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合集 記憶中的清華老建築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巍然中央。

能當得起這十六個字的,清華大學必須要算一個。

在《福布斯》雜誌所評出14所世界上最美麗的大學裡,清華大學是中國以及亞洲唯一入選的。

每每講到「清華」 二字的由來,都必然提到東晉謝混《游西池》的詩句「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

其實,清華之美,不僅僅是他的名字。

無數有年頭的老建築,都在那裡無言的向我們展示著它的魅力。

二 校 門

1909年

二校門是清華園內最具代表性的標誌性建築之一,被認為是清華大學的象徵。

二校門為一座古典優雅的青磚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築,

二校門是清華大學最早的校門,以清朝的皇家園林為基址,原為康熙皇帝行宮熙春園的一部分,後被撥做遊美肄業館(清華學堂,清華大學的前身)。1911 年年初,隨著圍牆的合攏,

校門建成。

剛修建完成的二校門莊重優雅,兩根西式立柱立在大門兩側,門楣上書刻有清末大學士那桐的手跡"清華園"三個大字。

它將西式的高貴與中式的典雅相結合,形態優美,純白如處子般,象徵著清華的初生。

1933 年,清華擴建,修建了新的大門(今日的西校門),這座歷史最為久遠的典雅大門此後便被稱為二校門。

二校門原為封閉式,即兩翼伸以短牆,東連早年的郵局,西連當年的“守衛處”。梁實秋寫道:“緊把著校門,一邊是守衛處,一邊是稽查處和郵局;守衛處裡面有二十幾名保安員警,我們從這裡經過,時常可以聽見警笛的聲音吹得嗚嗚地響,接著便可以看見許多員警魚貫而出,手裡持著短小的黑漆木棒,

到晚上就肩著槍,帶著燈了。他們的白布裹腿和黑色制服( 相互) 反映著,顯著格外白淨。”

二校門在百年歲月中經歷過不少風雨。1949 年,為了方便通行,二校門兩側的短牆被拆除,只剩下白玉般的中央部分。十年動亂期間,二校門被殘忍摧毀,只剩下殘垣斷瓦,留下一聲歎息。幸而踏入20世紀90年代後,在清華校友的宣導下,二校門獲得重建,昔日莊重典雅的校門,終又出現在世人眼前。

清 華 學 堂

1909年

穿過二校門,眼前便是一片綠色的草坪。在幾棵大樹交錯間,坐落著一幢德式建築。

藍天映襯下,青磚紅瓦,坡頂陡起,透著濃濃的歐洲風格。這幢德式小樓,便是清華建校初期興建的首批校舍的主體建築——清華學堂。

清華學堂始建於1909 年,當時清政府為能直接選派游美學生而成立了遊美學務處,同時成立遊美肄業館。1910 年,遊美肄業館改名為清華學堂,並於次年在清華園正式開課。其後,清末兼管學部和外務部的軍機大臣那桐于1911 年為清華學堂題寫了校名。“清華學堂”四個字,從此長存於正額,與這幢當時鶴立雞群、無限風光的建築一起跨越了一個多世紀。

清華學堂分東西兩部分建成。西部建於1901—1911 年,建成後成為高等科學生的教室。1916 年清華學堂大樓向東進行了擴建,擴建後總建築面積達4560 平方米,建成後曾是高等科畢業班的學生宿舍,所以歷史上也稱“高等科”或者“一院大樓”。

據說當年清華學堂的宿舍十分奢華,在20 世紀初的中國,便有了幾乎整套的西方設備。打蠟的地板隱隱發著光,厚重的雙層拉窗能最大限度地抵禦凜冽的北風。每到冬日,室內的暖爐便開啟,空氣隨即溫潤,與外邊的寒冷似乎隔成兩個世界。

同 方 部

1911年

在清華園的中心地帶、清華學堂的北面,有一座灰牆紅瓦的歐式風格建築—同方部,它是清華建校初期首批建築物之一,作為禮堂使用。

同方部的西部為單層建築,占地面積較大,有一個朝南的正面門廊;東部為二層建築,獨自另有一個朝南開的門。

也許是為便於大家看到它的名字,“同方部”的匾額沒放在正門,而是懸掛在西部朝向大禮堂草坪的西邊大門上方。

同方部建於1911 年,最初是作為禮堂使用,曾長期作為每年八月二十七日祭祀孔子的地方。1923 年,該建築才有了“同方部”的名字。“同方”兩字源於《禮記·儒行》中的 “儒有合志同方,營道同術”。“方”是“道義”的意思,“同方部”就是“志同道合者相聚的地方”。

