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普通人看:互聯網+的時代,互聯網到底在幹什麼?

于現今互聯網當道的經濟模式下,通過互聯網連結萬物,變成了主要的課題。

並且依靠於互聯網而發展出的新商業模式、專業名詞愈來愈多。

面對鋪天蓋地的新概念,作為一個互聯網+模式的參與者,

我們有許多困惑。

引子

之前在群裡聊天,聊著聊著就聊到了互聯網,群裡一個從事蛋糕烘焙的女孩,問了一個問題:將來烹飪這個行業會不會被美團外賣(互聯網)取代?我就問了一個問題:現在烤箱、麵包機遍地都有,然而效果怎麼樣?她說:當然是沒有手工的好吃,另外也不如手工做的好看。

我說那就不必擔心了,因為互聯網一步一步砍掉傳遞價值的環節後,

將會迎來的是創造價值者的春天。

愈來愈多的服裝設計師通過淘寶作為自己的原創展示視窗

很多人都在想互聯網到底在幹什麼?

在傳統行業與互聯網行業碰撞、交融的大變革時代,我們必須要回歸到商業的本質來考慮問題。

傳統行業存在的意義是不是還是以為用戶創造價值為中心。

我們可以把商業的本質分成兩個環節

創造價值

傳遞價值

我們打比方來說:格力公司生產了空調,京東則通過互聯網賣給消費者。

簡單來說,格力扮演價值創造者的角色,京東則扮演著價值傳遞者角色。

從工廠到消費者中間環節吸收了絕大部分利益

舉一個例子,電視頻道,比如最近熱播的《歡樂頌》。每天晚上7點半我會準時的去看東方衛視的《歡樂頌》。那麼,東方衛視扮演的是什麼角色?價值創造者,還是價值傳遞者?

在《歡樂頌》以外,東方衛視的新聞節目和娛樂節目都是自己製作的。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說,它是創造價值的人。但這些原創的節目又是通過東方衛視自己的頻道放出去的,

頻道的意義就是傳遞價值。所以東方衛視這時既扮演創造價值的角色同時也是傳遞價值的角色。

但是,互聯網+來了,互聯網首先挑戰了電視臺傳遞價值的屬性,比如說我很喜歡看《歡樂頌》,但是我不可能每天晚上7點半都去看,因為這個時間點我基本都在工作,所以通常我是在我其他的閒置時間去愛奇藝看。

然而電視臺當然更希望我在每天晚上都去看《歡樂頌》,

因為它的主要收入來源就是收視率所帶來的廣告費。雖然愛奇藝這樣的網路視頻平臺也支付了一定的節目版權費給電視臺,但是與廣告費相比確是天壤之別。電視臺發現看電視的人越來越少,看愛奇藝的觀眾卻越來越多之後,所以它的主要收入就受到了極大的衝擊。

2016年4月《歡樂頌》雙屏收視情況

很多人不通過電視看節目之後,電視臺傳遞價值的屬性受到巨大的衝擊,所以互聯網首先撼動的就是電視臺傳遞價值的屬性。

今天國家還不允許網路視頻進駐電視頻道,但是如果一旦允許。回家一打開電視就是優酷、愛奇藝的話,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所以我們仔細考量一下,電視臺的“頻道”是什麼?頻道是不是僅是一組按照固定的順序在播放的電視節目而已。

而在視頻平臺上,有著海量的節目,理論上是可以由無數個創造者創造無數個節目,並且可以連續播放,也就是創造出來無數個“頻道”。

所以如果電視打開就是愛奇藝、優酷的話,你就會被淹沒在“頻道”之中,“頻道”幾乎變得毫無價值。那時會發現最重要的不是作為資源本身的頻道數量,而是頻道裡面的產生的內容。

