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許廣盛「漢水悠悠」鋪鎮南市場

南市場是鋪鎮最繁華的地方,北臨公路和街市,南邊連接蓮花村。廣場南邊座南朝北一個高大寬敞的戲樓子,是群眾集會和開展文化活動的地方。在這裡,演繹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風雲變幻,

見證了舖鎮幾百年的歷史變遷。在我小時的記憶中南市場還經常有河南、山東各地的馬戲團來表演,還有跑馬、馴獸和驚險雜技等活動。一年一度的秋季商品交易會也是在這裡召開。

這是一個寬敞的大廣場。當時還沒有水泥地面,整個廣場是被一代一代舖鎮人踩踏得平整結實的泥土地面,人們不容易走到的邊緣地段長著爬地老草,還有的地方坑坑窪窪,

是牛、馬、羊、驢的蹄子踩過的地方,下雨溏著水,是春天裡蝌蚪的游泳池。這裡曾經很熱鬧,外地來賺錢的馬戲團用巨大的帆布圍起足球場大小的表演場地,售票入內觀看,當時一張票也就兩毛錢。帆布圍牆裡面不斷傳出奔跑的馬蹄聲和馴獸者大聲的吆喝聲,空氣中彌漫著馬蹄揚起的塵土泥灰。帆布圍牆敞開一個大門,門口是懷抱大洋號鼓著腮幫子拼命吹號的樂手,
震耳欲聾的銅管樂聲不斷吸引召來觀眾,讓南市場及周邊幾條街的人都能聽得見。

廣場南面的戲臺子也是土台,四周用石頭壘成,很高,在遠處都一眼可見。土台三面砌有土牆,上蓋木梁瓦頂,朝北一面是台口,面向觀眾。每年過年,這裡都要公演唱戲,由地方鄉紳出資請來戲班子唱戲,花點小錢,揚名顯戚。從大年初一到初五,秦腔、漢劇、二黃、桄桄輪番上演,有時還有木偶戲和雜技表演。

看戲的人很多,舖鎮街道居民自不必說,周邊七裡八鄉,各村各族,甚至漢江河南邊的山口子、聖水寺、上元觀等地的人也過河看戲。“到十八裡舖去看戲”,是舖鎮周邊幾十裡範圍的人們每年過春節的重要安排,也是農耕文明的一種“年”的味道。台下沒有座位,凡來看戲的站著坐著一律自便。來得早的自然端條凳子前面就坐,後來的人就站在背後觀看,再靠後站的有踮著腳尖看的、有肩膀上架著孩子看的。
有矮個子站在板凳上看的,這往往要遭到站在更靠後的人們的怒駡。還有站在賣完甘蔗後的空雞公車上看的,一般就是站在比較偏遠和週邊的地方看,沒有人責駡的。臺上戲子不停地從兩邊“出將”、“入相”的門簾裡鑽出鑽進,銅鑼、邊鼓敲得緊慢有致,板胡、絲弦拉的有滋有味,誘惑得那些戲迷子們嘴巴子張得大大的,戲場啥時候不散,
啥時候不願回家吃飯。

戲場子周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地攤。做耍玩意兒生意的有畫戲劇頭像獸臉殼殼賣的,有賣能活動的竹節長蟲的,有賣點著五彩顏色的撥郎鼓和刀刀槍槍玩具的,有賣小娃娃戴的花帽帽的,還有賣紅頭繩和七彩絲線的,還有滑滑梯、木馬、晃晃船等簡單兒童遊藝,一毛錢一玩。成本再高點的生意還有腳踏響鼓,手扯鑼鈸,嘴裡喊著“叱吒鬧海”的西洋鏡,不過能看西洋鏡的小孩子一般是過年掙的壓歲錢多一點,看一次要五毛錢呢。做飲食生意的有賣各種小吃的,一般是賣元宵、醪糟、糍粑、面皮、涼粉、麻花、油條、籽麻糖等等。還有掙小孩子壓歲錢的叮叮糖,如果沒有錢了,用一塊牙膏皮、一塊壞銅鎖或一把舊鐵釘等廢銅爛鐵也可以換一塊糖吃。不過最多的生意門類還是挑擔或者推著雞公車賣甘蔗和賣炒花生的,這主要是賀坎村、王廟村、大樑村的鄉親們。在賣甘蔗的攤位上,必然要圍上一夥半大不小的男孩子玩“劃甘蔗”的遊戲,這種遊戲帶有一種技術性,還多少有一點賭博性的味道。參與者把甘蔗立於地上,放開雙手,用削蔗刀拖著甘蔗不倒,再慢慢的調整立穩當了,然後用刀在空中揮舞一下,用力朝甘蔗尖部一刀劃拉下去,如技術熟練,可以劃拉下一塊甘蔗皮,劃掉皮的部位截下來作為贏者的勝利品。這裡沒有清潔工打掃衛生,也沒有城管人員吆三喝四,滿地狼藉的甘蔗皮,總是被垮著竹籃的老人或小孩收拾得乾乾淨淨,拿回去曬乾了燒柴火。那時柴火很缺,甘蔗皮,花生殼、麥桔幹、路上的樹葉、田裡的穀樁都被人們收集起來填了灶膛。