1925 年改辦大學以後,由於有了新建的大禮堂(1920 年建成),同方部被用作小禮堂開展一些講演、聚會和社團活動。20 世紀30 年代新生入學時,梅貽琦校長曾常在這兒接見新生。

改革開放以後, 同方部曾是教務處所屬教材發行組的辦公地,之後在此還舉辦過藝術展、科技成果展以及建校八十周年的校史展覽。

不僅是二校門和清華學堂,清華建校以來第一批大規模建築 —— 清華大禮堂與老圖書館、西體育館和科學館,史詩級的四大建築,也是美的不可方物。

清 華 大 禮 堂

1917年4月

穿過二校門的大草坪,便能看到一座雄偉的歐式建築,紅牆白柱,拱頂銅門,四根巨大的白玉石柱立在門前,高潔而美好,宛如它的守護神一般。

它安靜而肅穆地佇立在清華園西區的中心地帶,與周邊的綠意相映襯,尤為好看。樸實的外牆上,甚少能見到浮華的裝飾,然而其巍峨的雄姿,卻已讓人不禁駐足。這便是被譽為清華“四大建築”之一的清華大禮堂。

清華大禮堂建成於1920 年,剛建成時,大禮堂的內部掛著“壽與國同”“人文日新”兩塊牌匾,後於1949 年撤下了“壽與國同”的牌匾,預示著清華大學乃至整個中國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人文日新”牌匾懸掛至今,每年都會安排人員重新刷漆,象徵著清華人對人文修養的重視。

走進清華大禮堂,光線從拱狀的窗戶與大門中射入禮堂內,讓整個禮堂更為明亮寬敞。灰色的牆壁顯得有些清冷,卻也透出一種肅然的氣氛。

清華大禮堂是一座羅馬式與希臘式的混合古典柱廊式建築,剛建成時內部便有將近一千個座位,是當時中國大學中最大的禮堂和講堂。

大禮堂是學生活動、教師授課的地方。此外,大禮堂還是清華師生重要的文化活動場所。自建立以來,大禮堂便擔當著“電影院”的功能,由學生自主選擇影片,定時播放,薰陶了一代又一代的文藝青年。

老 圖 書 館

1919年3月

如果把清華園的建築當成一首曲調優美、旋律高昂的樂曲,圖書館無疑是這首樂曲中最動聽的音符之一。

每當你走進清華大學圖書館,撲面而來的是淡淡的書香,映入眼簾的是莘莘學子孜孜以求的身影。這裡是知識的海洋,這裡是求知的天地,這裡是通向彼岸的精神家園,這裡是走向輝煌的成功之路。

圖書館一期

清華大圖書館分老館和新館,總面積2.8 萬平方米,設置閱覽座位2000 席。老館位於大禮堂東北方,始建於1916 年4 月,建成於1919 年3 月,是“清華四大建築”中最先動工和建成的。老館的設計者是美國建築師亨利• 墨菲。

因在建成以前,清華學校已有一個小規模的圖書室,所以人們習慣在這個圖書館面前加一個“大”字。大圖書館初建時只有東面一翼,1930—1931 年擴建了中部大廳和西翼。

圖書館二期

1928 年清華學堂正式命名為國立清華大學後,圖書館於1930 年3 月開工擴建,於1931 年11 月竣工,館舍面積增至7700 平方米。當時年僅30歲的建築師楊廷寶在這裡完成了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中成為名例的傑作。

體 育 館

1919年3月

西區體育館位於校園西北部,是清華的第一個運動館,位於西大操場的西側。

西區體育館分為前館和後館兩部分。前館建於1916—1919年,由墨菲設計,泰來洋行施工,外表採用西方古典形式,館前有陶立克式花崗岩柱廊。後館建於1931—1932年,建築設施與前館巧妙相接,建築風格渾然一體。前後館總建築面積共4000多平方米。

