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端午節吃粽子真的是為了紀念屈原?其實遠沒有這麼簡單

端午節來了,一年一度的粽子盛宴到了。輕輕剝開翠綠的粽葉。粽香味撲鼻而來,露出乳白色的糯米。沾點白糖,輕咬一口。吃了這麼多年粽子,你可知道為什麼要在這天吃嗎?難道是為了紀念屈原?!

其實,早在屈原之前,遠古的先民就會吃“粽子”了。那是幾十萬前的舊石器時代,中原地將區的先民們學會了用火,便用火烤。但是容易沾滿灰塵,吃起來口感也不適口。後來又逐漸發明了用植物的葉子將小塊的獸肉包裹起來再煨熟。

這就是最原始的“肉粽”。這種包法至今流傳至今,如“叫花雞”,“紙包雞”。

約在距今10-1萬年之間,先民學會了挖坑,坑中放入水和包好的獸肉和果子,然後將燒紅的石塊投入坑中,直到食物煮熟。這就是最早的水煮粽子。

大約在西元前7000年前,中國北方學會種植黍。用茭白葉子包裹黍米,再用草灰拌水煮熟,這叫“角黍”這是北方粽子的起源。幾乎與北方學會種植黍的同時,長江流域學會了種植水稻。

當時的一種做法就是把大米放到竹筒裡面煮熟。這叫“筒粽”。南方的粽子起源。

可見在遠古時期,粽子曾經是先民夏季的主食之一。除了食用之外,粽子也用於祭祀。由於五穀的生長離不開水,所以常常用來祭祀河神。如甲骨文中多處記載了殷商時期“求禾於河”。

再過了1000多年,到了屈原所在的戰國時代,也繼承了這項祭祀活動,屈原的“九歌河伯”九是一篇祭歌。將裝有稻米的竹筒投入到水中,正是楚人祭祀河神古老的活動之一。當然屈原本人也可能吃過粽子,“離騷”中就帶有疑似的句子“巫鹹將夕降兮,懷椒糈而要之”椒糈就是椒香伴精米制成的祭品。如果用竹筒煮了的話,那麼這就是筒粽。由此可見,古人最初並不是在五月吃粽子,

吃粽子也並非對屈原紀念。

後來隨著冶鐵技術的發明,鐵鍋逐漸普及,遠古時期用葉子包裹黍米或用竹筒煮飯的方法也逐漸淘汰。粽子就用來祭祀河神。隨著中華文明從神巫文化到禮樂文明。粽子用來祭祀河神的風俗也慢慢消退。粽子作為一種祈求豐收的文化符號,則化為一種集體無意識,得以留存。直到西晉才把粽子和端午聯繫到一起。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直接導致了西晉的亡國。使北方中國進入五胡十六國的時期。五胡亂華,衣冠南渡。流落到江南的北方人思鄉之心甚切。心境猶如屈原所在的楚國被秦人攻佔後的感覺。自從西晉覆滅,五胡亂華,北方淪為胡擄之地。為了寄託這種懷念故土的情感,大家想到了屈原。

首先,楚懷王不聽屈原聯齊抗秦的忠言,最後身死國滅,這與晉惠帝不聽忠言,放任賈南風禍亂朝綱有相似。在白起攻入楚國首都屈原投江自盡,這與匈奴攻破西晉首都長安後,愛國將領的感情是一致的。

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由此在端午節吃粽子又成為紀念屈原了。當時人們還編出長沙有人,大白天看到屈原,屈原埋怨投到水裡的粽子都讓蛟龍給吃了,讓大家用五色繩綁粽子,因為蛟龍怕這個。

由此可見從西晉之後人們把吃粽子和屈原聯繫在一起了。成了寄託鄉愁和祈求豐收的文化符號。後來,隋朝統一南北,吃粽子的習俗由南到北傳來。南宋時期,北方被金佔領,雖然沒有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無望告乃翁”的能力,但是吃粽子抒發下思鄉和愛國情懷還是可以的。所以自唐宋時期,端午節成為法定節假日,直到民國改端午為夏節。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端午節吃粽子蘊藏著祈求豐收和寄託鄉愁的情懷。這些古老的夙願也會深深伴隨著每一個中華人民的心。

大家想到了屈原。

首先,楚懷王不聽屈原聯齊抗秦的忠言,最後身死國滅,這與晉惠帝不聽忠言,放任賈南風禍亂朝綱有相似。在白起攻入楚國首都屈原投江自盡,這與匈奴攻破西晉首都長安後,愛國將領的感情是一致的。

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由此在端午節吃粽子又成為紀念屈原了。當時人們還編出長沙有人,大白天看到屈原,屈原埋怨投到水裡的粽子都讓蛟龍給吃了,讓大家用五色繩綁粽子,因為蛟龍怕這個。

由此可見從西晉之後人們把吃粽子和屈原聯繫在一起了。成了寄託鄉愁和祈求豐收的文化符號。後來,隋朝統一南北,吃粽子的習俗由南到北傳來。南宋時期,北方被金佔領,雖然沒有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無望告乃翁”的能力,但是吃粽子抒發下思鄉和愛國情懷還是可以的。所以自唐宋時期,端午節成為法定節假日,直到民國改端午為夏節。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端午節吃粽子蘊藏著祈求豐收和寄託鄉愁的情懷。這些古老的夙願也會深深伴隨著每一個中華人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