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央廣《王冠紅人館》財經報告:《摔跤吧!爸爸》票房飆高,中國電影尚能飯否?

央廣網5月26日消息 5月6日,由印度影星阿米爾·汗主演《摔跤吧!爸爸》在國內上映。首週末票房斬獲近8千萬人民幣,10日單日票房登頂,輕鬆打破《我的個神啊》1.18億人民幣的寶萊塢電影中國內地票房紀錄。

截至5月24日該電影票房已經突破8億!同時豆瓣評分穩穩維持在9分以上。為什麼這部電影如此打動人心?影片原型是誰?製片兼主演阿米爾·汗為拍這部電影付出了多少?我們怎麼才能拍出來這樣的電影?如何講好我們的體育故事和中國故事?央廣《王冠紅人館》為您深度解析《摔跤吧!爸爸》走紅全球背後的那些事兒。

一、聚焦--《摔跤吧!爸爸》走紅全球,票房一路飆升
5月6日,由印度影星阿米爾·汗主演《摔跤吧!爸爸》在國內上映,即便面對漫威《銀河護衛隊2》的強大競爭,首週末票房依舊斬獲近8千萬人民幣,9日單日人次逆襲《銀河護衛隊2》,10日單日票房登頂,已輕鬆打破《我的個神啊》1.18億人民幣的寶萊塢電影中國內地票房紀錄。

同時豆瓣口碑居高不下,穩穩維持在9分以上。而到了5月24號,票房已經突破八個億。

這部高分片上映初排片率極低,上映當日,國內最大院線萬達院線僅排出了37場。但上映一周後,單日票房擊敗同時上映的漫威大片,如今票房已經站上5億元,排片也儼然是好萊塢大片待遇。


正常情況下,電影上映都會隨著上映時間的推移,票房呈下降趨勢。然而《摔跤吧!爸爸》一片卻能夠在上映一周後票房暴漲,從最初的單日一兩千萬元,到上映第八天突然上升到接近4000萬元,恰逢週末的第九、十天創造了8908萬、8611萬元票房的神話。排片占比也從上映初期的10%出頭,上升到目前的30%左右。
去年,《摔跤吧!爸爸》一片以1239萬美元(約合8526萬元人民幣)成功拿下北美外語片第一的寶座;而中國去年在北美票房最高的影片是國內票房超過30億元的《美人魚》,
僅僅斬獲323萬美元的票房。

2016年北美外語片的票房排名

二、解析--內容真實質樸,主創敬業負責
《摔跤吧!爸爸》講了點啥?
《摔跤吧!爸爸》是由尼特什·提瓦瑞執導、阿米爾·汗領銜主演的印度傳記片。

講的是一個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勵志故事:印度冠軍摔跤手馬哈威亞·辛格·珀尕將二個女兒訓練成摔跤世界冠軍的過程。劇中的女兒原型人物Geeta Phogat是第一位贏得英聯邦運動會金牌的印度摔跤選手。2016年11月,電影《摔跤吧!爸爸》上映前不久,28歲的Geeta Phogat結婚了,她嫁給了一位23歲的摔跤運動員,超過2000人出席了她的婚禮,包括阿米爾·汗。
表面上看,該片選取了一個非常冷門的題材,實則真實地反映了印度的現實問題。在父權觀念占主導的印度,影片敢於直面女權、為女性發聲,著實不容易。
阿米爾·汗是何許人也?
阿米爾·汗(Aamir Khan),1965年3月14日出生在印度孟買。印度寶萊塢演員、導演、製片人。8歲的時侯,阿米爾·汗出演第一部電影《Yaadon Ki Baraat》。2002年,阿米爾憑藉劇情愛情電影《印度往事》獲得zee電影獎最佳男主角獎 。2008年,憑藉導演 《地球上的星星》獲得寶萊塢人民選擇獎最佳導演獎。2009年,出演了勵志喜劇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飾演Rancho。
2011年,阿米爾·汗製作真人訪談節目《真相訪談》,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印度區第三任大使。2014年,出演奇幻喜劇電影《我的個神啊》,飾演遺留在地球的外星人PK。2017年,出演勵志運動電影《摔跤吧!爸爸》。