傳統電視臺的“頻道”變得毫無價值這件事,對電視臺這樣的企業造成極大的挑戰。

然而不僅是電視臺,還包括廣播、報紙、雜誌等傳媒行業,其實都是一個道理,它們首先遭受挑戰的,都是傳遞價值的載體部分。

這裡我們所要思考的是,當傳遞價值的載體,受到衝擊挑戰的時候,傳統媒體行業應該如何應對。如何穩固自己的陣地或是蛻變。如果說創造價值的企業是熊掌,傳遞價值的企業是魚。是單純的捨棄魚而要熊掌?事實上並非如此。

魚與熊掌可以兼得,但要顧及模式。

再打個比方,飯店。飯店是創造價值的身份還是傳遞價值的身份呢?我想絕大多數人會認為餐廳是創造價值的。我也同意,但是餐廳完全是在創造價值嗎?它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在創造價值嗎?不一定。餐廳是典型的“前店後廠”的商業模式,廚房就是“後廠”,餐桌就是“前店”。然而真正創造價值的僅僅是作為“後廠”的廚房,前面的十幾張桌子的作用就是用來傳遞價值的。

看到這裡,我們瞭解到傳遞價值這一環節,砍一刀下去至關重要,因為你如果懂得分割創造價值跟傳遞價值,你就會理解今天的互聯網到底在幹什麼。

互聯網給了每一個人、群體、企業。更好的蛻變的選擇。將自身的“內容”、“優勢”發揮到極致。

選擇魚,還是熊掌要看能力,以及模式

有一家公司“餓了麼”在今年已經完成了阿裡巴巴12.5億美元的融資,那它幹了什麼呢?它並不是花錢去造自己專用的廚房,也不是高薪去聘請“米其林大廚”在自己的廚房做好美食,然後送到你家給你吃。

它其實是到你家附近的那些飯店,把食物買過來,然後送給你吃。

這個時候你想一想,廚房創造價值的屬性沒有被取代,還是由廚房、廚師來做飯。餓了麼、美團外賣、外賣平臺只是用更高效的方式,取代了傳統中,傳遞價值的環節,也就是將飯店的前臺通過互聯網“無限延伸”。

比如我經常點外賣,晚上到家少不了不想做飯的時候。就會用餓了麼或者百度外賣來點餐。我有時會問外賣小哥,餐廳一天有多少生意是外賣,多少是在店內消費?外賣小哥告訴我說現在餐廳到店就餐的比例也就是在30%,其他70%都是外賣。我們可以仔細的想一想,以前餐廳的廚房僅僅是為到店就餐服務的。然而現在有70%是外賣的,這就意味著廚房的效率、價值起碼被擴大了二倍以上!

所以互聯網到底在幹什麼?

互聯網其實就是在用更高效的方式來取代傳統傳遞價值的方式,從而讓創造價值的人發揮最大的價值。但是外賣平臺是不是主要的“創造價值者”並不是。他所代表的是“傳遞價值者”的激流勇進。

萬眾創新,人人創業是否是個偽命題?

我們再往下看,廚房裡創造價值的是誰?廚房裡真正在創造價值的是廚師,因為廚具、調料家裡都有,甚至可能比飯店還要全。然而當這一步再拆分。結合互聯網+到現在又出現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叫做“好廚師”,你可以請一個廚師去你們家去做飯。

某次週五晚上的家庭聚會,參與的大約在12個人左右。一個人忙不過來這麼多人的菜,我就在“好廚師”的APP上叫了一個三星級的廚師上門服務。我提前告知了廚師今晚想吃什麼,並且備好了相應的食材。到了約定時間,廚師上門服務,帶著健康證,廚師等級認證。就在我們家的廚房,用我們家的廚具調料,我準備的食材。做了10個菜一道湯。全程都是廚師自己摘菜、洗菜、炒菜、做飯。臨走前還打掃了廚房衛生,帶走了垃圾。並且聚會上通過品嘗,和飯店做的一樣。然後我就付了這個廚師109塊工錢。很多人會覺得特別合適,很值。沒錯。

