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請遠離香港市場的毒瘤“創業板”

近日,香港股票市場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在傳統的“五窮月”,恒指一反常態而飄紅,以5月最低位24358點起計,5月月線收市25817點,“五窮月”爆升4.25%,令市場人氣急升。

當然,今年5-6月,港股也是被瘋狂做空的時間。

對於做空,儘管多空雙方各執己見,針鋒相對,勢不兩立。但是,筆者的態度是不偏不坦。筆者一直認為,做空是股票市場正常的組成部分,目前市場充斥著看多、看好、你好和我好等歌舞昇平的觀點和研究報告,市場有時能夠聽到一些反對之聲,甚至是尖銳的批評,其實是投資者的幸事。對於低劣的做空報告,市場的投資者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對於認真調研,證據確鑿的做空報告,
在法理上是沒有任何違規的;做空報告及其組織通過沽空股票獲利,也不失為一種“民間監管”的激勵機制,讓浮躁的股票市場溯本清源。

如上圖示,港股PF GROUP(08221.HK)於今年4月28日,股價最高在7.7港元,而1.5個月後的今天,股價只有0.255港元,股價暴跌96.68%。

如上圖示,港HYPEBEAST(08359.HK),於2016年4月29創下2.8港元高位後,如今股價在0.2港元掙扎,股價暴跌92.85%。

如上圖所示,港股HM INTL HLDGS(08416.HK),股價在5月29創下新高12.66後,今日(6月9日)最低價觸及1.8港元,

跌幅85.78%。

其實,類似的股票,最近1-2年在香港還有很多。投資者,特別是中(滬深)港通開通後的內地投資者,肯定要問,這裡面到底是什麼乾坤?如何規避這些暴跌的妖股?

其實,這類暴跌股,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來自香港創業板的新股和半新股。那內地投資者會覺得不可思議。因為在內地,誰能夠在新股發行抽籤中中簽,意味著1萬元入手費可以因為新股上市狂漲而淨賺3-5萬元,

而且深圳創業板的新股,漲得更猛。

由此可見,香港股票市場與內地股票市場,有一些地方是完全不一樣的,甚至充滿陷阱。

誤區在於:在香港,新股是不一定能夠賺錢的。如果遇上上述案例,可能血本無歸。

這裡,一切的源頭,是香港存在一種“啤殼”的玩法。而且,莊家往往選擇在香港創業板來“啤殼”。

“啤殼”在粵語方言中有“用模具複製的意思”。就是“啤殼”這種方式,莊家在每家上市公司操作的手法都差不多,

可以“模具”般工廠化複製。

港股啤殼上市公司,其上市並非為了將公司業務做強做大,上市的目的純粹是為了(1)套現,即是將公司大股東的流通股票盡可能在二級市場賣出去給中小投資者;(2)賣殼。就是將來將“上市公司”作為一個具有上市地位的殼,賣給希望通過並購來上市的其他公司。殼上市公司作為跳板,可以跨越複雜的上市審核程式,達到迅速進入股市聚集資金的目的。目前,一個香港創業板的殼,賣價大約2億港元左右。

在莊家“啤殼”之前,還有一個手法,就是“圍飛”。“圍飛”即代表上市招股時,入股(入飛)的股東都是莊家的友好人士而方便莊家控制這個上市地位的殼,方便日後隨心所欲的操控。據悉,整個圍飛、啤殼操作,莊家一般出資約數千萬元,獲利隨時以倍數計。

操縱“啤殼”的莊家首先是物色業務簡單,而且公司大股東對公司未來並沒有什麼大抱負的公司協商上市,在香港創業板以“全配售”方式發行,因其上市要求低,股東數目只要達到100人即可。一般由莊家出資“圍飛”,旗下友好人士等“人頭戶”來持股,掌握股份全數貨源,此乃“貨源歸邊”或者叫公司股票已經“貨幹”了。

Hypebeast是以香港為總部數碼媒體公司。本次上市以每股0.13元(配售範圍0.12-0.14元)中位數定價,合共向129名特選投資者配售5億股(其中1億股為舊股),公司料集資淨額約2,970萬元。如上圖所示,“啤殼”上市第一天,HYPEBEAST(08359.HK)開報1.35元,高於配售價9.4倍。由於上市前所有配股已經被友好人士“人頭戶”控制,因此,股價高開9倍,散戶是沒有從中賺取好處的,股價隨後高拉到2.8元。

一般散戶並不會跟漲的。當由2.8元跌一半時,散戶就會覺得很低,完全忘記招股價只是0.13元。這就是莊家的“打TURN(製造流通量)”,旨在吸引散戶注意。當有散戶入場,莊家隨即大舉“散貨”,股價開始急跌,但股價仍遠高於配售價,莊家仍能獲取厚利。“

