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央廣《王冠紅人館》財經報告:特朗普北約峰會“催債” 戰略分歧能否彌合?

5月25日下午,北約峰會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召開。美國總統特朗普首次出席該峰會,開門見山地提出了兩大議題:軍費和反恐。雖然會議在反恐議題上的共識不少,但在軍費問題上則頗多尷尬。

特朗普為何強勢要錢?德法大佬如何應對?今天的北約戰略方向將何去何從?央廣《王冠紅人館》為您深度解析美國與北約盟友們的複雜關係。

一、聚焦--特朗普首次出席北約峰會,考驗跨大西洋盟友關係

5月25日下午,北約峰會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召開。

美國總統特朗普首次出席該峰會,也是首次登陸歐洲。他開門見山地提出了兩大議題:軍費和反恐,但令盟友們失望的是他沒有正面承諾共同防禦的第五條款(也就是28個成員國某方受到攻擊則視為共同敵人),引起一些對跨大西洋盟友關係的猜測和憂慮。對於北約軍費問題,特朗普單刀直入地說:"目前,北約28個成員國中有23個國家未能支付其應該支付的份額,
這對美國人民及其納稅人是不公平的"。有分析認為,這次會議雖然在合作反恐議題上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美歐之間的根本戰略分歧依然存在,跨大西洋盟友關係正在經受嚴峻的考驗。

此次北約峰會主要圍繞兩大議題展開,即加大打擊恐怖主義力度和"公平分擔"軍費開支。前者,北約正式加入美國領導的"打擊伊斯蘭國聯盟",在北約總部內新設反恐情報小組,

新增反恐協調員以加強成員國間情報分享;後者,北約應允成員國將制定年度軍費提升計畫,以此貫徹提升軍費的決心和計畫。特朗普的關切都得到了正面回應,至少在表面上可謂"滿載而歸"。

美國總統特朗普25日與歐盟領導人舉行會晤

二、要錢--特朗普清算北約軍費,

德法尷尬應對

特朗普單刀直入"要錢"

在峰會開幕式上,特朗普敦促北約成員國儘快履行義務,分擔北約的軍費開支。他說,"目前,北約28個成員國中有23個國家未能支付其應該支付的份額,這對美國人民及其納稅人是不公平的"。他稱,多年來,這些國家欠下了大筆費用。過去8年,美國的軍費比其他北約成員國的總和都高。2016年,如果所有北約成員國都能按國內生產總值2%的比例用於防務領域,

將為北約集體防禦增加1190億美元的資金。特朗普還稱,2%的比例是最低水準,在當今非常真實、非常嚴重的威脅面前,這些錢並不足以填補擴軍、強軍和增強戰備的要求與防務投入之間的差距。

在北約成員國中,目前美國、英國、希臘、波蘭和愛沙尼亞5國的防務支出超過GDP的2%。美國負擔22%的北約經費支出。各成員國至少將本國GDP的2%用於防務領域是北約設立的一條指導意見,並非條約要求。2014年俄羅斯吸納克裡米亞後,北約在威爾士峰會上要求各國在2024年前達到這一目標。統計顯示,美國的軍費占北約總體軍費的72%。

德法被指"欠費",場面尷尬

這23個"長期欠費"的國家就包括了歐洲的老大和老二:德國與法國。近年來,德國經濟發展迅猛,而且還是美國駐軍最多的國家,其軍費只達到了1.2%,遠低於2014年約定的2%。德國對美有約7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而德國本土則有超過六萬美軍駐軍。真可謂是美國甘當冤大頭,德國全心謀發展。想到這裡特朗普難免氣不打一出來,在北約峰會指責盟友不公平也是意料之中。從德法角度來說,在美歐元首集會的北約峰會上被當面指責欠債不還,面子上就很尷尬了,而德國和法國的媒體則捕捉到了更為生動的畫面。

德媒稱,這是一個奇怪的場面:27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乖乖地排隊站在布魯塞爾北約新總部大院內--就像一群小學生。他們全神貫注地傾聽一個人講話。此人原本應該只是為紐約9·11恐怖襲擊遇難者紀念碑揭幕。

據德國《世界報》網站5月26日報導,講話者是美國總統特朗普。沒有慶祝氣氛,開門見山而非外交辭令。那是特朗普風格的清算:在場者像小學生那樣受到斥責。

25日16點42分,這名世界上最有權勢的人直接向北約國家領導人喊話。他們站在10米之外的地方。特朗普用右手指向他們:"28個成員國中有23個國家未支付他們應支付的費用。"德國總理默克爾揚起了眉毛,表情僵硬。

