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黎紅雷:子貢教你做儒商(上)

何謂“儒商”,眾說紛紜。我們不如回到“儒商鼻祖”子貢那裡去,從他的言行中體會原汁原味的儒商風範,做一個知行合一的真正儒商。

子貢像

一、學以致富

《史記•貨殖列傳》:“子贛既學于仲尼,退而仕于衛,廢著鬻財于曹、魯之間,七十子之徒,賜最為饒益。”

注釋:

子贛:即子貢。仲尼:孔子字仲尼。廢著:賣出買進;廢,賣出,清倉;著,通“貯”(zhù),積儲,買進。鬻財:經商賺錢,“鬻”讀“裕”,yù。賜:子貢姓端木,名賜。饒益:富有。

譯文:

子貢曾在孔子那裡學習,離開後到衛國做官,

又利用賣出買進的方式在曹國和魯國之間經商賺錢,孔門七十多個高徒之中,端木賜(即子貢)最為富有。

點評:

孔子強調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實踐,經商同樣是踐行孔子學說的正道。

二、人格獨立

《史記•貨殖列傳》:“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

注釋:

結駟連騎:乘坐四馬並轡齊頭牽引的車子,是當時的“豪車”,形容排場闊綽。束帛之幣:指束帛這類贈禮。

“帛”讀“博”,bó。聘:訪問。享:供奉。分庭與之抗禮:相對行禮,以平等地位相待。

譯文:

子貢乘坐四馬並轡齊頭牽引的車子,攜帶束帛厚禮去訪問、饋贈諸侯,所到之處,國君與他相對行禮,平等相待。

點評:

財富獨立是人格獨立的必要條件。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三、弘揚儒學

《史記•貨殖列傳》:“夫使孔子名布揚於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此所謂得勢而益彰者乎?”

注釋:

先後:跟隨其前後,

輔助,相助。益彰:更加顯著。

譯文:

使孔子得以名揚天下的原因,是由於有子貢在人前人後輔助他。這就是所謂得到形勢之助而使名聲更加顯著吧?

點評:

儒學因為儒商而弘揚,儒商因為儒學而彰顯。

四、勇於擔當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田常欲作亂于齊,憚高、國、鮑、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魯。孔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夫魯,墳墓所處,父母之國,國危如此,二三子何為莫出?’子路請出,孔子止之。

子張、子石請行,孔子弗許。子貢請行,孔子許之。”

注釋:

憚:讀“彈”,dàn,害怕,畏懼。高、國、鮑、晏:均為齊國握有實權的卿大夫。二三子:諸位、諸君,多用於年長或位尊者對關係較近的年輕人的稱呼。

譯文:

田常想要在齊國叛亂,卻害怕高氏、國氏、鮑氏、晏氏等卿大夫的勢力,所以想轉移他們的軍隊去攻打魯國。孔子聽說這件事,對門下弟子們說:“魯國,是祖宗墳墓所在的地方,是我們出生的國家,

我們的祖國危險到這種地步,諸位為什麼不挺身而出呢?”子路請求前去,孔子制止了他。子張、子石請求前去救魯,孔子也不答應。子貢請求前去救魯,孔子答應了他。

點評:

國難思良才。有勇有謀,關鍵時刻,方能擔當大任。

五、抓住商機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貢好廢舉,與時轉貨貲。”

注釋:

廢舉:賣出買進;廢,賣出,清倉;舉,通“居”,積儲,買進。與時:抓住時機。轉:轉換,流轉。貨:貨物。貲:讀“茲”zī,通“資”,資財、錢財。

譯文:

子貢擅長賣出買進,隨著供需情況流通貨物,轉手謀取利潤。

點評:

在商言商。抓住商機,滿足社會需求,乃是商人的本份。

六、善惡分明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貢)喜揚人之美,不能匿人之過。”

注釋:

匿:隱藏。過:過失,過錯。

譯文:

子貢喜歡宣揚別人的長處,也不隱瞞別人的過失。

點評:

儒商的底色是儒,做人要有原則,好的就是好的,壞的就是壞的,絕不能善惡不分、隨波逐流。

七、可商可政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貢)常相魯、衛,家累千金。”

注釋:

常,通“嘗”,曾經。

譯文:

子貢曾經出任過魯國和衛國的國相,家產積累千金。

點評:

成功的商人也可以成為成功的政治家,關鍵在於機遇和個人的內在素質。

八、溫良恭儉讓

《論語•學而》: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注釋:

聞:與聞,知道並參與。抑:抑或,或者。儉:約束,拘謹。

譯文:

子禽向子貢問道:“我們的老師每到一個國家,一定會知道並參與那個國家的政事。這個地位是他自己求來的呢?或者是別人主動給予的呢?”子貢道:“我們老師是靠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讓的品德而得到這個地位的。老師的求取,和別人的求取,恐怕還是不相同的吧?”