阿米爾·汗

作為《摔跤吧!爸爸》中的靈魂人物,阿米爾·汗很清楚,只有最大程度地隱藏自己,觀眾才能記住他扮演的那個角色。為了更符合劇中的角色,在電影中,阿米爾·汗努力增肥,變成了一個身高168,體重194斤的中年胖大叔,而相關戲份拍攝完成後,他又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瘦到144斤。當然,身體的改變只是他為此所做的一部分準備工作。他和電影中女兒的扮演者一起接受了為期一年半的摔跤培訓,和原型人物多次見面聊天,學習當地方言,讓自己盡可能成為電影中的那個父親,其敬業精神可見一斑。

作為該片的製片兼主演,阿米爾·汗不僅有較高的敬業精神,還具有極強的使命感。面對印度存在的性別歧視、強迫墮胎、童婚等現實問題,他意識到要通過講述印度的故事,向印度國內的女孩子們、家長們以及世界各國的觀眾們傳達一種態度:今天的印度要做出什麼樣的改變?印度千千萬萬的女性應該意識到自己要為自己的命運去奮鬥。
引爆淚點、直擊心靈
《摔跤吧!爸爸》之所以能火遍全球,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激發了觀眾的情感共鳴。該片給人的總體感覺是非常勵志的,與此同時,它向大家傳遞了勇氣的重要性:一個人身上其實有非常強大的勇氣,只要你敢於面對困難,你就能夠戰勝它;片中所有人的身上愛的力量也不容忽視,它能夠讓你去戰勝困難,去面對那個你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此外,真實感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印度部分民眾貧困的生活,印度的女孩子可能受到來自精神上以及身體上的巨大壓力,該片很好地還原了印度生活的原生態。
《摔跤吧!爸爸》表達的理念不僅僅是關於某一個民族、某一個國家的,它表達的是大家心中共同的願望,包括為國爭光、頂住社會壓力的奮爭、親友之間的親情等。
此外,該片還巧妙地包含了情感的蛻變。電影中的父親最開始強迫自己的女兒去摔跤、逼著自己的女兒把長頭髮給剪短的時候,女兒們是拒絕的,但就是在摔跤的過程中,父女之間的情感有了蛻變。之後兩個女兒從內心接受了這項運動其情感、目標達到統一。

《摔跤吧!爸爸》劇照

總之,這一系列的情感挖掘、表達賦予了作品更真摯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能夠直擊觀眾心靈,引發強烈情感共鳴。
三、啟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據公開資料顯示,印度的本土電影始於1913年印度斯坦影片公司拍攝的神話故事片《哈裡什昌德拉國王》,這與1905年由《定軍山》開啟中國電影篇章相差並不遠。也就是說,兩大文明古國的現代電影發端幾乎同步。
然而縱觀中國和印度影視業這兩年的發展情況,差距在不斷拉大。中國本土票房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去年450億元的票房規模遠超過印度的150億元,但在海外票房成績上發展緩慢。印度海外票房能夠達到本土票房的10%~13%,而中國平均每年只有5%左右。德勤報告顯示,印度到2020年,電影票房有望達到37億美元,平均年增長速度15%,增長勢頭明顯高於中國。
中國電影雖然在特效製作方面有了很大進步,學到了一些好萊塢電影工業的運作模式,但卻沒有很好地跟本土文化結合。題材還是以青春片、喜劇為主,品質方面沒有保證,內容、形式上沒有創新,甚至有了"影片不好,顏值來湊"的趨勢,大量起用當紅"小鮮肉",劇組的投資大部分都用來支付明星高價片酬。這樣的狀況無疑阻礙了中國影視業的發展。反觀印度影片,以前一提到印度影片,大家的第一反應是諸如《大篷車》之類的"唱唱跳跳",以及那些超出我們常識範圍的情節。而現如今,印度影片一改從前套路化的敘事情節、單一化的角色設置,不斷豐富故事內容,採用先進製作技術,在題材上不斷創新,提高整體品質,收到良好的效果,《摔跤吧!爸爸》的成功就是最有力的佐證。

