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河北:用大資料為農機植入“智慧芯”

4月27日,在河北省昌黎縣龍家店鎮陸莊村田間,注水式播種施肥鋪膜機正在實施花生灑藥、除草、鋪膜、播種一體化作業。

本報記者李傑攝

天地空一體化、人機物智慧互聯構築全程服務鏈

省市縣資料融通、多使用者共建共用打造使用者生態圈

大資料農機示意圖

本報記者李傑

“裝上這個‘智慧盒子’後,可以顯示作業畝數,監測作業深度,自動識別3年內重複作業的地塊……”4月26日,正在檢修深松機械的河北省魏縣前王村農機手何梅章說,按照深松作業補貼政策,他為農戶深松1畝地,可以拿到28.5元補貼,但是以前,需要農戶簽字、按手印、留電話,還要村幹部測量地、簽字、加蓋村委會公章,領取補貼的程式非常複雜。

“如今,通過機車上的智慧設備,直接向農機管理部門傳送資料,省去了諸多環節,非常方便。

農業機械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和科技載體,而一旦大資料與農機結合,將激發出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巨大能量。作為農機大省的河北,“智慧農機”究竟發展得怎麼樣?日前,記者帶著疑問走訪了魏縣、永年、平山等地的農機手和廣大農戶,切實感受到邁向“大資料時代”的農機給河北農業生產帶來的新變化。

農機大省率先打造“智慧農機”

“農機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的耕、種、管、收等各個環節,在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平山縣農機監理站站長宋東方說,近年來各級政府扶持農業生產的力度越來越大,比如農田深松作業補貼,但限於監管人力不夠和手段落後,作業品質和面積難以把控,容易出現騙取補貼的問題。

“深松1畝地,也就30來塊錢。可這‘不掏錢’的手續太複雜,又是填表,又要找村幹部簽字蓋章,少了那一項也辦不成!”在平山縣鄭家莊村,村民任志民說起土地深松作業補貼時,覺得這項惠民政策有點兒“太麻煩”。

“現在種地的多是老人婦女,有的老鄉沒有手機,可農機部門要求必須填寫農戶手機號,還需要村幹部來監督作業……”平山縣博奧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利偉說,他們合作社有40多台農機,每年都會因為農戶沒有手機、找不到村幹部簽字等,不能足額領取深松作業的補貼。

“河北是農業大省,也是農機大省。”河北省農機局局長傅強介紹說,2016年,河北農機總動力達到7402萬千瓦,占全國的1/10,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達到76.2%,高出全國平均水準11個百分點,而隨著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仍存在農機裝備科技含量偏低、供需資訊不對稱、管理方式粗放、服務能力較差、作業成本偏高等問題。

現代農業呼喚“智慧農機”。河北省農機安全監理總站站長嚴春曉說,目前全省拖拉機保有量160萬台、聯合收割機14.5萬台,安全生產監管任務非常艱巨。為切實提升農機管理的智慧化水準,將資訊化與農機裝備、生產作業、管理服務深度融合,河北在全國率先建設了集資訊化、智慧化、視覺化于一體的智慧農機決策管理資訊平臺,即河北農機大資料平臺,初步實現了農機作業無縫對接、定位導航、遠端監管、優化調配、資料獲取、網上審批等功能。

“智慧農機”提升效率降損減耗

何梅章一邊向記者展示安裝在手機上的“我是機主”APP,一邊介紹說:“在深松機的智慧設備顯示幕上和手機上,都可以直接顯示作業畝數,耕地深度小於25釐米系統會自動報警提醒。這些資料會同時上傳給農機管理部門,省去了過去填表核查等諸多環節。”

“去年我們在聯合收割機上安裝了智慧終端機設備,大大減少了機車空耗和人力浪費,僅作業面積測量一項,每台收割機就節省人工支出1萬元左右。”王利偉說,合作社和農機手的家人,可以通過智慧系統瞭解農機所處的位置和工作狀態,減少了擔憂和顧慮。

“智慧農機”貫穿農業生產機械化全程。河北“智慧農機”專案首席專家、河北農業大資料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滕桂法介紹,“智慧農機”通過綜合運用農業物聯網、大資料、移動互聯網技術,實現了耕、種、管、收等全程農機作業的智慧化、資料化,實現了“天地空一體化、人機物智慧互聯、省市縣資料融通、大資料共建共用”,為農機手、種植戶、合作社、農業和農情科研部門,提供了精准決策資訊服務。

河北省農業廳廳長魏百剛認為,“智慧農機”是河北農機的一大創新點。據他介紹,截至2016年底,全省安裝深松監測設備5453台,有效實施智慧監測作業527萬畝,占全省作業面積的55.6%。

大資料為農機插上“智慧翅膀”