特朗普和歐洲領導人(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北約峰會

據法國《費加羅報》5月26日報導,在北約位於布魯塞爾嶄新的總部舉行的晚宴期間,美國和歐洲都嘗試著拉近距離,但雙方講話的語調依然很僵硬。

此外,英國BBC還捕捉到一段特朗普"搶鏡"的視頻被世界眾多媒體反復播送,並成為社交媒體上熱點:北約各國領導人一起走向會議廳,"淹沒"在人群當中的特朗普突然上前,一手撥開擋在前面的黑山共和國總理瑪律科維奇,成功佔領畫面的中心位置。特朗普雙手整理一下西裝,隨後開始與其他領導人交談。英國廣播公司調侃稱,"特朗普用行動證明誰才是北約的老大"。而在一些人看來,這個插曲似乎印證,特朗普帶著"美國優先"的心態進行這次歐洲之行。他在北約峰會上的講話更證明了這一點。

不僅僅是錢的問題,但首先是錢,歸根結底還是錢

特朗普赴北約峰會單刀直入做了談錢傷感情的事兒,究竟是真的為了要錢,還是為了做出一種給大西洋彼岸的盟友們施加壓力的姿態呢?我們認為,特朗普此舉不僅僅是錢的問題,但首先是錢,歸根結底還是錢的問題。

一方面,確實是錢的問題。

我們知道特朗普的經濟政策的大方向是要在國內大規模搞基建,這既是要通過基建拉動經濟,同時也是因為美國的基建設施陳舊確實有了翻新的需求。同時,特朗普還要振興美國能源工業,製造業,所有這些都需要錢。但是美國政府已經是債臺高築,即使再想大規模舉債在國會也難以通過了,可以說根本就沒有了大手大腳花錢的餘地。

俗話說,"開源節流",對特朗普來說現在既沒地方"開源",又無處"節流"。一是減稅政策已經公佈出來了,一旦通過則政府收入必定會減少;二是美國的各項支出都很難再減少,國防支出不能減,福利支出也不能減,無處節流。對特朗普來說,他現在的狀態就是看著每一個花錢的地方都頭疼,那麼北約軍費這種賠本賺吆喝的虧本買賣就更加得斤斤計較了。

另一方面,也不僅僅是錢的問題。

一是美國的戰略重心已經從大西洋轉向太平洋,兩個大洋如果給予同樣的關注力量,恐怕美國不堪重負,那麼就只能有取有舍。歐洲其實對於美國很重要,但是目前還不能排在首位。

二是基於特朗普的本人的價值觀,他是個生意人,不願做虧本的買賣,做事要有回報,講究投入產出。如果他覺得被人占了便宜,讓他有冤大頭的感覺,他是很不爽的,所以就算錢要不回來,可能也先要撒了氣再說。

此外,此舉也有施加壓力的作用。特朗普以強硬姿態對歐洲盟友施加壓力,即使不能得到即時利益,但有利於未來在其他經濟方面的問題討價還價,因此歸根結底還是錢的問題。

三、前瞻--北約地位尷尬,美歐仍存戰略分歧

北約地位尷尬,前景模糊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1949年成立,是美國與西歐、北美主要發達國家為實現防衛協作而建立的一個國際軍事集團組織。主要是為了遏制"蘇聯擴張"。而1955年以前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隨後針鋒相對的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開始了"冷戰"對峙的狀態。

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華沙條約組織的解散和東歐劇變以及前蘇聯的解體,歐洲大陸的政治與安全局勢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北約的職能轉變為政治軍事組織,所要面對的議題也從過去的軍事威脅,擴散到全球恐怖主義、能源安全、全球暖化、疾病、網路攻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多元問題上。

雖然北約一直在尋找自己的定位,向反恐、疾病等議題延伸,但是這從根本上與北約的基因是不相符的。在冷戰期間,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戰略目標,主要是防範華沙條約組織的大規模軍事入侵。因此,軍事的議題就成為北約安全戰略設計的主要考慮因素,而且北約擁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規部隊,是西方的重要軍事力量。而當前軍事議題已經不復存在,而全球變暖、能源安全、疾病、網路攻擊等都不涉及軍事,就算反恐也不是以正規軍為對象。北約原來最重要的假想敵沒了,最重要的存在感也就消失了。

5月26日,剛剛去世的美國前總統卡特的國家安全顧問,同時也是全球最頂級的地緣戰略專家布熱津斯基,認為北約的存在感就是為了遏制前蘇勢力板塊,但是當這個假想敵沒有了之後,對於北約來說是不是重心和方向就要發生變化?今天的北約的戰略方向到底應往何處去,北約還沒有存在的必要,值得我們思考。

