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清華學霸:不進四大、不做金融,卻去京郊做了農民

文字 | 胡描

01

石嫣或許是當代中國學歷最高的農民:人大農業與農村發展學博士,清華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博士後。她甘心窩在順義龍灣屯鎮柳莊戶村,老老實實地種菜、耕地、拔草、施肥。

我見到她時,她正戴著草帽,站在烈陽下,送走上午到訪的來賓。她剛從不遠的梨園回來,身上還帶著陽光烤灼後的熱氣。不同于城市女性精心呵護後的精緻肌膚,石嫣皮膚黝黑,粗糙而幹練。比起普通農婦,她又多了幾分知性美。

這塊農田上蓋著26座現代化大棚,

採摘人員小心地摘下一個個紅透了的番茄,有條不紊地分裝上車。隨手遞了一個給攝影師,掰開便能入口,香甜可口,滋味的確不錯。這些留著泥土氣息的番茄,第二天一早,便能送到會員家裡。

這種會員制的農業生產銷售模式,就是石嫣一直在研究的農業模式——CSA。

所謂CSA,即“社區支持農業”。這是一種消費者與農民相互支援的生態農業模式,由消費者選擇信任的農戶預付菜金,農民採取有機、生態的方式精耕細作,收穫後按時送到消費者家中。消費者與農戶共同承擔風險,既可減輕農民負擔,也能讓消費者吃到健康的有機蔬菜。

石嫣的“分享收穫”農場自2012年建立,5年來已積累700多名會員。每週農場會將蔬果功能表發給會員,會員們在APP上選擇自己需要的,再由農場採摘配送。按理說,有機蔬菜價格是普通蔬菜的1.5倍,也沒有中間環節,應該有得賺吧?

石嫣卻苦笑:“從事農業的人當中,刨去成本、勞動力,能有10%做到投入與收入持平,就很不錯了。”

她天天為農場的開銷焦頭爛額,

方方面面都想減輕花費。這種地種出來的利潤,才真的是“血汗錢”。她一塊也捨不得浪費。

02

石嫣出生在河北保定一個普通的城市家庭,家中沒有務農人員。26歲之前她去農村的次數屈指可數,農作物跟她只是“吃與被吃”的關係,她甚至認識不了幾種。

緣起,還得追溯到2008年。當時,石嫣師從“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她常常幫老師整理調研資料,也實地跑過一些農村調研,還做過一些生態農業方面的研究。

但人大研究的方向是從宏觀層面出發,提出政策建議,寫論文時,“資訊化不完善”、“鋪建基礎設施”等等“大話”張口就來。

“我覺得這些東西跟我本身關係不大。”石嫣很苦惱。此時機會來臨,她自願去美國明尼蘇達州一個農場,當了半年實習生。

半年時間裡,每週一至週五早上7點半,她會準時從宿舍步行到農場,從澆水、移植、耕地、播種,到拔草、喂雞、施肥、採摘,再到製作小機械、開拖拉機……石嫣拋開了自己人大高材生的身份,踏實地做著沒有工資的“農民實習生”。

經過辛苦勞作,她吃到了自己種的有機蔬菜,那口感和質感,可不是超市里買的菜比得上的。自此她堅定了一個想法:“我要有一塊自己的地,自己種菜、自己吃。”

回國後,正好遇上溫老師帶著一群學生在北京海澱區弄了個農業實驗基地,想要探索一條鄉村和城市社區和諧發展、相互信任的道路。石嫣毫不猶豫地申請了,並成為重要負責人。

這塊試驗地,就是中國CSA模式鼻祖——小毛驢市民農園(點擊文字查看)。

真正接觸了中國農業,石嫣才認識到以前在學校時的空口說的“大話”是多麼的不切實際。“那些政策建議只有真正瞭解了農村、農業的問題以後,你才知道它是不可實現、不接地氣的,都是坐在辦公室裡拍腦袋想出來的。”她說得直白而肯定。

03

“我30歲之前,工資都沒有超過4000塊。”石嫣笑道。

在小毛驢那幾年,她致力於研究CSA在中國的可能性,沒有在乎過工資,一個月1500元也夠花。

石嫣嘔心瀝血地創建模式,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到農場學習。這些年輕人都是些高學歷人才,學到經驗以後,回鄉務農又影響了更多人。

