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海上記憶】一代笛王陸春齡,曾是滑稽名家的專職司機

陋巷也有樂聲。陸春齡閉上眼睛回憶說,那樂聲交關美妙。

每到夏夜到來,一天工餘之後,聚集在小路空檔處吹拉彈唱的,不是訓練有素的樂手,而是白天在外修理鞋子的、給人開車的、工廠做工的……他們演奏《歡樂歌》《雲慶》,

有時是《慢六板》,握鞋楦子方向盤的手,此刻靈巧地在琵琶、笙和笛子上躍動。聞樂而來的鄰居,便也搬著板凳、打著赤膊、扇著衣襟來聽。

這是1927年的上海,在當時還叫霞飛路的淮海路的路南,在當時還叫環龍路的南昌路的路北,有一個錢家塘。沒有人能想到,在錢家塘的街巷裡,一個叫“陸海根”的男孩對這絲竹著了迷。就在這一年,他拜皮匠為師,

正式學笛。這一根“竹管筒”將為他插上翅膀,去到陋巷裡的人想也不敢想像的寬闊世界。

錢家塘

淮海路歐式建築林立,兩邊梧桐成蔭。上了年紀的人,都記得這條馬路過去法式風情濃郁的樣子——解放初期,沿街還有外僑兜售馬奶,路邊的西餐店和女裝店也足夠讓人眼睛“開洋葷”。但在這樣一個高尚生活社區往南一轉,竟藏有錢家塘這麼個自成一格的棚戶區。

畫家賀友直畫過錢家塘,

他說:“錢家塘的地方卻交關鬧猛,其處有虞永興南貨店,有混堂(澡堂),有酒店……住在這區域裡的中國人多是苦惱的一群。這地塊首先是淮海大樓消失了,再後來連轉角處的第二食品商店一起被扒平了,這中間也曾鬧猛過一陣,辦過襄陽市場及小菜場。現今沿淮海路建起現代氣派的大樓,南昌路一邊是地鐵10號線的進出站口了。其變化之大足以令人呆脫!”

老報人秦綠枝筆下對錢家塘的記憶,

也離不開西餐街背後的“混堂”。1956年的一天,唯恐自己要發燒的他去陝西路的錢家塘環龍浴室泡了澡,悶出一身大汗。再到小木屋吃奶油蘑菇湯和炸豬排,還買了一小扁瓶裝的張裕白蘭地喝了兩口,回家倒頭便睡,第二天居然好了。

解放前,在淮海路街區,大部分洋房和新式里弄裡,多住著富裕階層和職員家庭,但錢家塘的居民則多是底層務工者。

彎曲複雜的弄堂,顯示了這裡自然生長的痕跡,對一個初來乍到者,這裡幾如迷宮一般。

陸家的祖祖輩輩都住在這裡,靠著祖上流傳下來的一畝地過活。陸春齡的祖父以賣魚為生,祖母種菜賣菜,父親陸金生起初在跑狗場為狗放籠子,後來又去黃浦江邊做小工。一次陸金生在淤泥中打樁,不慎被浪頭捲進江中,工友們嚇得驚呼,以為陸金生就此喪命,好在一個巨浪推上來,

竟又把他托了上來。劫後餘生的陸金生身上多處骨折,回家後臥床不起,也不敢再去江邊工作,後來經人介紹當了汽車駕駛員。

1921年,陸春齡降生時,深愛長孫的祖父,特意請人算了八字,為他取名“海根”。小男孩的到來,也給家族帶來好運。有個建築包工頭看中了陸家的地,擬在這裡建造石庫門平房,條件是各得五分。就這樣,陸家告別了一直棲身的棚屋,第一次住進了磚砌的房子。陸金生和弟弟陸山男各得一半,這就是後來的南昌路551弄乙支弄11號老屋,如今這裡已經又建起了高檔住宅大樓。

音樂家

陸家雖然生活拮据,但卻和睦抱團。同住一屋的叔叔陸山男,能吹笛子和蘆笙,堂叔陸妙福也能彈琵琶。陋巷裡還有個老皮匠叫孫根濤,雖然靠修鞋為生,但琵琶、洞簫、笛子、二胡無一不精。這樣幾個人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一支以陸妙福為首的小樂隊,每天晚上收工回家後,就在陋巷裡吹拉彈唱。

笛子,如同樂隊裡的王子,聲音最明亮突出。聽著叔叔伯伯們樂聲長大的小海根,對這樂器著了迷。有時樂隊不演出,他也會尋到孫根濤的修鞋攤前,纏著老人吹笛子給他聽。大家看小海根這麼如癡如醉,就慫恿他向孫根濤拜了師。海根恭恭敬敬對皮匠鞠了一躬,師傅則回贈一支竹笛。

