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衛城風采|傳承千年薪火,再燃文化魅力—觀海衛鎮非遺項目展示二

上期,小編向大家介紹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越窯青瓷燒制技藝,

今天小編帶大家走入觀海衛鎮非遺項目展示的第二站。

紅銅爐製作技藝

——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專案

我國傳統手爐造型和紋飾千姿百態,紋樣裝飾考究,雕鑿鏨刻工藝精美,是工藝百花園中的一朵藝術奇葩。

手爐,

也稱“袖爐”、“捧爐”、“火籠”,為舊時江南人家的女子和讀書人冬季暖手之用。手爐是由火盆逐漸發展演變而來,據傳說,手爐產生于隋朝。隋煬帝南巡至江蘇江都時,天氣寒冷,縣官為了討好皇帝便趕制了一隻小銅爐,放進炭火獻給皇帝取暖。隋煬帝對這件小物喜歡至極、愛不釋手,便賜名“手爐”。到了唐代,人們開始用銅製成手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當時的手爐器型以“簋簋之屬為之”,
即方圓二式,裡面放火炭或尚有餘熱的灶灰,小型的可放在袖子裡“熏衣灸火”。在明清時,手爐製作達到了高峰。明朝中後期,手爐工藝,“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制爐人才輩出。手爐選材除水磨紅銅、紫銅、銀白銅、白銅、黃銅等,手爐爐蓋鏤空的雕刻,有各種圖案,精緻生動。有的還滿身刻花,爐底及提梁處有作坊或人名款識。而手爐收藏和玩賞也風行一時。
到了清末民初,手爐工藝開始衰弱。20世紀50年代初期,仍有少量生產,但此時手爐的製造和使用已是日薄西山。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手爐早已退出歷史舞臺。

六瓣花紋手爐

古代的手爐,既可用於取暖,還能用於焚香。《紅樓夢》第十九回中寫到:“(襲人)向荷包內取出兩個梅花香餅兒來,

又將自己的手爐掀開焚上,仍蓋好,放與寶玉懷內。”手爐不僅暖和了身子,還香薰了衣裳。古代的手爐,不僅能捧在手裡,更能藏進袖籠。明朝高濂在《起居安東箋》中記載:“今有制紫銅,有罩蓋方圓爐式,甚佳,以之為袖爐,雅稱清賞。”手爐捧起其暖融融,藏起也小巧玲瓏。

竹子雙鶴圖手爐

古代手爐不僅在造型上形態各異,在爐蓋爐身上更是紋飾精美、雕鏤繁複,方寸天地之間便可盡顯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藝。清代張劭寫過一首名為《手爐》的詩,其中有一句“頂伴梅花平出網,展環竹節臥生枝”,說的就是爐蓋雕鏤梅花、爐身紋飾竹葉的一件手爐。明代有一手爐製作匠人叫張鳴岐,《鑒物廣記》裡記載,他的手爐純以榔頭手工敲擊而成,不用鑲嵌或焊接,經久耐用,花紋工細。與濮澄竹刻、薑千里螺甸、時大彬砂壺齊名。今天的故宮博物院中還藏有張鳴岐制的交梅花式手爐一件,價值不菲。

龍鳳雙戲手爐

目前掌握的紅銅手爐製作技術熟練,製作從打樣圖紙、敲打器型、網眼鏤刻到鏨花修整,每道工序環環緊扣,層層把關,將高超的技藝融入手中敲打錘揲的銅器中。紅銅爐成品的品種各異,有幾何紋糕團形手爐、編織形手爐、幾何紋梅花形手爐等,充分體現了民間傳統風俗和鮮明濃郁的地方特色。收藏價值高,已被許多收藏家所收藏。銅手爐技藝得到蘇州收藏協會會長張正望、金根源的高度評價,並選入《中國民間手爐鑒賞》一書由(古吳軒出版社)出版。

紅銅爐製作需要厚度大約3-4釐米的紅銅板,銅板要光滑細膩,銅質呈紫紅色或栗殼色。如果銅板粗糙,有細裂縫或不平整,就不能使用,否則製作過程中會造成破裂而全部報廢。還需鐵剪刀、榔頭、煤爐、扶鑽、木凳頭、銼刀、自製工具、沙皮等製作工具。製作工序如下:

第一道 整塊紅銅用鐵鋼幹鋸成長方形或正方形。

第二道 將正方形或長方形用鐵剪刀剪成圓形或橢圓形。

第三道 先把煤爐火旺起來,再把圓形銅板煉紅鉗出開始敲打器型,經過成千上百次捶打,火煉紅,銅板銅質會軟,敲打時慢慢會成型,開始是盆子形,然後碗型,再敲打爐身,初胚圓形大小尺寸是否合適。敲打碗型時不能歪斜和輕重,不均勻會造成破裂,否則會白做,更會浪費材料。

