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砥礪奮進的五年」脫貧攻堅的寧陵故事——小呂集的扶貧大產業

6月1日,正值三夏大忙,甯陵縣張弓鎮小呂集村“產業園”裡也是一派繁忙景象:新投產的新歐亞服裝廠加班加點趕訂單,正在建設中的背包廠忙著做鋼構搭建,第三個扶貧產業緊張對接簽約,

北京設計院的專家冒著酷暑做鄉村旅遊規劃……

“扶貧先扶志和智,幫人先幫技和藝”,走進小呂集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紅色條幅上的這句標語。正如標語寫的一樣,在脫貧攻堅戰中,貧困村小呂集轉換思路、創新模式,根據本村的資源優勢,充分挖掘產業發展潛力,培育發展產業支撐,以龍頭企業為基礎打造特色扶貧產業,通過產業扶貧推進精准脫貧,走出了一條產業脫貧的新路子。

“他們的技術非常好,把訂單交給他們放心。這2萬多件服裝是美國的訂單,接下來還有一個1.5萬件的訂單,時間緊、任務重,我這次來就是催他們加緊生產的。”5月31日,在甯陵新歐亞服裝公司車間內,來自香港一進出口貿易公司的經理張德民介紹道,

他們公司做進出口貿易國內排名靠前,訂單非常多,現在逐漸把訂單從沿海城市向內地轉移,看中的就是在外打工的技術工逐漸返鄉,有人才、場地等方面的優勢。

張弓鎮在貧困村小呂集發展產業扶貧工程,與張德民的想法不謀而合。

“服裝廠、背包廠全部投產可提供700多個就業崗位,基本滿足當地群眾就業需求,所以我們第三個項目決定不再上勞動密集型企業,

簽約的是深圳一家高新科技專案,正在加緊推進。”

拿著一張整體規劃圖,張弓鎮黨委書記李紅旗介紹。如今,小呂集兩個1500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已拔地而起。搞勞動密集型產業進行產業扶貧,目的就是帶動當地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脫貧。

確實,貧困村裡建起了扶貧工廠,群眾不再拋家離舍去外地打工,既照顧了家庭,又實現了就業。在新歐亞服裝公司,技術部的馮靜曾在杭州一家服裝廠工作,

工資每月1萬元,但除掉開支每年也就落下幾萬元,一年有時只能回來幾天。今年看到小呂集建起了服裝廠,她就不再外出打工,現在雖然是100元的日工資,但可以每天回家與孩子老人團聚,平時再加加班,每年也能收入幾萬元。車間裡,像馮靜這樣返鄉就業的技術工人有100多人。

“農村要想徹底改變貧困現狀,必須要有產業支撐,不然很難做到持續性。

”李紅旗說,經過充分調研後,該鎮創新發展思路,決定在小呂集村建設“扶貧產業園”,政府整合資金投資建設廠房、公園、道路等基礎設施,吸引產業轉移項目來到貧困鄉村,通過產業帶動就業,最終讓貧困群眾實現增收脫貧。

“一村三產業,兩代能團聚;建設美鄉村,脫貧不是夢。”村民自編的打油詩說出了他們的心裡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