但是你想想,如果這個廚師早中晚各做一次。要比在飯店的工作強度低很多,但是賺的錢甚至會比在飯店更高。

上門廚師—創造者的一次狂歡

我們再舉個例子,出版發行行業。我們以中國出版業為例子。

圖書發行出版的流程基本上是:

作者寫書(此時沒有利潤)

出版社負責出版(分割利潤)

印刷廠負責印刷(分割利潤)

在沒有互聯網、當當網之前,印刷完之後是去找線下經銷商(分割利潤)也就是書店來負責售賣的。

但是互聯網、當當這類網上書店出現後,當當網賣依舊是實體書,但是它不需要線下經銷商(書店)去銷售了,而是用更高效的辦法降低了(經銷商利潤)成本,所以我就可以在網上買到相對更便宜的實體書。

當當網砍掉了一個中間環節。

緊接著手機、平板電腦的出現又開始了一次環節分割,有一部手機,就可以在裡面存放幾千本書,隨時隨地想看就看。可是書還是出版社出版的那些書,但是不需要通過印刷廠印刷了。所以手機、平板電腦做了什麼?它砍掉了印刷廠這個傳遞價值的環節,書還是一樣的內容,只是不再需要印刷了。消費者支付給印刷廠的利潤被取消了。

移動設備砍掉了另外一個環節。

緊隨其後網路小說連載網站出現了,有人寫寫短篇小說,有人寫寫長篇連載。有人閱讀後開始付費閱讀連載。有人付費有人讀,就成了的生意。網路小說甚至都不存在書這個概念了,因為圖書完全不需要出版社出版了,這一下就可能把出版社給幹掉了。

網路小說砍掉了所有中間環節。

網路小說收割著粉絲的同時跨過了傳統模式收割最大利益

所以互聯網到底在幹什麼?它切除了那些傳遞價值環節,讓創造價值的人丟掉了一切的包袱與累贅。

唐家三少,新聞上說他去見作協主席,作協主席就問他:你在網上寫書,一年能賺多少稿費?唐家三少就說我就在網上寫小說,一年的收入是3000萬人民幣。然而作協主席一年稿酬辦稅才300萬-500萬而已。

一個年輕人在網上寫寫東西,一年能賺3000萬,靠什麼做到的?

因為他用最高效的方式,去掉了所有的中間環節,接觸到了一切可以觸及到的讀者。

我們瞭解到傳統出版行業給作者的是9%—15%的版稅,消費者購買一本售價30元的圖書,作者只能拿到3元到5元的報酬,其他20多元都是支付給了中間環節。所以互聯網把傳遞價值環節拋掉後,創造價值者就迎來了真正的收益。

總結

過去的傳統經濟時代,廣告投放和多管道推廣,能把一個普通產品賣成一流產品。雖然互聯網沒有辦法把普通變成一流。

但是互聯網卻是在用替代、取消廣告投放、多管道推廣這些傳遞價值的環節之後。讓真正好的商品,用最快的時間,最短的路途,最低的價格,呈獻給一切能夠觸及到的用戶。而這對於商家以及消費者,都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同時,作為價值傳遞者,並非就被逼上絕路,如何能夠利用優勢,完美的走完“最後一公里”,將是逆流而上的最佳法門。

回到開頭的故事,最後我跟那個女孩說,你要提升你手工烘焙的能力,建立你的口碑,用互聯網的方式來進行傳播,獲得更多客戶,做好準備,你可能會比原先賺更多的錢。

2016年4月《歡樂頌》雙屏收視情況

很多人不通過電視看節目之後,電視臺傳遞價值的屬性受到巨大的衝擊,所以互聯網首先撼動的就是電視臺傳遞價值的屬性。

今天國家還不允許網路視頻進駐電視頻道,但是如果一旦允許。回家一打開電視就是優酷、愛奇藝的話,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所以我們仔細考量一下,電視臺的“頻道”是什麼?頻道是不是僅是一組按照固定的順序在播放的電視節目而已。