第四道 修正爐身造型至長方形、瓜棱形、圓形等。火煉紅、軟後,初胚敲出正方形或瓜棱形,再修整,角度修直,最後敲打爐身沿口,爐沿口難度較高,必定要正確,直到器型完美完整為止。一塊厚厚的銅料,敲打出來的手爐,爐身上絲毫沒有焊接痕跡。因為銅料厚,一錘一錘地敲打時,既需要費些力氣,又需要花費許多時間。

第五道 敲打。爐蓋要邊量邊敲,上下是否配合。

第六道 爐蓋繪製圖樣。手爐的紋飾豐富多彩,可謂是一百個手爐一百個樣,主要體現在爐蓋的雕鏤上,與爐蓋網紋相融一體。

第七道 網眼鏤雕。爐蓋是一爐之主,是最重要的藝術,花的功夫最多,直接用扶鑽、鑿子、刀刻出紋飾,再加上磨銼,花紋華麗繁複,外表絢麗多彩。

第八道 初胚成型爐蓋爐身毛胚完成後,用沙皮沙光,達到品質的要求。

以上工序完成後,一隻玲瓏可愛的手爐便“出爐”了。

紅銅手爐製作工藝高超,製作過程枯燥,工藝製作過程漫長,必須要有千百次敲打,銼刀磨制等等,全用手工製作完成,沒有多年的製作經驗和純熟技巧,是無法做好精美的手爐。

瓜棱形竹編手爐

鄭飛民製作的成品紅銅手爐,具有精美的藝術特色、極高的收藏價值。收藏手爐不僅能夠增值保值,更主要是滿足人們追求生存品質和精神品位的要求。如今,手爐一般不會用來當作暖手用具了,收藏者大多是擱置在博古架上,作為擺設來欣賞,物華另外,還可用來代替熏爐焚香、用作插花道具等。

對於古代文人,在冬夜裡最愜意的莫過於兩件事:一是“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一是“綠衣捧硯催題卷,紅袖添香伴讀書”。而要想享受這兩種中國古典文化中雋永而絕美的意境,必不可少一個小物件,就是巴掌大小,精製靈巧的手爐。

紅銅爐製作技藝傳承人

——鄭飛民

鄭飛民,男,生於1967年12月,初中輟學後從師於一位民間銅手爐藝人王泰康(杭州蕭山人,已故),勤學紅銅爐製作工藝,傳承了師傅的衣缽。因為深愛這個行業,1985年出師後,開始自立門戶,崇尚研究並製作紅銅爐。期間雖生活艱難,路途枯燥,但為瞭解更多銅爐的結構構造與風格,遍訪群書,深得名家銅爐的精髓,廣泛收集銅爐的書籍以及從媒體瞭解有關銅爐的知識與風尚。心得日多,便將這些精髓與自己的思想融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沿襲了明代銅手爐制作藝匠張鳴岐銅爐勻稱乾淨、花紋裝飾工細、造型簡約大氣的特色。銅手爐製作工藝高超,過程枯燥、乏味,工藝製作過程漫長,經濟效率很低,據廣大手爐愛好者調查證實,現在這個年代幾乎無人做此手爐。

鄭飛民現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紅銅爐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他製作的紅銅爐曾入選《中國民間手爐鑒賞》。

如今30年過去了,他製作紅銅爐的手藝日漸精湛,為將這一項技藝傳承下去,他一直堅守著……

資訊提供:觀海衛社區教育學院 鎮文化站

部分圖片:慈溪新聞網

責任編輯:觀觀

他的手爐純以榔頭手工敲擊而成,不用鑲嵌或焊接,經久耐用,花紋工細。與濮澄竹刻、薑千里螺甸、時大彬砂壺齊名。今天的故宮博物院中還藏有張鳴岐制的交梅花式手爐一件,價值不菲。

龍鳳雙戲手爐

目前掌握的紅銅手爐製作技術熟練,製作從打樣圖紙、敲打器型、網眼鏤刻到鏨花修整,每道工序環環緊扣,層層把關,將高超的技藝融入手中敲打錘揲的銅器中。紅銅爐成品的品種各異,有幾何紋糕團形手爐、編織形手爐、幾何紋梅花形手爐等,充分體現了民間傳統風俗和鮮明濃郁的地方特色。收藏價值高,已被許多收藏家所收藏。銅手爐技藝得到蘇州收藏協會會長張正望、金根源的高度評價,並選入《中國民間手爐鑒賞》一書由(古吳軒出版社)出版。

