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衛城風采|傳承千年薪火,再燃文化魅力—觀海衛鎮非遺項目展示三

承古軒古樂

——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

“承古軒”的“三北古樂”,

最初進入觀海衛在明朝洪武年間,據“三北古樂”師施良坤先生口述:“十番大調在明洪武初年用於祭祀寄孤亭的禮樂,出於宮庭大麯。後來成為城隍廟會的十番”。因此,自明洪武年間起,年年歲歲的農曆正月十九,觀海衛的先輩人盡全城之力,都會舉辦盛大的城隍廟會,迎來遠近賓客、共慶城隍盛會,一直延續至解放前的1946年正月十九,以最後一次廟會而告終。
前後長達500多年歷史,從無間斷。

十番樂隊是城隍廟會中不可缺少的一大行當,是城隍爺神前的禮樂,也是時代高雅藝術的象徵。因此,十番樂隊隨著廟會代代相傳五百多年,最後告終的廟會距今已近70個年頭。

在簡譜還未聞世以前的明清時期,先人們靠工尺老譜打造如此龐大的樂隊實非易事,十番隊又是行樂,12位樂手二人成對,列縱隊分六對,前後相距10米,要求又是十分嚴密,必須達到調正步穩的要求。同時,十番又稱為大調。一是曲子之長,多達千多個節拍;二是全曲沒有奸聲,純屬道德之音,節奏緩慢,

高低有節,從頭至尾演奏一遍需10幾分鐘。正因為是行樂,更無法帶譜操作,必須背熟全譜,邊走邊奏,實施步調一致,才能達到調正步穩的效果。又因為是神前開路樂隊,十番樂手除藝術正還必須要心術正。

如此高要求的十番隊為何能隨廟會世代相傳五個多世紀而不斷弦?可想而知當時社會民間對十番藝術保護程度之高了。

就廟會中十番隊員的待遇可以證實:十番隊前後10米的上空有大蓬撐著,專配4個傭人四角舉杆撐起,為十番隊遮陽避雨。十番隊員身穿禮服、頭戴禮帽、紳士打扮,象徵一代文人雅士。充分說明當時社會對藝術保護和對藝人的愛護,使之上下相傳五百多年不失傳。

明清民國時期的三北各廟會中的十番隊,其所使用的都為“四竹四弦”民族樂器。有“笙簫管笛、阮胡弦琴”八件組成。外加鈴、鑼、鈸、板四件打擊樂器配合,即有圓笙、鳳凰簫、頭管、中阮、三弦、四胡、碗胡組成。三北的細十番曲名有下山虎、香羅帶、松竹梅、風入松等10首大麯。十番是“三北古樂”中難度較大的樂種。據“月蔭軒”十番隊的譜本資料記載:清朝中晚期觀海衛藝人們為弘揚古樂文化,先後曾組建了“月桂軒”十番隊,晚清時建立“蔭逸軒”十番隊,民國十六年建立“月蔭軒”十番隊。

車子調(車子燈表演配合的專用樂曲)是“三北古樂”中名目繁多的樂種,有“門倚欄杆哈巴狗、四季想思一匹綢”等80多首曲目。是當時三北文藝的代表作。車子燈文化是三北古代四季八節慶典文藝,尤以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為盛行的高☆禁☆潮。余姚、慈溪、鎮海三縣的上百支車子燈團隊年年都會聚集于觀海衛的鳴鶴場舉行燈會賽事,稱之謂“大鬧花燈”。其賽藝的主旨是高雅的輕音樂車子調比高下。在此同時,互相交流藝術,又交流農藝和商貿。因此,古時候的鳴鶴場曾是繁華的商貿集散地。

古船曲在“三北古樂”中是較為簡單的樂種,是專配廟會古船鑼鼓的協奏樂,有“三弄,龍虎鬥、將軍令、快樂”等10幾首曲子。起源於清中期的有“三弄”,據《辭海》記載,“三弄”的起源在西元1764年,當時稱為“神奇秘譜”,到1806年才定名為“梅花三弄”或“三六”。

“三北古樂”全部共分為三大樂類而這三類樂種都屬於行樂,所以有一個共同的要求,凡是作為三北古樂手,背熟全部曲譜是最起碼的要求,不然只能是“濫竽充數”了。

承古軒古樂傳承人

——韓新高

韓新高,男,出生於1937年8月, 觀海衛鎮五裡韓家上四房。從事棉花統購管理行業。

1950年至1957年間,拜“三北古樂師”施良坤先生為師,學習“三北古樂”藝術7年。首先學習工尺古譜的細十番曲譜、車子調曲譜、古船曲譜等古曲譜近百首,由於古曲沒有樂譜,全靠口授,全憑記憶,故不易掌握。然後學習各種樂器的伴奏。觀海衛細十番的使用必須“四竹四弦”八件樂器,在施老師的真誠指導下,一件一件地學習掌握。7年的寒暑易節,天天都要操弄苦練,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把老師的衣缽基本上都繼承過來,實現了老師的心願,成為他鍾愛的關門弟子。因此韓新高是“三北古樂”的正宗傳人,也是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三北古樂”傳承人,榮膺“浙江省首批民間文藝優秀人才、慈溪市民間藝術家稱號、寧波市優秀黨務工作者”等稱號。