建成後的體育館設施齊全,設備先進,曾是國內最先進的健身房,即使在當時的美國高校內也不多見。館內設有籃球場,80碼懸空跑道,各種運動器械應有盡有;還有暖氣、熱氣乾燥設備;附有室內游泳池,池水水源消毒,異常清潔。

西區體育館具有極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價值,這裡是清華學校學生集會、舉行愛國學生運動的場所;這裡也曾做過保護進步學生的“掩體”。

抗日戰爭期間,體育館遭到嚴重破壞。1919 年西區體育館建館伊始,學校即開始正規的體育課教學,此後直到20世紀80年代,它一直是清華師生室內體育活動和比賽的重要場所。西區體育館歷經了80 多個春秋寒暑,既有輝煌的過去,又見證了清華歷史的滄桑。

科 技 館

1919年9月

科學館始建於1917年4月,落成於1919年9月。由公順記(Kung Sung Kee)承建,美國著名建築師墨菲(H. K. Murphy) 設計。

科學館主體為三層建築,總面積約3550平方米,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建築結構先進,材料質地堅固。

立面分為三段,並點綴石柱,暗紅磚牆,灰色坡頂,黃銅大門,青瓦鋼窗。

門額上鐫有鐵鑄的漢文"科學"和英文"SCIENCE BVILDING"(英文古體拼寫),端莊古樸,精雕的樑柱、恢宏的穹拱等歐式古典建築的元素盡含其中。

四大建築以外,清華在1927~1935年期間,還新建了一批反映了西方近代學校建築在中國演變過程的建築,可謂是集中了中國第一代建造師最為優秀的作品。

丁 所

1927年

在二校門和西側停車場的中間地帶,坐落著一間不起眼的矮小平房。房子看上去似乎有著多年歷史,但灰色的牆體依然堅固,屋頂的瓦片也似乎經過多次修繕。

小房子坐北朝南,正面的門楣上掛著“成志學校”四個大字,雖然經歷了多年風雨,但字跡依然清晰可見,倔強地就像是這挺立多年的小房子一樣。

這便是清華附中和清華附小的前身—成志學校的所在地丁所,是早年專為清華教員子弟就學而修建的。

1915 年,李廣誠(字仲華,時任庶務長)、汪鐵英兩位先生為校內教員子弟創辦“成志學校”,但因沒有固定場地,不得不屢次搬遷,終於在1927 年時在丁所建成校舍,並分為小學和幼稚園兩部分。

丁所位於清華大學核心地帶,毗鄰的甲所、乙所、丙所分別是清華大學梅貽琦校長、文學院院長馮友蘭、外文系教授陳福田的住宅。從丁所的位置,可以看出成志學校很受大學重視。

1935 年夏天,成志學校急需擴展,但卻經費拮据,且校舍也已過保險期。清華婦女會便發動了募捐活動,好不容易說動幾家廠商為小學修建提供木料,清華大學也批准為其撥出地皮,但最終還是因為經費籌備不足,無法完成修繕。後來因成府小學急需,所籌款料借撥給成府小學使用。

抗日戰爭爆發後,清華大學南遷,成志學校和成府小學都隨之停辦。抗戰勝利後,成志學校仍在原址複校。

氣 象 台

1931年

在清華西北側的一片綠草地上,佇立著一座白色八角形的六層天文臺。很早以前,它的頂層上還沒有今天的圓球,而是一個氣象臺。

在過去的激蕩百年中,清華的命運緊緊地與國運聯繫在一起,而這座曾經的氣象臺也在春去秋回中見證了清華的發展、困阻、屈辱以及振興。它如同一個白色的巨人,堅挺地站在那裡,歷經滄海桑田,鬥轉星移,沉默、堅忍,充滿了耐人回味的故事。

1931 年夏,清華建成了國立清華大學氣象臺,它是清華理學院的重要設施之一,原屬地學系。

氣象臺由著名建築師楊廷寶設計,呈八角形,其內部直徑為24英尺,高5層,內有螺旋鋼梯,每層各15英尺,最下一層建于土山內,是當時校園最高的建築。

氣象臺內設測氣壓、風、溫濕度、降水量等的儀器,後又添置了赤道望遠鏡等當時國際先進的儀器設備。

當時在華北地區,清華大學氣象系的資料是最完整、最準確、最全面、最可靠的,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的營造建設單位常到清華氣象系收集資料,諮詢問題。