1971年出品的經典歌舞片《大篷車》

北大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認為,《摔跤吧!爸爸》一片大膽選取了體育勵志類題材,這種題材具有更寬的受眾面,是中國電影的借鑒方向。"中國電影不僅僅要重視視覺效果,用明星撐場面,還需要提升內容題材的大眾化娛樂水準。"
其實在電影產業市場化以前,國產體育電影誕生過《女籃五號》《沙鷗》《兩個小足球隊》等主旋律作品。2008年前後,借著北京奧運會的東風,也有一批體育電影應運而生,但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太少。到了近幾年,體育電影幾乎成為國產類型片中的一個黑洞,鮮有好作品問世。
"從資本角度看,體育題材在國內目前還沒有比較成功的先例,國內資本習慣跟風而不是創新,對類型的挖掘不夠,因此很少冒險去做。"編劇馮元良直言,因為體育電影目前還沒經過市場的檢驗,影視資本會有一種先天的不安全感,"這也是為什麼有經驗的資方這麼多,但沒人敢投的原因。" 2013年,趙甯宇作為編劇和主演,參與體育電影《八萬里》的拍攝。該片根據藏族奧林匹克第一人切陽什姐的事蹟創作,已於今年3月上映。他回憶:"當時拍這部影片根本拿不到投資,導演四處借錢,到現在還欠著賬。"

《八萬里》海報

"咱們不像美國的全民運動發展得這麼好,觀眾的體育基因還有待培養。"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導演趙甯宇表示,許多體育電影的創作者自身就不愛運動,創作時便只能空想、瞎編,無法汲取體育電影中真正的矛盾衝突和能夠反映人性的內容,讓體育淪為一個空殼。
正如影評人韓浩月所說:"那些只能從單一角度去表達,為了所謂弘揚體育事業的創作早就過時了,觀眾不會願意看。"、"主旋律沒有問題,但生硬、虛假就不可取了,得貼近現實。《摔跤吧!爸爸》諷刺了印度的官僚腐敗和糟糕的女性地位,但仍有樸素的愛國情感。"生硬化、功利化是電影的大忌,不僅是體育題材的電影,我國影視業要想獲得長足發展,就要從講好中國故事入手,深入挖掘故事背後的一點一滴,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體現人文關懷,唯有這樣,才能不斷推出佳作,將中國聲音傳得更遠。
四、總結
《摔跤吧!爸爸》作為今夏火遍全球的影片,無論從真實質樸的劇情還是從敬業負責的主創團隊等各個方面看,都不失為一部誠意之作。說到底,電影並不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職業,它只是我們所處時代及長期社會分工形成的千千萬萬職業的一種。如果我們僅把電影創作當作一種謀生的手段,時刻抱有一顆功利之心,則永遠都不會出現如此打動人心的作品。唯有將其看作是生命的一種追求,將收益是視為附帶產品,我們才有可能創作出得到大家共同體驗認可的佳作。期待未來中國影片能夠戒驕戒躁,在品質上反復打磨,為世界帶來更多精彩的中國故事。
央廣《王冠紅人館》輿情課題組 執筆 宋佳伶

