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衛城風采|傳承千年薪火,再燃文化魅力—觀海衛鎮非遺項目展示四

慈北金拷拳、左手棍

——慈溪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

觀海衛自建衛以來就有“文有建話衛酒,武有金拷左手”之傳。金拷就是金鎖拳和栲子拳的合稱。慈北金拷拳是距今約有600多年(明代萬曆九年前後)的傳承歷史。相傳,這套技藝始于明代戚繼光軍營,起源于山東,傳承在慈溪北部觀海衛。上世紀30年代初期,觀海衛拷子拳高手陳新章在上海水上門戶十六浦碼頭的爭奪,搶地盤的爭奪戰中,一人獨鬥百人,最後全身而退,還奪得地盤,

威力可想而知。再到後來的大東門、小東門、城隍廟一帶都出現了該項目的身影。金拷拳的主旨是“七防三攻”,招式上講究“先格後攻”,有三十六招普招。該項目具有強身健體,護身格鬥的作用。

左手棍講究的是進、退、掃、收、挑、撥、劈等招數,目前經過整理,

一共有72個招式。是駐觀海衛的明朝抗倭名將俞大猷當年授與部下的武術。倭寇蕩平後,大批老兵就地“轉業”,在觀海衛娶妻生子,於是這種武術就從軍營流傳到了民間,並代代相傳使之流傳至今。明代時,俞大猷將棍稱之為“長劍”。左手棍法融楊家槍法之長、補棍法之短,取荊楚長劍之精、避棍法之粗,結合閩浙地形特點和抗倭實戰經驗,是將士對抗倭寇必練的搏殺武技。戚繼光曾稱讚這些棍法“千古奇秘盡在於此,
極妙”。

為了考證這套棍法到底來自哪裡,2003年,陳大虎帶著這個疑問特地去了少林寺。少林寺素以棍法著稱,多達幾十種,他希望從這裡能找到答案。在少林寺,陳大虎的一套左手棍令觀看的武僧們也嘖嘖稱奇。

他們說:“這套棍法沒見過,但和我們的陰手棍很像,不過更具攻擊力。”對比陰手棍和左手棍,發現二者的原理都暗含“聲東擊西”的訣竅:少林陰手棍“棍使二端、梢把並用、似直非直、指上打下”,而左手棍就是把一些招術動作,用反打的方式施展出來。

在古代,

“左”和“陰”是相通的。“這兩套棍法會不會有關聯?”觀海衛的地方文史行家莫非先生也去了趟嵩山少林寺。在少林寺十方禪院內,莫非從一“新建十方禪院碑”的碑文上找到了答案。碑文顯示,明朝抗倭名將俞大猷,南征時途經河南造訪少林寺,正逢少林寺僧一千餘眾參加棍術表演。俞大猷便將自身所使棍法傳授。至此,左手棍的來歷總算有了一個傳承脈絡,也進一步佐證了左手棍法是抗倭遺存的這一來源。

左手棍和金拷拳都具有強身健體,護身格鬥的作用。因受當時武術界規則制約,這兩種武術傳承嚴格,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又因該拳、棍攻擊性強,對於品德不高的人拒絕傳授,怕恃武傷人,且學武辛苦,致會使全套拳棍的日漸稀少,瀕臨失傳。

慈北金栲拳、左手棍傳承人

——陳大虎

陳大虎,男,1948年出生,家住觀海衛鎮衛西村。除了種地,他還自己開了一家商店,兼做礦泉水生意。陳大虎的左手棍和金拷拳技藝均傳承自他的父親陳新章。幾十年來,天天在自己家裡偷偷練習,颳風下雨,從不間斷。

觀海衛鎮裡有不少老人希望強身健體,慕名請陳大虎出山來教棍法。從2003年開始,陳大虎才把左手棍和金拷拳技藝拿出來示人。以後的每天早上五點半,人們就能看到陳大虎帶著一眾村民,提著棍子上山練功。慢慢的,練棍和練拳的人越來越多。

“等我們這代人都走了,這麼好的東西就真的失傳了。”為讓三北的金拷拳和左手棍這兩種傳統武術流傳下去,2010年開始,陳大虎又分別在觀海衛鎮中心小學、觀海衛中學帶徒傳藝,目前已有學生、徒弟一百多人,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15年9月,陳大虎的左手棍和金拷拳被慈溪市人民政府確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觀海衛鎮中心小學、觀海衛中學兩所學校也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固定傳承基地繼續傳承這兩項武術技藝。

資訊提供:觀海衛社區教育學院 鎮文化站

責任編輯:觀觀

左手棍和金拷拳都具有強身健體,護身格鬥的作用。因受當時武術界規則制約,這兩種武術傳承嚴格,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又因該拳、棍攻擊性強,對於品德不高的人拒絕傳授,怕恃武傷人,且學武辛苦,致會使全套拳棍的日漸稀少,瀕臨失傳。

慈北金栲拳、左手棍傳承人

——陳大虎

陳大虎,男,1948年出生,家住觀海衛鎮衛西村。除了種地,他還自己開了一家商店,兼做礦泉水生意。陳大虎的左手棍和金拷拳技藝均傳承自他的父親陳新章。幾十年來,天天在自己家裡偷偷練習,颳風下雨,從不間斷。

觀海衛鎮裡有不少老人希望強身健體,慕名請陳大虎出山來教棍法。從2003年開始,陳大虎才把左手棍和金拷拳技藝拿出來示人。以後的每天早上五點半,人們就能看到陳大虎帶著一眾村民,提著棍子上山練功。慢慢的,練棍和練拳的人越來越多。

“等我們這代人都走了,這麼好的東西就真的失傳了。”為讓三北的金拷拳和左手棍這兩種傳統武術流傳下去,2010年開始,陳大虎又分別在觀海衛鎮中心小學、觀海衛中學帶徒傳藝,目前已有學生、徒弟一百多人,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15年9月,陳大虎的左手棍和金拷拳被慈溪市人民政府確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觀海衛鎮中心小學、觀海衛中學兩所學校也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固定傳承基地繼續傳承這兩項武術技藝。

資訊提供:觀海衛社區教育學院 鎮文化站

責任編輯: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