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著名的“李悝論相”,是從哪五個方面來考察人才呢?

李悝(lǐ kuī)(前455—前395年),河南濮陽人。戰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法學家。他在魏成子、翟璜後得魏文候的重用,出任魏國之相。之後李悝進行了變法,使魏國的國家實力、軍事實力都得到很大的提升。

魏國迅速崛起並成為強大的諸侯國。戰國二百餘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

李悝與魏文侯有一段關於論人才的交談,被後人視為千古不變的真理,您讀過嗎?如果沒有讀過,下面請仔細閱讀:

有一次,魏文侯向時任中山令的李悝徵求相國人選的意見,

他說:“先生,您曾經說過,家中窮苦的時候,人就會考慮娶個賢妻來操持家事;如果是國家混亂的時候,國君就會考慮選個良相來主持國事。如今魏國剛剛成立(魏文侯便是魏、趙、韓三家分晉的魏國開國之君),急需一個賢明之相,我要在魏成子和翟璜之間選出一個人來擔任此職,您看他們誰較為合適呢?”

李悝回答說:“我聽說,卑賤的人不替尊貴的人謀劃,疏遠的人不替親近的人謀劃。我的職責在宮門以外,不敢承擔這個使命。”而魏文侯堅持讓他說說自己的看法。

李悝乃說了一段流傳至今的五句名語:“應該從五個方面來考察一個士人:居者視其親,富則視其矛,達者視其舉,窮則視其所不為,貧則視其所不取。

憑藉這些原則就足夠了。”

這五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考察一個士人,要看他平日與什麼人親近,富貴時與什麼人交往,顯達時要看他推薦什麼人,窘困的時候他不會幹什麼事,而貧窮的時候不要什麼東西。這五項原則考察的重點是人能否保持操守與志氣,全面而具體,可以說是直到今日的至理。

魏文侯聽了李悝的回答,馬上豁然開朗,興奮地說:“我明白您的意思了,先生,請回去休息吧,我已經有了主意了。”

具體魏文侯任用誰當相國了呢?本文開始已經有任命的順序了,這裡不再說明。李悝與魏文侯有關相國人選的討論結束後,李悝與翟璜還有一段精彩的問答,筆者將在明天的文章裡詳述,歡迎有興趣的讀者明日繼續閱讀。

史家之韻——借中華文化之源遠流長,品五千年文明史之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