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梁宏達:為什麼京劇成為國粹要感謝慈禧老佛爺?

為什麼京劇今天是國粹?必須要感謝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是京劇古往今來的第一功臣。你看咱課本一翻開,把慈禧太后罵得底兒朝上,但是對京劇的貢獻,慈禧太后無與倫比,

沒有人能超過她。為什麼呢?同治跟光緒年間,咱都明白,同治是誰呀?咸豐的兒子,咸豐死了之後呢,這慈禧和東宮太后慈安夥同鬼六奕發動了熱河政變,自此垂簾聽政。

也就是說,同治和光緒兩朝,慈禧都是老大,實際上的掌權者。光緒皇帝死,第二天慈禧才死,

到底是把他們都熬死了。所以同治跟光緒年間,京劇最發達的功勞是在慈禧身上。慈禧是京劇發展到一定高度的,最重要的推手。為啥這麼說?

咱先從小事兒說起,首先慈禧她為什麼這麼喜歡京劇?我們都知道慈禧啊,當姑娘時管她叫蘭兒,葉赫那拉氏,

16歲進宮。她之前呢,在家裡學了點私塾,那根本不足以應付宮裡的複雜環境。最後,她通過熱河政變,垂簾聽政,登上權力高峰,那年她26,同治是她親生的。

那麼慈禧即使再有後宮的這些老師給她講《經史子集》,那些玩意也不足以成為她宮廷爭鬥的主要的權謀來源。

慈禧是把京劇當成教科書,就是她的很多,你比方說,結黨營私、拉幫結派、爾虞我詐、瞞天過海、借刀殺人、圍魏救趙,就這些個陰謀招法,很多都是跟京劇學的。她實際上,你甭管看《連環套》、《定軍山》,什麼《失空斬》這些戲,拿它當教科書看,從這裡頭汲取一些中國古人的權謀智慧。就說慈禧第一個是把它當教科書,第二個她在後宮沒啥事,拿這解悶呀。

慈禧對京劇懂到什麼程度呢?有句話:挑眼兒都挑對地方。就是她挑你毛病,說你這京劇哪兒哪不對,怎麼不對,慈禧一二三、三二一跟你說得清清楚楚,你得服氣。你看她能到什麼程度呢?當年這個老生裡頭,頭牌角兒,咱知道有汪桂芬,後頭有譚鑫培,兩人進宮同台演。

演完了,慈禧就說:有汪桂芬在,這金福就差了一籌。金福是誰呀?譚鑫培,鑫字不是三個金嗎?福字是討好的詞兒。說金福就差了一籌,就是她覺得汪桂芬從唱腔各方面比譚鑫培完整。後來譚鑫培自己都承認,老佛爺說得對。這可不是說是當著老佛爺面兒誇的,這背後、跟行內人議論時說的:老佛爺說得對。

你包括我們說有個武生泰斗楊小樓,楊小樓在臺上一演,慈禧評價:扮相、唱腔都好,但是跟這金福比,要差點兒。結果楊小樓下來,自己備著禮品,帶著銀子,找譚鑫培去:您教教我!老佛爺說您比我強!

就是她指的地方,比較到位,她是真懂戲,而且慈禧在後宮組織一撥人幹嘛呢?給京劇呀改戲,編本子,然後象編教科書似的,拿著這東西說:你抬口這幾步,你走得不對;這邊該來握魚,這邊雲手,而這邊一個拉膀,後頭紮靠怎麼紮……這都有說法的。

所以慈禧在這方面,幾乎成了一個京劇教官。包括在她帶動之下呢,大清的群臣,上有所好下必奉之,所括光緒都特別懂戲。而且光緒懂伴奏,在臺上閉著眼聽戲,下邊有個打鼓的姓黃,他在鐺鐺鐺敲鼓,心裡有點事兒,就打漏了一分兒,就一個節奏點打過去了。這個行話叫豆子,就是這邊一個變奏,一個小豆子。演完戲之後呢,光緒把他叫到臺上來,說:黃兒,你在臺上丟什麼東西了嗎?說:沒丟什麼東西呀。(光緒說:)我怎麼覺得你丟了豆子呢?這姓黃的撲通跪下了,說:哎喲萬歲爺,謝您不殺之恩哪,我今天心裡有事,打丟了。

