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端午節吃粽子,真的是為了紀念屈原嗎?

再過幾天,端午節馬上就要到了,在我們計算著放假時間的同時,還要盤算著在這幾天要吃什麼粽子,是自己買?還是家裡面自己包,總之,端午節,無論是買粽子還是要包粽子,

我們少不了的一件事就是吃粽子。但是,有誰知道,我們每年都要吃的粽子,到底是怎麼來的呢?是因為誰才有的今天的節日呢?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歷來就有很多的爭執,但是,總結歸納起來我們會發現,大概有以下這幾種說法:“紀念屈原說”、“龍的節日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

其中當屬“紀念屈原說”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影響最為廣泛。屈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詩人,同時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大夫。屈原的思想高潔,一心都想著如何振奮祖國。但是,當楚國被秦國打敗的時候,國力便一蹶不振,就連楚國的國王楚懷王都被押在了秦國多達一年之久,

然後又死在了異鄉。知道這些之後,屈原便十分的氣憤,他勸楚頃襄王一定要勵精圖治,親賢遠佞,操練兵馬,好使楚國快速的強大起來。

但是,他的這種抱負卻招來了奸臣的仇視,於是這些小人便在楚頃襄王面前造謠說屈原的壞話。

而楚頃襄王卻聽信了這些小人的謠傳,於是便把屈原流放到湘南去了。屈原自從到了湘南之後,便經常徘徊在汨羅江邊,他滿懷心中的悲憤,感到自己在有生之年很難再救國救民了,於是他便在寫下了絕筆之作《懷沙》後,抱著大石頭投入到汨羅江中自盡了。

當楚國的百姓知道屈原投江的這個消息後,於是便趕到江邊來想要打撈屈原的身體,但是卻怎麼也找不到。百姓們為了不讓屈原的身體被江中的魚蝦吃掉,於是他們便在江上劃著龍舟、敲打著鑼鼓,希望這樣能夠將水中的魚蝦趕跑;而且,他們還用粽葉包好米飯,做成一個個的粽子,然後投到江中喂給魚蝦吃,希望通過這種方法,

能夠使屈原的身體不受到傷害。據說這個傳說就是劃龍舟和包粽子的由來。所以,端午節又被稱為“詩人節”。但是,還有很多關於端午習俗的歷史比屈原的這個傳說還要悠久。於是有的學者便根據其他傳說推測,端午節的由來或許是另有起源。

“龍的節日說”這種說法主要是由聞一多提出來的。而且在他的文章《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當中都曾寫到:端午節當天最重要的兩項活動—個是競渡,另一個是吃粽子,而這兩個事情都和龍有關。聞一多還引用了吳均的《續齊諧記》當中的話來作為自己的證明:在屈原死後,楚國的人常常將竹筒裡倒上米然後再投入到水中來祭祀他。有一次,有人在河中看到了一個自稱是屈原的人,並且告訴人們說,他們用來祭祀的東西經常會被蛟龍吃掉,希望人們以後能夠用樹葉包米然後再系上絲帶來這樣來嚇退蛟龍。競渡這項運動和古代吳越的地方有很深的關係,當時吳越地區的老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

持“惡月惡日驅避說”的人們卻認為端午節的起源是因為對惡日的禁忌。古人的人們認為五月初五這一天是個惡日,這是個非常普遍的現象。根據《史記》當中的記載,孟嘗君田文就是出生在五月初五的人,而他的媽媽則認為在這一天所生的孩子會使他的父親受到災難,於是便讓家人把他扔到了荒山野地裡面。在東漢的《風俗通義》當中也有關於“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這麼一個說法。

東晉時期的大將王鎮惡出生在五月初五,他的祖父便給他起了哥“鎮惡”的名字。宋徽宗趙佶從小就被寄養在了宮外,原因也是因為他是那天出生的。而且,在端午時節,正值農曆的五月,而此時也正是仲夏疫癘等疾病流行的季節,所以俗稱農曆五月為“惡月”,根據《大戴禮》上所記載:沐浴啊,就是為了能夠除去身上的毒氣。所以一直到了現在,在端午節那天要插上菖蒲艾葉來驅鬼,用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來避疫,按照這個說法,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此外,還有“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夏至節說”等等各種說法,但都沒有壓倒性的證據。端午節帶著未解的來歷被人們世世代代的傳承著。

而且在他的文章《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當中都曾寫到:端午節當天最重要的兩項活動—個是競渡,另一個是吃粽子,而這兩個事情都和龍有關。聞一多還引用了吳均的《續齊諧記》當中的話來作為自己的證明:在屈原死後,楚國的人常常將竹筒裡倒上米然後再投入到水中來祭祀他。有一次,有人在河中看到了一個自稱是屈原的人,並且告訴人們說,他們用來祭祀的東西經常會被蛟龍吃掉,希望人們以後能夠用樹葉包米然後再系上絲帶來這樣來嚇退蛟龍。競渡這項運動和古代吳越的地方有很深的關係,當時吳越地區的老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

持“惡月惡日驅避說”的人們卻認為端午節的起源是因為對惡日的禁忌。古人的人們認為五月初五這一天是個惡日,這是個非常普遍的現象。根據《史記》當中的記載,孟嘗君田文就是出生在五月初五的人,而他的媽媽則認為在這一天所生的孩子會使他的父親受到災難,於是便讓家人把他扔到了荒山野地裡面。在東漢的《風俗通義》當中也有關於“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這麼一個說法。

東晉時期的大將王鎮惡出生在五月初五,他的祖父便給他起了哥“鎮惡”的名字。宋徽宗趙佶從小就被寄養在了宮外,原因也是因為他是那天出生的。而且,在端午時節,正值農曆的五月,而此時也正是仲夏疫癘等疾病流行的季節,所以俗稱農曆五月為“惡月”,根據《大戴禮》上所記載:沐浴啊,就是為了能夠除去身上的毒氣。所以一直到了現在,在端午節那天要插上菖蒲艾葉來驅鬼,用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來避疫,按照這個說法,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此外,還有“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夏至節說”等等各種說法,但都沒有壓倒性的證據。端午節帶著未解的來歷被人們世世代代的傳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