紅銅爐製作需要厚度大約3-4釐米的紅銅板,銅板要光滑細膩,銅質呈紫紅色或栗殼色。如果銅板粗糙,有細裂縫或不平整,就不能使用,否則製作過程中會造成破裂而全部報廢。還需鐵剪刀、榔頭、煤爐、扶鑽、木凳頭、銼刀、自製工具、沙皮等製作工具。製作工序如下:

第一道 整塊紅銅用鐵鋼幹鋸成長方形或正方形。

第二道 將正方形或長方形用鐵剪刀剪成圓形或橢圓形。

第三道 先把煤爐火旺起來,再把圓形銅板煉紅鉗出開始敲打器型,經過成千上百次捶打,火煉紅,銅板銅質會軟,敲打時慢慢會成型,開始是盆子形,然後碗型,再敲打爐身,初胚圓形大小尺寸是否合適。敲打碗型時不能歪斜和輕重,不均勻會造成破裂,否則會白做,更會浪費材料。

第四道 修正爐身造型至長方形、瓜棱形、圓形等。火煉紅、軟後,初胚敲出正方形或瓜棱形,再修整,角度修直,最後敲打爐身沿口,爐沿口難度較高,必定要正確,直到器型完美完整為止。一塊厚厚的銅料,敲打出來的手爐,爐身上絲毫沒有焊接痕跡。因為銅料厚,一錘一錘地敲打時,既需要費些力氣,又需要花費許多時間。

第五道 敲打。爐蓋要邊量邊敲,上下是否配合。

第六道 爐蓋繪製圖樣。手爐的紋飾豐富多彩,可謂是一百個手爐一百個樣,主要體現在爐蓋的雕鏤上,與爐蓋網紋相融一體。

第七道 網眼鏤雕。爐蓋是一爐之主,是最重要的藝術,花的功夫最多,直接用扶鑽、鑿子、刀刻出紋飾,再加上磨銼,花紋華麗繁複,外表絢麗多彩。

第八道 初胚成型爐蓋爐身毛胚完成後,用沙皮沙光,達到品質的要求。

以上工序完成後,一隻玲瓏可愛的手爐便“出爐”了。

紅銅手爐製作工藝高超,製作過程枯燥,工藝製作過程漫長,必須要有千百次敲打,銼刀磨制等等,全用手工製作完成,沒有多年的製作經驗和純熟技巧,是無法做好精美的手爐。

瓜棱形竹編手爐

鄭飛民製作的成品紅銅手爐,具有精美的藝術特色、極高的收藏價值。收藏手爐不僅能夠增值保值,更主要是滿足人們追求生存品質和精神品位的要求。如今,手爐一般不會用來當作暖手用具了,收藏者大多是擱置在博古架上,作為擺設來欣賞,物華另外,還可用來代替熏爐焚香、用作插花道具等。

對於古代文人,在冬夜裡最愜意的莫過於兩件事:一是“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一是“綠衣捧硯催題卷,紅袖添香伴讀書”。而要想享受這兩種中國古典文化中雋永而絕美的意境,必不可少一個小物件,就是巴掌大小,精製靈巧的手爐。

紅銅爐製作技藝傳承人

——鄭飛民

鄭飛民,男,生於1967年12月,初中輟學後從師於一位民間銅手爐藝人王泰康(杭州蕭山人,已故),勤學紅銅爐製作工藝,傳承了師傅的衣缽。因為深愛這個行業,1985年出師後,開始自立門戶,崇尚研究並製作紅銅爐。期間雖生活艱難,路途枯燥,但為瞭解更多銅爐的結構構造與風格,遍訪群書,深得名家銅爐的精髓,廣泛收集銅爐的書籍以及從媒體瞭解有關銅爐的知識與風尚。心得日多,便將這些精髓與自己的思想融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沿襲了明代銅手爐制作藝匠張鳴岐銅爐勻稱乾淨、花紋裝飾工細、造型簡約大氣的特色。銅手爐製作工藝高超,過程枯燥、乏味,工藝製作過程漫長,經濟效率很低,據廣大手爐愛好者調查證實,現在這個年代幾乎無人做此手爐。

鄭飛民現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紅銅爐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他製作的紅銅爐曾入選《中國民間手爐鑒賞》。

如今30年過去了,他製作紅銅爐的手藝日漸精湛,為將這一項技藝傳承下去,他一直堅守著……

資訊提供:觀海衛社區教育學院 鎮文化站

部分圖片:慈溪新聞網

責任編輯: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