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創客分享丨知識碎片化時代,我們應該怎麼學習

1

我想講一個我長久以來一直想講的一個話題

—— 這一代人的學習。

先從一個詞說起,叫“學習焦慮”,每個人都有,但是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它在不斷地加深,在飛速的進化。

我上中學那會兒也有學習焦慮,無非是怕這次考試沒考好,將來大學考不取,能夠找到一個什麼好工作。所以這個焦慮的本質是“謀生”,是很低級的焦慮。

但是社會發展到了今天,這個焦慮已經不是謀生的問題了,它是一個“求存”的問題。換句話說,如果你對社會環境的資訊感知能力下降,

你原來的生存方式是無法維持的。

比如說,中國的很多老人,有錢,也有社會地位,有社會閱歷,為什麼老被騙子騙?因為新出現的那些技術、協作方式,他們不知道了嘛。

不出意外,我們這一代人活個100歲稀鬆平常。如果我們的身體健在,但是頭腦萎縮了,收集資訊的能力下降,也許我們的老境是非常的淒慘,即使你年輕的時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你沒有能力在極其複雜的環境當中保衛這筆財富。

知識現在越來越是一個具體的利益。過去流行一個詞叫“無用之學”,現在這個情況已經發生了大反轉。

舉個例子,同樣是旅行,有一個人知識比較好,看見美景會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那他在旅行當中獲得的價值就大。而另外一個人沒知識,只能說:“我靠,真好看。”那你這個票買的就不值嘛。

現在是一個體驗消費的時代,

體驗是你去說服人、跟人協作的重要的工具,沒有知識你哪來什麼體驗,你所有的利益都將受到損害。

再換個角度看。

有人說,中國的社會階層在固化,貧家之子再難登入社會上層。

也有人反駁,說不對,什麼馬雲、馬化騰,他們原來不都是赤手空拳的人嘛,憑藉自己的努力,完成了階層的穿越。

所以問題來了,中國現在到底階層固化沒固化?

答案非常簡單,固化了,也沒固化,

關鍵的區別在哪?就是你有沒有知識,你是不是能夠完成認知升級。知識的爆發性價值有可能是改變你的一生的,最終幫助你完成階層穿越。所以,你說我們這代人的知識焦慮能不大嗎?

更何況現在知識爆炸。

這些年,一見到書店我的心情都很沮喪,那麼多書,那麼多知識,我就是窮其一生,每一天什麼事都不幹只看書也只能看到一個皮毛。所以你說能不絕望嗎?

這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知識焦慮。

2

過去,你有知識焦慮很好辦,讀書看報加上學,只要勤于用功,肯於花錢,你的焦慮是能解決的。

今天,這些解決方案本身就在出問題,為啥?因為社會的底層因素正在發生重大變動。

第一,人的時間在碎片化。

可是讀書上學這種事是要花整塊時間的。一本書20萬字,怎麼也得搞個三四天吧;上個學幾年,最短的短訓班也得好幾天吧,你越來越花不起這個時間。

第二,學習越來越是終身化的。

過去有個詞叫“學業有成”,大學畢業基本上算學業有成吧。但是今天有學成這件事情嗎?新的知識像海浪一般的湧來,你一輩子都要在裡面奮力前行,永遠成不了。

20多歲你就大學畢業了,整個社會沒有為終身學習提供解決方案和服務,怎麼辦呢?

第三,學習越來越是跨界化的。

這是一個知識大融通的時代。

不信你看身邊的那些牛人,誰現在幹的活還是他大學本科的那個專業嘞,他都說不清自己現在是什麼專業,反正一肚子雜貨,對很多領域的知識都有強烈的興趣,這樣的人才叫牛人。

但是我們的社會可沒有為這樣的人準備好服務系統,因為我們的知識仍然是“分科治學”,在某個領域越專精的人往往越跟外行沒法對話。

比如說,我能不能用業餘時間把經濟學系統地學個大概?我不想幹經濟學,我就想瞭解一下。真就沒有相應的產品。

所以我創業搞的「得到」App就想往這個方向努力,那麼多人需要,我能不能提供一個解決的工具。

在「得到」App上,我們從北京大學請來了薛兆豐教授,開了一門《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每天只需要花10分鐘,一年你就把北京大學經濟學課給學了。

薛老師錄課的時候,對面坐了一個姑娘,我們公司派來的,這個姑娘第一份職業是導遊,就是在旅行車門口說“上車了上車了”那麼個姑娘,她在那聽課。一旦薛老師講得聽不懂,她就喊停。

這種產品就是為跨界學習準備的。

3

當然了,不管是我們的「得到」App還是市場上的很多工具,它就是個工具,解決不了你自己的學習問題,所以下面談今天我最重點想談的問題:

在這個碎片化、終身化、跨界化學習的時代,我們應該怎麼學習。

我給大家五個建議,也就是五個關鍵字。

第一個關鍵字“人格”。

我們過去往往以為閱讀就約等於學習,其實不是。閱讀是跟書學,但是我的體會是跟人學效率更高。

知識是啥?

