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胡同兒說」瓷器裡的各種藍

“胡同兒“說,今天我們講講中國瓷器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顏色-——藍。

藍,幾乎成為中國瓷器的代名詞,我們甚至把其中一種藍,直接命名為中國瓷器的一大品類-——青花瓷。(不要跟我說青花瓷不是藍釉瓷,

我知道,但是你敢說青花瓷不是藍色的!)

瓷器源於中國,這個毋庸置疑。青花瓷源于唐代,大發展於元,正是因為元代青花的發展,中國瓷器迎來了一個頂峰時期。元明清三代,雖然統治者不同,但對於瓷器的追求從來都沒有懈怠過。

瓷器中的藍當然也有傳統的藍釉,以天然鈷土礦為著色劑,除含氧化鈷外,還含有氧化鐵和氧化錳。藍釉最早出現在唐三彩中,

但那時還是低溫藍釉,只有瑰麗的美感,卻缺乏沉穩。高溫藍釉是元時期出現的,入明以後,特別是在宣德時,藍釉器物逐漸增多,且器型質美,被推為宣德瓷器的上品。至清康熙時,更出現灑藍釉、天藍等多種新品種。

一,青花:

青花之藍與藍釉彩瓷有本質的區別,但是青花之美,世人皆知。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

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成熟的青花瓷則源於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至明代時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

元青花

元代青花的胎由於採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三氧化二鋁含量增高,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

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鬆。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國產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青藍偏灰黑;進口料為低錳高鐵型青料,呈色青翠濃豔,有鐵銹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國產料和進口料並用的情況。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鎮墓器等類,尤以竹節高足杯、帶座器、鎮墓器最具時代特色。除玉壺春底足蕩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無釉,
見火石紅。

明清青花

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

明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瓷器發展逐漸進入高☆禁☆潮,那時的青花瓷以製作精美著稱;

清康熙時的“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巔峰;

清乾隆以後因粉彩瓷的發展青花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小康,但最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

明清時期的官窯器青花瓷製作嚴謹、精緻;

民窯器則隨意、灑脫,畫面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使得青花瓷的題材更為豐富。翠毛藍是我們常說的一種青花的藍色,它發色豔麗,呈瑩潤效果,是形容青花發色上乘的一種說法。這裡就不多介紹了,一般來說,康熙朝和晚清光緒的青花瓷多呈這種發色,因此我們在鑒別過程中,一定要多方面考量,不要誤把小康當大康了,價格謬以千里啊。

二,藍釉瓷:

霽藍

霽藍又叫積藍、祭藍,其特點是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調濃 淡均勻,呈色亦比較穩定。霽藍釉興盛於清光緒朝。明宣德朝《南窯筆記》中把祭藍釉賞瓶和霽紅、甜白相提並論,推為宣德瓷器的上品。霽藍器物除了單色釉外,往往用金彩來裝飾,還有刻、印暗花等。宣德時的產品以暗花為多。清康熙時的霽藍亦頗有成就,其薄釉者無開片,釉色較昏暗。

灑藍

又稱“雪花藍釉”、“灑藍釉”。明宣德時景德鎮所創,清康熙時燒制成熟。灑藍是在燒成的白釉上,以竹管蘸藍釉汁水,吹於器表,形成厚薄不均、深淺不同的斑點;所余白釉地仿佛是飄落的雪花,隱露于藍釉之中。灑藍釉創燒於明代宣德年間的景德鎮,之後停燒。到了清代康熙時期才又恢復生產。清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灑藍釉瓷器呈色穩定,做工精細,很多輔以金彩裝飾,也有少量輔以五彩和釉裡紅裝飾。由於燒造時的工藝複雜,成功率比較低,因此灑藍釉瓷器在當時也是比較珍稀的一個品種。清代後期,灑藍釉瓷器的燒造水準有所下降,胎和釉等方面都無法與清早期的器物相比。因此,從收藏的角度講,清代的灑藍釉瓷器還是以康、雍、乾時期的製品為最佳。(這個由點廢話,誰都知道三代的瓷器好,“胡同兒”是不是多餘了)

回青釉

回青釉是明代嘉靖時特有的一種以進口“回青”料配釉燒成的高溫藍釉,它是在元代以來景德鎮窯燒成的高溫鈷藍釉基礎上所衍生出的新品種,其釉色與祭藍釉相近,但略顯淺淡。回青釉反應了當時經濟發展的趨勢,中西互相學習,成為一種可能。

天藍

天藍是高溫顏色釉。它是從天青釉演變而來,創燒于康熙時。釉色淺而發藍,瑩潔淡雅,象蔚藍的天空,故名“天藍”。其含鈷量在2%以下, 釉裡的銅、鐵、鈦等金屬元素均起呈色劑的作用;呈色穩定,幽倩美觀,可與豇豆紅媲美。天藍釉器物的種類,康熙時均屬小件文房用具,至雍正、乾隆兩朝才見瓶、罐等器型,大部分是官窯產品。雍正時的天藍十方六大碗頗具特色,每方繪紫色葡萄一串,還有繪蝙蝠的,繪法裝飾仿洋瓷,均為一火燒成。