遺憾的是,到了1952 年,隨著院系調整,氣象系被併入北京大學。由於長時間無人照看、維修,氣象臺越來越破舊。

直到1997 年,隨著天體物理學科的逐步建成,氣象臺也更名為天文臺。新天文臺的外觀設計是由建築系的關肇鄴院士組織的。為使其顯得更加雄偉壯觀,便在原氣象臺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層,形成了現在的天文臺。

西 校 門

1933年

1933 年,因學校擴建,自二校門之後,清華又修建了西校門。不知不覺中,西校門也已走過了80 多年的歲月,它駐守在清華的土地上,守護著清華的成長。

西校門通體潔白,雄偉高大,正額上方鐫刻著由毛澤東親自題寫的“清華大學”四個大字,偉人的字跡蒼勁有力,酣暢渾厚。兩隻威武的石獅鎮守在大門兩旁,威風凜凜,如同清華的守護神一般。

校門之上,五星紅旗迎風招展,顯得更為莊重雄偉。每當節慶時分,西校門旁便會佈置得花團錦簇,紅燈高掛,與周圍的綠意相襯,一派喜氣洋洋。

清華原本僅有二校門一個大校門,隨著學校的擴建,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分別設立校門。

西校門建成於1933 年,它是清華學子出入必經之地,勤勤懇懇,多少年如一日地保護著清華師生的安全。

據說,在“一二·九”運動中,時常有軍警想要闖入清華,擾亂教學秩序,均被攔在了西校門之外,清華門警鄭重聲明“除校長允許外,其他閒雜人等一律不得踏入清華校門”。

鎮守在西校門的門警盡職盡責,與這座白潔雄偉的大門一起守護著清華學子在戰亂歲月中、在和平時光裡的每一天。

南 校 門

1933年

與歷史悠久的二校門和宏偉氣派的東、西校門比起來,清華大學的南校門顯得默默無聞,但在清華的歷史上,南校門絕對是一處值得紀念的地方。

南校門初建於1933—1934 年。建成後只有建築物一座,磚木結構,共107 平方米(警衛室等79.5 平方米,門廊24.5 平方米),守衛者常年在這裡居住。經過多年使用以後,南校門略顯破舊。1972 年,因修南北大幹道,把原來的建築拆除了,並東移31 米新建門坊和警衛室各一座,門坊高3.2 ~ 4.8 米,警衛室建築面積104 平方米。

清華建校伊始,南校門就是通向清華園車站的“要津”,師生們可在假期從那裡乘上火車進城觀光、購物或去京北各旅遊地一洗疲勞的身心。在祖國命運多舛的年月裡,清華師生常通過這裡去不同的地方呐喊呼號。

此外,還有很多值得細數的教學樓群。

清華裕元醫學研究中心

社 會 科 學 院

生 命 科 學 院

水 利 工 程 院

看下來,清華老建築也著實不少,歷經風雨,清君只願清華大學能越來越好!

圖源: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祁蕊

相關推薦

點擊圖書即可購買

《 清華風物 》

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

作者:清華大學附屬小學

內容簡介

本書從孩子的視角,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介紹了清華大學的著名景點,展現了風物背後所承載的文化與精神。

本書圖文並茂,童趣童話,使學生能更好地瞭解清華文化,傳承清華百年的精神。本書既是對百年歷史的紀念,也是對光榮傳統的繼承,更是對清華大學的禮贊。本書適合廣大中小學生閱讀。

清華學堂始建於1909 年,當時清政府為能直接選派游美學生而成立了遊美學務處,同時成立遊美肄業館。1910 年,遊美肄業館改名為清華學堂,並於次年在清華園正式開課。其後,清末兼管學部和外務部的軍機大臣那桐于1911 年為清華學堂題寫了校名。“清華學堂”四個字,從此長存於正額,與這幢當時鶴立雞群、無限風光的建築一起跨越了一個多世紀。

清華學堂分東西兩部分建成。西部建於1901—1911 年,建成後成為高等科學生的教室。1916 年清華學堂大樓向東進行了擴建,擴建後總建築面積達4560 平方米,建成後曾是高等科畢業班的學生宿舍,所以歷史上也稱“高等科”或者“一院大樓”。