南市場不光過年熱鬧,平日裡隔三差五還有各式各樣的遊行活動和群眾集會活動。一會兒公私合營、“三反五反”,一會兒合作化運動,一會兒人民公社,一會兒總路線大躍進,人民群眾總要敲鑼打鼓,扭著秧歌,打著腰鼓,舞著獅子彩船在這裡集會慶祝。就連糧食豐收了,也要在這裡開個慶功會,向黨中央報喜,感謝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勝利。

上世紀六十年代,一場大規模的造反運動蔓延全國,也波及到了舖鎮,從廠礦企業到農村、從機關單位到學校,人們群情激昂地聚集到南市場大廣場上,所有人都激情澎湃地高唱著一曲又一曲的革命歌曲:“拿起筆,做刀槍,集中火力打黑幫。”一時間,南市場成了兩個階級、兩條路線激烈鬥爭的陣地。

這場延續了十年之久的造反運動終於結束了,人們又敲鑼打鼓,在南市場集會,遊行,慶賀粉碎“四人幫”的勝利。“文革”動亂的浩劫曇花一現,如過眼雲煙,舖鎮很快又恢復了平靜。1976年,舖鎮南市場先後召開了沉痛悼念偉大領袖毛主席和敬愛的周恩來總理的群眾大會,這兩次大會場面十分壯觀,群眾情緒十分沉痛。自此以後,南市場再也沒有什麼大型的群眾集會活動了。

南市場的北面臨著漢白公路,從東面開來要去漢中的城固、洋縣、西鄉、鎮巴等地的車輛都經這裡通過,這裡人來人往,熙熙攘攘,人氣很旺。面對公路是當時南鄭縣新修的文化館的大門,大門內有一個寬大的修著圓形花壇的院子,向南經過穿堂還有兩排整齊對稱的青瓦白牆的平房。這樣的院落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還稱得上上乘之處,只有“公家”(政府)才修得起。舖鎮自古文化歷史悠久,藝術傳統頗豐,各類人才輩出,當時的文化館成為一方百姓中文化名人、鄉儒雅士、青年才俊經常走動來往的地方。文化館工作人員中音樂、美術專業人才應有盡有,他們常態化地經常開展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組織美術創作班,舉辦書畫展覽,開展音樂會和文藝演出活動。搞得有聲有色,在漢中市都叫的響,掛得上號的。南市場的東面曾有一座磚木結構建築的戲園子,當時有個名叫“新民劇社”的劇團在這裡常年演出漢調桄桄戲。具有600多年歷史的舖鎮自古交通便利,商賈雲集,流動人口眾多,各種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長期交流、融合、發展,促進了這裡的文化藝術繁榮,並呈多元化狀態。漢調桄桄戲就是關隴秦腔南傳,融合了湖北口音,又揉進了漢中方言和民間音樂而形成的既有秦腔深刻的烙印,又有漢中文化特殊色彩的地方劇種。新民劇社的演員平時走在舖鎮街道上大家都能認識,他(她)們的穿戴比較特別,男演員穿著燈籠褲,女演員穿大腿喇叭褲,衣服很短,緊腰,大屁股凸顯在外面,走起路來如風擺楊柳絲,和舖鎮街上那些擔柴賣草的、提籃賣菜的,以及幹體力活身體變了形走起路來搖搖晃晃的老鄉們比起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文革”後,新民劇社解散了,據說劇團演的那些玩意兒都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是封、資、修的東西,應該禁演。那些演員也不知了去向,戲園子改成了放電影、兼演革命樣板戲和革命文藝節目及召開有關會議的場所,名字也改為“舖鎮影劇院”。影劇院的管理人員屬於文化館編制內的幹部,他們接受舖鎮區委領導,這裡成為文藝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重要陣地。一度時期,文化館組織的各種形式的文藝活動頻繁地出現在影劇院舞臺上,有革命樣板戲賽演、革命文藝節日匯演、革命故事演講等等。南市場周圍懸滿了巨幅的領袖像和宣傳畫,八部革命樣板戲電影晝夜輪流放映,這裡成為革命文藝的紅色海洋。

