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張垣印記」20世紀末期張家口市的“繁榮之路”——110國道

張 垣 印 記

編者按

1993年5月20日,省重點工程110國道半坡街至下八裡段舉行開工儀式,市領導劉健生、艾潤飆、崔玉、白寶寰出席開工儀式。1995年8月,該路段竣工通車。110國道曾是張家口最為重要的一條公路,

是西煤東輸的重要通道。今天張垣方志向大家介紹這條曾經的“繁榮之路”——110國道張家口段。

110國道張家口段

張家口境內交通運輸歷史悠久。解放前,張家口作為連接中原與北方少數民族通商口岸,陸路運輸迅速發展起來。康乾盛世,開放北方邊境貿易,

張家口經庫倫至恰克圖的古驛道上,出現大批的中俄商幫,該驛道成為溝通中俄之間重要的陸上國際運輸線,時間長達300年。1918年,張家口至庫倫的公路建成,民營大成汽車公司隨即開業,以汽車代替牛車、駱駝轉運張庫之間貨物,出現現代交通工具與原始畜力車並用的局面。解放前夕,交通運輸設施遭到戰爭破壞,一度陷於癱瘓狀態。

解放後,黨和政府組織群眾在短時間內修復鐵路、公路,

運輸恢復正常。1965—1970年,國家投資3252萬元,由張家口地區集中人力、物力進行重點公路建設,新建、改建北京至西合營;延慶至赤城;宣化至承德;宣化至淶源;赤城至寶昌;沙城至龍關;張家口至大同;化稍營至大同和京張複綫等9條幹線。

為落實黨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方針路線,將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中央交通部按照遠近結合、平戰結合、需要和可能結合的原則,

於1979年5月提出《1981—1990年國道公路網規劃》,其中通過張家口市和地區的國道共4條共860.6千米(含重複里程),分別是109(北京—蘭州—西寧—拉薩)、110(北京—張家口—呼和浩特—銀川)、112(北京環線)和207(錫林浩特—張家口—長治—襄樊—常德——海安)國道的張家口部分。

110國道張家口段

1986年建成通車時,110國道經張家口地區(含張家口市)里程195千米,由懷來縣甘子堡入境,經狼山、懷來、下花園、宣化、張家口、孔家莊、郭磊莊、柴溝堡、馬市口、韭菜溝進入內蒙古自治區興和縣。連接本地區懷來、宣化、張家口市、萬全、懷安、尚義6縣1市,由京張、張懷、柴馬3條省級公路組成。沿途通過平原微丘區162.1千米,山嶺重丘區26.9千米,其中二級公路60.6千米,三級94千米,四級40.4千米。全段路基路面差別很大,

甘子堡至下花園路寬8—9—12米,油路面寬6—9—12米。下花園至半坡街路基寬4—8米,油面寬3.5—5.5米,西八裡至響水鋪有20千米,三級標準複綫。半坡街至張家口路基寬12—16米,油面寬10—12米。張家口至柴溝堡路基寬8.5—12米,油路和砂石路各半,寬6—9米。柴溝堡至內蒙古界路基寬6.5—7.5米,砂石路面寬4—6米。大、中橋5座340.9米。

張家口市1997年開始建設第一條高速公路宣大公路,之前110國道是西煤東運的必經之路,拉滿煤炭的運輸汽車晝夜不停的穿行于110國道上,車輛鱗次櫛比,公路兩邊的煤棧、飯店、旅館、修車業也因此繁榮起來,造就了一條當時的“黃金之路”,由於負載過重,110國道每年都會修整,改造。1993年5月20日,省重點工程110國道半坡街至下八裡段舉行開工儀式,市領導劉健生、艾潤飆、崔玉、白寶寰出席開工儀式。1995年8月,竣工通車。

隨著全國鐵路網的建設和全市高速公路事業的發展,110國道漸漸失去了往日的繁榮,但仍是東西貨運的一條重要道路。

截至2016年,110國道途經懷安縣、萬全縣、宣化區、下花園區、懷來縣,全長179.8千米。全線路有橋樑98座,其中大橋5座(吉家房橋,東洋河大橋,西洋河大橋,西洋河西橋,土木大橋),有隧道1座。

(文章摘選自《張家口市志》《張家口地區交通運輸志》,如有轉載,請聯繫作者)

車輛鱗次櫛比,公路兩邊的煤棧、飯店、旅館、修車業也因此繁榮起來,造就了一條當時的“黃金之路”,由於負載過重,110國道每年都會修整,改造。1993年5月20日,省重點工程110國道半坡街至下八裡段舉行開工儀式,市領導劉健生、艾潤飆、崔玉、白寶寰出席開工儀式。1995年8月,竣工通車。

隨著全國鐵路網的建設和全市高速公路事業的發展,110國道漸漸失去了往日的繁榮,但仍是東西貨運的一條重要道路。

截至2016年,110國道途經懷安縣、萬全縣、宣化區、下花園區、懷來縣,全長179.8千米。全線路有橋樑98座,其中大橋5座(吉家房橋,東洋河大橋,西洋河大橋,西洋河西橋,土木大橋),有隧道1座。

(文章摘選自《張家口市志》《張家口地區交通運輸志》,如有轉載,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