而在視頻平臺上,有著海量的節目,理論上是可以由無數個創造者創造無數個節目,並且可以連續播放,也就是創造出來無數個“頻道”。

所以如果電視打開就是愛奇藝、優酷的話,你就會被淹沒在“頻道”之中,“頻道”幾乎變得毫無價值。那時會發現最重要的不是作為資源本身的頻道數量,而是頻道裡面的產生的內容。

傳統電視臺的“頻道”變得毫無價值這件事,對電視臺這樣的企業造成極大的挑戰。

然而不僅是電視臺,還包括廣播、報紙、雜誌等傳媒行業,其實都是一個道理,它們首先遭受挑戰的,都是傳遞價值的載體部分。

這裡我們所要思考的是,當傳遞價值的載體,受到衝擊挑戰的時候,傳統媒體行業應該如何應對。如何穩固自己的陣地或是蛻變。如果說創造價值的企業是熊掌,傳遞價值的企業是魚。是單純的捨棄魚而要熊掌?事實上並非如此。

魚與熊掌可以兼得,但要顧及模式。

再打個比方,飯店。飯店是創造價值的身份還是傳遞價值的身份呢?我想絕大多數人會認為餐廳是創造價值的。我也同意,但是餐廳完全是在創造價值嗎?它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在創造價值嗎?不一定。餐廳是典型的“前店後廠”的商業模式,廚房就是“後廠”,餐桌就是“前店”。然而真正創造價值的僅僅是作為“後廠”的廚房,前面的十幾張桌子的作用就是用來傳遞價值的。

看到這裡,我們瞭解到傳遞價值這一環節,砍一刀下去至關重要,因為你如果懂得分割創造價值跟傳遞價值,你就會理解今天的互聯網到底在幹什麼。

互聯網給了每一個人、群體、企業。更好的蛻變的選擇。將自身的“內容”、“優勢”發揮到極致。

選擇魚,還是熊掌要看能力,以及模式

有一家公司“餓了麼”在今年已經完成了阿裡巴巴12.5億美元的融資,那它幹了什麼呢?它並不是花錢去造自己專用的廚房,也不是高薪去聘請“米其林大廚”在自己的廚房做好美食,然後送到你家給你吃。

它其實是到你家附近的那些飯店,把食物買過來,然後送給你吃。

這個時候你想一想,廚房創造價值的屬性沒有被取代,還是由廚房、廚師來做飯。餓了麼、美團外賣、外賣平臺只是用更高效的方式,取代了傳統中,傳遞價值的環節,也就是將飯店的前臺通過互聯網“無限延伸”。

比如我經常點外賣,晚上到家少不了不想做飯的時候。就會用餓了麼或者百度外賣來點餐。我有時會問外賣小哥,餐廳一天有多少生意是外賣,多少是在店內消費?外賣小哥告訴我說現在餐廳到店就餐的比例也就是在30%,其他70%都是外賣。我們可以仔細的想一想,以前餐廳的廚房僅僅是為到店就餐服務的。然而現在有70%是外賣的,這就意味著廚房的效率、價值起碼被擴大了二倍以上!

所以互聯網到底在幹什麼?

互聯網其實就是在用更高效的方式來取代傳統傳遞價值的方式,從而讓創造價值的人發揮最大的價值。但是外賣平臺是不是主要的“創造價值者”並不是。他所代表的是“傳遞價值者”的激流勇進。

萬眾創新,人人創業是否是個偽命題?