改革開放初期,影劇院開始講究經濟效益了,逐步變成了營業性娛樂場所,電影開始上映《列寧在1918》、《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媽媽再愛我一次》、《泰坦尼克號》、《笑傲江湖》、《刀劍笑》、《天龍十八部》等等流行影片。有一年,全國各地流行鐳射電影,舖鎮南市場也開了一家,跟風效仿、隨波逐流地放映了一陣子之後,又很快銷聲匿跡了,據說是鐳射電影放映的內容不太健康,上面要禁止。

南市場周邊還有不少商業場所,十分熱鬧喧囂,有賣文具的,有賣煙酒飲料的,有賣小吃茶點的,還有一家照相館,名叫“東風照相館”。那時舖鎮改名為“東風鎮”,因此很多字型大小都以“東風”冠名。東風照相館一度生意很紅火,原因是那時個人大多數買不起相機,誰要是有一部“海鷗”牌的120號照相機,那可是一件很金貴的東西,擁有者一定要掛在脖子上到處顯擺,不是特別好的關係,一般是不借人的。那時各機關單位、中小學校的集體合影、畢業留念、城鄉青年結婚紀念等等,都要到東風照相館去光顧,我就保存了不少當時在東風照相館的黑白照片。現在,數碼相機已經很普及了,而且手機也可以照相,據說南市場那家東風照相館還在,改名為“光明攝影部”,不知道現在生意怎麼樣,我沒有去調查。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商品經濟無孔不入。南市場廣闊的地盤成為房地產商垂涎的風水寶地。先是戲樓子被拆,後來文化館被經營性檯球、舞廳等娛樂性項目或租或佔用,幾排平房年久失修,幾經改建,現已成為臨街商鋪。南市場原來的面貌已蕩然無存,原先寬廣的廣場被開發商建起了一條街道,這條街道依然是舖鎮最熱鬧繁榮的地段,只不過是沒有了過去的文化氣息,變成了一條飄著火鍋、面皮、老鴨湯、舖鎮燒臘肉香味的飲食一條街。

為了保留一塊供鋪鎮人民開展文化活動的場地,鎮政府在原南市場靠南面的蓮花村地段內,新建了一個大院,院內重新搭建了一個水泥舞臺,大門上掛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舖鎮文化體中心”。文體中心的大舞臺上很少上演節目,而空曠的大院裡倒是老太太們打太極拳,跳廣場舞的熱鬧場所。

現在,舖鎮的南市場已經不在了,連公交站牌上“南市場”三個字也被換掉了。“南市場”只做為一個符號,與“十八裡舖”這個符號一起被永遠埋沒在了歷史的塵埃裡。但願南市場昔日的熱鬧景象會永遠保留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記憶裡。

作者簡介:許廣盛,男,生於1949年4月16日,祖籍漢中。大學本科文學專業,1982年畢業後先後擔任漢師院黨委宣傳部長,陝理工藝術學院黨總支書記,教授。曾從事藝術學,人文科學,思想教育學的教學和研究,發表學術論文50多篇,出版專著5部。退休後開始寫作並發表散文多篇。

