出好辦法,於是一同痛哭。這時卻有一個人哈哈大笑,

大家一看,是曹操。大家於是一同責備曹操,而曹操卻講,大家今天哭到明天,於事無補。大家問他有什麼策略,曹操講願得司徒王允的寶刀去刺殺董卓,當然後來事敗曹操逃走,參加了反董卓的陣營。

這個故事在《三國志》中並沒有記載,不過這個故事的邏輯倒是很符合曹操這個人的性格特點,

因為他是一個實幹家。《三國志》中有一個類似的記載。當時董卓想籠絡曹操,但是後者看出前者成不了大事,於是就逃走,回到家鄉變賣家財募兵反董。在反董卓的盟軍中,有十幾個首領,擁兵十多萬,聲勢浩大,但是大家“置酒高會,不圖進取”。曹操看到這些人“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為他們感到可恥,於是帶著自己的幾千人馬去進攻董卓。
曹操這次行動雖然失敗,但是他的勇氣和實幹精神是其他那些軍事首領們所不具備的。

領袖不但要動腦,還要能動手。在社會上一直有三類聰明人,一類是郭嘉或者張良這樣的謀臣,他們善於運籌帷幄;另一類是蕭何,以及曹操手下的荀彧或者陳群等人,

他們有能力;第三類則是劉邦和曹操這樣的人,他們有領導力。我們常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郭嘉、張良或者蕭何這樣的人都是毛,而曹操是皮,因此最終這樣的謀臣能吏都要尋找到自己的主公,輔佐他們。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

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講回到今天,今天其實有能力的聰明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夠挑起大樑的是那些敢於任事的領袖人物。如果大家注意那些成功的創始人,或者在一個公司裡做出重大貢獻的人,都不是那些善於出謀劃策的人,而是具有領袖素質的領導。我們在接受教育時,如果能夠掌握技能,已經非常好了,
就有望成為郭嘉這樣的謀士,或者蕭何這樣的能臣。但是只有學會領導他人的能力,調動資源的能力,以及用人的本事,才有可能成為領袖,獨當一面。

三國其實很有料 跌宕起伏的三國史 ¥19.9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