1930年,陸海根入市立比德小學讀書,改了學名“春齡”,與此同時,已經能吹出許多曲子的他,開始加入叔叔伯伯們的樂隊,參與陋巷裡的露天音樂會了。

祖母起初是反對的。

她追在春齡背後說:“儂這個小囡,介勿懂事體,飯也吃不飽,吹個笛子,長大了能靠這根竹管筒吃飯嗎?真是沒出息。”

但春齡還是曲不離口。在小學裡,他吹笛子的名氣漸盛。解放前兒童節是每年4月4日,1934年的這一天,在比德小學校長的推薦下,陸春齡第一次登上了西藏路南京路口的一家商業電臺,演奏了《虞舜熏風曲》。消息一傳出,錢家塘轟動了。陸春齡的堂伯家有一台收音機,聞風而來的親友聚在收音機邊,邊聽邊叫好。連過去反對春齡的祖母也樂得合不攏嘴。只有孫根濤一言不發,他靜靜聽著電臺裡陸春齡演奏時的技法、速度,等到春齡回來後,孫根濤一一指出糾正。然後,師傅對徒弟說:“你會成名的。”

陸司機

儘管成了點小名,但陸家還是貧困。讀到初二,春齡輟學回家,跟隨父親,去祥生計程車公司做司機。

為謀生計,後來,陸春齡到江南造船廠做過工、踏過三輪車,解放後還開過卡車運送病人,但不論去哪裡,他總是隨身帶著笛子。在開車載客的間隙、在日本人抵賴車錢之後、在“拿摩溫”工頭不注意的時候、在目睹法國巡捕打人的時候,靜靜吹上一曲。借此抵抗命運,也由此守住內心。

一度,他還給滑稽名家姚慕雙、周柏春的師父何雙呆和沈笑亭開自備車,接送二人演出。時間久了,何、沈見陸春齡開車穩妥、做事仔細,又會吹笛子,就讓他在他們滑稽戲雙檔開演之前,先來一段江南絲竹暖場。有心的陸春齡十分感謝提攜,解放後遇到姚周,還開玩笑說,大家差點就做了師兄弟。

在那段日子裡,笛子是陸春齡謀生的幫手,也是工作之餘的精神寄託。只要一有空,他就去民間各路絲竹名家家中拜訪切磋。為了去當時紫韻國樂社笛子名家朱少梅舉辦的家庭音樂會學習,節省車錢的他從南昌路一直步行到楊樹浦,最後第一個到了現場。這股毅力和好學的勁頭,為他贏得了口碑。

 

展翅飛

1952年,蘇聯芭蕾舞團訪華,提出要聽一下中國民樂。由此,上海市文化局火速從民間藝術人才中挑出吹笛子的陸春齡、拉二胡的許光毅、彈琵琶的淩律等人。這就成了日後上海民族樂團的前身。

正在華東空軍後勤部衛生處開大卡車的陸春齡,從此正式走上職業演奏家的道路。後來,憑著這支“竹管筒”,陸春齡先後八次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出訪過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讓英國、法國、羅馬尼亞、印度、泰國等國家首腦,都聆聽過笛聲的曼妙。

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陸春齡去江蘇大屯煤礦、山東萊蕪鐵礦、南京九四二四鐵礦、江西安源煤礦、海南石碌鐵礦等地慰問演出。為了讓不能到劇院的一線礦工也聽到演奏,他匍匐進入井道,每到一個作業點,就拿出笛子,為礦工吹唱。一次轉了六個巷道回到礦上後,聽說一位老礦工因為身體不適沒下井,陸春齡又拎起笛箱,找到老礦工,為他一個人一口氣吹了七八首曲子。

這是錢家塘的經歷教會陸春齡的事。不是衣香鬢影的場合,座中也沒有挑剔懂行的耳朵,但這些辛勤的工人,比任何專業人士都發自內心地懂得音樂的力量。

搬著板凳,坐在皮匠修鞋攤前聽笛聲的時候,陸春齡就明白了:這勞動中的抒情,質樸純粹,一如生命本身的喟歎,也比任何管道,都更接近藝術的真諦。

陸春齡,1921年9月生於上海,上海音樂學院教授,著名笛子演奏藝術家。

陸金生和弟弟陸山男各得一半,這就是後來的南昌路551弄乙支弄11號老屋,如今這裡已經又建起了高檔住宅大樓。

音樂家

陸家雖然生活拮据,但卻和睦抱團。同住一屋的叔叔陸山男,能吹笛子和蘆笙,堂叔陸妙福也能彈琵琶。陋巷裡還有個老皮匠叫孫根濤,雖然靠修鞋為生,但琵琶、洞簫、笛子、二胡無一不精。這樣幾個人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一支以陸妙福為首的小樂隊,每天晚上收工回家後,就在陋巷裡吹拉彈唱。