拾貳象島曾經採訪過的四川農場主唐亮(點擊文字查看),便是這些年輕人中的一名。回鄉後,他用自己家中的幾十畝地,創辦了家庭農場,還是四川的“農夫市集”的發起者之一。

石嫣經常想,中國的人才都在向高端行業擠入,金融、IT、銀行、媒體等等從來不缺人才,但下層的農民、廚師、維修工人等等,卻永遠都是底層人民幹的工作。各行各業不分貴賤都需要人才,農業當然也如此。

然而現實的情況是人們瞧不起“農民”。石嫣到銀行辦手續,填寫職業一欄時,甚至找不到“農民”這個選項。明明是一個承載著國民生計基礎的行業,卻只有一個不受尊重的社會地位。石嫣愈發覺得自己選擇的這條路有繼續下去的理由。她背起了一種使命,也承擔起了無數的責任。

2012年,石嫣和丈夫離開小毛爐,帶著幾個年輕人,自負盈虧地辦起了“分享收穫”農場。起初只是想作為組織者,募集消費者,聯合合作農場、農戶種植消費者需要的蔬菜,而不親自種植。

他們募集到了30萬,和通州一個叫“郎叔”的農戶合作。然而修大棚就花了20萬,第一年遇上寒冬,凍死了不少蔬菜。第二年他們總結教訓,認為只與供應農場和農戶合作是不夠的,必須要有屬於自己的基地,保證蔬菜的產出。他們又募集了一筆資金,找到了順義的這塊農場。

石嫣天天都在算幾筆賬:每年的租金,與合作農場補貼或盈利,一年產出與團隊運營、農場經營的成本……在小毛驢時,她只管幹事,可現在不行,她必須摸索如何將農場維持下去。還想要找到一條能夠盈利的模式,吸引更多的人務農。

但真的太難了。農場目前一周只送一次菜、一次送夠一周的量,便是因為運輸成本太高。

04

如果石嫣選擇的是一條普通的路,她會像大多數同學,進入銀行做管理,或者研究院。會有一個舒適的辦公環境,也會有高昂的薪酬。但她沒有後悔過。

若早幾年問她為什麼選擇這一行,她會告訴你:因為想要一塊地,過一種小資的農耕生活。現在她,是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她繼續前進。她已經看到了“回報”。

“分享收穫”農場的合作農戶中有一位福建橘農,第一年找到石嫣時,橘農忐忑地告訴她,他不敢放手去種,就怕改種有機柑橘產量下降,成本收不回來。石嫣自掏腰包補貼,鼓勵這位橘農:放棄除草劑和農藥,使用有機化肥。一年下來,該農戶的產品在191項農殘檢測中只有兩項不達標,受到了消費者歡迎。第二年農戶放手去種,完全達到有機標準,價格提升了,銷路更加不愁。

民眾對有機食品的認識也在普及和深入之中。十年來,石嫣看著大眾對有機食品的認識從一個懵懂的狀態,到如今這般。農場的會員已經發展到了700多戶,以後也會有更多的人加入進來。

還有就是那些受她影響的人,也正在各個地方,用自己的農場影響更多的人。

這些都是石嫣取得的“回報”,都讓她欣喜若狂,充滿成就感。

只是道阻且長,未來如何,還得靠她一步步艱難前行。

當了半年實習生。

半年時間裡,每週一至週五早上7點半,她會準時從宿舍步行到農場,從澆水、移植、耕地、播種,到拔草、喂雞、施肥、採摘,再到製作小機械、開拖拉機……石嫣拋開了自己人大高材生的身份,踏實地做著沒有工資的“農民實習生”。

經過辛苦勞作,她吃到了自己種的有機蔬菜,那口感和質感,可不是超市里買的菜比得上的。自此她堅定了一個想法:“我要有一塊自己的地,自己種菜、自己吃。”