莊家完成派貨後,就完成了“啤殼”的第一個步驟,散貨賺錢。此後,股份交投清淡,等待一年“控股權不可轉移”限制結束,股份再協商“賣殼”,大股東也有望從中套現,獲取第二輪厚利。

“啤殼”上述股價的操縱,明顯有違香港股票市場操縱法例。有專業人士表示,現在莊家的基地往往在內地,利用互聯網交易,由“圍飛”至製造流通量涉及人數、機構數目不少,增加了管理層搜證、舉證的難度。至於涉及“啤殼”的上市保薦人及帳簿管理人,在統籌上市過程、審查公司業務,將公司股份分發予投資者等過程中,可能涉及“圍飛”等操縱。

其實,早在2015年11月,針對創業板“暴炒風”、上市“啤殼”及股權高度集中等“亂象”,香港證監會準備出手嚴打。香港證監會主席唐家成承認,相關問題有愈趨嚴重跡象。他透露正與港交所檢討現時的上市政策,冀在根源上杜絕影響市場質素,甚至屬於違規的行為。

唐家成表示:“不是說一定不能有『殼股』,或者股價一定不能升,問題是要保障投資者及股價是否真正由市場主導。”他又指出,證監會一直有留意市場失當行為,今次決定檢討上市政策,與近期部分“亂象”日趨嚴重有關。“一直都有留意,但近期特別厲害,今年個趨勢特別嚴重,令我們亦要做得急一些。” 唐家成表示,是次檢討仍未有具體方案及時間表,主要針對上市規則檢討,並不包括是否將上市審批權由港交所交到證監會手上等問題。

但是,只見風聲大雨點小。

根據報載證監會資料,2016年45宗創業板上市中,有36宗為以配售方式上市,9宗則包括有公開招股,僅以配售方式上市的首日平均股價升幅656%,當中最高升幅2005%。至於包括有公開發售部分上市的首日平均股價變動為升22%,反映有公開招股的股份,股價炒作成分較小,比較接近真實市價。

直到2017年3月,香港證監會開展新股上市監管雷霆行動。近期多隻全配售創業板新股的上市被叫停。有市場人士認為,香港證監會近期的強硬態度,固然與近年創業板‘啤殼’倡狂有關。另一方面則相信是配合中證監的執法行動,因兩地股市互聯互通後,本地及內地資本大鱷也‘互聯互通’,損害兩地投資者的利益及破壞香港市場的聲譽。

這裡,重點來了。就是中證監的介入,使事情有了轉機,至少是香港證監會在整治“啤殼”問題上,更加積極了。

香港投資者學會主席譚紹興表示,早前的創業板全配售新股,首日掛牌即升多倍,例如發售價1元,首日可以升至5元。以客觀角度而言,這是保薦人的失職,因為股價反映出,該股是可以5元發售,為何以1元平價出售?這反映出保薦人為公司的上市訂價有極大的偏差,也等如讓大股東蒙受損失,保薦人要負最大責任。

譚紹興相信,證監會未來會針對創業板配售的‘圍飛’,出重手打壓。近日多隻創板新股宣佈以公開發售及配售同步形式,實行招股上市,他認為這有助降低創業板新股貨源歸邊的機會,但由於該類股份知名度甚低,散戶甚少會主動認購,在無人問津下,料公開招股的部分又會回歸到少數人手上,只是仍較之前的全配售理想一點。

看來,香港創業板“啤殼”問題已經正在得到逐步解決,內地投資者在沒有搞清楚之前,請遠離這個“毒瘤”。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一切有關本文涉及上市公司的準確資訊,請以交易所公告為准。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達到迅速進入股市聚集資金的目的。目前,一個香港創業板的殼,賣價大約2億港元左右。

在莊家“啤殼”之前,還有一個手法,就是“圍飛”。“圍飛”即代表上市招股時,入股(入飛)的股東都是莊家的友好人士而方便莊家控制這個上市地位的殼,方便日後隨心所欲的操控。據悉,整個圍飛、啤殼操作,莊家一般出資約數千萬元,獲利隨時以倍數計。

操縱“啤殼”的莊家首先是物色業務簡單,而且公司大股東對公司未來並沒有什麼大抱負的公司協商上市,在香港創業板以“全配售”方式發行,因其上市要求低,股東數目只要達到100人即可。一般由莊家出資“圍飛”,旗下友好人士等“人頭戶”來持股,掌握股份全數貨源,此乃“貨源歸邊”或者叫公司股票已經“貨幹”了。

