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敦煌菩薩誰最紅?|川觀敦煌100講(81)

第捌拾壹講

在大乘佛教裡,菩薩是修行的理想,他們發下濟度眾生的誓願,在自己成佛之前先利益世人。凡是身體力行要“上證菩提,下化眾生”而又尚未證得佛果的,都可以稱為“菩薩”。

莫高窟第66窟《觀音》

在佛教藝術中,菩薩最早是作為佛的脅侍而存在,以彩塑或者畫像的形式立於佛像的左右,或聽法、或侍奉、或供養、或思考,與佛共弘教化。

有名有姓的菩薩那麼多

為什麼只有TA最紅

通常情況而言,在佛教藝術的規制中,如果主尊佛像是釋迦,

左右的脅侍菩薩是文殊和普賢;如果主尊佛像是藥師,左右的脅侍則是日光、月光;而如果主尊佛像是阿彌陀,左右的脅侍就是觀音和大勢至。

其他有名有姓的菩薩更多了去了,敦煌壁畫裡有榜題標注的菩薩名可謂不勝枚舉——有單名一個字的:淨;有兩個字的:彌勒、地藏、大光、寶智、寶首、持世、慈是;有三個字的:常精進、如意輪、自在王、普光照、寶檀華、法自在、妙吉祥、不休息、不虛行;有四個字的:蓮花光焰、普相光明、功德山王、大雲大光、大雲星光、大雲淨光;還有五個字的:住一切悲見。

菩薩界的“勞動模範”獎,當頒給不休息菩薩,名字聽起來就很勞苦功高的樣子。

菩薩界的“未來之光”稱號要給彌勒菩薩,因為佛陀曾親自為他授記,預言他五十六億萬年後會下生成佛。(要不要去英國請查理斯王子來頒這個獎?他等登基的幾十年在彌勒等成佛的五十六億萬年面前算得了什麼呢?)

菩薩界的“地獄親善大使”獎得頒給地藏菩薩,傳說他能下到地獄超度亡魂、解救亡者,聯結生死兩界。

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是“佛二代”,這一點有經為證。據說曾有梵士養育二子,大的叫日照,小的叫月照,梵士見世間濁亂,發十二大願救民于水火,潛心行菩薩道,終成正果,是為東方藥師佛,他養育的二子成為他身邊的日光遍照菩薩和月光遍照菩薩,

民間簡稱為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又有翻譯成日曜菩薩和月淨菩薩的,跟“月光族”沒有一點聯繫,不要想偏。)父子三人合稱為“東方三聖”。

……

可是,所有這些菩薩加起來,也不如一個菩薩紅。此處當有配樂:登登等登、凳登等燈,凡是哼出聲來的大概都知道接下來要出場的不是隨便哪個網紅。

TA絕不是沒有故事的女/男同學

早在《西遊記》之前,觀音菩薩就已經家喻戶曉。佛教眾菩薩中,試問誰在民間最具影響力?當然是觀音,佛教傳入中國以來,隨著淨土思想的流行,歷史上一度出現“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盛況。

觀音,又叫觀世音或觀自在,在佛經中是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與右脅侍大勢至菩薩合稱為“西方三聖”。隨著觀音信仰的深入人心,除了和大勢至成雙成對地作為佛旁的脅侍菩薩出現,觀音還作為主尊被單獨繪製,就好比原來只是演配角,後來漸漸就獨力擔綱,演變出最為多樣的造型——

手持淨瓶的可以稱為“淨瓶菩薩”;傾倒瓶中甘露的可以叫“甘露觀音”;手拈楊枝滴灑甘露的,俗稱“楊枝觀音”或者“滴水觀音”;手持紅蓮或蓮蕾的叫“持蓮觀音”;手提盛魚竹籃的又叫“魚籃觀音”;攜童子出現的往往是“送子觀音”;白衣觀音又叫“白衣大士”;臨水照花的是“水月觀音”;千手千眼是密教信仰中的“千手觀音”……

佛經裡有三十三觀音的說法,大概可以推算出至少三十三種造型,跟那些頂多能在演職員表(榜題)上見個名字、或者在佛旁持個香爐背個鍋的跑龍套菩薩比起來,觀音絕不只是菩薩界的網紅,根本是橫掃菩薩界奧斯卡所有大獎的天王巨星。