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

傳播三線文化 增強國際交流

【期刊492】

本期責編:田也

不過能看西洋鏡的小孩子一般是過年掙的壓歲錢多一點,看一次要五毛錢呢。做飲食生意的有賣各種小吃的,一般是賣元宵、醪糟、糍粑、面皮、涼粉、麻花、油條、籽麻糖等等。還有掙小孩子壓歲錢的叮叮糖,如果沒有錢了,用一塊牙膏皮、一塊壞銅鎖或一把舊鐵釘等廢銅爛鐵也可以換一塊糖吃。不過最多的生意門類還是挑擔或者推著雞公車賣甘蔗和賣炒花生的,這主要是賀坎村、王廟村、大樑村的鄉親們。在賣甘蔗的攤位上,必然要圍上一夥半大不小的男孩子玩“劃甘蔗”的遊戲,這種遊戲帶有一種技術性,還多少有一點賭博性的味道。參與者把甘蔗立於地上,放開雙手,用削蔗刀拖著甘蔗不倒,再慢慢的調整立穩當了,然後用刀在空中揮舞一下,用力朝甘蔗尖部一刀劃拉下去,如技術熟練,可以劃拉下一塊甘蔗皮,劃掉皮的部位截下來作為贏者的勝利品。這裡沒有清潔工打掃衛生,也沒有城管人員吆三喝四,滿地狼藉的甘蔗皮,總是被垮著竹籃的老人或小孩收拾得乾乾淨淨,拿回去曬乾了燒柴火。那時柴火很缺,甘蔗皮,花生殼、麥桔幹、路上的樹葉、田裡的穀樁都被人們收集起來填了灶膛。

南市場不光過年熱鬧,平日裡隔三差五還有各式各樣的遊行活動和群眾集會活動。一會兒公私合營、“三反五反”,一會兒合作化運動,一會兒人民公社,一會兒總路線大躍進,人民群眾總要敲鑼打鼓,扭著秧歌,打著腰鼓,舞著獅子彩船在這裡集會慶祝。就連糧食豐收了,也要在這裡開個慶功會,向黨中央報喜,感謝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勝利。

上世紀六十年代,一場大規模的造反運動蔓延全國,也波及到了舖鎮,從廠礦企業到農村、從機關單位到學校,人們群情激昂地聚集到南市場大廣場上,所有人都激情澎湃地高唱著一曲又一曲的革命歌曲:“拿起筆,做刀槍,集中火力打黑幫。”一時間,南市場成了兩個階級、兩條路線激烈鬥爭的陣地。

這場延續了十年之久的造反運動終於結束了,人們又敲鑼打鼓,在南市場集會,遊行,慶賀粉碎“四人幫”的勝利。“文革”動亂的浩劫曇花一現,如過眼雲煙,舖鎮很快又恢復了平靜。1976年,舖鎮南市場先後召開了沉痛悼念偉大領袖毛主席和敬愛的周恩來總理的群眾大會,這兩次大會場面十分壯觀,群眾情緒十分沉痛。自此以後,南市場再也沒有什麼大型的群眾集會活動了。

南市場的北面臨著漢白公路,從東面開來要去漢中的城固、洋縣、西鄉、鎮巴等地的車輛都經這裡通過,這裡人來人往,熙熙攘攘,人氣很旺。面對公路是當時南鄭縣新修的文化館的大門,大門內有一個寬大的修著圓形花壇的院子,向南經過穿堂還有兩排整齊對稱的青瓦白牆的平房。這樣的院落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還稱得上上乘之處,只有“公家”(政府)才修得起。舖鎮自古文化歷史悠久,藝術傳統頗豐,各類人才輩出,當時的文化館成為一方百姓中文化名人、鄉儒雅士、青年才俊經常走動來往的地方。文化館工作人員中音樂、美術專業人才應有盡有,他們常態化地經常開展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組織美術創作班,舉辦書畫展覽,開展音樂會和文藝演出活動。搞得有聲有色,在漢中市都叫的響,掛得上號的。南市場的東面曾有一座磚木結構建築的戲園子,當時有個名叫“新民劇社”的劇團在這裡常年演出漢調桄桄戲。具有600多年歷史的舖鎮自古交通便利,商賈雲集,流動人口眾多,各種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長期交流、融合、發展,促進了這裡的文化藝術繁榮,並呈多元化狀態。漢調桄桄戲就是關隴秦腔南傳,融合了湖北口音,又揉進了漢中方言和民間音樂而形成的既有秦腔深刻的烙印,又有漢中文化特殊色彩的地方劇種。新民劇社的演員平時走在舖鎮街道上大家都能認識,他(她)們的穿戴比較特別,男演員穿著燈籠褲,女演員穿大腿喇叭褲,衣服很短,緊腰,大屁股凸顯在外面,走起路來如風擺楊柳絲,和舖鎮街上那些擔柴賣草的、提籃賣菜的,以及幹體力活身體變了形走起路來搖搖晃晃的老鄉們比起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文革”後,新民劇社解散了,據說劇團演的那些玩意兒都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是封、資、修的東西,應該禁演。那些演員也不知了去向,戲園子改成了放電影、兼演革命樣板戲和革命文藝節目及召開有關會議的場所,名字也改為“舖鎮影劇院”。影劇院的管理人員屬於文化館編制內的幹部,他們接受舖鎮區委領導,這裡成為文藝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重要陣地。一度時期,文化館組織的各種形式的文藝活動頻繁地出現在影劇院舞臺上,有革命樣板戲賽演、革命文藝節日匯演、革命故事演講等等。南市場周圍懸滿了巨幅的領袖像和宣傳畫,八部革命樣板戲電影晝夜輪流放映,這裡成為革命文藝的紅色海洋。