實則真實地反映了印度的現實問題。在父權觀念占主導的印度,影片敢於直面女權、為女性發聲,著實不容易。
阿米爾·汗是何許人也?
阿米爾·汗(Aamir Khan),1965年3月14日出生在印度孟買。印度寶萊塢演員、導演、製片人。8歲的時侯,阿米爾·汗出演第一部電影《Yaadon Ki Baraat》。2002年,阿米爾憑藉劇情愛情電影《印度往事》獲得zee電影獎最佳男主角獎 。2008年,憑藉導演 《地球上的星星》獲得寶萊塢人民選擇獎最佳導演獎。2009年,出演了勵志喜劇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飾演Rancho。
2011年,阿米爾·汗製作真人訪談節目《真相訪談》,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印度區第三任大使。2014年,出演奇幻喜劇電影《我的個神啊》,飾演遺留在地球的外星人PK。2017年,出演勵志運動電影《摔跤吧!爸爸》。

阿米爾·汗

作為《摔跤吧!爸爸》中的靈魂人物,阿米爾·汗很清楚,只有最大程度地隱藏自己,觀眾才能記住他扮演的那個角色。為了更符合劇中的角色,在電影中,阿米爾·汗努力增肥,變成了一個身高168,體重194斤的中年胖大叔,而相關戲份拍攝完成後,他又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瘦到144斤。當然,身體的改變只是他為此所做的一部分準備工作。他和電影中女兒的扮演者一起接受了為期一年半的摔跤培訓,和原型人物多次見面聊天,學習當地方言,讓自己盡可能成為電影中的那個父親,其敬業精神可見一斑。

作為該片的製片兼主演,阿米爾·汗不僅有較高的敬業精神,還具有極強的使命感。面對印度存在的性別歧視、強迫墮胎、童婚等現實問題,他意識到要通過講述印度的故事,向印度國內的女孩子們、家長們以及世界各國的觀眾們傳達一種態度:今天的印度要做出什麼樣的改變?印度千千萬萬的女性應該意識到自己要為自己的命運去奮鬥。
引爆淚點、直擊心靈
《摔跤吧!爸爸》之所以能火遍全球,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激發了觀眾的情感共鳴。該片給人的總體感覺是非常勵志的,與此同時,它向大家傳遞了勇氣的重要性:一個人身上其實有非常強大的勇氣,只要你敢於面對困難,你就能夠戰勝它;片中所有人的身上愛的力量也不容忽視,它能夠讓你去戰勝困難,去面對那個你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此外,真實感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印度部分民眾貧困的生活,印度的女孩子可能受到來自精神上以及身體上的巨大壓力,該片很好地還原了印度生活的原生態。
《摔跤吧!爸爸》表達的理念不僅僅是關於某一個民族、某一個國家的,它表達的是大家心中共同的願望,包括為國爭光、頂住社會壓力的奮爭、親友之間的親情等。
此外,該片還巧妙地包含了情感的蛻變。電影中的父親最開始強迫自己的女兒去摔跤、逼著自己的女兒把長頭髮給剪短的時候,女兒們是拒絕的,但就是在摔跤的過程中,父女之間的情感有了蛻變。之後兩個女兒從內心接受了這項運動其情感、目標達到統一。

《摔跤吧!爸爸》劇照

總之,這一系列的情感挖掘、表達賦予了作品更真摯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能夠直擊觀眾心靈,引發強烈情感共鳴。
三、啟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據公開資料顯示,印度的本土電影始於1913年印度斯坦影片公司拍攝的神話故事片《哈裡什昌德拉國王》,這與1905年由《定軍山》開啟中國電影篇章相差並不遠。也就是說,兩大文明古國的現代電影發端幾乎同步。
然而縱觀中國和印度影視業這兩年的發展情況,差距在不斷拉大。中國本土票房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去年450億元的票房規模遠超過印度的150億元,但在海外票房成績上發展緩慢。印度海外票房能夠達到本土票房的10%~13%,而中國平均每年只有5%左右。德勤報告顯示,印度到2020年,電影票房有望達到37億美元,平均年增長速度15%,增長勢頭明顯高於中國。
中國電影雖然在特效製作方面有了很大進步,學到了一些好萊塢電影工業的運作模式,但卻沒有很好地跟本土文化結合。題材還是以青春片、喜劇為主,品質方面沒有保證,內容、形式上沒有創新,甚至有了"影片不好,顏值來湊"的趨勢,大量起用當紅"小鮮肉",劇組的投資大部分都用來支付明星高價片酬。這樣的狀況無疑阻礙了中國影視業的發展。反觀印度影片,以前一提到印度影片,大家的第一反應是諸如《大篷車》之類的"唱唱跳跳",以及那些超出我們常識範圍的情節。而現如今,印度影片一改從前套路化的敘事情節、單一化的角色設置,不斷豐富故事內容,採用先進製作技術,在題材上不斷創新,提高整體品質,收到良好的效果,《摔跤吧!爸爸》的成功就是最有力的佐證。