因為“佛說造像量度經”這本書,讓佛像塑造有嚴格的規制,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精確到眼睛的顏色(紺青眼相)、舌頭的長度(廣長舌相)、皮膚的狀態(皮膚細滑相)……從頭頂到足下,條條框框都規定死了,留給古代匠人發揮的空間實在不多。他們的藝術創造力自然而然轉到了菩薩身上,尤其是千變萬化的巨星觀音。

相傳水月觀音的形象就是唐代大畫家周昉創繪出來的,絕不是隔壁洗剪吹連鎖理髮店的隨便哪個Tony能做出的造型。唐代的菩薩造型總是以最富有想像力的姿態,呈現在我們面前,是世俗和藝術兩種審美觀最精妙絕倫的結合。

莫高窟第66窟繪于盛唐時期的觀音像,高大、豐腴,體態婀娜、肉感,瓔珞遍體,遠看似女,近看卻無女性性徵:胸部平坦,且面上有須。既有女性的嫵媚體態,又有男性的堅毅面龐,可以說非男非女,也可以說亦男亦女,即使搬出佛教典籍也挑不出半點毛病。

畫像裡的觀音好像不過剛剛伸了個懶腰,回頭就看到紅塵俗世中的我們,轉身之間,已經是千百年過去了,性別不再設限為男和女,跨性別者和中性審美也能夠被大眾接受,沒有早一步,沒有晚一步,也是緣分啊。

川報觀察記者:侯雯雯

編輯:張立峰

除了和大勢至成雙成對地作為佛旁的脅侍菩薩出現,觀音還作為主尊被單獨繪製,就好比原來只是演配角,後來漸漸就獨力擔綱,演變出最為多樣的造型——

手持淨瓶的可以稱為“淨瓶菩薩”;傾倒瓶中甘露的可以叫“甘露觀音”;手拈楊枝滴灑甘露的,俗稱“楊枝觀音”或者“滴水觀音”;手持紅蓮或蓮蕾的叫“持蓮觀音”;手提盛魚竹籃的又叫“魚籃觀音”;攜童子出現的往往是“送子觀音”;白衣觀音又叫“白衣大士”;臨水照花的是“水月觀音”;千手千眼是密教信仰中的“千手觀音”……

佛經裡有三十三觀音的說法,大概可以推算出至少三十三種造型,跟那些頂多能在演職員表(榜題)上見個名字、或者在佛旁持個香爐背個鍋的跑龍套菩薩比起來,觀音絕不只是菩薩界的網紅,根本是橫掃菩薩界奧斯卡所有大獎的天王巨星。

因為“佛說造像量度經”這本書,讓佛像塑造有嚴格的規制,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精確到眼睛的顏色(紺青眼相)、舌頭的長度(廣長舌相)、皮膚的狀態(皮膚細滑相)……從頭頂到足下,條條框框都規定死了,留給古代匠人發揮的空間實在不多。他們的藝術創造力自然而然轉到了菩薩身上,尤其是千變萬化的巨星觀音。

相傳水月觀音的形象就是唐代大畫家周昉創繪出來的,絕不是隔壁洗剪吹連鎖理髮店的隨便哪個Tony能做出的造型。唐代的菩薩造型總是以最富有想像力的姿態,呈現在我們面前,是世俗和藝術兩種審美觀最精妙絕倫的結合。

莫高窟第66窟繪于盛唐時期的觀音像,高大、豐腴,體態婀娜、肉感,瓔珞遍體,遠看似女,近看卻無女性性徵:胸部平坦,且面上有須。既有女性的嫵媚體態,又有男性的堅毅面龐,可以說非男非女,也可以說亦男亦女,即使搬出佛教典籍也挑不出半點毛病。

畫像裡的觀音好像不過剛剛伸了個懶腰,回頭就看到紅塵俗世中的我們,轉身之間,已經是千百年過去了,性別不再設限為男和女,跨性別者和中性審美也能夠被大眾接受,沒有早一步,沒有晚一步,也是緣分啊。

川報觀察記者:侯雯雯

編輯:張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