1958年至1997年他在觀城棉花廠工作,先後擔任過棉花檢驗員、收購站長、棉花廠人事幹部、廠長、書記等職務,近40年工作期間裡,他始終牢記施老師的囑託“三北古樂在觀海衛已流行五百多年了,失傳很可惜,要世代傳下去”。但因工作關係,無法實現所願。1997年韓新高退休後,下決心要把師傳的傳統藝術瑰寶傳下去,從1998年起,組建“三北古樂”隊,起名“承古軒”,其旨意是繼承清朝、民國時期觀海衛“月桂軒”、“蔭逸軒”、“月蔭軒”三代人十番隊的香火。他花三年時間把師傳的工尺古譜全部譯成簡譜,為後學者提供方便。有史以來“三北古樂”譯成簡譜沒有前人,這是韓新高的首創,也是使古譜不失傳的最大貢獻。因此,這是他的智慧財產權。他邊譯譜邊尋找知音樂友,“三北古樂”“細十番”演奏起碼要有12名樂手,而要找到現成的古東友已經很難了。為此他就著眼于培養新手,有目標地定向培養了12人。採辦齊8件民族樂器又非易事,尤其是“四竹”中的頭管,全國範圍內只有蘇州還有一個師傅會製作,6個勻孔竹笛必須定制,為採購這些民族樂器,他一年內往返蘇州4次,沒有資金自己千方百計籌集。

經韓新高18年的努力,一支明清民國時期原汁原味的觀海衛十番隊已經形成,經常活躍在觀海衛、慈溪乃至寧波市內外亮相表演。2010年被寧波市人民政府命名為“三北古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承古軒”為傳承基地。

資訊提供:觀海衛社區教育學院 鎮文化站

責任編輯:觀觀

據“月蔭軒”十番隊的譜本資料記載:清朝中晚期觀海衛藝人們為弘揚古樂文化,先後曾組建了“月桂軒”十番隊,晚清時建立“蔭逸軒”十番隊,民國十六年建立“月蔭軒”十番隊。

車子調(車子燈表演配合的專用樂曲)是“三北古樂”中名目繁多的樂種,有“門倚欄杆哈巴狗、四季想思一匹綢”等80多首曲目。是當時三北文藝的代表作。車子燈文化是三北古代四季八節慶典文藝,尤以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為盛行的高☆禁☆潮。余姚、慈溪、鎮海三縣的上百支車子燈團隊年年都會聚集于觀海衛的鳴鶴場舉行燈會賽事,稱之謂“大鬧花燈”。其賽藝的主旨是高雅的輕音樂車子調比高下。在此同時,互相交流藝術,又交流農藝和商貿。因此,古時候的鳴鶴場曾是繁華的商貿集散地。

古船曲在“三北古樂”中是較為簡單的樂種,是專配廟會古船鑼鼓的協奏樂,有“三弄,龍虎鬥、將軍令、快樂”等10幾首曲子。起源於清中期的有“三弄”,據《辭海》記載,“三弄”的起源在西元1764年,當時稱為“神奇秘譜”,到1806年才定名為“梅花三弄”或“三六”。

“三北古樂”全部共分為三大樂類而這三類樂種都屬於行樂,所以有一個共同的要求,凡是作為三北古樂手,背熟全部曲譜是最起碼的要求,不然只能是“濫竽充數”了。

承古軒古樂傳承人

——韓新高

韓新高,男,出生於1937年8月, 觀海衛鎮五裡韓家上四房。從事棉花統購管理行業。

1950年至1957年間,拜“三北古樂師”施良坤先生為師,學習“三北古樂”藝術7年。首先學習工尺古譜的細十番曲譜、車子調曲譜、古船曲譜等古曲譜近百首,由於古曲沒有樂譜,全靠口授,全憑記憶,故不易掌握。然後學習各種樂器的伴奏。觀海衛細十番的使用必須“四竹四弦”八件樂器,在施老師的真誠指導下,一件一件地學習掌握。7年的寒暑易節,天天都要操弄苦練,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把老師的衣缽基本上都繼承過來,實現了老師的心願,成為他鍾愛的關門弟子。因此韓新高是“三北古樂”的正宗傳人,也是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三北古樂”傳承人,榮膺“浙江省首批民間文藝優秀人才、慈溪市民間藝術家稱號、寧波市優秀黨務工作者”等稱號。

1958年至1997年他在觀城棉花廠工作,先後擔任過棉花檢驗員、收購站長、棉花廠人事幹部、廠長、書記等職務,近40年工作期間裡,他始終牢記施老師的囑託“三北古樂在觀海衛已流行五百多年了,失傳很可惜,要世代傳下去”。但因工作關係,無法實現所願。1997年韓新高退休後,下決心要把師傳的傳統藝術瑰寶傳下去,從1998年起,組建“三北古樂”隊,起名“承古軒”,其旨意是繼承清朝、民國時期觀海衛“月桂軒”、“蔭逸軒”、“月蔭軒”三代人十番隊的香火。他花三年時間把師傳的工尺古譜全部譯成簡譜,為後學者提供方便。有史以來“三北古樂”譯成簡譜沒有前人,這是韓新高的首創,也是使古譜不失傳的最大貢獻。因此,這是他的智慧財產權。他邊譯譜邊尋找知音樂友,“三北古樂”“細十番”演奏起碼要有12名樂手,而要找到現成的古東友已經很難了。為此他就著眼于培養新手,有目標地定向培養了12人。採辦齊8件民族樂器又非易事,尤其是“四竹”中的頭管,全國範圍內只有蘇州還有一個師傅會製作,6個勻孔竹笛必須定制,為採購這些民族樂器,他一年內往返蘇州4次,沒有資金自己千方百計籌集。

經韓新高18年的努力,一支明清民國時期原汁原味的觀海衛十番隊已經形成,經常活躍在觀海衛、慈溪乃至寧波市內外亮相表演。2010年被寧波市人民政府命名為“三北古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承古軒”為傳承基地。

資訊提供:觀海衛社區教育學院 鎮文化站

責任編輯: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