知識是一個極其複雜的資訊網路,它真實的存在場景是牛人的大腦裡面,翻江倒海不斷在反覆運算。牛人就是知識的載體,所以我們這代人學習首要的條件就是盡可能和牛人在一起。

我經常跟人講,如果你在的那個公司或者單位是一個下降趨勢的產業,千萬不能待,為什麼?它不是說發不出工資,而是那些牛人紛紛跑掉了,你身邊留下的人往往是沒什麼本事的人,你的學習環境被剝奪了。

第二個關鍵字“概念”,即通過不斷地搜集新概念來高效的學習。

李笑來老師講,上初中的時候他媽就告訴他,每個學期開始的時候,教科書發下來,先預習,掌握那些關鍵概念。然後到了課堂上聽課、做作業就輕鬆得一塌糊塗。

比如說《高中物理》第一冊,不就是那些概念嘛,什麼是力,什麼是運動,牛頓三大定律,什麼是做功,什麼是動能,就這些東西。然後綱舉目張,任何知識的碎片隨便抓進來都能夠安放到概念上。

我們人類是一個超級模式化的動物,世界本身非常複雜,它怎麼變成知識?就是沉澱為一個一個的概念。掌握知識本質上就是掌握概念。

第三個關鍵字“縫合”。

知識是自己的事,是從內心向外界盛開的一朵花,外在的知識從你眼前飄過,你必須縫一針才是你的。

怎麼縫合?

很簡單,表達一次。

很多人在網上看到一些文章,覺得特別好,收藏。這個收藏沒有用,過了幾天,你全忘了。這個時候應該幹什麼?寫一句話。就像我每天寫羅曰一樣,看完之後寫一句,這個知識我覺得哪兒有趣,這就叫縫合,這就叫讀書筆記,這就和你原來的知識體系長在一起了。

第四個關鍵字“碎片”。

這個爭議就比較大了,很多人都反對,說學習就應該體系化、系統化的學,你碎片化學習,最後一地雞毛,什麼也學不著,也搭建不起巍峨的知識大廈。

我不是說系統化學習不好,而是它不現實。前面講到,我們每個人的時間都在被劇烈的碎片化,手裡拿著一大堆碎片時間怎麼辦?不用於學習,難道用於打遊戲才對嗎?

碎片化時間是一個基本事實,我們這一代人必須要練成一個本事,就是利用碎片化時間拿到實實在在的知識。

回到真實的學習場景來看,碎片化學習沒有那麼糟糕:

首先,知識的產生就是碎片化的。再聰明的大腦他一時一刻也只能產生一個念頭、一個假設、一個結論,然後可能當論文就發表出來了,這就是知識真實的產生場景。你看《論語》,就是孔子和他弟子之間一些碎片化的對答嘛。

還有一方面,站在學習者的角度來看,碎片化是一個最終的結果,它一直如此。

比如說你去讀一本書,學一個學期的課,最終留下來的是啥?不就是一些碎片化的印象嗎?幾個動人的場景,幾個金句,幾個精闢的結論,讀完一本書能夠留下這些東西已經是上上大吉了,你沒有白讀啊,上課也是一樣。

如果學習的結果就是碎片化,那碎片化學習有什麼問題?

第五個關鍵字“目標”。

在「得到」App專欄《槽邊往事》裡,和菜頭說了這麼一段話:

不計成本、成敗利鈍的追求知識,這是專業學者幹的事情。可是我們不是,我們是普通人,普通人是要面對一個一個的目標去行動的。行動一步獲得回饋,調整行動,繼續往前走,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正常生活。

知識是什麼?

知識就是偶爾亮起來的一小片天空,這是我們要抓住的線索,然後據此行動。

和菜頭打了個比方,我們就像是一個戰士在海灘上伏擊正在要登陸的部隊,這個時候一顆照明彈上了天,這就是知識,片段,非常的短暫,抓住這個瞬間,咱們幹什麼?有槍開槍,沒槍有彈弓打一下子,彈弓都沒有,抓把沙子也撒過去了。

立定目標,然後隨時摳動扳機,這就是我們面對知識的態度。

4

《羅輯思維》的視頻節目這是最後一期,但是《羅輯思維》可沒有停,而是迎來了一次重大的改版。主要的改動是以下幾條:

第一,從周播節目變成一個小日播的節目,每週一到週五早上6:30更新,時長5到8分鐘左右。

第二,從視頻節目變成一個音訊節目。

第三,不再全平臺分發,只在「得到」App裡播出。

我個人也將發生一個變化,從過去的一個追逐影響力的“網紅”,變成自家店鋪裡的服務生和跑堂小二。

為誰服務呢?