孔雀藍

一般藍釉是高溫燒成,所以釉面不易脫落。孔雀藍釉則常於制好的素坯上直接掛釉,或于白釉器上掛釉燒制,為低溫釉。在素坯上直接掛釉的,釉層極易開片剝落。孔雀藍釉器物中,多為不同規格的大盤類,小件器較少。另有類似弘治犧尊的雙耳罐,為嘉靖官窯的祭器。器型較弘治時略矮,滿施孔雀藍釉,色呈豔麗,但欠勻淨。

瓷器的藍千變萬化,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胡同兒說】下期繼續,讓我們一起關注《歐洲回流瓷的前世今生》。

以上均為小火文玩寄賣鑒定評估師胡同兒原創

一家之言,如有不當之處,歡迎指正!

版權歸“小火文玩寄賣”所有,非法轉載剽竊必究!

xhwwjm

QQ: 1730784287

翠毛藍是我們常說的一種青花的藍色,它發色豔麗,呈瑩潤效果,是形容青花發色上乘的一種說法。這裡就不多介紹了,一般來說,康熙朝和晚清光緒的青花瓷多呈這種發色,因此我們在鑒別過程中,一定要多方面考量,不要誤把小康當大康了,價格謬以千里啊。

二,藍釉瓷:

霽藍

霽藍又叫積藍、祭藍,其特點是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調濃 淡均勻,呈色亦比較穩定。霽藍釉興盛於清光緒朝。明宣德朝《南窯筆記》中把祭藍釉賞瓶和霽紅、甜白相提並論,推為宣德瓷器的上品。霽藍器物除了單色釉外,往往用金彩來裝飾,還有刻、印暗花等。宣德時的產品以暗花為多。清康熙時的霽藍亦頗有成就,其薄釉者無開片,釉色較昏暗。

灑藍

又稱“雪花藍釉”、“灑藍釉”。明宣德時景德鎮所創,清康熙時燒制成熟。灑藍是在燒成的白釉上,以竹管蘸藍釉汁水,吹於器表,形成厚薄不均、深淺不同的斑點;所余白釉地仿佛是飄落的雪花,隱露于藍釉之中。灑藍釉創燒於明代宣德年間的景德鎮,之後停燒。到了清代康熙時期才又恢復生產。清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灑藍釉瓷器呈色穩定,做工精細,很多輔以金彩裝飾,也有少量輔以五彩和釉裡紅裝飾。由於燒造時的工藝複雜,成功率比較低,因此灑藍釉瓷器在當時也是比較珍稀的一個品種。清代後期,灑藍釉瓷器的燒造水準有所下降,胎和釉等方面都無法與清早期的器物相比。因此,從收藏的角度講,清代的灑藍釉瓷器還是以康、雍、乾時期的製品為最佳。(這個由點廢話,誰都知道三代的瓷器好,“胡同兒”是不是多餘了)

回青釉

回青釉是明代嘉靖時特有的一種以進口“回青”料配釉燒成的高溫藍釉,它是在元代以來景德鎮窯燒成的高溫鈷藍釉基礎上所衍生出的新品種,其釉色與祭藍釉相近,但略顯淺淡。回青釉反應了當時經濟發展的趨勢,中西互相學習,成為一種可能。

天藍

天藍是高溫顏色釉。它是從天青釉演變而來,創燒于康熙時。釉色淺而發藍,瑩潔淡雅,象蔚藍的天空,故名“天藍”。其含鈷量在2%以下, 釉裡的銅、鐵、鈦等金屬元素均起呈色劑的作用;呈色穩定,幽倩美觀,可與豇豆紅媲美。天藍釉器物的種類,康熙時均屬小件文房用具,至雍正、乾隆兩朝才見瓶、罐等器型,大部分是官窯產品。雍正時的天藍十方六大碗頗具特色,每方繪紫色葡萄一串,還有繪蝙蝠的,繪法裝飾仿洋瓷,均為一火燒成。

孔雀藍

一般藍釉是高溫燒成,所以釉面不易脫落。孔雀藍釉則常於制好的素坯上直接掛釉,或于白釉器上掛釉燒制,為低溫釉。在素坯上直接掛釉的,釉層極易開片剝落。孔雀藍釉器物中,多為不同規格的大盤類,小件器較少。另有類似弘治犧尊的雙耳罐,為嘉靖官窯的祭器。器型較弘治時略矮,滿施孔雀藍釉,色呈豔麗,但欠勻淨。

瓷器的藍千變萬化,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胡同兒說】下期繼續,讓我們一起關注《歐洲回流瓷的前世今生》。

以上均為小火文玩寄賣鑒定評估師胡同兒原創

一家之言,如有不當之處,歡迎指正!

版權歸“小火文玩寄賣”所有,非法轉載剽竊必究!

xhwwjm

QQ: 1730784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