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三國第二十六位諸侯,坐擁無敵騎兵軍團,卻倒在自家豪宅中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說起漢末的最精銳部隊,人們總免不了談及曹操的虎豹騎,認為他們才是最強大的騎兵軍團,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虎豹騎雖然驍勇,但其對手的實力都不強。

無論早期的袁紹還是中期的孫權、劉備,都是以步兵或水軍為主,以騎兵對付步兵,有著先天優勢,打贏了很正常,打敗了才叫奇怪。

漢末最強的騎兵軍團是哪一支呢?其實這支力量還有個名稱,叫做白馬義從,隸屬于漢末諸侯紛爭早期最強大的諸侯.。

他的名字,叫做公孫瓚。

說起公孫瓚,其實並非有人所想像的那種莽漢。他表字伯珪,幽州遼西令支人,早年曾在大儒盧植門下求學, 與劉備成了同學。學成歸來後,公孫瓚先後擔任過上計吏、遼東屬國長史等職,他在軍事方面的才能便很快展現出來。

漢末的幽州,邊患不絕,烏桓、鮮卑等民族不斷入侵。公孫瓚擔任遼東屬國長史之時,正是鮮卑入侵的高峰期,公孫瓚一戰成名,確定了自己在對抗外族入侵戰爭的地位。

因戰功卓著,公孫瓚升任涿縣縣令。靈帝中平元年(西元184年),公孫瓚先後在涼州、幽州等地與韓遂叛軍及張純叛軍展開激烈較量,並大獲全勝,升任為中郎將,封為都亭侯,之後又被升任為奮武將軍,封薊侯。

在對抗異族入侵的戰爭中,公孫瓚戰功卓著,不但揚名邊陲,成為漢末禦邊的名將。而且其軍事實力得到了極大的增強。隨著漢末紛亂局面的日益加劇,公孫瓚的目光也逐漸轉向了中原地區,並依靠自己的軍事實力成為早期諸侯爭霸之中的佼佼者。

經過數年邊陲作戰,公孫瓚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之所以能夠常年與兇悍的遊牧民族進行激戰而且能取得勝利,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擁有一支機動能力較強的騎兵部隊——白馬義從。因此當公孫瓚把發展的重點轉向中原地區時,勢力發展極其迅速,靠的也是以騎兵作為軍隊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的結構所致。

除了原本已經佔據的幽州部分地區,公孫瓚還佔領了冀州、青州各一部,公孫瓚私署嚴綱為冀州刺史,田楷為青州刺史,單經為兗州刺史,並配置了郡守縣令,成為漢末早期中國北方最強的割據勢力。這樣一來就與正在中原地區極力發展勢力的袁紹集團產生激烈的衝突,並在冀州、青州等地爆發激戰。

獻帝初平三年(西元192年),公孫瓚以堂弟公孫越之死為藉口,屯兵磐河,並與袁紹爆發界橋之戰。不過,公孫瓚的精銳騎兵軍團卻被久居涼州、同樣精通於騎兵交戰的麹義擊敗,傷亡慘重。

界橋之戰結束之後,公孫瓚勢力逐漸退出冀州,轉而在青州地區爆發一場拉鋸戰。經過兩年多的較量,公孫瓚逐鹿中原的夢想遭到慘重的失敗,不得不退回幽州,但與當時的幽州牧劉虞之間發生武裝衝突。直到獻帝初平四年(西元193年),公孫瓚消滅劉虞基本控制了幽州。

不過,公孫瓚控制幽州之後,勢力日漸衰落。不但失去了當地大族的支持,也導致了幽州地區民怨沸騰。原本就對公孫瓚非常不滿的幽州大族及地方豪強乘機向公孫瓚集團發動了反攻。

獻帝興平二年(西元195年),劉虞的舊部鮮于輔、齊周、騎督尉鮮於銀等推舉閻柔為烏丸司馬,率兵為劉虞報仇。包括鮮卑、烏丸等民族在內的數萬青壯加入到閻柔的隊伍之中,與公孫瓚展開戰鬥。烏桓峭王也率其部落及鮮卑騎兵七千餘騎為之復仇,最終大敗公孫瓚于鮑丘,斬首二萬餘。

