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記者手記|一部嘉峪關城市記憶的紀錄片,拍攝是從一個市場開始!

嘉峪關廣播電視臺戴喆

雖然,這部紀錄片還在拍攝中,

但小編已經忍不住開始劇透了!

欲知詳情,

請看下文!

走在建設路市場,這條與《開路先鋒》雕塑毗鄰的小巷,能聽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口音,

四川、河南、東北等等。多年前這裡還是城市的中心,如今已被納入嘉峪關老城區的範疇了,川流不息的車輛從《開路先鋒》雕塑腳下劃過,自上世紀90年代起,嘉峪關聚集起大量的外來移民,我們的紀錄片就是從這裡開始了拍攝。

來自四川綿陽的羅興發、王瓊英夫婦,

1994年隨著嘉峪關第二次移民的浪潮來到嘉峪關。羅興發20餘年的廚師生涯,打拼下的積蓄,換來建設路市場的一家店面。每天清晨,妻子王瓊英開始進菜,一天的忙碌就此拉開序幕。兒子羅傑,自小生長在嘉峪關,早就習慣了討賴河滋養的水土,四川老家悶熱的空氣,反而成了他討厭去的地方。移民的潮水,孕育了這篇土地,將這片灰白色的戈壁灘,帶進了一片鳥語花香的境地。

當攝製組拖著攝像設備、大包小包地擠進羅興發的飯店後,老闆娘王瓊英熱情的招呼我們,她說十幾年,這家從最初的串串香、變成火鍋店到如今的川菜館,變得是店名,不變的是人。正是這些人,成為了撐起嘉峪關市發展的重要元素,

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下,越來越多的人在嘉峪關安居下來,正如王瓊英所說,當初從四川來這裡,本想著掙夠錢了就回老家去,但結果沒想到是,來了就沒回去。眾多類似他們這樣的移民,推動了一個城市的發展,更帶來了多元化的思想。羅傑不願繼承父母的餐館,選擇了攝影。他喜歡遊歷山水,用鏡頭記錄生活。嘉峪關已經進入夏季,嘉峪關的餐飲業已經進入旺季,
羅傑時常來店裡幫忙,但幫忙歸幫忙,生活是生活,羅傑的態度卻與父母背道而馳。在新舊思想的對壘下,生活的滋味才被品味出來。而我們就是在這裡,記錄他們的人生百態。

嘉峪關就是這樣一個奇妙的地方,身居戈壁,卻地處交通要塞,居於西北的交通中心與開發地位,

而非邊緣與隱居的狀態。在這裡,人們享受的不僅是生活狀態,更繼承先輩的開拓精神,是對夢想追求的出發之地。晚上,是店裡最為繁忙的時候,羅傑往返於前廳和後堂,一間小飯店十幾年的風雨,看似沒有規劃設計的發展,但卻養育了一代人,他們的子女在這裡落地生根。這仿佛是這座城市設計好的巧合,充滿了人性的味道和生活的挑戰。其實,故事就隱藏在市井的間隙中,只要細心總會找到藏在其中的故事。

此次紀錄片拍攝,是我真正意義上第一次做為記錄人的起點。我懷揣著忐忑不安又激動的複雜心情踏上拍攝之路。老師們的指導,讓我不斷前進。嘉峪關是一個充滿故事傳說,千百年來令人為之神往的勝地。勤勞的人們是這片土地的創造者,也正是他們給嘉峪關注入了靈氣和生機。

今天的劇透就到這裡!

隨著故事的發展,

我們又將追隨誰的身影,

又將記錄誰的足跡,

謎底在下回哦!

故事就隱藏在市井的間隙中,只要細心總會找到藏在其中的故事。

此次紀錄片拍攝,是我真正意義上第一次做為記錄人的起點。我懷揣著忐忑不安又激動的複雜心情踏上拍攝之路。老師們的指導,讓我不斷前進。嘉峪關是一個充滿故事傳說,千百年來令人為之神往的勝地。勤勞的人們是這片土地的創造者,也正是他們給嘉峪關注入了靈氣和生機。

今天的劇透就到這裡!

隨著故事的發展,

我們又將追隨誰的身影,

又將記錄誰的足跡,

謎底在下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