你看,統治者要懂得這程度,你說這京戲能不上來嗎?為什麼慈禧那時候京劇水準提高老大一截子呢?第一個:慈禧給的賞錢多,原來我說給一二兩銀子算多的,到慈禧這時候,一出手十兩、二十兩、五十兩、六十兩,最高的時候,那時候楊小樓跟譚鑫培同台的時候,倆兒人兩天之間得了六百兩賞銀,那都是記錄。你更別提各種金銀呀,什麼其他細軟呀,珍寶什麼的,給得更多。

所以說就是在那個時候,慈禧這種賞賜,它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極大地刺激了這些京戲藝人的積極性。它同時呢,慈禧還寵這些藝人,寵這些藝人的一種方式是啥呢?你必須得唱得好,所以原來大家扯著脖子喊呢,改成了:紛紛都琢磨,在唱腔上這麼琢磨。你想啊,這些人在重賞之下使勁琢磨,這藝術水準能不提高嗎?不光是這樣,前面我說京戲,那時候是啥呢?這邊扯脖子唱,那邊翻跟鬥,沒啥表演。這時候,從這個得算比梅蘭芳早,前輩,叫王瑤卿,也叫通天教主王瑤卿。這王瑤卿呢,他是男的,但是唱的是旦角。他在臺上呢,就把這個人物表演呢跟唱腔揉到一塊,一邊表演一邊唱,當時很多人說這不對,慈禧看完了:嗯~王老大表演得對!她再加了一行當,說:王老大表演得對!馬上大夥兒就都捧他,這時候所有人都琢磨怎麼表演。就是慈禧宣導的,要把表演和唱腔和動作,要結合到一塊。所以這個時候,京劇的水準突飛猛進。

再第二點特別重要,慈禧對藝人很寵著,一下子就這些藝人由戲子變成了明星。那會兒有個機構叫升平署,康熙年間就有,專門管這個戲曲演出的。升平署主管這事,歸屬內務府,藝人在這兒還能領俸祿。

慈禧寵藝人寵到什麼份兒上?咱都知道,給譚鑫培黃馬褂,這是有的,實有其事。不光這樣,當時呀,慈禧對這京劇藝人能到什麼程度。我給您舉兩個例子:這楊小樓在臺上翻跟鬥、打把式,他武生嘛,結果一不留神,把臺上的檀香木架啪~給碰倒了,摔台下去了。那慈禧、光緒就坐在底下看戲,這是驚駕之罪呀,這要砍頭呀!當時臺上人都傻了,楊小樓趕緊下來,雙膝跪倒:老佛爺恕罪!慈禧:怎麼了?你嚇我一跳!啊?怎麼把那架子撞倒了?你身手這麼利索!楊小樓說:老佛爺,您不知,我連著唱好幾天戲了,我身體有點吃不住了。老佛爺說:哎喲,你可把我疼死了!唱戲累成這樣,來來來~多賞二十兩。你看不僅不怪罪,還賞二十兩。結果這事一傳出來呢,有的演員他雞賊呀,他琢磨這事,哦~把個架子撞倒了,不僅沒受罰,反而賞了,我也這麼幹。這人誰呢?叫李七,姓李,家裡行七,個頭挺高,能唱老生、能唱花臉、能唱老旦,人稱:大李七,他呢拿手的是唱:販馬記,《販馬記》裡有個角色叫李其,所以那時候全北京流行:李七唱李其,一段佳話。他在臺上唱呀唱,也把臺上的木架子撞倒了,下來也:唉呀~老佛爺,我錯了!老佛爺說:你怎麼也把檀香木架子給撞倒了,嚇我一跳!(李七說:)老佛爺,您不知道我兩眼都是晨曦,我筋疲力盡,精神恍惚。老佛爺說:你拿我當猴耍呢你個小猴崽子?楊小樓這麼說,你也這麼說。這李七一看,哎喲,被識破了。老佛爺說:給我打,打二十杆子。啪~啪~兩杆子沒下去,李七說:疼~!老佛爺別打了!(老佛爺說:)你不打,你認罰!我認罰!(老佛爺說:)好!罰你兩個月俸祿。您還是打吧!您兩個月俸祿給我罰了,我老婆孩子吃什麼喝什麼呢。慈禧一聽,唉,也罷,你這人也不怎麼地,行啊,也不打了也不罰了,以後好好唱戲吧,把他給放了。就是你看慈禧對別人,包括對兒子,對光緒都那麼狠,對藝人她是格外的手下開恩。而且藝人在她面前哪,那地位高得呀。

