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你還知道曾經盛極一時的漢口繡花街嗎?那些遠去的漢繡往事

漢繡,古稱楚繡,始于戰國,興于唐朝,盛於晚清。江陵馬山一號戰國墓出土的大量絲織繡品,

繡線顏色以紅、黃、綠、藍等亮色為主,繡出的珍禽異獸、奇花佳卉富於立體感和虛實感,色彩鮮豔、花紋瑰麗,典雅而富麗。

漢繡以楚繡為基礎,融匯南北諸家繡法之長,揉合出了富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新繡法。它的用針有別於四大名繡,採用一套鋪、平、織、間、壓、纜、摻、盤、套、墊、扣的針法,以“平金夾繡”為主要表現形式,分層破色、層次分明,對比強烈。

追求充實豐滿、富麗堂皇的熱鬧氣氛,繡品可以枝上生花,花上生葉,葉上還可出枝,充分體現了“花無正果,熱鬧為先”的美學思想,呈現出渾厚、富麗的色彩。

漢繡下針果斷,圖案邊緣齊整,名之曰“齊針”。繡品多從週邊啟繡,然後層層向內走針,進而鋪滿繡面。除“齊針”的基本針法外,漢繡還根據繡品不同的質地和花紋,靈活運用諸如墊針繡、鋪針繡、紋針繡、遊針繡、關針繡、潤針繡、凸針繡、堆金繡、雙面繡等等針法,

富有很強的立體感,在繡業中獨樹一幟。

清末民初,漢繡盛極一時。據相關資料顯示,清嘉慶年間江夏一帶的繡品就很出眾,漸次傳入夏口。到咸豐年間,漢口設立了刺繡局,當時的漢繡產品主要分三類:作為生活用品的有繡衣、繡枕、門簾、帳沿、繡鞋、頭巾、圍裙、荷包等,

多用於閨閣陪嫁。其中,漢口的繡花戲衣頗具名氣。二是裝飾品,有壁掛、中堂、屏風、彩帳、堂彩、龍衣、獅皮、戲裝、道具等。三是敬神賽會的禮儀用品,包括神袍、袈裟、彩幡等。191年和1915年,漢繡製品分別在南洋賽會和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榮獲金牌,名揚海外。

當時,武昌有名且成規模的有蘇洪發、萬興發、徐大華等繡坊,除批零兼營各種繡品,還承接訂貨。

如果忙不過來,還將活計發給外面的繡工或作坊加工,由此形成武昌塘角(現新河街一帶)婦女刺繡加工的聚集之地。同治元年前後,武昌青山鎮的鄭氏兄弟,來漢口長堤街開設鄭源茂和鄭雙茂兩家繡鋪,其後十餘年間,陸續在大夾街、萬壽宮一帶開繡鋪繡坊的有胡源利、黃開茂、塗添盛、鄭天茂、鄭大昌等。及至光緒年間,漢口萬壽宮即江西會館周邊,發展出32家繡貨店,將這一帶打造成繡鋪繡坊林立的刺繡一條街,
漢口的繡花街也因此而得名。

抗戰時期,日軍侵佔武漢,漢口繡花街被燒毀,漢繡日趨凋零,技藝幾近失傳。

2008年,漢繡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3年,湖北省第一家民辦漢繡博物館——武漢漢繡博物館,在漢陽江欣苑社區掛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