回國後,正好遇上溫老師帶著一群學生在北京海澱區弄了個農業實驗基地,想要探索一條鄉村和城市社區和諧發展、相互信任的道路。石嫣毫不猶豫地申請了,並成為重要負責人。

這塊試驗地,就是中國CSA模式鼻祖——小毛驢市民農園(點擊文字查看)。

真正接觸了中國農業,石嫣才認識到以前在學校時的空口說的“大話”是多麼的不切實際。“那些政策建議只有真正瞭解了農村、農業的問題以後,你才知道它是不可實現、不接地氣的,都是坐在辦公室裡拍腦袋想出來的。”她說得直白而肯定。

03

“我30歲之前,工資都沒有超過4000塊。”石嫣笑道。

在小毛驢那幾年,她致力於研究CSA在中國的可能性,沒有在乎過工資,一個月1500元也夠花。

石嫣嘔心瀝血地創建模式,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到農場學習。這些年輕人都是些高學歷人才,學到經驗以後,回鄉務農又影響了更多人。

拾貳象島曾經採訪過的四川農場主唐亮(點擊文字查看),便是這些年輕人中的一名。回鄉後,他用自己家中的幾十畝地,創辦了家庭農場,還是四川的“農夫市集”的發起者之一。

石嫣經常想,中國的人才都在向高端行業擠入,金融、IT、銀行、媒體等等從來不缺人才,但下層的農民、廚師、維修工人等等,卻永遠都是底層人民幹的工作。各行各業不分貴賤都需要人才,農業當然也如此。

然而現實的情況是人們瞧不起“農民”。石嫣到銀行辦手續,填寫職業一欄時,甚至找不到“農民”這個選項。明明是一個承載著國民生計基礎的行業,卻只有一個不受尊重的社會地位。石嫣愈發覺得自己選擇的這條路有繼續下去的理由。她背起了一種使命,也承擔起了無數的責任。

2012年,石嫣和丈夫離開小毛爐,帶著幾個年輕人,自負盈虧地辦起了“分享收穫”農場。起初只是想作為組織者,募集消費者,聯合合作農場、農戶種植消費者需要的蔬菜,而不親自種植。

他們募集到了30萬,和通州一個叫“郎叔”的農戶合作。然而修大棚就花了20萬,第一年遇上寒冬,凍死了不少蔬菜。第二年他們總結教訓,認為只與供應農場和農戶合作是不夠的,必須要有屬於自己的基地,保證蔬菜的產出。他們又募集了一筆資金,找到了順義的這塊農場。

石嫣天天都在算幾筆賬:每年的租金,與合作農場補貼或盈利,一年產出與團隊運營、農場經營的成本……在小毛驢時,她只管幹事,可現在不行,她必須摸索如何將農場維持下去。還想要找到一條能夠盈利的模式,吸引更多的人務農。

但真的太難了。農場目前一周只送一次菜、一次送夠一周的量,便是因為運輸成本太高。

04

如果石嫣選擇的是一條普通的路,她會像大多數同學,進入銀行做管理,或者研究院。會有一個舒適的辦公環境,也會有高昂的薪酬。但她沒有後悔過。

若早幾年問她為什麼選擇這一行,她會告訴你:因為想要一塊地,過一種小資的農耕生活。現在她,是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她繼續前進。她已經看到了“回報”。

“分享收穫”農場的合作農戶中有一位福建橘農,第一年找到石嫣時,橘農忐忑地告訴她,他不敢放手去種,就怕改種有機柑橘產量下降,成本收不回來。石嫣自掏腰包補貼,鼓勵這位橘農:放棄除草劑和農藥,使用有機化肥。一年下來,該農戶的產品在191項農殘檢測中只有兩項不達標,受到了消費者歡迎。第二年農戶放手去種,完全達到有機標準,價格提升了,銷路更加不愁。

民眾對有機食品的認識也在普及和深入之中。十年來,石嫣看著大眾對有機食品的認識從一個懵懂的狀態,到如今這般。農場的會員已經發展到了700多戶,以後也會有更多的人加入進來。

還有就是那些受她影響的人,也正在各個地方,用自己的農場影響更多的人。

這些都是石嫣取得的“回報”,都讓她欣喜若狂,充滿成就感。

只是道阻且長,未來如何,還得靠她一步步艱難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