據說當年清華學堂的宿舍十分奢華,在20 世紀初的中國,便有了幾乎整套的西方設備。打蠟的地板隱隱發著光,厚重的雙層拉窗能最大限度地抵禦凜冽的北風。每到冬日,室內的暖爐便開啟,空氣隨即溫潤,與外邊的寒冷似乎隔成兩個世界。

同 方 部

1911年

在清華園的中心地帶、清華學堂的北面,有一座灰牆紅瓦的歐式風格建築—同方部,它是清華建校初期首批建築物之一,作為禮堂使用。

同方部的西部為單層建築,占地面積較大,有一個朝南的正面門廊;東部為二層建築,獨自另有一個朝南開的門。

也許是為便於大家看到它的名字,“同方部”的匾額沒放在正門,而是懸掛在西部朝向大禮堂草坪的西邊大門上方。

同方部建於1911 年,最初是作為禮堂使用,曾長期作為每年八月二十七日祭祀孔子的地方。1923 年,該建築才有了“同方部”的名字。“同方”兩字源於《禮記·儒行》中的 “儒有合志同方,營道同術”。“方”是“道義”的意思,“同方部”就是“志同道合者相聚的地方”。

1925 年改辦大學以後,由於有了新建的大禮堂(1920 年建成),同方部被用作小禮堂開展一些講演、聚會和社團活動。20 世紀30 年代新生入學時,梅貽琦校長曾常在這兒接見新生。

改革開放以後, 同方部曾是教務處所屬教材發行組的辦公地,之後在此還舉辦過藝術展、科技成果展以及建校八十周年的校史展覽。

不僅是二校門和清華學堂,清華建校以來第一批大規模建築 —— 清華大禮堂與老圖書館、西體育館和科學館,史詩級的四大建築,也是美的不可方物。

清 華 大 禮 堂

1917年4月

穿過二校門的大草坪,便能看到一座雄偉的歐式建築,紅牆白柱,拱頂銅門,四根巨大的白玉石柱立在門前,高潔而美好,宛如它的守護神一般。

它安靜而肅穆地佇立在清華園西區的中心地帶,與周邊的綠意相映襯,尤為好看。樸實的外牆上,甚少能見到浮華的裝飾,然而其巍峨的雄姿,卻已讓人不禁駐足。這便是被譽為清華“四大建築”之一的清華大禮堂。

清華大禮堂建成於1920 年,剛建成時,大禮堂的內部掛著“壽與國同”“人文日新”兩塊牌匾,後於1949 年撤下了“壽與國同”的牌匾,預示著清華大學乃至整個中國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人文日新”牌匾懸掛至今,每年都會安排人員重新刷漆,象徵著清華人對人文修養的重視。

走進清華大禮堂,光線從拱狀的窗戶與大門中射入禮堂內,讓整個禮堂更為明亮寬敞。灰色的牆壁顯得有些清冷,卻也透出一種肅然的氣氛。

清華大禮堂是一座羅馬式與希臘式的混合古典柱廊式建築,剛建成時內部便有將近一千個座位,是當時中國大學中最大的禮堂和講堂。

大禮堂是學生活動、教師授課的地方。此外,大禮堂還是清華師生重要的文化活動場所。自建立以來,大禮堂便擔當著“電影院”的功能,由學生自主選擇影片,定時播放,薰陶了一代又一代的文藝青年。

老 圖 書 館

1919年3月

如果把清華園的建築當成一首曲調優美、旋律高昂的樂曲,圖書館無疑是這首樂曲中最動聽的音符之一。

每當你走進清華大學圖書館,撲面而來的是淡淡的書香,映入眼簾的是莘莘學子孜孜以求的身影。這裡是知識的海洋,這裡是求知的天地,這裡是通向彼岸的精神家園,這裡是走向輝煌的成功之路。

圖書館一期

清華大圖書館分老館和新館,總面積2.8 萬平方米,設置閱覽座位2000 席。老館位於大禮堂東北方,始建於1916 年4 月,建成於1919 年3 月,是“清華四大建築”中最先動工和建成的。老館的設計者是美國建築師亨利• 墨菲。

因在建成以前,清華學校已有一個小規模的圖書室,所以人們習慣在這個圖書館面前加一個“大”字。大圖書館初建時只有東面一翼,1930—1931 年擴建了中部大廳和西翼。