我們再往下看,廚房裡創造價值的是誰?廚房裡真正在創造價值的是廚師,因為廚具、調料家裡都有,甚至可能比飯店還要全。然而當這一步再拆分。結合互聯網+到現在又出現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叫做“好廚師”,你可以請一個廚師去你們家去做飯。

某次週五晚上的家庭聚會,參與的大約在12個人左右。一個人忙不過來這麼多人的菜,我就在“好廚師”的APP上叫了一個三星級的廚師上門服務。我提前告知了廚師今晚想吃什麼,並且備好了相應的食材。到了約定時間,廚師上門服務,帶著健康證,廚師等級認證。就在我們家的廚房,用我們家的廚具調料,我準備的食材。做了10個菜一道湯。全程都是廚師自己摘菜、洗菜、炒菜、做飯。臨走前還打掃了廚房衛生,帶走了垃圾。並且聚會上通過品嘗,和飯店做的一樣。然後我就付了這個廚師109塊工錢。很多人會覺得特別合適,很值。沒錯。

但是你想想,如果這個廚師早中晚各做一次。要比在飯店的工作強度低很多,但是賺的錢甚至會比在飯店更高。

上門廚師—創造者的一次狂歡

我們再舉個例子,出版發行行業。我們以中國出版業為例子。

圖書發行出版的流程基本上是:

作者寫書(此時沒有利潤)

出版社負責出版(分割利潤)

印刷廠負責印刷(分割利潤)

在沒有互聯網、當當網之前,印刷完之後是去找線下經銷商(分割利潤)也就是書店來負責售賣的。

但是互聯網、當當這類網上書店出現後,當當網賣依舊是實體書,但是它不需要線下經銷商(書店)去銷售了,而是用更高效的辦法降低了(經銷商利潤)成本,所以我就可以在網上買到相對更便宜的實體書。

當當網砍掉了一個中間環節。

緊接著手機、平板電腦的出現又開始了一次環節分割,有一部手機,就可以在裡面存放幾千本書,隨時隨地想看就看。可是書還是出版社出版的那些書,但是不需要通過印刷廠印刷了。所以手機、平板電腦做了什麼?它砍掉了印刷廠這個傳遞價值的環節,書還是一樣的內容,只是不再需要印刷了。消費者支付給印刷廠的利潤被取消了。

移動設備砍掉了另外一個環節。

緊隨其後網路小說連載網站出現了,有人寫寫短篇小說,有人寫寫長篇連載。有人閱讀後開始付費閱讀連載。有人付費有人讀,就成了的生意。網路小說甚至都不存在書這個概念了,因為圖書完全不需要出版社出版了,這一下就可能把出版社給幹掉了。

網路小說砍掉了所有中間環節。

網路小說收割著粉絲的同時跨過了傳統模式收割最大利益

所以互聯網到底在幹什麼?它切除了那些傳遞價值環節,讓創造價值的人丟掉了一切的包袱與累贅。

唐家三少,新聞上說他去見作協主席,作協主席就問他:你在網上寫書,一年能賺多少稿費?唐家三少就說我就在網上寫小說,一年的收入是3000萬人民幣。然而作協主席一年稿酬辦稅才300萬-500萬而已。

一個年輕人在網上寫寫東西,一年能賺3000萬,靠什麼做到的?

因為他用最高效的方式,去掉了所有的中間環節,接觸到了一切可以觸及到的讀者。

我們瞭解到傳統出版行業給作者的是9%—15%的版稅,消費者購買一本售價30元的圖書,作者只能拿到3元到5元的報酬,其他20多元都是支付給了中間環節。所以互聯網把傳遞價值環節拋掉後,創造價值者就迎來了真正的收益。

總結

過去的傳統經濟時代,廣告投放和多管道推廣,能把一個普通產品賣成一流產品。雖然互聯網沒有辦法把普通變成一流。

但是互聯網卻是在用替代、取消廣告投放、多管道推廣這些傳遞價值的環節之後。讓真正好的商品,用最快的時間,最短的路途,最低的價格,呈獻給一切能夠觸及到的用戶。而這對於商家以及消費者,都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同時,作為價值傳遞者,並非就被逼上絕路,如何能夠利用優勢,完美的走完“最後一公里”,將是逆流而上的最佳法門。

回到開頭的故事,最後我跟那個女孩說,你要提升你手工烘焙的能力,建立你的口碑,用互聯網的方式來進行傳播,獲得更多客戶,做好準備,你可能會比原先賺更多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