我再舉個例子,譚鑫培御賜黃馬褂。那誰要能請譚鑫培唱戲,了不地了,這時候當朝的親王肅順,請譚鑫培唱戲。說能請譚鑫培到府上唱一場戲,這都是官員莫大的榮耀,那平常盡給老佛爺唱戲了。結果這一天呢,這親王就說了:您看,譚先生,跟您商量點事,今兒我五十大壽,我挺高興,來的人都有頭有臉,您能不能給我唱兩出戲呀?譚鑫培呵呵樂了:王爺,您過謙了!只要有一位大臣啦,能夠到我這兒呀,給我謝個恩幹嘛的,我就給您唱兩出。他這是開玩笑,沒想到,這時候後面上來一位:撲通!給譚鑫培磕了個頭:譚先生萬福!一抬頭,把譚鑫培給嚇壞了,誰呀?這個人是當朝軍機大臣,姓拉,葉赫那拉氏的拉,叫拉桐,梧桐樹的桐。軍機大臣是什麼呢?說白了,商量朝廷大事,相當於宰相,直接對皇帝負責,擱現在最少國務院副總理。撲通給譚鑫培跪下了,把譚鑫培驚的,喲~喲~喲,您~您~您~滿朝都管他叫拉相啊,那相當於宰相啊,說:您賞臉!給王爺唱兩出戲!譚鑫培說:哎喲 ~我一定!一定一定!然後在臺上唱戲的時候,這拉桐在底下站起來鼓掌,鞠躬呀,叫好!

就當時,你看看,慈禧太后對京劇重視,滿朝文武大朝都什麼樣兒!就是這種情況下,提升了藝人的地位。

你包括我們說有個武生泰斗楊小樓,楊小樓在臺上一演,慈禧評價:扮相、唱腔都好,但是跟這金福比,要差點兒。結果楊小樓下來,自己備著禮品,帶著銀子,找譚鑫培去:您教教我!老佛爺說您比我強!

就是她指的地方,比較到位,她是真懂戲,而且慈禧在後宮組織一撥人幹嘛呢?給京劇呀改戲,編本子,然後象編教科書似的,拿著這東西說:你抬口這幾步,你走得不對;這邊該來握魚,這邊雲手,而這邊一個拉膀,後頭紮靠怎麼紮……這都有說法的。

所以慈禧在這方面,幾乎成了一個京劇教官。包括在她帶動之下呢,大清的群臣,上有所好下必奉之,所括光緒都特別懂戲。而且光緒懂伴奏,在臺上閉著眼聽戲,下邊有個打鼓的姓黃,他在鐺鐺鐺敲鼓,心裡有點事兒,就打漏了一分兒,就一個節奏點打過去了。這個行話叫豆子,就是這邊一個變奏,一個小豆子。演完戲之後呢,光緒把他叫到臺上來,說:黃兒,你在臺上丟什麼東西了嗎?說:沒丟什麼東西呀。(光緒說:)我怎麼覺得你丟了豆子呢?這姓黃的撲通跪下了,說:哎喲萬歲爺,謝您不殺之恩哪,我今天心裡有事,打丟了。

你看,統治者要懂得這程度,你說這京戲能不上來嗎?為什麼慈禧那時候京劇水準提高老大一截子呢?第一個:慈禧給的賞錢多,原來我說給一二兩銀子算多的,到慈禧這時候,一出手十兩、二十兩、五十兩、六十兩,最高的時候,那時候楊小樓跟譚鑫培同台的時候,倆兒人兩天之間得了六百兩賞銀,那都是記錄。你更別提各種金銀呀,什麼其他細軟呀,珍寶什麼的,給得更多。

所以說就是在那個時候,慈禧這種賞賜,它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極大地刺激了這些京戲藝人的積極性。它同時呢,慈禧還寵這些藝人,寵這些藝人的一種方式是啥呢?你必須得唱得好,所以原來大家扯著脖子喊呢,改成了:紛紛都琢磨,在唱腔上這麼琢磨。你想啊,這些人在重賞之下使勁琢磨,這藝術水準能不提高嗎?不光是這樣,前面我說京戲,那時候是啥呢?這邊扯脖子唱,那邊翻跟鬥,沒啥表演。這時候,從這個得算比梅蘭芳早,前輩,叫王瑤卿,也叫通天教主王瑤卿。這王瑤卿呢,他是男的,但是唱的是旦角。他在臺上呢,就把這個人物表演呢跟唱腔揉到一塊,一邊表演一邊唱,當時很多人說這不對,慈禧看完了:嗯~王老大表演得對!她再加了一行當,說:王老大表演得對!馬上大夥兒就都捧他,這時候所有人都琢磨怎麼表演。就是慈禧宣導的,要把表演和唱腔和動作,要結合到一塊。所以這個時候,京劇的水準突飛猛進。