為「得到」App裡面的付費使用者服務。請注意,我們的節目仍然是免費的,但是它只對「得到」App的付費用戶免費,也就是說哪怕您為它只花過1分錢,您都是我們的坐上賓,可以免費聽以後的節目。這個邏輯有點像酒店,您是我們的住店客人,那好,我們有義務給您提供免費的自助早餐和游泳池。

過去我們節目的slogan叫“有種有趣有料”,以後這句話就改了,叫“和你一起終身學習”。我和我的用戶是一樣的人,都是終身學習者,只不過我把每天的學習成果分享出來。

過去四年我們做了200多期節目,有10億多次的點擊和播放,有那麼多觀眾,那麼多平臺,優酷、YouTube、喜馬拉雅FM、企鵝FM、蜻蜓FM、荔枝FM,來支持我們,非常感謝!雖然這次我們暫時撤出,但以後肯定有的是合作的機會。

對這些平臺上一直支援我們的用戶,我也想說兩句——

我去探索一條新的路,那這條路是不是走得成,我也不知道。

如果你願意旁觀一個新物種的成長,甚至將來的死亡,它的一切成敗利鈍,歡迎來到「得到」App。

如果你對我過去幾年的服務滿意,願意繼續享用我的服務,歡迎來到「得到」App。

如果你只是純粹的喜歡和願意支持,也希望您來到「得到」App。

再見!

點擊 關鍵字 查看往期內容

第二,學習越來越是終身化的。

過去有個詞叫“學業有成”,大學畢業基本上算學業有成吧。但是今天有學成這件事情嗎?新的知識像海浪一般的湧來,你一輩子都要在裡面奮力前行,永遠成不了。

20多歲你就大學畢業了,整個社會沒有為終身學習提供解決方案和服務,怎麼辦呢?

第三,學習越來越是跨界化的。

這是一個知識大融通的時代。

不信你看身邊的那些牛人,誰現在幹的活還是他大學本科的那個專業嘞,他都說不清自己現在是什麼專業,反正一肚子雜貨,對很多領域的知識都有強烈的興趣,這樣的人才叫牛人。

但是我們的社會可沒有為這樣的人準備好服務系統,因為我們的知識仍然是“分科治學”,在某個領域越專精的人往往越跟外行沒法對話。

比如說,我能不能用業餘時間把經濟學系統地學個大概?我不想幹經濟學,我就想瞭解一下。真就沒有相應的產品。

所以我創業搞的「得到」App就想往這個方向努力,那麼多人需要,我能不能提供一個解決的工具。

在「得到」App上,我們從北京大學請來了薛兆豐教授,開了一門《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每天只需要花10分鐘,一年你就把北京大學經濟學課給學了。

薛老師錄課的時候,對面坐了一個姑娘,我們公司派來的,這個姑娘第一份職業是導遊,就是在旅行車門口說“上車了上車了”那麼個姑娘,她在那聽課。一旦薛老師講得聽不懂,她就喊停。

這種產品就是為跨界學習準備的。

3

當然了,不管是我們的「得到」App還是市場上的很多工具,它就是個工具,解決不了你自己的學習問題,所以下面談今天我最重點想談的問題:

在這個碎片化、終身化、跨界化學習的時代,我們應該怎麼學習。

我給大家五個建議,也就是五個關鍵字。

第一個關鍵字“人格”。

我們過去往往以為閱讀就約等於學習,其實不是。閱讀是跟書學,但是我的體會是跟人學效率更高。

知識是啥?

知識是一個極其複雜的資訊網路,它真實的存在場景是牛人的大腦裡面,翻江倒海不斷在反覆運算。牛人就是知識的載體,所以我們這代人學習首要的條件就是盡可能和牛人在一起。

我經常跟人講,如果你在的那個公司或者單位是一個下降趨勢的產業,千萬不能待,為什麼?它不是說發不出工資,而是那些牛人紛紛跑掉了,你身邊留下的人往往是沒什麼本事的人,你的學習環境被剝奪了。

第二個關鍵字“概念”,即通過不斷地搜集新概念來高效的學習。

李笑來老師講,上初中的時候他媽就告訴他,每個學期開始的時候,教科書發下來,先預習,掌握那些關鍵概念。然後到了課堂上聽課、做作業就輕鬆得一塌糊塗。

比如說《高中物理》第一冊,不就是那些概念嘛,什麼是力,什麼是運動,牛頓三大定律,什麼是做功,什麼是動能,就這些東西。然後綱舉目張,任何知識的碎片隨便抓進來都能夠安放到概念上。

我們人類是一個超級模式化的動物,世界本身非常複雜,它怎麼變成知識?就是沉澱為一個一個的概念。掌握知識本質上就是掌握概念。

第三個關鍵字“縫合”。

知識是自己的事,是從內心向外界盛開的一朵花,外在的知識從你眼前飄過,你必須縫一針才是你的。

怎麼縫合?