圖書館二期

1928 年清華學堂正式命名為國立清華大學後,圖書館於1930 年3 月開工擴建,於1931 年11 月竣工,館舍面積增至7700 平方米。當時年僅30歲的建築師楊廷寶在這裡完成了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中成為名例的傑作。

體 育 館

1919年3月

西區體育館位於校園西北部,是清華的第一個運動館,位於西大操場的西側。

西區體育館分為前館和後館兩部分。前館建於1916—1919年,由墨菲設計,泰來洋行施工,外表採用西方古典形式,館前有陶立克式花崗岩柱廊。後館建於1931—1932年,建築設施與前館巧妙相接,建築風格渾然一體。前後館總建築面積共4000多平方米。

建成後的體育館設施齊全,設備先進,曾是國內最先進的健身房,即使在當時的美國高校內也不多見。館內設有籃球場,80碼懸空跑道,各種運動器械應有盡有;還有暖氣、熱氣乾燥設備;附有室內游泳池,池水水源消毒,異常清潔。

西區體育館具有極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價值,這裡是清華學校學生集會、舉行愛國學生運動的場所;這裡也曾做過保護進步學生的“掩體”。

抗日戰爭期間,體育館遭到嚴重破壞。1919 年西區體育館建館伊始,學校即開始正規的體育課教學,此後直到20世紀80年代,它一直是清華師生室內體育活動和比賽的重要場所。西區體育館歷經了80 多個春秋寒暑,既有輝煌的過去,又見證了清華歷史的滄桑。

科 技 館

1919年9月

科學館始建於1917年4月,落成於1919年9月。由公順記(Kung Sung Kee)承建,美國著名建築師墨菲(H. K. Murphy) 設計。

科學館主體為三層建築,總面積約3550平方米,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建築結構先進,材料質地堅固。

立面分為三段,並點綴石柱,暗紅磚牆,灰色坡頂,黃銅大門,青瓦鋼窗。

門額上鐫有鐵鑄的漢文"科學"和英文"SCIENCE BVILDING"(英文古體拼寫),端莊古樸,精雕的樑柱、恢宏的穹拱等歐式古典建築的元素盡含其中。

四大建築以外,清華在1927~1935年期間,還新建了一批反映了西方近代學校建築在中國演變過程的建築,可謂是集中了中國第一代建造師最為優秀的作品。

丁 所

1927年

在二校門和西側停車場的中間地帶,坐落著一間不起眼的矮小平房。房子看上去似乎有著多年歷史,但灰色的牆體依然堅固,屋頂的瓦片也似乎經過多次修繕。

小房子坐北朝南,正面的門楣上掛著“成志學校”四個大字,雖然經歷了多年風雨,但字跡依然清晰可見,倔強地就像是這挺立多年的小房子一樣。

這便是清華附中和清華附小的前身—成志學校的所在地丁所,是早年專為清華教員子弟就學而修建的。

1915 年,李廣誠(字仲華,時任庶務長)、汪鐵英兩位先生為校內教員子弟創辦“成志學校”,但因沒有固定場地,不得不屢次搬遷,終於在1927 年時在丁所建成校舍,並分為小學和幼稚園兩部分。

丁所位於清華大學核心地帶,毗鄰的甲所、乙所、丙所分別是清華大學梅貽琦校長、文學院院長馮友蘭、外文系教授陳福田的住宅。從丁所的位置,可以看出成志學校很受大學重視。

1935 年夏天,成志學校急需擴展,但卻經費拮据,且校舍也已過保險期。清華婦女會便發動了募捐活動,好不容易說動幾家廠商為小學修建提供木料,清華大學也批准為其撥出地皮,但最終還是因為經費籌備不足,無法完成修繕。後來因成府小學急需,所籌款料借撥給成府小學使用。

抗日戰爭爆發後,清華大學南遷,成志學校和成府小學都隨之停辦。抗戰勝利後,成志學校仍在原址複校。

氣 象 台

1931年

在清華西北側的一片綠草地上,佇立著一座白色八角形的六層天文臺。很早以前,它的頂層上還沒有今天的圓球,而是一個氣象臺。

在過去的激蕩百年中,清華的命運緊緊地與國運聯繫在一起,而這座曾經的氣象臺也在春去秋回中見證了清華的發展、困阻、屈辱以及振興。它如同一個白色的巨人,堅挺地站在那裡,歷經滄海桑田,鬥轉星移,沉默、堅忍,充滿了耐人回味的故事。