再第二點特別重要,慈禧對藝人很寵著,一下子就這些藝人由戲子變成了明星。那會兒有個機構叫升平署,康熙年間就有,專門管這個戲曲演出的。升平署主管這事,歸屬內務府,藝人在這兒還能領俸祿。

慈禧寵藝人寵到什麼份兒上?咱都知道,給譚鑫培黃馬褂,這是有的,實有其事。不光這樣,當時呀,慈禧對這京劇藝人能到什麼程度。我給您舉兩個例子:這楊小樓在臺上翻跟鬥、打把式,他武生嘛,結果一不留神,把臺上的檀香木架啪~給碰倒了,摔台下去了。那慈禧、光緒就坐在底下看戲,這是驚駕之罪呀,這要砍頭呀!當時臺上人都傻了,楊小樓趕緊下來,雙膝跪倒:老佛爺恕罪!慈禧:怎麼了?你嚇我一跳!啊?怎麼把那架子撞倒了?你身手這麼利索!楊小樓說:老佛爺,您不知,我連著唱好幾天戲了,我身體有點吃不住了。老佛爺說:哎喲,你可把我疼死了!唱戲累成這樣,來來來~多賞二十兩。你看不僅不怪罪,還賞二十兩。結果這事一傳出來呢,有的演員他雞賊呀,他琢磨這事,哦~把個架子撞倒了,不僅沒受罰,反而賞了,我也這麼幹。這人誰呢?叫李七,姓李,家裡行七,個頭挺高,能唱老生、能唱花臉、能唱老旦,人稱:大李七,他呢拿手的是唱:販馬記,《販馬記》裡有個角色叫李其,所以那時候全北京流行:李七唱李其,一段佳話。他在臺上唱呀唱,也把臺上的木架子撞倒了,下來也:唉呀~老佛爺,我錯了!老佛爺說:你怎麼也把檀香木架子給撞倒了,嚇我一跳!(李七說:)老佛爺,您不知道我兩眼都是晨曦,我筋疲力盡,精神恍惚。老佛爺說:你拿我當猴耍呢你個小猴崽子?楊小樓這麼說,你也這麼說。這李七一看,哎喲,被識破了。老佛爺說:給我打,打二十杆子。啪~啪~兩杆子沒下去,李七說:疼~!老佛爺別打了!(老佛爺說:)你不打,你認罰!我認罰!(老佛爺說:)好!罰你兩個月俸祿。您還是打吧!您兩個月俸祿給我罰了,我老婆孩子吃什麼喝什麼呢。慈禧一聽,唉,也罷,你這人也不怎麼地,行啊,也不打了也不罰了,以後好好唱戲吧,把他給放了。就是你看慈禧對別人,包括對兒子,對光緒都那麼狠,對藝人她是格外的手下開恩。而且藝人在她面前哪,那地位高得呀。

我再舉個例子,譚鑫培御賜黃馬褂。那誰要能請譚鑫培唱戲,了不地了,這時候當朝的親王肅順,請譚鑫培唱戲。說能請譚鑫培到府上唱一場戲,這都是官員莫大的榮耀,那平常盡給老佛爺唱戲了。結果這一天呢,這親王就說了:您看,譚先生,跟您商量點事,今兒我五十大壽,我挺高興,來的人都有頭有臉,您能不能給我唱兩出戲呀?譚鑫培呵呵樂了:王爺,您過謙了!只要有一位大臣啦,能夠到我這兒呀,給我謝個恩幹嘛的,我就給您唱兩出。他這是開玩笑,沒想到,這時候後面上來一位:撲通!給譚鑫培磕了個頭:譚先生萬福!一抬頭,把譚鑫培給嚇壞了,誰呀?這個人是當朝軍機大臣,姓拉,葉赫那拉氏的拉,叫拉桐,梧桐樹的桐。軍機大臣是什麼呢?說白了,商量朝廷大事,相當於宰相,直接對皇帝負責,擱現在最少國務院副總理。撲通給譚鑫培跪下了,把譚鑫培驚的,喲~喲~喲,您~您~您~滿朝都管他叫拉相啊,那相當於宰相啊,說:您賞臉!給王爺唱兩出戲!譚鑫培說:哎喲 ~我一定!一定一定!然後在臺上唱戲的時候,這拉桐在底下站起來鼓掌,鞠躬呀,叫好!

就當時,你看看,慈禧太后對京劇重視,滿朝文武大朝都什麼樣兒!就是這種情況下,提升了藝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