“購置一套智慧終端機設備,要花2000來塊錢,我希望能納入農機補貼範圍。”王利偉說,“這套設備確實不錯。剛開始,合作社積極動員農機手買,後來有幾個農機手主動買了,但仍有一些人因為‘手頭緊’等原因,沒有安裝這個設備。這樣,他們的農機就無法納入全省農機服務系統。”

智慧終端機設備能否推廣普及,是“智慧農機”大展雄風的關鍵。傅強說,由於深松作業補貼項目的支撐,深松智慧終端機設備安裝的較快較多,但聯合收割機和耕種等農機安裝的還比較少。《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提出,實施農機保障條件增強計畫和機械化資訊化融合促進計畫,支持在重點機具上裝配智慧資訊裝備,開展農機精准耕作示範,推進農業機械化大資料應用。傅強建議,把河北列為農機智慧化建設試點省份,逐步推廣普及大資料智慧終端機設備的應用。

“河北農機已經插上了‘智慧翅膀’,正在邁向農機智慧化、農業現代化的新時代。”河北省農業廳黨組成員、省農工辦副主任劉振洲表示,河北計畫在未來三年內實施三大工程:“研發完善多功能智慧終端機產品,改造提升傳統農機裝備,努力讓全省16萬台小麥、玉米聯合收穫和深松機械安裝上智慧終端機設備;強化對各類農機資料的採集整理、統計分析和共用共用,為生產、科研、決策與服務提供強有力支撐;努力構建京津冀一體化農機大資料應用平臺,開創京津冀農機互補共贏發展的局面。”

為切實提升農機管理的智慧化水準,將資訊化與農機裝備、生產作業、管理服務深度融合,河北在全國率先建設了集資訊化、智慧化、視覺化于一體的智慧農機決策管理資訊平臺,即河北農機大資料平臺,初步實現了農機作業無縫對接、定位導航、遠端監管、優化調配、資料獲取、網上審批等功能。

“智慧農機”提升效率降損減耗

何梅章一邊向記者展示安裝在手機上的“我是機主”APP,一邊介紹說:“在深松機的智慧設備顯示幕上和手機上,都可以直接顯示作業畝數,耕地深度小於25釐米系統會自動報警提醒。這些資料會同時上傳給農機管理部門,省去了過去填表核查等諸多環節。”

“去年我們在聯合收割機上安裝了智慧終端機設備,大大減少了機車空耗和人力浪費,僅作業面積測量一項,每台收割機就節省人工支出1萬元左右。”王利偉說,合作社和農機手的家人,可以通過智慧系統瞭解農機所處的位置和工作狀態,減少了擔憂和顧慮。

“智慧農機”貫穿農業生產機械化全程。河北“智慧農機”專案首席專家、河北農業大資料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滕桂法介紹,“智慧農機”通過綜合運用農業物聯網、大資料、移動互聯網技術,實現了耕、種、管、收等全程農機作業的智慧化、資料化,實現了“天地空一體化、人機物智慧互聯、省市縣資料融通、大資料共建共用”,為農機手、種植戶、合作社、農業和農情科研部門,提供了精准決策資訊服務。

河北省農業廳廳長魏百剛認為,“智慧農機”是河北農機的一大創新點。據他介紹,截至2016年底,全省安裝深松監測設備5453台,有效實施智慧監測作業527萬畝,占全省作業面積的55.6%。

大資料為農機插上“智慧翅膀”

“購置一套智慧終端機設備,要花2000來塊錢,我希望能納入農機補貼範圍。”王利偉說,“這套設備確實不錯。剛開始,合作社積極動員農機手買,後來有幾個農機手主動買了,但仍有一些人因為‘手頭緊’等原因,沒有安裝這個設備。這樣,他們的農機就無法納入全省農機服務系統。”

智慧終端機設備能否推廣普及,是“智慧農機”大展雄風的關鍵。傅強說,由於深松作業補貼項目的支撐,深松智慧終端機設備安裝的較快較多,但聯合收割機和耕種等農機安裝的還比較少。《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提出,實施農機保障條件增強計畫和機械化資訊化融合促進計畫,支持在重點機具上裝配智慧資訊裝備,開展農機精准耕作示範,推進農業機械化大資料應用。傅強建議,把河北列為農機智慧化建設試點省份,逐步推廣普及大資料智慧終端機設備的應用。

“河北農機已經插上了‘智慧翅膀’,正在邁向農機智慧化、農業現代化的新時代。”河北省農業廳黨組成員、省農工辦副主任劉振洲表示,河北計畫在未來三年內實施三大工程:“研發完善多功能智慧終端機產品,改造提升傳統農機裝備,努力讓全省16萬台小麥、玉米聯合收穫和深松機械安裝上智慧終端機設備;強化對各類農機資料的採集整理、統計分析和共用共用,為生產、科研、決策與服務提供強有力支撐;努力構建京津冀一體化農機大資料應用平臺,開創京津冀農機互補共贏發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