1931 年夏,清華建成了國立清華大學氣象臺,它是清華理學院的重要設施之一,原屬地學系。

氣象臺由著名建築師楊廷寶設計,呈八角形,其內部直徑為24英尺,高5層,內有螺旋鋼梯,每層各15英尺,最下一層建于土山內,是當時校園最高的建築。

氣象臺內設測氣壓、風、溫濕度、降水量等的儀器,後又添置了赤道望遠鏡等當時國際先進的儀器設備。

當時在華北地區,清華大學氣象系的資料是最完整、最準確、最全面、最可靠的,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的營造建設單位常到清華氣象系收集資料,諮詢問題。

遺憾的是,到了1952 年,隨著院系調整,氣象系被併入北京大學。由於長時間無人照看、維修,氣象臺越來越破舊。

直到1997 年,隨著天體物理學科的逐步建成,氣象臺也更名為天文臺。新天文臺的外觀設計是由建築系的關肇鄴院士組織的。為使其顯得更加雄偉壯觀,便在原氣象臺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層,形成了現在的天文臺。

西 校 門

1933年

1933 年,因學校擴建,自二校門之後,清華又修建了西校門。不知不覺中,西校門也已走過了80 多年的歲月,它駐守在清華的土地上,守護著清華的成長。

西校門通體潔白,雄偉高大,正額上方鐫刻著由毛澤東親自題寫的“清華大學”四個大字,偉人的字跡蒼勁有力,酣暢渾厚。兩隻威武的石獅鎮守在大門兩旁,威風凜凜,如同清華的守護神一般。

校門之上,五星紅旗迎風招展,顯得更為莊重雄偉。每當節慶時分,西校門旁便會佈置得花團錦簇,紅燈高掛,與周圍的綠意相襯,一派喜氣洋洋。

清華原本僅有二校門一個大校門,隨著學校的擴建,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分別設立校門。

西校門建成於1933 年,它是清華學子出入必經之地,勤勤懇懇,多少年如一日地保護著清華師生的安全。

據說,在“一二·九”運動中,時常有軍警想要闖入清華,擾亂教學秩序,均被攔在了西校門之外,清華門警鄭重聲明“除校長允許外,其他閒雜人等一律不得踏入清華校門”。

鎮守在西校門的門警盡職盡責,與這座白潔雄偉的大門一起守護著清華學子在戰亂歲月中、在和平時光裡的每一天。

南 校 門

1933年

與歷史悠久的二校門和宏偉氣派的東、西校門比起來,清華大學的南校門顯得默默無聞,但在清華的歷史上,南校門絕對是一處值得紀念的地方。

南校門初建於1933—1934 年。建成後只有建築物一座,磚木結構,共107 平方米(警衛室等79.5 平方米,門廊24.5 平方米),守衛者常年在這裡居住。經過多年使用以後,南校門略顯破舊。1972 年,因修南北大幹道,把原來的建築拆除了,並東移31 米新建門坊和警衛室各一座,門坊高3.2 ~ 4.8 米,警衛室建築面積104 平方米。

清華建校伊始,南校門就是通向清華園車站的“要津”,師生們可在假期從那裡乘上火車進城觀光、購物或去京北各旅遊地一洗疲勞的身心。在祖國命運多舛的年月裡,清華師生常通過這裡去不同的地方呐喊呼號。

此外,還有很多值得細數的教學樓群。

清華裕元醫學研究中心

社 會 科 學 院

生 命 科 學 院

水 利 工 程 院

看下來,清華老建築也著實不少,歷經風雨,清君只願清華大學能越來越好!

圖源: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祁蕊

相關推薦

點擊圖書即可購買

《 清華風物 》

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

作者:清華大學附屬小學

內容簡介

本書從孩子的視角,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介紹了清華大學的著名景點,展現了風物背後所承載的文化與精神。

本書圖文並茂,童趣童話,使學生能更好地瞭解清華文化,傳承清華百年的精神。本書既是對百年歷史的紀念,也是對光榮傳統的繼承,更是對清華大學的禮贊。本書適合廣大中小學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