1971年出品的經典歌舞片《大篷車》

北大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認為,《摔跤吧!爸爸》一片大膽選取了體育勵志類題材,這種題材具有更寬的受眾面,是中國電影的借鑒方向。"中國電影不僅僅要重視視覺效果,用明星撐場面,還需要提升內容題材的大眾化娛樂水準。"
其實在電影產業市場化以前,國產體育電影誕生過《女籃五號》《沙鷗》《兩個小足球隊》等主旋律作品。2008年前後,借著北京奧運會的東風,也有一批體育電影應運而生,但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太少。到了近幾年,體育電影幾乎成為國產類型片中的一個黑洞,鮮有好作品問世。
"從資本角度看,體育題材在國內目前還沒有比較成功的先例,國內資本習慣跟風而不是創新,對類型的挖掘不夠,因此很少冒險去做。"編劇馮元良直言,因為體育電影目前還沒經過市場的檢驗,影視資本會有一種先天的不安全感,"這也是為什麼有經驗的資方這麼多,但沒人敢投的原因。" 2013年,趙甯宇作為編劇和主演,參與體育電影《八萬里》的拍攝。該片根據藏族奧林匹克第一人切陽什姐的事蹟創作,已於今年3月上映。他回憶:"當時拍這部影片根本拿不到投資,導演四處借錢,到現在還欠著賬。"

《八萬里》海報

"咱們不像美國的全民運動發展得這麼好,觀眾的體育基因還有待培養。"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導演趙甯宇表示,許多體育電影的創作者自身就不愛運動,創作時便只能空想、瞎編,無法汲取體育電影中真正的矛盾衝突和能夠反映人性的內容,讓體育淪為一個空殼。
正如影評人韓浩月所說:"那些只能從單一角度去表達,為了所謂弘揚體育事業的創作早就過時了,觀眾不會願意看。"、"主旋律沒有問題,但生硬、虛假就不可取了,得貼近現實。《摔跤吧!爸爸》諷刺了印度的官僚腐敗和糟糕的女性地位,但仍有樸素的愛國情感。"生硬化、功利化是電影的大忌,不僅是體育題材的電影,我國影視業要想獲得長足發展,就要從講好中國故事入手,深入挖掘故事背後的一點一滴,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體現人文關懷,唯有這樣,才能不斷推出佳作,將中國聲音傳得更遠。
四、總結
《摔跤吧!爸爸》作為今夏火遍全球的影片,無論從真實質樸的劇情還是從敬業負責的主創團隊等各個方面看,都不失為一部誠意之作。說到底,電影並不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職業,它只是我們所處時代及長期社會分工形成的千千萬萬職業的一種。如果我們僅把電影創作當作一種謀生的手段,時刻抱有一顆功利之心,則永遠都不會出現如此打動人心的作品。唯有將其看作是生命的一種追求,將收益是視為附帶產品,我們才有可能創作出得到大家共同體驗認可的佳作。期待未來中國影片能夠戒驕戒躁,在品質上反復打磨,為世界帶來更多精彩的中國故事。
央廣《王冠紅人館》輿情課題組 執筆 宋佳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