很簡單,表達一次。

很多人在網上看到一些文章,覺得特別好,收藏。這個收藏沒有用,過了幾天,你全忘了。這個時候應該幹什麼?寫一句話。就像我每天寫羅曰一樣,看完之後寫一句,這個知識我覺得哪兒有趣,這就叫縫合,這就叫讀書筆記,這就和你原來的知識體系長在一起了。

第四個關鍵字“碎片”。

這個爭議就比較大了,很多人都反對,說學習就應該體系化、系統化的學,你碎片化學習,最後一地雞毛,什麼也學不著,也搭建不起巍峨的知識大廈。

我不是說系統化學習不好,而是它不現實。前面講到,我們每個人的時間都在被劇烈的碎片化,手裡拿著一大堆碎片時間怎麼辦?不用於學習,難道用於打遊戲才對嗎?

碎片化時間是一個基本事實,我們這一代人必須要練成一個本事,就是利用碎片化時間拿到實實在在的知識。

回到真實的學習場景來看,碎片化學習沒有那麼糟糕:

首先,知識的產生就是碎片化的。再聰明的大腦他一時一刻也只能產生一個念頭、一個假設、一個結論,然後可能當論文就發表出來了,這就是知識真實的產生場景。你看《論語》,就是孔子和他弟子之間一些碎片化的對答嘛。

還有一方面,站在學習者的角度來看,碎片化是一個最終的結果,它一直如此。

比如說你去讀一本書,學一個學期的課,最終留下來的是啥?不就是一些碎片化的印象嗎?幾個動人的場景,幾個金句,幾個精闢的結論,讀完一本書能夠留下這些東西已經是上上大吉了,你沒有白讀啊,上課也是一樣。

如果學習的結果就是碎片化,那碎片化學習有什麼問題?

第五個關鍵字“目標”。

在「得到」App專欄《槽邊往事》裡,和菜頭說了這麼一段話:

不計成本、成敗利鈍的追求知識,這是專業學者幹的事情。可是我們不是,我們是普通人,普通人是要面對一個一個的目標去行動的。行動一步獲得回饋,調整行動,繼續往前走,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正常生活。

知識是什麼?

知識就是偶爾亮起來的一小片天空,這是我們要抓住的線索,然後據此行動。

和菜頭打了個比方,我們就像是一個戰士在海灘上伏擊正在要登陸的部隊,這個時候一顆照明彈上了天,這就是知識,片段,非常的短暫,抓住這個瞬間,咱們幹什麼?有槍開槍,沒槍有彈弓打一下子,彈弓都沒有,抓把沙子也撒過去了。

立定目標,然後隨時摳動扳機,這就是我們面對知識的態度。

4

《羅輯思維》的視頻節目這是最後一期,但是《羅輯思維》可沒有停,而是迎來了一次重大的改版。主要的改動是以下幾條:

第一,從周播節目變成一個小日播的節目,每週一到週五早上6:30更新,時長5到8分鐘左右。

第二,從視頻節目變成一個音訊節目。

第三,不再全平臺分發,只在「得到」App裡播出。

我個人也將發生一個變化,從過去的一個追逐影響力的“網紅”,變成自家店鋪裡的服務生和跑堂小二。

為誰服務呢?

為「得到」App裡面的付費使用者服務。請注意,我們的節目仍然是免費的,但是它只對「得到」App的付費用戶免費,也就是說哪怕您為它只花過1分錢,您都是我們的坐上賓,可以免費聽以後的節目。這個邏輯有點像酒店,您是我們的住店客人,那好,我們有義務給您提供免費的自助早餐和游泳池。

過去我們節目的slogan叫“有種有趣有料”,以後這句話就改了,叫“和你一起終身學習”。我和我的用戶是一樣的人,都是終身學習者,只不過我把每天的學習成果分享出來。

過去四年我們做了200多期節目,有10億多次的點擊和播放,有那麼多觀眾,那麼多平臺,優酷、YouTube、喜馬拉雅FM、企鵝FM、蜻蜓FM、荔枝FM,來支持我們,非常感謝!雖然這次我們暫時撤出,但以後肯定有的是合作的機會。

對這些平臺上一直支援我們的用戶,我也想說兩句——

我去探索一條新的路,那這條路是不是走得成,我也不知道。

如果你願意旁觀一個新物種的成長,甚至將來的死亡,它的一切成敗利鈍,歡迎來到「得到」App。

如果你對我過去幾年的服務滿意,願意繼續享用我的服務,歡迎來到「得到」App。

如果你只是純粹的喜歡和願意支持,也希望您來到「得到」App。

再見!

點擊 關鍵字 查看往期內容