Hypebeast是以香港為總部數碼媒體公司。本次上市以每股0.13元(配售範圍0.12-0.14元)中位數定價,合共向129名特選投資者配售5億股(其中1億股為舊股),公司料集資淨額約2,970萬元。如上圖所示,“啤殼”上市第一天,HYPEBEAST(08359.HK)開報1.35元,高於配售價9.4倍。由於上市前所有配股已經被友好人士“人頭戶”控制,因此,股價高開9倍,散戶是沒有從中賺取好處的,股價隨後高拉到2.8元。

一般散戶並不會跟漲的。當由2.8元跌一半時,散戶就會覺得很低,完全忘記招股價只是0.13元。這就是莊家的“打TURN(製造流通量)”,旨在吸引散戶注意。當有散戶入場,莊家隨即大舉“散貨”,股價開始急跌,但股價仍遠高於配售價,莊家仍能獲取厚利。“

莊家完成派貨後,就完成了“啤殼”的第一個步驟,散貨賺錢。此後,股份交投清淡,等待一年“控股權不可轉移”限制結束,股份再協商“賣殼”,大股東也有望從中套現,獲取第二輪厚利。

“啤殼”上述股價的操縱,明顯有違香港股票市場操縱法例。有專業人士表示,現在莊家的基地往往在內地,利用互聯網交易,由“圍飛”至製造流通量涉及人數、機構數目不少,增加了管理層搜證、舉證的難度。至於涉及“啤殼”的上市保薦人及帳簿管理人,在統籌上市過程、審查公司業務,將公司股份分發予投資者等過程中,可能涉及“圍飛”等操縱。

其實,早在2015年11月,針對創業板“暴炒風”、上市“啤殼”及股權高度集中等“亂象”,香港證監會準備出手嚴打。香港證監會主席唐家成承認,相關問題有愈趨嚴重跡象。他透露正與港交所檢討現時的上市政策,冀在根源上杜絕影響市場質素,甚至屬於違規的行為。

唐家成表示:“不是說一定不能有『殼股』,或者股價一定不能升,問題是要保障投資者及股價是否真正由市場主導。”他又指出,證監會一直有留意市場失當行為,今次決定檢討上市政策,與近期部分“亂象”日趨嚴重有關。“一直都有留意,但近期特別厲害,今年個趨勢特別嚴重,令我們亦要做得急一些。” 唐家成表示,是次檢討仍未有具體方案及時間表,主要針對上市規則檢討,並不包括是否將上市審批權由港交所交到證監會手上等問題。

但是,只見風聲大雨點小。

根據報載證監會資料,2016年45宗創業板上市中,有36宗為以配售方式上市,9宗則包括有公開招股,僅以配售方式上市的首日平均股價升幅656%,當中最高升幅2005%。至於包括有公開發售部分上市的首日平均股價變動為升22%,反映有公開招股的股份,股價炒作成分較小,比較接近真實市價。

直到2017年3月,香港證監會開展新股上市監管雷霆行動。近期多隻全配售創業板新股的上市被叫停。有市場人士認為,香港證監會近期的強硬態度,固然與近年創業板‘啤殼’倡狂有關。另一方面則相信是配合中證監的執法行動,因兩地股市互聯互通後,本地及內地資本大鱷也‘互聯互通’,損害兩地投資者的利益及破壞香港市場的聲譽。

這裡,重點來了。就是中證監的介入,使事情有了轉機,至少是香港證監會在整治“啤殼”問題上,更加積極了。

香港投資者學會主席譚紹興表示,早前的創業板全配售新股,首日掛牌即升多倍,例如發售價1元,首日可以升至5元。以客觀角度而言,這是保薦人的失職,因為股價反映出,該股是可以5元發售,為何以1元平價出售?這反映出保薦人為公司的上市訂價有極大的偏差,也等如讓大股東蒙受損失,保薦人要負最大責任。

譚紹興相信,證監會未來會針對創業板配售的‘圍飛’,出重手打壓。近日多隻創板新股宣佈以公開發售及配售同步形式,實行招股上市,他認為這有助降低創業板新股貨源歸邊的機會,但由於該類股份知名度甚低,散戶甚少會主動認購,在無人問津下,料公開招股的部分又會回歸到少數人手上,只是仍較之前的全配售理想一點。

看來,香港創業板“啤殼”問題已經正在得到逐步解決,內地投資者在沒有搞清楚之前,請遠離這個“毒瘤”。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一切有關本文涉及上市公司的準確資訊,請以交易所公告為准。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