之後,公孫瓚控制的代郡、廣陽、上穀、右北平等郡紛紛倒戈,背叛公孫瓚。公孫瓚走投無路,只得逃回易京,並建起了一座豪宅進行堅守。《三國志•公孫瓚》中說:

“(公孫瓚)為圍塹十重,於塹裡築京,皆高五六丈,為樓其上;中塹為京,特高十丈,自居焉,積谷三百萬斛……欲以此弊紹。紹遣將攻之,連年不能拔。”

雖然公孫瓚在易京的防守戰的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其勢力已經是日落西山、搖搖欲墜。固守易京這種消極防禦的戰略正是他在最後關頭所犯的致命錯誤。

獻帝建安四年(西元199年)三月,公孫瓚派人向黑山軍張燕求援,打算聯合黑山軍在易京與袁紹進行決戰,以擺脫困境。不過袁紹截獲了信件,將計就計,設伏兵大敗公孫瓚。之後挖掘地道到城樓下,毀壞城樓,到達中央土丘。公孫瓚自知必敗無疑,先殺掉妻子兒女之後引火自焚,曾經的北方霸主頓時煙消雲散。

除了原本已經佔據的幽州部分地區,公孫瓚還佔領了冀州、青州各一部,公孫瓚私署嚴綱為冀州刺史,田楷為青州刺史,單經為兗州刺史,並配置了郡守縣令,成為漢末早期中國北方最強的割據勢力。這樣一來就與正在中原地區極力發展勢力的袁紹集團產生激烈的衝突,並在冀州、青州等地爆發激戰。

獻帝初平三年(西元192年),公孫瓚以堂弟公孫越之死為藉口,屯兵磐河,並與袁紹爆發界橋之戰。不過,公孫瓚的精銳騎兵軍團卻被久居涼州、同樣精通於騎兵交戰的麹義擊敗,傷亡慘重。

界橋之戰結束之後,公孫瓚勢力逐漸退出冀州,轉而在青州地區爆發一場拉鋸戰。經過兩年多的較量,公孫瓚逐鹿中原的夢想遭到慘重的失敗,不得不退回幽州,但與當時的幽州牧劉虞之間發生武裝衝突。直到獻帝初平四年(西元193年),公孫瓚消滅劉虞基本控制了幽州。

不過,公孫瓚控制幽州之後,勢力日漸衰落。不但失去了當地大族的支持,也導致了幽州地區民怨沸騰。原本就對公孫瓚非常不滿的幽州大族及地方豪強乘機向公孫瓚集團發動了反攻。

獻帝興平二年(西元195年),劉虞的舊部鮮于輔、齊周、騎督尉鮮於銀等推舉閻柔為烏丸司馬,率兵為劉虞報仇。包括鮮卑、烏丸等民族在內的數萬青壯加入到閻柔的隊伍之中,與公孫瓚展開戰鬥。烏桓峭王也率其部落及鮮卑騎兵七千餘騎為之復仇,最終大敗公孫瓚于鮑丘,斬首二萬餘。

之後,公孫瓚控制的代郡、廣陽、上穀、右北平等郡紛紛倒戈,背叛公孫瓚。公孫瓚走投無路,只得逃回易京,並建起了一座豪宅進行堅守。《三國志•公孫瓚》中說:

“(公孫瓚)為圍塹十重,於塹裡築京,皆高五六丈,為樓其上;中塹為京,特高十丈,自居焉,積谷三百萬斛……欲以此弊紹。紹遣將攻之,連年不能拔。”

雖然公孫瓚在易京的防守戰的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其勢力已經是日落西山、搖搖欲墜。固守易京這種消極防禦的戰略正是他在最後關頭所犯的致命錯誤。

獻帝建安四年(西元199年)三月,公孫瓚派人向黑山軍張燕求援,打算聯合黑山軍在易京與袁紹進行決戰,以擺脫困境。不過袁紹截獲了信件,將計就計,設伏兵大敗公孫瓚。之後挖掘地道到城樓下,毀壞城樓,到達中央土丘。公孫瓚自知必敗無疑,先殺掉妻子兒女之後引火自焚,曾經的北方霸主頓時煙消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