笛子,如同樂隊裡的王子,聲音最明亮突出。聽著叔叔伯伯們樂聲長大的小海根,對這樂器著了迷。有時樂隊不演出,他也會尋到孫根濤的修鞋攤前,纏著老人吹笛子給他聽。大家看小海根這麼如癡如醉,就慫恿他向孫根濤拜了師。海根恭恭敬敬對皮匠鞠了一躬,師傅則回贈一支竹笛。

1930年,陸海根入市立比德小學讀書,改了學名“春齡”,與此同時,已經能吹出許多曲子的他,開始加入叔叔伯伯們的樂隊,參與陋巷裡的露天音樂會了。

祖母起初是反對的。

她追在春齡背後說:“儂這個小囡,介勿懂事體,飯也吃不飽,吹個笛子,長大了能靠這根竹管筒吃飯嗎?真是沒出息。”

但春齡還是曲不離口。在小學裡,他吹笛子的名氣漸盛。解放前兒童節是每年4月4日,1934年的這一天,在比德小學校長的推薦下,陸春齡第一次登上了西藏路南京路口的一家商業電臺,演奏了《虞舜熏風曲》。消息一傳出,錢家塘轟動了。陸春齡的堂伯家有一台收音機,聞風而來的親友聚在收音機邊,邊聽邊叫好。連過去反對春齡的祖母也樂得合不攏嘴。只有孫根濤一言不發,他靜靜聽著電臺裡陸春齡演奏時的技法、速度,等到春齡回來後,孫根濤一一指出糾正。然後,師傅對徒弟說:“你會成名的。”

陸司機

儘管成了點小名,但陸家還是貧困。讀到初二,春齡輟學回家,跟隨父親,去祥生計程車公司做司機。

為謀生計,後來,陸春齡到江南造船廠做過工、踏過三輪車,解放後還開過卡車運送病人,但不論去哪裡,他總是隨身帶著笛子。在開車載客的間隙、在日本人抵賴車錢之後、在“拿摩溫”工頭不注意的時候、在目睹法國巡捕打人的時候,靜靜吹上一曲。借此抵抗命運,也由此守住內心。

一度,他還給滑稽名家姚慕雙、周柏春的師父何雙呆和沈笑亭開自備車,接送二人演出。時間久了,何、沈見陸春齡開車穩妥、做事仔細,又會吹笛子,就讓他在他們滑稽戲雙檔開演之前,先來一段江南絲竹暖場。有心的陸春齡十分感謝提攜,解放後遇到姚周,還開玩笑說,大家差點就做了師兄弟。

在那段日子裡,笛子是陸春齡謀生的幫手,也是工作之餘的精神寄託。只要一有空,他就去民間各路絲竹名家家中拜訪切磋。為了去當時紫韻國樂社笛子名家朱少梅舉辦的家庭音樂會學習,節省車錢的他從南昌路一直步行到楊樹浦,最後第一個到了現場。這股毅力和好學的勁頭,為他贏得了口碑。

 

展翅飛

1952年,蘇聯芭蕾舞團訪華,提出要聽一下中國民樂。由此,上海市文化局火速從民間藝術人才中挑出吹笛子的陸春齡、拉二胡的許光毅、彈琵琶的淩律等人。這就成了日後上海民族樂團的前身。

正在華東空軍後勤部衛生處開大卡車的陸春齡,從此正式走上職業演奏家的道路。後來,憑著這支“竹管筒”,陸春齡先後八次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出訪過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讓英國、法國、羅馬尼亞、印度、泰國等國家首腦,都聆聽過笛聲的曼妙。

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陸春齡去江蘇大屯煤礦、山東萊蕪鐵礦、南京九四二四鐵礦、江西安源煤礦、海南石碌鐵礦等地慰問演出。為了讓不能到劇院的一線礦工也聽到演奏,他匍匐進入井道,每到一個作業點,就拿出笛子,為礦工吹唱。一次轉了六個巷道回到礦上後,聽說一位老礦工因為身體不適沒下井,陸春齡又拎起笛箱,找到老礦工,為他一個人一口氣吹了七八首曲子。

這是錢家塘的經歷教會陸春齡的事。不是衣香鬢影的場合,座中也沒有挑剔懂行的耳朵,但這些辛勤的工人,比任何專業人士都發自內心地懂得音樂的力量。

搬著板凳,坐在皮匠修鞋攤前聽笛聲的時候,陸春齡就明白了:這勞動中的抒情,質樸純粹,一如生命本身的喟歎,也比任何管道,都更接近藝術的真諦。

陸春齡,1921年9月生於上海,上海音樂學院教授,著名笛子演奏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