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

未表態共同防禦,美歐仍存戰略分歧

儘管特朗普不再像競選時認為北約"已經過時",親自前來參加北約峰會被解讀為對北約的肯定和支持,但這種支持是"半心半意"的。"特朗普之前多次唱衰北約,並揚言有可能推動美國退出北約,這給北約的團結帶來巨大震動,讓很多盟友對北約的未來更加迷茫,所以盟友們此次特別期待特朗普能送來一顆'定心丸',鄭重承諾美國對《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款的無條件支持,即當一國遭受攻擊時,各成員國承擔共同防禦義務。但特朗普此次除了伸手要錢,對盟友們這個最為關切的議題未有明確表態。"而特朗普拒絕明確承諾支持北約共同防禦的條款,會進一步削弱美歐關係。特朗普此行並未修復美歐之間早已存在的裂痕,跨大西洋盟友關係仍在經受嚴峻考驗。

四、總結

特朗普首次出席北約峰會,就以強硬姿態給了大西洋彼岸的盟友們一個"下馬威",讓人們憂慮和斟酌跨大西洋聯盟關係是否裂痕漸深。不過從選舉階段的"北約無用論"到親自赴布魯塞爾出席北約峰會,特朗普已經意識到美國在恐怖主義的侵襲中無法"獨善其身",而向盟友們"討債"則是美國財政緊緊巴巴的情況下,"商人"特朗普的個人風格體現。值得我們思考的是,今天的北約的戰略方向到底應往何處去。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央廣《王冠紅人館》節目。

央廣《王冠紅人館》輿情課題組 執筆 朱珊珊

並非條約要求。2014年俄羅斯吸納克裡米亞後,北約在威爾士峰會上要求各國在2024年前達到這一目標。統計顯示,美國的軍費占北約總體軍費的72%。

德法被指"欠費",場面尷尬

這23個"長期欠費"的國家就包括了歐洲的老大和老二:德國與法國。近年來,德國經濟發展迅猛,而且還是美國駐軍最多的國家,其軍費只達到了1.2%,遠低於2014年約定的2%。德國對美有約7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而德國本土則有超過六萬美軍駐軍。真可謂是美國甘當冤大頭,德國全心謀發展。想到這裡特朗普難免氣不打一出來,在北約峰會指責盟友不公平也是意料之中。從德法角度來說,在美歐元首集會的北約峰會上被當面指責欠債不還,面子上就很尷尬了,而德國和法國的媒體則捕捉到了更為生動的畫面。

德媒稱,這是一個奇怪的場面:27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乖乖地排隊站在布魯塞爾北約新總部大院內--就像一群小學生。他們全神貫注地傾聽一個人講話。此人原本應該只是為紐約9·11恐怖襲擊遇難者紀念碑揭幕。

據德國《世界報》網站5月26日報導,講話者是美國總統特朗普。沒有慶祝氣氛,開門見山而非外交辭令。那是特朗普風格的清算:在場者像小學生那樣受到斥責。

25日16點42分,這名世界上最有權勢的人直接向北約國家領導人喊話。他們站在10米之外的地方。特朗普用右手指向他們:"28個成員國中有23個國家未支付他們應支付的費用。"德國總理默克爾揚起了眉毛,表情僵硬。

特朗普和歐洲領導人(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北約峰會

據法國《費加羅報》5月26日報導,在北約位於布魯塞爾嶄新的總部舉行的晚宴期間,美國和歐洲都嘗試著拉近距離,但雙方講話的語調依然很僵硬。

此外,英國BBC還捕捉到一段特朗普"搶鏡"的視頻被世界眾多媒體反復播送,並成為社交媒體上熱點:北約各國領導人一起走向會議廳,"淹沒"在人群當中的特朗普突然上前,一手撥開擋在前面的黑山共和國總理瑪律科維奇,成功佔領畫面的中心位置。特朗普雙手整理一下西裝,隨後開始與其他領導人交談。英國廣播公司調侃稱,"特朗普用行動證明誰才是北約的老大"。而在一些人看來,這個插曲似乎印證,特朗普帶著"美國優先"的心態進行這次歐洲之行。他在北約峰會上的講話更證明了這一點。

不僅僅是錢的問題,但首先是錢,歸根結底還是錢

特朗普赴北約峰會單刀直入做了談錢傷感情的事兒,究竟是真的為了要錢,還是為了做出一種給大西洋彼岸的盟友們施加壓力的姿態呢?我們認為,特朗普此舉不僅僅是錢的問題,但首先是錢,歸根結底還是錢的問題。

一方面,確實是錢的問題。

我們知道特朗普的經濟政策的大方向是要在國內大規模搞基建,這既是要通過基建拉動經濟,同時也是因為美國的基建設施陳舊確實有了翻新的需求。同時,特朗普還要振興美國能源工業,製造業,所有這些都需要錢。但是美國政府已經是債臺高築,即使再想大規模舉債在國會也難以通過了,可以說根本就沒有了大手大腳花錢的餘地。

