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甲午戰爭中棄城而逃狂奔五百里,最後卻赦歸家鄉的淮軍將領葉志超

葉志超

1894年七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日軍開始在朝鮮登陸。

九月,日軍進抵平壤城下。此時駐守平壤的清軍最高統帥葉志超而對洶湧而來的日軍,不思殺敵報國,反而主張棄守平壤退守璦州。清軍諸將之中也分為兩派,一派以葉志超為首的貪生怕死之輩主張棄城而走,一派是以建威將軍左寶貴為首的主張堅決對日作戰。左寶貴對諸將說道:“那些貪生怕死之徒可以自行離開,平壤就是我的墓塚,朝廷養兵千日,今日正是報國之日,
若不戰而退,何以對朝鮮而報國家?”。在說完這番話後,諸將受其激勵,皆願力戰。左寶貴令親兵看守葉志超以防其逃走,於是葉志超的威信全無,其號令不行。

葉志超,字冠群,號曙青,綽號葉大呆子,自幼父母雙亡。青年時期即參加團練,其身材魁梧,

猛力過人。之後加入淮軍的葉志超在收復常州、太倉及援浙諸戰鬥中,屢敗太平軍,戰功卓著,尤雄其曹。又從劉銘傳鎮壓撚軍起義,率軍沖入東撚軍陣地,麾軍狂殺,積功至總兵,清廷賜號額圖渾巴圖魯。平定撚軍之後葉志超得到李鴻章的賞識並于光緒元年(1875年)署直隸正定鎮總兵,駐守天津新城,之後又移防山海關。時近畿多有饑民起義,凡令葉志超剿辦之事無不平息。他不擒首領,
不解散餘眾,決不罷兵。

光緒十七年(1891年),已經是直隸提督的葉志超再率軍平定熱河金丹道教,殺教首李國珍,以功賞穿黃馬褂。然而這樣一位作戰勇猛、四處立功的淮軍名將卻在朝鮮戰場上做了逃將。甲午戰爭爆發後,李鴻章命葉志超率軍進駐朝鮮,

葉志超不欲行使人求情,但遭到李鴻章斥責。迫不得已帶兵進入朝鮮的葉志超不久就在牙山敗逃,接著一路狂奔逃往平壤。而葉志超在給清廷的奏摺中卻謊報戰功說自己殺了兩千日軍,不明真相的清廷下詔嘉獎,並任命葉為駐朝鮮諸軍總統。葉志超退往平壤一個多月後,日軍就包圍了平壤城。而身為全軍統帥的葉志超卻盤算著棄城而逃,最後被建威將軍左寶貴斥責並派兵看管。

1894年9月15日淩晨,日軍猛攻平壤玄武門外牡丹台,在玄武門指揮作戰的左寶貴在與日軍血戰時中炮殉國。左寶貴戰死後,徹底擊垮了葉志超的最後一根神經,葉志超立即亟樹白旗,向日軍乞求罷兵。不久後即率所部棄城而逃,出城的潰兵扔下了數十門大炮和上萬枝步槍,自相踐踏的死傷者有兩千多人,葉志超更是一路狂奔五百多裡,一直逃到中國境內才止步。清廷聞知此事,立即詔諭革葉志超之職,刑部議定斬監候。之後在李鴻章的力保之下,清廷於1900年赦其還家,葉志超在回鄉一年後死去。這樣一個罪大惡極的逃將竟然能善終於家,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諷刺。日薄西山的大清王朝這時也離它的最終滅亡也不遠了。

自相踐踏的死傷者有兩千多人,葉志超更是一路狂奔五百多裡,一直逃到中國境內才止步。清廷聞知此事,立即詔諭革葉志超之職,刑部議定斬監候。之後在李鴻章的力保之下,清廷於1900年赦其還家,葉志超在回鄉一年後死去。這樣一個罪大惡極的逃將竟然能善終於家,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諷刺。日薄西山的大清王朝這時也離它的最終滅亡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