改革開放初期,影劇院開始講究經濟效益了,逐步變成了營業性娛樂場所,電影開始上映《列寧在1918》、《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媽媽再愛我一次》、《泰坦尼克號》、《笑傲江湖》、《刀劍笑》、《天龍十八部》等等流行影片。有一年,全國各地流行鐳射電影,舖鎮南市場也開了一家,跟風效仿、隨波逐流地放映了一陣子之後,又很快銷聲匿跡了,據說是鐳射電影放映的內容不太健康,上面要禁止。

南市場周邊還有不少商業場所,十分熱鬧喧囂,有賣文具的,有賣煙酒飲料的,有賣小吃茶點的,還有一家照相館,名叫“東風照相館”。那時舖鎮改名為“東風鎮”,因此很多字型大小都以“東風”冠名。東風照相館一度生意很紅火,原因是那時個人大多數買不起相機,誰要是有一部“海鷗”牌的120號照相機,那可是一件很金貴的東西,擁有者一定要掛在脖子上到處顯擺,不是特別好的關係,一般是不借人的。那時各機關單位、中小學校的集體合影、畢業留念、城鄉青年結婚紀念等等,都要到東風照相館去光顧,我就保存了不少當時在東風照相館的黑白照片。現在,數碼相機已經很普及了,而且手機也可以照相,據說南市場那家東風照相館還在,改名為“光明攝影部”,不知道現在生意怎麼樣,我沒有去調查。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商品經濟無孔不入。南市場廣闊的地盤成為房地產商垂涎的風水寶地。先是戲樓子被拆,後來文化館被經營性檯球、舞廳等娛樂性項目或租或佔用,幾排平房年久失修,幾經改建,現已成為臨街商鋪。南市場原來的面貌已蕩然無存,原先寬廣的廣場被開發商建起了一條街道,這條街道依然是舖鎮最熱鬧繁榮的地段,只不過是沒有了過去的文化氣息,變成了一條飄著火鍋、面皮、老鴨湯、舖鎮燒臘肉香味的飲食一條街。

為了保留一塊供鋪鎮人民開展文化活動的場地,鎮政府在原南市場靠南面的蓮花村地段內,新建了一個大院,院內重新搭建了一個水泥舞臺,大門上掛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舖鎮文化體中心”。文體中心的大舞臺上很少上演節目,而空曠的大院裡倒是老太太們打太極拳,跳廣場舞的熱鬧場所。

現在,舖鎮的南市場已經不在了,連公交站牌上“南市場”三個字也被換掉了。“南市場”只做為一個符號,與“十八裡舖”這個符號一起被永遠埋沒在了歷史的塵埃裡。但願南市場昔日的熱鬧景象會永遠保留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記憶裡。

作者簡介:許廣盛,男,生於1949年4月16日,祖籍漢中。大學本科文學專業,1982年畢業後先後擔任漢師院黨委宣傳部長,陝理工藝術學院黨總支書記,教授。曾從事藝術學,人文科學,思想教育學的教學和研究,發表學術論文50多篇,出版專著5部。退休後開始寫作並發表散文多篇。

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

傳播三線文化 增強國際交流

【期刊492】

本期責編: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