俗話說,"開源節流",對特朗普來說現在既沒地方"開源",又無處"節流"。一是減稅政策已經公佈出來了,一旦通過則政府收入必定會減少;二是美國的各項支出都很難再減少,國防支出不能減,福利支出也不能減,無處節流。對特朗普來說,他現在的狀態就是看著每一個花錢的地方都頭疼,那麼北約軍費這種賠本賺吆喝的虧本買賣就更加得斤斤計較了。

另一方面,也不僅僅是錢的問題。

一是美國的戰略重心已經從大西洋轉向太平洋,兩個大洋如果給予同樣的關注力量,恐怕美國不堪重負,那麼就只能有取有舍。歐洲其實對於美國很重要,但是目前還不能排在首位。

二是基於特朗普的本人的價值觀,他是個生意人,不願做虧本的買賣,做事要有回報,講究投入產出。如果他覺得被人占了便宜,讓他有冤大頭的感覺,他是很不爽的,所以就算錢要不回來,可能也先要撒了氣再說。

此外,此舉也有施加壓力的作用。特朗普以強硬姿態對歐洲盟友施加壓力,即使不能得到即時利益,但有利於未來在其他經濟方面的問題討價還價,因此歸根結底還是錢的問題。

三、前瞻--北約地位尷尬,美歐仍存戰略分歧

北約地位尷尬,前景模糊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1949年成立,是美國與西歐、北美主要發達國家為實現防衛協作而建立的一個國際軍事集團組織。主要是為了遏制"蘇聯擴張"。而1955年以前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隨後針鋒相對的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開始了"冷戰"對峙的狀態。

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華沙條約組織的解散和東歐劇變以及前蘇聯的解體,歐洲大陸的政治與安全局勢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北約的職能轉變為政治軍事組織,所要面對的議題也從過去的軍事威脅,擴散到全球恐怖主義、能源安全、全球暖化、疾病、網路攻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多元問題上。

雖然北約一直在尋找自己的定位,向反恐、疾病等議題延伸,但是這從根本上與北約的基因是不相符的。在冷戰期間,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戰略目標,主要是防範華沙條約組織的大規模軍事入侵。因此,軍事的議題就成為北約安全戰略設計的主要考慮因素,而且北約擁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規部隊,是西方的重要軍事力量。而當前軍事議題已經不復存在,而全球變暖、能源安全、疾病、網路攻擊等都不涉及軍事,就算反恐也不是以正規軍為對象。北約原來最重要的假想敵沒了,最重要的存在感也就消失了。

5月26日,剛剛去世的美國前總統卡特的國家安全顧問,同時也是全球最頂級的地緣戰略專家布熱津斯基,認為北約的存在感就是為了遏制前蘇勢力板塊,但是當這個假想敵沒有了之後,對於北約來說是不是重心和方向就要發生變化?今天的北約的戰略方向到底應往何處去,北約還沒有存在的必要,值得我們思考。

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

未表態共同防禦,美歐仍存戰略分歧

儘管特朗普不再像競選時認為北約"已經過時",親自前來參加北約峰會被解讀為對北約的肯定和支持,但這種支持是"半心半意"的。"特朗普之前多次唱衰北約,並揚言有可能推動美國退出北約,這給北約的團結帶來巨大震動,讓很多盟友對北約的未來更加迷茫,所以盟友們此次特別期待特朗普能送來一顆'定心丸',鄭重承諾美國對《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款的無條件支持,即當一國遭受攻擊時,各成員國承擔共同防禦義務。但特朗普此次除了伸手要錢,對盟友們這個最為關切的議題未有明確表態。"而特朗普拒絕明確承諾支持北約共同防禦的條款,會進一步削弱美歐關係。特朗普此行並未修復美歐之間早已存在的裂痕,跨大西洋盟友關係仍在經受嚴峻考驗。

四、總結

特朗普首次出席北約峰會,就以強硬姿態給了大西洋彼岸的盟友們一個"下馬威",讓人們憂慮和斟酌跨大西洋聯盟關係是否裂痕漸深。不過從選舉階段的"北約無用論"到親自赴布魯塞爾出席北約峰會,特朗普已經意識到美國在恐怖主義的侵襲中無法"獨善其身",而向盟友們"討債"則是美國財政緊緊巴巴的情況下,"商人"特朗普的個人風格體現。值得我們思考的是,今天的北約的戰略方向到底應往何處去。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央廣《王冠紅人館》節目。

央廣《王冠紅人館》輿情課題組 執筆 朱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