點評:

靠什麼得到別人的幫助?溫和的外表,善良的內心,恭敬的態度,拘謹的行為,謙讓的美德——從政是這樣,經商也同樣如此。

九、富而好禮

《論語•學而》: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注釋:

諂:讀“產”,chǎn,諂媚,奉承,巴結。貧而樂:貧而樂道,不是以貧為樂,而是雖然貧窮而能樂道。

譯文:

子貢說:“貧窮而不諂媚逢迎,富貴而不驕傲矜持,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了;但是還不如貧窮而能樂道,富貴而能好禮呢。”

點評:

子貢所言是一般人的境界,孔子所言是志士仁人的境界——前者是人格的基礎,後者是人格的更高要求。二者並不矛盾,從“富而無驕”到“富而好禮”,正體現了儒商成長的過程。

十、精益求精

《論語•學而》: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注釋:

切磋琢磨:均為古代工匠製造器具的加工方式。往:過去。來:未來。

譯文:

子貢說:“《詩經》上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說的就是這種精益求精的事吧?”孔子說:“賜呀,現在可以同你談詩了,告訴你一個道理,你就能悟出另一個道理來。”

點評:

切磋琢磨,體現了古代的“工匠精神”,《詩經》以此來比喻治學與修身過程中的精益求精。子貢則引此詩來描述自己精神上的成長,所以得到孔子的稱讚。

歡迎在文末發表留言評論,

也請別忘了動手點贊支持哦!

譯文:

子貢擅長賣出買進,隨著供需情況流通貨物,轉手謀取利潤。

點評:

在商言商。抓住商機,滿足社會需求,乃是商人的本份。

六、善惡分明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貢)喜揚人之美,不能匿人之過。”

注釋:

匿:隱藏。過:過失,過錯。

譯文:

子貢喜歡宣揚別人的長處,也不隱瞞別人的過失。

點評:

儒商的底色是儒,做人要有原則,好的就是好的,壞的就是壞的,絕不能善惡不分、隨波逐流。

七、可商可政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貢)常相魯、衛,家累千金。”

注釋:

常,通“嘗”,曾經。

譯文:

子貢曾經出任過魯國和衛國的國相,家產積累千金。

點評:

成功的商人也可以成為成功的政治家,關鍵在於機遇和個人的內在素質。

八、溫良恭儉讓

《論語•學而》: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注釋:

聞:與聞,知道並參與。抑:抑或,或者。儉:約束,拘謹。

譯文:

子禽向子貢問道:“我們的老師每到一個國家,一定會知道並參與那個國家的政事。這個地位是他自己求來的呢?或者是別人主動給予的呢?”子貢道:“我們老師是靠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讓的品德而得到這個地位的。老師的求取,和別人的求取,恐怕還是不相同的吧?”

點評:

靠什麼得到別人的幫助?溫和的外表,善良的內心,恭敬的態度,拘謹的行為,謙讓的美德——從政是這樣,經商也同樣如此。

九、富而好禮

《論語•學而》: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注釋:

諂:讀“產”,chǎn,諂媚,奉承,巴結。貧而樂:貧而樂道,不是以貧為樂,而是雖然貧窮而能樂道。

譯文:

子貢說:“貧窮而不諂媚逢迎,富貴而不驕傲矜持,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了;但是還不如貧窮而能樂道,富貴而能好禮呢。”

點評:

子貢所言是一般人的境界,孔子所言是志士仁人的境界——前者是人格的基礎,後者是人格的更高要求。二者並不矛盾,從“富而無驕”到“富而好禮”,正體現了儒商成長的過程。

十、精益求精

《論語•學而》: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注釋:

切磋琢磨:均為古代工匠製造器具的加工方式。往:過去。來:未來。

譯文:

子貢說:“《詩經》上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說的就是這種精益求精的事吧?”孔子說:“賜呀,現在可以同你談詩了,告訴你一個道理,你就能悟出另一個道理來。”

點評:

切磋琢磨,體現了古代的“工匠精神”,《詩經》以此來比喻治學與修身過程中的精益求精。子貢則引此詩來描述自己精神上的成長,所以得到孔子的稱讚。

歡迎在文末發表留言評論,

也請別忘了動手點贊支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